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在全世界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

2020-11-22 人民網

原標題:福建農林大學菠蘿基因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成果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 遺傳學》在線發表

  拓展閱讀:菠蘿基因組項目主要研究成果

  菠蘿是世界上僅次於香蕉的主要熱帶水果,有85個國家生產,種植面積達100多萬公頃,每年給全球帶來86億美元的直接經濟價值。儘管菠蘿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由於受自交不親和以及高雜合度等因素限制,菠蘿品種改良進展緩慢。菠蘿基因組項目獲得了大量的基因組數據資源,將加快菠蘿品種改良和產業的發展。

  1.鑑定出菠蘿基因組中所有參與景天酸代謝途徑的基因。

  菠蘿是具有景天酸代謝(CAM)光合作用的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景天酸代謝途徑是一種區別於C3植物的碳固定通路,起源於乾旱地區,有很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相比於典型的C3植物,景天酸代謝植物最高可節水80%,從而可以生長在乾旱貧瘠等劣質土地。其他的1萬多個種CAM植物分布在35個科,其中包括龍舌蘭、仙人掌、火龍果和大多數蘭花。對菠蘿基因組控制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通路進行詳細分析,鑑定了所有參與景天酸代謝途徑的基因。這為後續在作物中通過基因改造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奠定了基礎。

  2.首次發現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受晝夜節律基因的調控。

  通過分析參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基因表達的晝夜節律,發現是菠蘿β碳酸脫水酶在夜間固定二氧化碳。菠蘿的三個β碳酸脫水酶基因的啟動子區域都含有一個順式調控元件CAA1結合位點,這一位點是結合參與晝夜節律調節的核心元件。此外,景天酸通路相關基因富集了多個順式調控元件,這些順式調控元件受晝夜節律基因的調控,例如早晨元件(CCACAC)和夜間元件(AAAATATC)。首次發現了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受晝夜節律基因的調控。

  3.菠蘿景天酸光合作用是通過改變C3光合作用現有基因的調控元件,有別於其它新性狀通過新基因的獲得而形成。

  菠蘿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不是通過全基因組複製或串聯基因複製產生的重複基因演化而來。景天酸的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基因存在於每個植物物種中,只是調控元件改變了而已。這使得通過基因組編輯技術來人工改造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更可行。

  4.景天酸的演化是通過在特定時間激活或抑制C3光合作用相關基因的調控元件實現的。

  基因互作網絡分析顯示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關鍵酶的調控元件得到激活或抑制。抑制一些基因在特定時期的表達在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演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首次量化了無性繁殖的自交不親和的農作物的基因組雜合率。

  菠蘿擴繁是通過無性繁殖,菠蘿新苗是通過果實上的「多葉皇冠」獲得的,或者是通過生長在母株基部的吸根獲得。這使得菠蘿基因組的雜合率要高於其他多數作物,約為2%,本研究首次量化了自交不親和的農作物基因組的雜合率。

  6.轉座子是造成菠蘿基因組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轉座子序列佔了菠蘿基因組的69%,而且其中一個轉座子家族佔據了基因組的15%。這說明轉座子是造成菠蘿基因組不穩定的主要因素,從而引起高速率的體細胞突變。

  7.菠蘿基因組可作為所有單子葉植物的參考基因組。

  菠蘿是單子葉植物,在進化樹上與禾本科近緣(包括玉米、高粱、小麥、水稻),是禾本科作物比較基因組分析的最好的參考基因組。相比於禾本科植物的三次全基因組複製,菠蘿基因組只經歷兩次全基因組複製,有更少的基因,這也是菠蘿用於研究基因功能和互作的一個優勢。

  8.用25條菠蘿染色體重建了單子葉植物共同祖先的7條染色體。

  由於菠蘿自交不親和,以無性繁殖為主,有性繁殖世代少,造成較少的後代染色體重組與重排。菠蘿染色體組成與單子葉植物的祖先形式更加相似,單子葉植物七條古老染色體得以重建,為闡明最後的共同祖先的基因含量與結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基因組。

  9.菠蘿基因組已用於校正古基因組複製事件的發生時間,為估算複製時間提供了目前最好的證據。

  10.菠蘿基因組被作為研究高粱種系特異基因家族遷移率的參考基因組,已鑑定出在高粱種中遷移率高的特異基因家族。

相關焦點

  • 福建農林大學率先破譯菠蘿基因組
    本報福州11月3日電(林智仁記者陳強)記者今天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明瑞光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11月2日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標誌著福建農林大學在菠蘿基因組和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團隊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
    11月3日,福建農林大學宣布,該校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這標誌著學校在菠蘿基因組和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11月2日,福建農大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
  • 福建農林大學專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日前從福建農林大學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該校尤民生教授主持,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國劍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的小菜蛾基因組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於2013年1月13日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布。
  • 福建農林大學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央廣網福州5月5日消息(記者萬存靈)記者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日前在全世界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成功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福建農大科研團隊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世界首個鱗翅目昆蟲原始類型基因組繪製完成   福建農林大學近日宣布,該校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尤民生主持的科研團隊成功破譯了小菜蛾基因組,其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
  • 福建省高校領銜破譯菠蘿基因組 改良菠蘿的酸甜度
    閩南網11月4日訊 11月2日,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論文《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記者昨日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項研究在全世界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菠蘿基因組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中國科學家在「菠蘿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央廣網福州11月3日消息(記者葛朝興)記者今天(3日)從福建農林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校牽頭的科研團隊在「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研究由福建農林大學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臺灣大學等17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
  • 菠蘿中找到調控植物光合作用「開關」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福州11月3日電 (謝開飛 江潮炳 曹佳奕)福建農林大學3日在此間發布,11月2日,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該校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
  • 福建農林大學等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5月1日,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莊偉建,聯合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栽培種花生基因組揭示了豆科植物的核型、多倍體進化和作物馴化在
  • 【Nature Plants】福建農林大學解決了同源高倍體組裝難題!
    2019年8月5日,Nature Plant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福建農林大學基因組與生物技術研究中心題為「Assembly of allele-aware, chromosomal-scale autopolyploid genomes based on Hi-C data」的研究論文。
  •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近2年中1篇Cell和3篇NG等文章
    近2年中1篇Cell和3篇NG等,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在物種基因組研究進展中取得一系列進展!來源:iPlants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教授是熱帶作物研究專家,在植物性染色體研究方面,以番木瓜性染色體為材料開創了早期性染色體演化研究領域,並長期處於這個領域的前沿。
  • 科學網—科學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科學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為農業害蟲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本報訊(記者楊釗良 通訊員楊純財、曹佳奕)
  • 華裔科學家破解菠蘿基因組 或可幫助植物抗旱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11月4日報導,近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華裔植物學家明瑞光帶領團隊在全球首次成功破譯菠蘿基因組,解開多汁的菠蘿如何生長在缺水環境的謎題。研究成果對改良菠蘿品種具有重大貢獻,對中國乃至全球農業的基礎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這份研究報告發表於《自然遺傳學》期刊在線版。
  • 福建農大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世界頂尖!
    中國教育在線訊 5月5日上午,福建農林大學在常盛會議中心召開花生基因組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莊偉建教授及其團隊在花生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該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該項研究主要依託福建農林大學,聯合ICRISAT、武漢未來組生物科學研究院、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共同完成。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完成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與破譯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宣布完成了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與破譯,該研究成果於2012年11月25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影響因子為35.53)上在線發表。
  • 世界首次!福建特色蛙類品種棘胸蛙基因組破譯
    據悉,棘胸蛙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由福建省德化縣雙全農業有限公司、福建省石凍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與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開展,經過多年科技攻關,取得了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科研團隊以「石凍王」(棘胸蛙)為突破口,以德化縣的棘胸蛙優質品種為研究對象,採用PacBio和Hi-C技術為研究手段,對棘胸蛙進行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 科學網—中外團隊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日前,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莊偉建聯合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 菠蘿基因組破譯 與高粱水稻是一家
    在當地一個加勒比小村莊裡,哥倫布和他的水手們第一次見到了菠蘿,這種陌生水果的香氣讓疲勞的水手們精神為之一振。菠蘿最早在南美洲北部開始種植,到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1492年,菠蘿已經在美洲大面積種植了。不過,菠蘿實際的歷史悠久的多,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
  • 福建特色蛙類品種棘胸蛙基因組破譯
    據悉,棘胸蛙全基因組測序研究,由福建省德化縣雙全農業有限公司、福建省石凍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與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作開展,經過多年科技攻關,取得了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科研團隊以「石凍王」(棘胸蛙)為突破口,以德化縣的棘胸蛙優質品種為研究對象,採用PacBio和Hi-C技術為研究手段,對棘胸蛙進行基因組測序和組裝。
  • 福建農林陳世品劉仲健研究組揭示楠木基因組與木蘭類的進化關係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線刊出了福建農林大學陳世品劉仲健研究組題為利用二代測序(Illumina)+三代測序(PacBio)組裝了989.19Mb大小的基因組(Contig N50=2.05 Mb),其中68.51%為重複序列,比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基因組中的重複系列多20.5%。楠木基因組中注釋了28,198個蛋白編碼基因,其中27,011個基因得到了功能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