一直默默無聞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恐怕不會想到,自己成了2016年生物學界的焦點人物之一。
從被部分媒體捧為「中國下一個諾獎獲得者」,到陷入國際性的學術造假爭議,雖然韓春雨本人基本保持低調,但圍繞他及其新基因編輯技術NgAgo的風暴卻越演越烈。
較早將這一學術爭議引入大眾視線的方舟子,則在今天31日上午,直指韓春雨博士學位論文造假。
韓春雨
新一輪國際風暴
韓春雨的NgAgo基因編輯技術,被認為有潛力取代目前的CRISPR技術,在國際上引發了一定的反響,並被部分國內媒體稱為「諾獎級」技術。
然而,數月以來,全球科學家幾乎都沒能重複他的實驗結果,同行的質疑聲越來越強烈。
直到7月29日,「友軍」的倒戈引發了新一輪國際風暴。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法國基因學家Gaetan Burgio,曾憑間接證據宣稱重複韓春雨的結果,非常高效。這一度讓韓春雨的支持者看到了希望,但Gaetan Burgio謹慎地表示要等待基因測序的直接結果。
29日,Gaetan Burgio發布長文最終否定了先前的結論,表示在多種細胞上反覆嘗試後,沒有發現證據能夠真正證明NgAgo發生基因編輯。
而且,他還質疑如果不把NgAgo內切酶加熱到50攝氏度,讓其保持在37攝氏度的話是否會有活性。
Gaetan Burgio說,「《自然生物技術》期刊應該要求韓春雨公開所有的原始數據和實驗條件……NgAgo的未來並不明朗。」
Gaetan Burgio
很快,國際轉基因技術協會(ISTT)代表其前主席Lluis Montoliu群發郵件,公開質疑韓春雨,呼籲「同事們」不要再浪費時間、金錢、人力和課題,並在文末並高呼「CRISPR萬歲」(Long Life to CRISPR)。
「目前最需要傳遞的信息是,NgAgo在哺乳類細胞中不會進行基因編輯。為了科學的開放性,如果任何人獲得了正面線索,請共享結果。」
Lluis Montoliu本人也呼籲韓春雨公布原始數據和實驗條件。
30日,方舟子轉引了ISTT郵件,並指出:「針對該技術調查表明,140個回覆中,只有一個(中國神經所仇子龍?)回答有效,73個無效,63個在驗證。」
對質疑者的質疑
自爭議初起之時,韓春雨的辯護者中,就有人認為,NgAgo可能取代CRISPR,從科研路線到配套的技術產業,都牽涉巨大的利益。因此表面是學術爭議,背後都是套路。
本輪風暴乍起之後,國內某「學術圈」微信號也稱:「亦須指出,CRISPR,TtAgo(觀察者網註:Ago酶家族的另一成員),以及NgAgo之間,存在潛在的直接競爭關係、巨大利益衝突、和巨額市場爭奪。」
該微信號還摘引上述郵件稱:「這一點,從ISTT群發郵件可以明顯看出:I must confess we read the Han paper in my lab with some disappointment...We had been scooped...Long Life to CRISPR,其最初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這樣的競爭和利益衝突,使得當前的爭議更加撲朔迷離。」
(觀察者網將英文部分翻譯如下:我必須承認,當我們在我的實驗室裡讀韓春雨的文章時,是有點失望的……我們被搶先了……CRISPR萬歲。)
而且Lluis Montoliu在信中承認,此前研究過TtAgo,但沒有成功,因此這段從相距甚遠的幾個地方摘下來的引文,讀來確實醋意十足。
然而,簡單查詢就可發現,Lluis提到「失望」並不只這一處,但該微信號並沒有摘引。
在談到Gaetan得到負面結果時,Lluis也表示:「很不幸,這是很令人失望的。」
但有網友挖出仇子龍當時的聲明,他自己承認,實驗結果距離韓春雨發表的內容「相差甚遠」,「急需」他提供可重複發表文章的NgAgo,或者優化的版本。
雖然仇子龍與Gaetan Burgio的結果大相逕庭,但他們的呼籲多少有些相似。
當然,公布大量實驗信息的Gaetan Burgio本人,也遭到質疑。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出在「圖2」上,標明是Surveyor,但在圖說上卻是T7核酸內切酶檢測。(觀察者網註:做Surveyor應該用CEL II,需要用T7核酸內切酶的則是T7E1——T7E本來就是那個酶的縮寫啊……)
哪怕是筆誤,寫一篇重量級長文,出現這樣的錯誤也是不應該的。
但韓春雨事件最關鍵的一點,還是要有實驗結果。沒有支持性證據,成了質疑者最硬的「證據」。
正因為如此,國際學術界人士也好,國內各種科普公眾號也好,不管持何立場,至少明面上都要表示下「時間會給出答案」,「呼籲任何人儘快給出正面結果」。
可是方舟子偏偏不等時間,而是又丟出了一顆炸彈。
今天上午,方舟子在微博上貼出據稱是韓春雨博士學位論文的兩張截圖,並說:「河北科大韓春雨的博士學位論文被發現造假,兩個不同樣品,跑出來的電泳圖居然一模一樣。看來偽造電泳圖由來已久。這其實在國內論文中很常見,一般的藉口是放錯了圖。」
此事引發了韓春雨質疑者的爭相嘲諷。
但是,既然質疑者能夠容忍Gaetan Burgio的低級錯誤(如果真是標錯圖的話),或許也能容忍韓春雨博士論文中的低級錯誤(如果真是放錯圖的話)。反之亦然。
博士論文的事情,自應有相關機構調查,最關鍵的爭議還是在NgAgo上面,讓證據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