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大門為什麼就不能為屠呦呦們「敞開「

2020-12-05 圖文微刊

眾所周知,屠呦呦又「落選」了,院士的大門依然沒有向她打開,毫不留情地繼續把這位中國大陸地區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為人類健康做出突出貢獻的、群眾公認的著名科學家「檔」在了門外。

儘管此前,呼聲是那麼高,人們的期望是那麼強烈。

但現實回應了人們的期待。

屠呦呦

為此,人們有失望甚至還帶著諸多的不平,更有疑惑和疑問:「院士」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是呀,象屠呦呦、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連「門檻」都跨不進去,院士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據了解,屠呦呦缺的是博士學位、留洋經歷、論文等等等等這些硬體。

也就是說有了這些「硬體」就有可能成為「院士」,但沒有這些「硬體」就永遠不會成為院士。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話是對的,但這裡只是諾諾的問一聲:這與維學歷不重能力、重文憑不重水平、不重實績有什麼區別嗎?

當然,我們絲毫不能懷疑院士選拔的機制的科學和嚴謹,在這裡也絕對沒有任何對其「妄議」的意思。

事實上,現實中此類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

袁隆平

還記得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陳鐸嗎,這位獲得全國德藝雙馨終身成就獎、群眾喜愛的著名播音員竟然沒能評上高級職稱,原因只有一個:英語不過關。

一位導師非常看好的、具有發展潛力的年輕畫家,就因為英語問題走不進我們的高等美術學府,於是那位導師憤而辭職。

有些地方,有的人真是德才兼備,有水平有能力有業績,群眾威信也高,但就是因為學歷不夠或者第一學歷問題無法提拔重用。

「阻擋」他們繼續前行的就是「制度」。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有的人第一學歷偏低,有的人沒有出國留洋的經歷,有的人沒有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論文上,但他們卻能夠後來居上,創造出驕人的業績,有的甚至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比如袁隆平。但是,真的很無奈。

問題出在機制上,根子在制度。

但制度的設計是為目標、目的服務的。

我們如果從評選院士的目的處著想,面對象屠呦呦、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過於「剛性」的制度還要那麼「僵硬」嗎?或者,執行制度還需要那麼「教條」嗎?

生物研究

相關焦點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學生的榮譽是考上最好的學府;白領的榮譽是拿到高昂的薪資;作家的榮譽是寫出上佳的作品,而對於當代的科研工作者們來說,進入國家科學院就是最大的榮譽。然而就是如同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獲得應該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
  • 屠呦呦為什麼不是中科院院士?
    中國兩年一屆的兩院院士增補評選備受關注,而兩院院士無疑是中國科學和工程界的最高榮譽,許多人都趨之若鶩。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年輕的屠呦呦曾被提名過院士,但都落選了。為什麼能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卻不能當選兩院院士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其中的原因。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 為什麼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卻沒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為什麼屠呦呦沒當上中科院院士?當人們這麼問的時候,透露出來的其實是對院士頭銜等一系列榮譽的盲目迷信與崇拜。所以當屠呦呦擁有了諾貝爾獎的榮譽,卻沒能「順理成章」的成為中科院院士時,人們就會不由自主的注意到這個「遺漏」,並認為這是不合常理的。事實上,諾貝爾獎和中科院院士的評選完全是兩個獨立的標準,並沒有直接關係。就像屠呦呦所回應的那樣:「(沒能當選中科院院士),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情況很複雜。」
  • 屠呦呦應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要說最近我們國家哪位科學家的最具有影響力,估計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是屠呦呦老師,因為他剛在2015年獲得了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界大獎諾貝爾獎,而他也是中國唯一獲得此殊榮的科學家。屠呦呦老師是因為發現全新抗瘧疾藥物青嵩素而獲獎的,青嵩素被世界衛生組織稱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瘧疾治療藥物」,而得瘧疾的呢,據說每年大概有幾十萬人,可見他這一發現對人類的意義有多大。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與屠呦呦在國內落選兩院院士形成對照的是:屠呦呦和愛因斯坦、圖靈等科學家一起被英國BBC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其入選理由一是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二是砥礪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三是她的成績跨越東西。
  • 敞開的大門也是城市的胸懷
    近日,杭州街頭的不少便利店、快餐店都貼出了一張服務單,向環衛工、外賣小哥等戶外工作者敞開大門。這些店鋪,或提供開水、歇腳點,或提供飯菜打折、免費熱飯等服務。這個愛心舉動成為寒冬裡的一股暖流,網友們評論:「人不在杭州,心卻為這份溫暖感動。」  寒冬裡的一杯熱水,風雨裡的一處歇腳點,雖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著實暖在了環衛工、外賣小哥等戶外工作者的心頭。
  • 「三無」科學家:89歲屠呦呦,斬獲諾貝爾獎,卻不是院士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雖然屠呦呦以高齡研究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是她實際上只是一個「三無」科學家,既不是博士學位,也沒有院士頭銜和留洋學習背景。一般來說,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行業內的頂尖人才,那麼屠呦呦究竟為什麼不是院士呢?
  • 屠呦呦得諾獎中科院應該開心嗎?
    有多少人一直在發問,中國每年 1 萬億人民幣的科研經費,為什麼就生產不出諾貝爾獎?更有人說中國有一千多名中科院院院士,為什麼就沒有人能夠得到諾貝爾獎?這些問題,隨著一位偉大的中國女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得到了答案。對普通學者和科學家來說,屠呦呦給無數中國學者,帶來了希望,更帶來了信心。不過,諾貝爾獎為什麼會獎給屠呦呦,卻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 從教師的職稱制度看,屠呦呦落選院士太正常了!
    我們先看看屠呦呦何許人?估計大家都清楚,我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又被稱為「三無」科學家,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的一位科學家。那這樣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連院士也評不上呢?我們看看她落選的理由:1、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2、屠呦呦沒有國外名校留學經歷。3、屠呦呦SCI論文稀少。是不是很可笑呢?
  •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
    能獲諾貝爾獎,卻評不上院士,屠呦呦評院士再次落選。不僅讓人感到體制的固化和教條,更讓人感受到官本位主義對文化科學界的嚴重腐蝕。,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為什麼要把背景、學位、論文作為標準?
  •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事跡,科學要實事求是,不能只為爭名奪利。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屠呦呦再次落選院士:沒有博士學位,論文數量不夠
    來源:說談大學 搜狐新聞 2020年的兩院院士評選,我國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再次落選。以屠呦呦教授的論文為標準,這麼多的兩院院士,又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文章呢? 所以,論文並沒有錯,關鍵問題在於很多科研人員為了湊數,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硬是將科研過程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無限放大,而真正投入科研的時間少之又少。這就導致了科研人員論文寫作水平急劇提高,但科研水平急劇下滑,科研成果轉化率跌入谷底的現實。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小時候,我們聽說學者、教授們的時候總是肅然起敬,總覺得這些就是知識分子。院士就更加了不得了,能當上院士的人一定都是飽讀詩書,從娘胎裡就開始讀書的人才有資格當上院士。今天的問題來了,有學問,有能力就一定能當上院士嗎?不一定!
  • 細數那些實力超強,卻評不上院士的超級大神,屠呦呦、袁隆平在內
    小時候,我們聽說學者、教授們的時候總是肅然起敬,總覺得這些就是知識分子。院士就更加了不得了,能當上院士的人一定都是飽讀詩書,從娘胎裡就開始讀書的人才有資格當上院士。今天的問題來了,有學問,有能力就一定能當上院士嗎?不一定!
  • 叮咚~2020「精靈之約 暗訪夜精靈」的大門已為您敞開
    先看內容哈~萬籟俱寂,繁星滿天,當你仰望星空,是否也曾想過成為夜空中的一名精靈,在精靈們的環繞中,成為夜空中最閃亮的星!如果你與我一樣,渴望探索精靈們的神秘夜幕,融入為其中一員,2020「精靈之約 暗訪夜精靈」的大門已為您敞開,植物精靈們和動物精靈們在這裡等著您的來訪!
  • 諾獎頭銜的屠呦呦又一次落選院士!中科院院士的評選標準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屠呦呦早在2015年就曾獲得過諾貝爾醫學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進行科學研究而首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的獎項。能得到諾獎的肯定想必屠呦呦的科研實力毋庸置疑,那是什麼原因導致她老人家一直無法獲得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呢?
  • 屠呦呦的院士落選說起
    兩院院士的入選標準得有留洋背景、博士學歷、發表的論文數,這些都無可非議。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總不能院士什麼人都能入選。但設立這些標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出科技成果,沒有這些標準正常而言是很難出科技科研成果的。但如果出現了出科技科研成果甚至是重大成果的,這些院士入選標準就得靠後。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屠呦呦摘得諾貝爾醫學獎之後,她的「無博士學歷,無院士頭銜,無留洋經歷」特殊身份又受到廣泛關注,如何評價她背後大量科研人員的貢獻也引發爭議。 輿論對屠呦呦落選院士的「打抱不平」由來已久。有人認為,一個獲得美國醫學最高獎的科學家,竟無法評上中國的院士,不是由於學術原因。
  • 終於,澳大利亞向中國敞開大門
    客觀來講,疫情肆虐對澳大利亞經濟的打擊似乎集中體現在旅遊、娛樂以及交通等服務性行業,這一領域為澳大利亞帶來的經濟利益相比此前跌幅達到了20%,要知道澳大利亞旅遊業僅在去年一年之內就為澳大利亞政府提供了610多億澳元的財政收入。而更讓人擔心的是服務業寒冬引發的失業潮,目前已經有超過130萬人因此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