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基因組破譯 與高粱水稻是一家

2020-11-22 環球網

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 1493年11月4日,進行第二次「尋寶」之旅的哥倫布來到了瓜德羅普島。

在當地一個加勒比小村莊裡,哥倫布和他的水手們第一次見到了菠蘿,這種陌生水果的香氣讓疲勞的水手們精神為之一振。

菠蘿最早在南美洲北部開始種植,到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1492年,菠蘿已經在美洲大面積種植了。不過,菠蘿實際的歷史悠久的多,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

今天,世界上有近90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菠蘿,每年的產量在2500萬噸,菠蘿種植業的總價值超過80億美元。

許多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基因組的多次複製「加倍」。多倍性指的是基因組加倍,從根本上改變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含量、染色體數量等,這種變化被認為是推動產生生態差異的重要因素。

菠蘿和禾本科植物的祖先都經歷過多次基因組加倍。在不同植物中,尋找這些「全基因組複製」的殘餘,研究人員就可以追蹤它們共同及獨立的進化歷史。

研究發現,菠蘿基因組與一些禾本科植物擁有共同的祖先,菠蘿的基因組比一些禾本科植物剛好少一次「全基因組複製」,菠蘿是研究一些穀類作物最好的對照植物。

來自美國、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對一種野生菠蘿、兩種種植菠蘿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發現菠蘿在進化史中有兩次全基因組複製,驗證了禾本科植物經歷三次全基因組複製的先前發現。

接下來的發現有點專業,新華國際小編先和大家一起複習下「光合作用」的原理。

簡單說來,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是一系列複雜代謝反應的總和,是生物界賴以生存的基礎。

菠蘿利用的是一種名為「景天科酸代謝」的光合作用方式,簡稱為CAM,地球上有1萬多種植物使用這種代謝方式。

為什麼說菠蘿的這種方式更優越呢?與菠蘿擁有共同祖先的禾本科植物,如高粱、水稻,使用的是一種名為C3的光合作用方式。CAM光合作用的植物只需要C3光合作用植物用水量的五分之一,CAM植物得以在乾旱、貧瘠的土地上生長。

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菠蘿基因組中控制CAM光合作用的基因受菠蘿一些生物鐘基因調控,讓植物能根據晝夜變化調整自己的新陳代謝活動。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植物生物學教授明瑞光是此次研究的主導人之一。

他表示,這是科學界第一次發現CAM光合作用基因和生物鐘調控有關。

這一發現和CAM光合作用代謝的特點十分吻合:這些植物的綠色組織上的氣孔在夜間開放,吸收並固定二氧化碳,形成以蘋果酸為主的有機酸;白天則氣孔關閉,不吸收二氧化碳,但同時通過光合碳循環將從蘋果酸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還原為糖。科學家最早就是在乾旱地區的多種植物中發現了這種光合作用方式。

研究小組還發現,菠蘿的CAM光合作用是在對C3光合作用分子路徑進行了重構的基礎上進化而來的。

CAM代謝方式的特點是,它們的綠色組織上的氣孔在夜間開放,吸收並固定二氧化碳,形成以蘋果酸為主的有機酸;白天則氣孔關閉,不吸收二氧化碳,但同時通過光合碳循環將從蘋果酸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還原為糖。科學家在乾旱地區的多種植物中發現了這種光合作用方式。

研究人員表示,了解不同類型光合作用的演變,有助於研發重要作物的高產、耐旱品種。美國能源部就曾資助探索沙漠植物進行CAM光合作用和耐旱性的遺傳機制。(記者李宓,編輯張忠霞,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

相關焦點

  • 福建省高校領銜破譯菠蘿基因組 改良菠蘿的酸甜度
    閩南網11月4日訊 11月2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記者昨日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項研究在全世界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菠蘿基因組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福建農林大學在全世界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
    原標題:福建農林大學菠蘿基因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成果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 遺傳學》在線發表   拓展閱讀:菠蘿基因組項目主要研究成果   菠蘿是世界上僅次於香蕉的主要熱帶水果,有85個國家生產,種植面積達100多萬公頃,每年給全球帶來86億美元的直接經濟價值。
  • 福建農林大學率先破譯菠蘿基因組
    本報福州11月3日電(林智仁記者陳強)記者今天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明瑞光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11月2日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標誌著福建農林大學在菠蘿基因組和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團隊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
    11月3日,福建農林大學宣布,該校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這標誌著學校在菠蘿基因組和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11月2日,福建農大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
  • 水稻基因組「垃圾DNA」的真相
    近日,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科院作科所),水稻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團隊等研究人員利用全基因組分析的手段,對水稻及其近緣野生種基因組中的「垃圾DNA」進行注釋。結果發現,有些被稱做「垃圾DNA」的變異與水稻澱粉含量、籽粒大小等重要農藝性狀的多樣性相關。其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 菠蘿中找到調控植物光合作用「開關」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福州11月3日電 (謝開飛 江潮炳 曹佳奕)福建農林大學3日在此間發布,11月2日,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該校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
  • 幾內亞山藥基因組被破譯
    Genome sequencing of the staple food crop white Guinea yam enables the development of a molecular marker for sex determinatio中,日本研究巖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Iwate 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IBRC) Ryohei Terauchi領導的團隊破譯了幾內亞山藥的基因組
  • 中國科學家在「菠蘿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央廣網福州11月3日消息(記者葛朝興)記者今天(3日)從福建農林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校牽頭的科研團隊在「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臺灣大學等17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
  • 福建農林大學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央廣網福州5月5日消息(記者萬存靈)記者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日前在全世界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德州驢基因組被破譯
    12月9日,國際著名權威學術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通訊》發表了學術文章《成功破譯中國特色的德州驢的基因組》。文章表示,東阿阿膠與合作單位歷時六年,利用目前最先進的測序技術,獲得國際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這不僅代表著道地中藥材東阿阿膠的驢皮原料多了一把「質量安全鎖」,更意味著中國在全球率先掌握驢基因資源,成為科學界繼牛、雞、豬、馬基因組測序之後,畜禽生命科學的又一裡程碑。
  • 中外專家聯手破譯「木本經濟作物全基因組」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對木本經濟作物全基因組進行破譯。  這項由南開大學與美國夏威夷大學聯合主持的項目,也是我國科學界繼參與人類基因組和超級雜交水稻全基因組破譯後的第三個大型基因組破譯工作。  據項目中方主持人、南開大學泰達生物技術學院院長王磊介紹,兩校科研人員將在一系列基因組破譯項目上展開合作,而木瓜全基因組破譯是其中的第一項。
  • 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原標題: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南方日報訊 (記者/馬芳 通訊員/劉旭林)3日,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和深圳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了高山倭蛙基因組,這是迄今為止破譯的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也是目前破譯的第二個兩棲動物的基因組,為兩棲動物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
  • 科學網—科學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科學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為農業害蟲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本報訊(記者楊釗良 通訊員楊純財、曹佳奕)
  • 華裔科學家破解菠蘿基因組 或可幫助植物抗旱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1月4日報導,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華裔植物學家明瑞光帶領團隊在全球首次成功破譯菠蘿基因組,解開多汁的菠蘿如何生長在缺水環境的謎題。研究成果對改良菠蘿品種具有重大貢獻,對中國乃至全球農業的基礎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這份研究報告發表於《自然遺傳學》期刊在線版。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
    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他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科學網—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構建成功
    本報訊(記者高長安 通訊員全志武)近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成功完成了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
  • 德州驢基因組被破譯了
    12月9日,國際著名權威學術刊物《Nature》的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發表了學術文章《成功破譯中國特色的德州驢的基因組》。文章表示,東阿阿膠與合作單位歷時六年,利用目前最先進的測序技術,獲得國際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
  • 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成功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福建農大科研團隊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世界首個鱗翅目昆蟲原始類型基因組繪製完成   福建農林大學近日宣布,該校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尤民生主持的科研團隊成功破譯了小菜蛾基因組,其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
  • 科學網—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這些特性使穀子能夠成為基因組分析和研究的一個很好的新的模式作物。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新一代測序技術對一株來自中國北方的穀子品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從頭組裝,獲得了穀子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組裝得到的基因組大小約為423Mb,N50達到了1.0Mb)。通過基因組注釋和分析發現,穀子基因組中的重複序列約佔整個基因組的46%,大約含有38,801個蛋白質編碼基因。
  • 福建特色蛙類品種棘胸蛙基因組破譯
    組裝得到的棘胸蛙基因組大小為2.847Gb,Scaffold N50達到458.756Mb,達到了染色體級別。據介紹,該成果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棘胸蛙基因組,在國際的蛙類基因組研究上填補了棘胸蛙屬基因組的空白,使得棘胸蛙這個福建省特色的蛙類品種在世界基因研究領域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