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4日電 1493年11月4日,進行第二次「尋寶」之旅的哥倫布來到了瓜德羅普島。
在當地一個加勒比小村莊裡,哥倫布和他的水手們第一次見到了菠蘿,這種陌生水果的香氣讓疲勞的水手們精神為之一振。
菠蘿最早在南美洲北部開始種植,到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1492年,菠蘿已經在美洲大面積種植了。不過,菠蘿實際的歷史悠久的多,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
今天,世界上有近90個國家和地區種植菠蘿,每年的產量在2500萬噸,菠蘿種植業的總價值超過80億美元。
許多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基因組的多次複製「加倍」。多倍性指的是基因組加倍,從根本上改變DNA(脫氧核糖核酸)的含量、染色體數量等,這種變化被認為是推動產生生態差異的重要因素。
菠蘿和禾本科植物的祖先都經歷過多次基因組加倍。在不同植物中,尋找這些「全基因組複製」的殘餘,研究人員就可以追蹤它們共同及獨立的進化歷史。
研究發現,菠蘿基因組與一些禾本科植物擁有共同的祖先,菠蘿的基因組比一些禾本科植物剛好少一次「全基因組複製」,菠蘿是研究一些穀類作物最好的對照植物。
來自美國、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對一種野生菠蘿、兩種種植菠蘿進行了基因組測序,發現菠蘿在進化史中有兩次全基因組複製,驗證了禾本科植物經歷三次全基因組複製的先前發現。
接下來的發現有點專業,新華國際小編先和大家一起複習下「光合作用」的原理。
簡單說來,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是一系列複雜代謝反應的總和,是生物界賴以生存的基礎。
菠蘿利用的是一種名為「景天科酸代謝」的光合作用方式,簡稱為CAM,地球上有1萬多種植物使用這種代謝方式。
為什麼說菠蘿的這種方式更優越呢?與菠蘿擁有共同祖先的禾本科植物,如高粱、水稻,使用的是一種名為C3的光合作用方式。CAM光合作用的植物只需要C3光合作用植物用水量的五分之一,CAM植物得以在乾旱、貧瘠的土地上生長。
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菠蘿基因組中控制CAM光合作用的基因受菠蘿一些生物鐘基因調控,讓植物能根據晝夜變化調整自己的新陳代謝活動。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植物生物學教授明瑞光是此次研究的主導人之一。
他表示,這是科學界第一次發現CAM光合作用基因和生物鐘調控有關。
這一發現和CAM光合作用代謝的特點十分吻合:這些植物的綠色組織上的氣孔在夜間開放,吸收並固定二氧化碳,形成以蘋果酸為主的有機酸;白天則氣孔關閉,不吸收二氧化碳,但同時通過光合碳循環將從蘋果酸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還原為糖。科學家最早就是在乾旱地區的多種植物中發現了這種光合作用方式。
研究小組還發現,菠蘿的CAM光合作用是在對C3光合作用分子路徑進行了重構的基礎上進化而來的。
CAM代謝方式的特點是,它們的綠色組織上的氣孔在夜間開放,吸收並固定二氧化碳,形成以蘋果酸為主的有機酸;白天則氣孔關閉,不吸收二氧化碳,但同時通過光合碳循環將從蘋果酸中釋放的二氧化碳還原為糖。科學家在乾旱地區的多種植物中發現了這種光合作用方式。
研究人員表示,了解不同類型光合作用的演變,有助於研發重要作物的高產、耐旱品種。美國能源部就曾資助探索沙漠植物進行CAM光合作用和耐旱性的遺傳機制。(記者李宓,編輯張忠霞,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