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屠呦呦又「落選」了,院士的大門依然沒有向她打開,毫不留情地繼續把這位中國大陸地區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為人類健康做出突出貢獻的、群眾公認的著名科學家「檔」在了門外。
儘管此前,呼聲是那麼高,人們的期望是那麼強烈。
但現實回應了人們的期待。

為此,人們有失望甚至還帶著諸多的不平,更有疑惑和疑問:「院士」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是呀,象屠呦呦、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連「門檻」都跨不進去,院士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據了解,屠呦呦缺的是博士學位、留洋經歷、論文等等等等這些硬體。
也就是說有了這些「硬體」就有可能成為「院士」,但沒有這些「硬體」就永遠不會成為院士。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話是對的,但這裡只是諾諾的問一聲:這與維學歷不重能力、重文憑不重水平、不重實績有什麼區別嗎?
當然,我們絲毫不能懷疑院士選拔的機制的科學和嚴謹,在這裡也絕對沒有任何對其「妄議」的意思。
事實上,現實中此類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

還記得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陳鐸嗎,這位獲得全國德藝雙馨終身成就獎、群眾喜愛的著名播音員竟然沒能評上高級職稱,原因只有一個:英語不過關。
一位導師非常看好的、具有發展潛力的年輕畫家,就因為英語問題走不進我們的高等美術學府,於是那位導師憤而辭職。
有些地方,有的人真是德才兼備,有水平有能力有業績,群眾威信也高,但就是因為學歷不夠或者第一學歷問題無法提拔重用。
「阻擋」他們繼續前行的就是「制度」。因為各方面的原因,有的人第一學歷偏低,有的人沒有出國留洋的經歷,有的人沒有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論文上,但他們卻能夠後來居上,創造出驕人的業績,有的甚至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比如袁隆平。但是,真的很無奈。
問題出在機制上,根子在制度。
但制度的設計是為目標、目的服務的。
我們如果從評選院士的目的處著想,面對象屠呦呦、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過於「剛性」的制度還要那麼「僵硬」嗎?或者,執行制度還需要那麼「教條」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