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科學家破解菠蘿基因組 或可幫助植物抗旱

2021-01-15 中國青年網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1月4日報導,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華裔植物學家明瑞光帶領團隊在全球首次成功破譯菠蘿基因組,解開多汁的菠蘿如何生長在缺水環境的謎題。研究成果對改良菠蘿品種具有重大貢獻,對中國乃至全球農業的基礎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這份研究報告發表於《自然遺傳學》期刊在線版。

  據報導,除了是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之外,明瑞光同時是中國福建農林大學講座教授、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因此,研究同時獲福建農林大學等參與。明瑞光表示,基因組為培育植物品種多樣性提供發展基礎,有助改善植物對昆蟲及疾病的抵抗力,改善質量產量,也能延長植物壽命。

  研究首次鑑定出菠蘿基因組中所有參與「景天酸代謝」(CAM)光合作用的基因。「景天酸代謝」是指植物氣孔在夜間張開,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產生蘋果酸,白天釋放蘋果酸中的二氣化碳,以進行光合作用,這種方法能避免氣孔在日間張開而導致水分流失,相比起大部分農作物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光合作用,過程中能夠節省約20%至80%的水分。科學家希望,可以把這部分基因引入其他農作物,包括用作生物燃料的農產品,以適應氣候暖化問題。(實習編輯:胡雪梅 審核:譚利婭)

相關焦點

  • 福建省高校領銜破譯菠蘿基因組 改良菠蘿的酸甜度
    閩南網11月4日訊 11月2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記者昨日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項研究在全世界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菠蘿基因組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烈日下,植物都是如何抗旱的?
    可你知道植物是如何避暑抗旱的嗎?它們可是都有「妙招」的呢!抗旱方法一:改變形態結構與人類不同,植物可謂是一個百變魔術師,當酷熱乾旱來臨時,植物通常會改變葉片、根系、還有氣孔的狀態等方式來適應。有些植物的氣孔及角質層不發達怎麼辦呢?它們自有妙招,比如螞蟻森林種下的梭梭,它就在葉片內部分化出發達的薄壁貯水組織,減少水分散失的同時還能補充水分。當然,植物抗旱可不止地面之上的葉片,還有地下的根呢。農諺有雲,「旱長根,水長苗」。乾旱時,根系會首先利用資源,促進根系生長使其探入土地更深處,吸收水分和無機養分,保證植物的生長。
  • 菠蘿中找到調控植物光合作用「開關」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福州11月3日電 (謝開飛 江潮炳 曹佳奕)福建農林大學3日在此間發布,11月2日,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該校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
  • 科學網—龍舌蘭或暗藏抗旱密鑰
    科學家希望把龍舌蘭的抗旱特性轉移到更多農作物上。圖片來源:brewbooks 或許,和龍舌蘭聯繫最多的莫過於龍舌蘭酒,但是這種植物還有一種不常見的用途。現在,該植物正在教科學家學習如何製造出更抗旱的植物。 這種耐寒的肉質植物和霸王樹(一種可以食用的仙人掌)、菠蘿、香草蘭花一樣,在數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具備了一種不同的光合作用,可以讓植物在難以獲得水的半乾旱環境中生存。 這一過程叫作景天酸代謝(CAM),一些科學家對這一過程的研究已經持續了數十年,因為具備這種代謝功能的植物會消耗更少的水。
  •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來源: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8-24   今日/總瀏覽:1/1485
  • 科學網—基因微陣列揭開菠蘿營養之謎
    近日,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對世界上首個菠蘿基因表達譜的微陣列開展了研究,該研究的結果將有助於科研工作者從分子水平上更好地理解熱帶水果的發育過程。 菠蘿是一種具有重大商業價值的熱帶水果作物,儘管在其果實發育過程中的生理改變已經被很好的研究了,但關於菠蘿發育過程中的分子機制,科學家卻知之甚少。更好地理解菠蘿果實發育的分子基礎可以幫助科學家通過分子育種或基因改變來創造新的品種。
  • The Scientist:近期最熱門基因組測序成果 Top5
    主要刊登生命科學相關信息,並幫助科學家分析研究的,以協助決策影響他們的工作生活。鑑於近年來基因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因此The Scientist雜誌推出了「Genome Digest」,與大家分享近期熱門的基因組研究成果。
  • 美籍華裔病毒學家黃以靜去世 她是世界首位破解愛滋病毒結構的科學家
    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圖據網絡據華盛頓郵報報導,7月8日,美籍華裔病毒學家黃以靜(Flossie Wong-Staal)因肺炎在聖地牙哥拉荷亞的雅各布斯醫學中心去世,享年73歲。黃以靜是世界上第一位破解愛滋病HIV病毒DNA結構的科學家,通過幫助確定愛滋病的病因挽救了無數生命,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愛滋病的認識。她曾被美國科學資料中心評為「全美十大超級女科學家」之一,在2007年《每日電訊報》評選的「全球100位傑出天才」中排名第32位,2020年,Discover將她評為改變世界的十大女性科學家之一。
  • 菠蘿基因組破譯 與高粱水稻是一家
    菠蘿和禾本科植物的祖先都經歷過多次基因組加倍。在不同植物中,尋找這些「全基因組複製」的殘餘,研究人員就可以追蹤它們共同及獨立的進化歷史。研究發現,菠蘿基因組與一些禾本科植物擁有共同的祖先,菠蘿的基因組比一些禾本科植物剛好少一次「全基因組複製」,菠蘿是研究一些穀類作物最好的對照植物。
  • 科學家破解古人類基因組 證明亞洲人最早進美洲
    亞洲人最早踏進美洲  中國丹麥兩國科學家破解4000年前古人類基因組 這一成果以封面故事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上  本報深圳訊 (記者阮曉光、鮑文娟 通訊員蔣婷燕)昨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對媒體宣布,該院和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聯合創建的中丹基因組聯合中心完成了世界首例古人類全基因組的深度序列測定和解讀工作
  • 「國際蘭科植物基因組重大項目」成果解開「達爾文的困惑」
    經濟日報記者 楊陽騰攝  以國家蘭科中心劉仲健教授領銜的國際科研團隊,將「深圳擬蘭」作為突破口,通過對「深圳擬蘭」進行全基因組測序以及小蘭嶼蝴蝶蘭、鐵皮石斛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並結合其它蘭科植物的轉錄組及基因功能分析,揭示了蘭花的起源及其花部器官發育、生長習性以及多樣性形成的分子機制和演化路徑,解開了困擾人類百餘年的蘭花進化之謎。
  • Nature Biotechnology:破解根結線蟲基因組
    一個由法國、英國、美國和義大利等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小組已成功破解了一種線蟲的基因組。據專家介紹,這一成果將有助於了解對農作物有害的同類寄生蟲的遺傳機制,並有望以此為基礎開發滅蟲的新方法。參與研究的法國國家農藝研究所7月28日發表公報說,目前人們已知的線蟲種類大約有2.5萬種,它們絕大多數存在於土壤中,寄生在植物根部,影響寄主植物的正常生長,並最終導致植物死亡。全球每年有大量農作物受到線蟲寄生的影響,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百億歐元。目前消滅線蟲的常用方法是噴灑農藥,但由於農藥具有一定毒性,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因此尋找替代方案成為當務之急。
  • ...產業全球周報第90期:基因編輯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華裔科學家...
    但在CRISPR-Cas9的獲獎中,令人遺憾的是華裔科學家張鋒教授未能加冕。  相關研究成果新近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首個人工智慧平臺能對一萬億個基因組數據分析並找出多種致病基因  近日,一篇發表在《Giga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科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通過利用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VariantSpark平臺來處理一萬億個基因組數據,該平臺還能幫助鎖定人類基因組中特定疾病致病基因的具體位點。
  • 福建農林大學在全世界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
    景天酸代謝途徑是一種區別於C3植物的碳固定通路,起源於乾旱地區,有很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相比於典型的C3植物,景天酸代謝植物最高可節水80%,從而可以生長在乾旱貧瘠等劣質土地。其他的1萬多個種CAM植物分布在35個科,其中包括龍舌蘭、仙人掌、火龍果和大多數蘭花。對菠蘿基因組控制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通路進行詳細分析,鑑定了所有參與景天酸代謝途徑的基因。
  • 福建農林大學率先破譯菠蘿基因組
    本報福州11月3日電(林智仁記者陳強)記者今天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明瑞光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11月2日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標誌著福建農林大學在菠蘿基因組和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科學家有望破解佔比98%的人類基因組暗物質的奧秘
    2017年2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2003年研究人員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項目,共對人類基因組中所有30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發起了一項名為ENCODE的研究計劃(DNA原件百科全書研究計劃),這項計劃的目的就是尋找人類基因組中所有的功能性區域,以及這些區域是否會形成基因。
  • 【科研新進展】(36)康振生院士團隊在小麥抗旱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植物保護學院毛虎德副研究員為論文第一作者,康振生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研究證明,當植物感受到乾旱脅迫時,NAC類轉錄因子對調控脅迫響應基因的表達起著重要作用。然而,這些基因的自然變異是否直接影響植物的抗旱性,自然界中是否存在這類基因的優良等位變異,它們是否能直接應用於小麥抗旱性的遺傳改良等問題還有待研究。本研究克隆了小麥基因組中編碼脅迫應答NAC轉錄因子亞家族的基因(TaSNACs)。系統分析了它們與擬南芥、水稻、玉米及二穗短柄草間的同源關係、響應乾旱脅迫的基因表達模式,以及每個蛋白質的轉錄激活活性。
  • 植物所發現植物細胞器基因組新的演化模式
    ,相較於動態複雜的線粒體基因組,質體基因組的結構和序列更保守。基於此,該研究提出如下假說:由於質體靶向修復系統的弱化和缺失,雙靶向的核基因在卷柏質體基因組中複製、重組和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是質體與線粒體基因組趨同演化的重要因素。該研究揭示早期陸地植物卷柏中獨特的細胞器基因組演化模式及機制,拓展對植物界細胞器基因組演化的認識。
  • 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我科學家發現:打破經典遺傳規律
    據《科技日報》11日報導,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發現了水稻自私基因,並由此破解水稻雜種不育的機理。這是科學史上植物自私基因首次被發現,證實了植物界同樣存在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的非經典遺傳現象。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0期:基因編輯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華裔...
    華裔科學家張鋒錯失2020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已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病原學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