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創應用ScCas9定點編輯水稻基因組

2021-01-17 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客戶端1月14日電 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近日,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首次將ScCas9蛋白應用於水稻細胞基因位點識別和定點編輯,證實在水稻中有較高的編輯效率,可識別PAM序列NNG基因位點,擴寬了植物基因編輯應用範圍。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植物保護研究所周煥斌研究員介紹,CRISPR/Cas9系統已成為基因組精準修飾的有效工具,促進了植物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作物分子育種進程。但是Cas蛋白僅識別特定的PAM序列,極大地局限了基因編輯,尤其是鹼基編輯靶點的選擇性。利用Cas蛋白突變體和不同物種Cas蛋白等在一定程度上可擴寬CRISPR工具的打靶範圍。擴展Cas9的識別區域是當前對CRISPR/Cas9系統優化改良的重要方向。

該研究選用來源於狗鏈球菌的ScCas9蛋白對水稻基因組編輯技術進行升級和擴寬編輯範圍。試驗證實ScCas9蛋白在水稻中可通過識別NNG位點完成基因編輯,且對NAG位點表現最好,編輯效率優於與之相似(相似度89.2%)的傳統SpCas9蛋白,但對NGG、NCG和NTG的編輯效率則具有一定的位點依賴性。此外,ScCas9蛋白還可同時高效地完成多基因編輯和雙靶鹼基定點替換,編輯效率高達36.96%和47.5%。ScCas9在水稻基因組定點編輯上的應用,擴寬了對基因組編輯的範圍,為後續基因組編輯衍生技術提供了更多的可選擇工具,也為植物基因功能研究和作物分子育種與遺傳改良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據介紹,該研究得到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挪威研究委員會等項目支持。(記者黃哲雯)

相關焦點

  • 水稻基因組編輯工具盒再添新成員—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周煥斌課題組、周雪平課題組和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林宏輝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系列基於Cas9-NG的各種水稻基因組定點編輯工具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
    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他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科學家開發出廣適用性水稻鹼基編輯系統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首次將SpCas9突變體SpG和SpRY應用於植物,在水稻中實現NRN PAM和NYN PAM的靶向操作,開發的系列工具大大擴展了CRISPR系統在植物基因組中的應用範圍。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上。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01「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全球化、市場化農業產業發展和全球貿易一體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國種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依靠傳統育種技術難以大幅度提高糧食單產;土地資源短缺、農業環境汙染日益突出;種質資源發掘、基因組育種技術亟需創新等
  • 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突破,基因編輯為育種帶來新天地
    水稻中的鎘問題水稻中的鎘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那它是到底如何造成的呢?其實,除了土壤本身含鎘,隨著我國工業化的發展,採礦冶煉產生的廢水、廢氣排放,含鎘磷肥施用等,造成耕地鎘汙染。據統計,我國有1300萬公頃的耕地被鎘汙染。
  • 水稻基因編輯有了新方法 效率可達47%
    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方法,該方法的靶向敲入效率可達47.3%,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研究和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
  • 我國科學家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新華社重慶5月20日電(記者柯高陽)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全基因組家蠶基因編輯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動家蠶遺傳育種工作。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期在國際生物學領域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 植物CRISPR 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新進展
    基因組編輯技術就是利用人工設計和改造的核酸酶對基因組進行精確的定點修飾,包括對基因組進行靶向基因敲入 (Knock-in)、基因功能敲除 (Knock-out) 以及有目的的片段替換。CRISPR/Cas9 的發現為生物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和轉化應用提供了簡單、強大的基因組編輯平臺,因此迅速成為遺傳操作的主流工具。同時,CRISPR/Cas9 也一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和更新。
  • 【科技日報】水稻基因編輯有了新方法 效率可達47%
    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方法,該方法的靶向敲入效率可達47.3%,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研究和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
  • 「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據報導,近期,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表示雖然人類遺傳基因組編輯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流研究項目之一,但是目前人類對它的了解還並不充分,盲目用於臨床應用,或許會存在無法預估的後果。
  • 「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盲目用於臨床應用,或許會存在無法預估的後果。什麼是人類基因組編輯?進入到21世紀,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突飛猛進」,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科學家們已經從過去對於基因的一知半解,發展到可以簡單地對於物種基因組進行編輯。這項技術的優勢是什麼呢?當人類可以完全掌握這項技術後,這意味著,人類會成為地球上真正的「主宰」,可以通過基因組編輯,來幹預物種的進化,同時,也可以讓未來的人類變得更加優秀。
  • 水稻全基因組DNA腺嘌呤甲基化圖譜被繪製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培育高產、穩產、優質等綜合性狀優良的水稻品種是科學研究和生產中的重大需求。作為兩個主要亞種,秈稻和粳稻具有不同的農藝性狀,相對而言秈稻產量較高,粳稻食用品質更好。「在決定水稻綜合性狀的因素中,表觀遺傳修飾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鑑定全基因組表觀修飾位點和調控網絡是培育優良品種的基礎。」谷曉峰向《中國科學報》介紹。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開發出廣適用性的CRISPR/SpRY水稻鹼基編輯系統
    本研究首次將SpCas9突變體SpG和SpRY應用於植物,在水稻中實現NRN PAM和NYN PAM的靶向操作,所開發的系列工具大大擴展了CRISPR系統在植物基因組中的應用範圍。  近幾年來,基因組編輯技術發展迅速,並廣泛應用於人類基因治療、動植物分子育種等各領域。
  • 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繪製出水稻泛基因組圖譜 基因「導航地圖」助力提升水稻產量  畫一個人的特徵容易,要畫一群人的特徵,就難了。基因組研究也是如此。儘管國際水稻基因組計劃早在2002年就獲得了水稻「日本晴」的精細基因圖譜,可水稻有數千個品種,「日本晴」又怎能以偏概全?
  • 今日科技話題:「神威·太湖之光」、水稻基因編輯、「慧眼」、新型「磁力刀」、靶向藥物篩選
    其強大的理論浮點計算性能來自於40960個我國自主設計的第二代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具有更大規模的多級並行計算單元和獨特的片上存儲結構。但其上的並行算法設計和性能優化面臨許多挑戰,迫切需要在重大應用問題的驅動下,發展其上的算法設計和優化實現方法。
  • 1994年5月3日,世界首創轉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市問世
    1994年5月3日,世界首創轉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市問世2017-05-03 17:51 來源: 科普中國-科技名家·裡程碑 1994年5月3日這是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用本所在國際上首創的離子束介導法,與安徽省農科院聯合攻關多年育成的。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用低能離子束在種子上打孔,穿破種子外皮和細胞壁,再將選定的被轉移物帶有已知遺傳特性的基因片斷,用離子束整合到種子細胞的基因組中,從而使該種子具有被轉移物已有的某些遺傳特性。
  • 2001年10月12日 水稻基因組研究獲重大進展 「工作框架圖」和數據...
    「工作框架圖」和資料庫完成   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科技部2001年10月12日在京聯合宣布,中國水稻(秈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和資料庫已經完成,並將公布數據,供全球無償共享。
  • 上海科學家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突破 極大方便植物育種和研究
    來源/IC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水稻基因組「垃圾DNA」的真相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科院作科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等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的手段,對水稻及其近緣野生種基因組中的「垃圾DNA」進行注釋。結果發現,有些被稱做「垃圾DNA」的變異與水稻澱粉含量、籽粒大小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多樣性相關。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科學家提出基因編輯領域發展新方向
    這種新型鹼基編輯系統,理論上不會對基因組DNA造成雙鏈斷裂損傷,且可對上千種引起人類疾病的基因組鹼基突變進行定點矯正,因此擁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然而,最近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兩項研究表明,與傳統的Cas9相比,一種早期構建的胞嘧啶鹼基編輯器BE3可在小鼠胚胎和水稻的基因組中造成比Cas9更多的非特異性突變,且這些非特異突變的產生不依賴於sgRNA的特異性引導(Zuo et al., 2019, Science; Jin et al., 2019, Science);而相同條件下的腺嘌呤鹼基編輯器卻並沒有產生這些脫靶效應(Zuo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