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陳世品劉仲健研究組揭示楠木基因組與木蘭類的進化關係

2020-09-04 園藝研究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 在線刊出了福建農林大學陳世品劉仲健研究組題為The Phoebe genome sheds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magnoliids 的重要成果。該研究成果完成了楠木全基因組測序和比較基因組分析,揭示了楠木的植株形態、材質形成的分子機制與木蘭類植物的進化關係。

木蘭類(Magnoliids)植物有9000多個種,由樟目(Laurales)、白樟目(Canellales)、木蘭目(Magnoliales)和胡椒目(Piperales)組成。儘管已有5種木蘭類物種完成了基因組測序,但木蘭類植物與單雙子葉植物之間的系統發育關係仍然不確定。閩楠(Phoebe bournei)俗稱楠木,屬於木蘭類的樟目,主要分布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是中國二級珍稀漸危樹種。其木材芳香耐久,紋理結構美觀,是重要建築和製造高級家具的珍貴用材;其次,其樹幹通直,樹冠茂盛,被作為行道樹廣泛種植。楠木壽命長,生長緩慢,再加上過渡砍伐,導致楠木自然群體破碎化。因此,對楠木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將為楠木及其他木蘭類植物的起源、進化、多樣性和保護提供新的見解。


圖1 楠木的形態特徵。

Survey測序評估了楠木基因組大小約為1Gb,雜合度為1.54%。利用二代測序(Illumina)+三代測序(PacBio)組裝了989.19Mb大小的基因組(Contig N50=2.05 Mb),其中68.51%為重複序列,比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基因組中的重複系列多20.5%。楠木基因組中注釋了28,198個蛋白編碼基因,其中27,011個基因得到了功能注釋。基於貝葉斯法構建的系統發育樹和基於胺基酸序列構建的串聯樹和並聯樹均支持木蘭類是單雙子葉植物的姐妹類群,而基於核苷酸序列構建的串聯樹和並聯樹支持木蘭類與單子葉植物共享同一個祖先,說明在單雙子葉植物以及木蘭類的分化存在不完全譜系排序(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


圖2 不同方法構建的系統發育樹比較。

Ks分析表明樟科與木蘭目分化前不久發生過一次古老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WGD);隨後,樟科的祖先經歷了一次WGD事件,現存的樟科物種共享這次WGD事件,楠木自身沒有發生WGD事件。在楠木基因組中鑑定了63個MADS-box基因,其中與根發育的AGL12-like和ANR1-like基因在楠木基因組中發生了複製;鑑定了5個參與光形態發生的FIN219-like基因和2個參與光信號介導莖發育的SAUR50-like基因,這些基因可能促進了楠木向陽生長,從而形成了通直的樹幹。其次,MYB46-like基因主要調節木質素生物合成,PtrEPSP-like基因可以直接抑制SLEEPER-like基因的表達,而SLEEPER-like基因特異性抑制MYB46-like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木質素的生物合成。我們在楠木中鑑定了4個MYB46-like和3個PtrEPSP-like基因,所有MYB46-like基因均在楠木的心材和皮層中表達,但在葉中低表達,PbEPSP1 在心材、皮層和葉片中高表達,這些基因可能與楠木材質的形成有關。


圖3 WGD分析。

楠木全基因組測序的完成進一步揭示楠木及其他木蘭類植物的系統發育;為楠木的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新的視角;有助於研究人員利用遺傳學手段改造木本植物使其朝有利於人類和環境的方向進化。

福建農林大學劉仲健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福建農林大學陳世品副教授為第一作者,福建農林大學博士生孫維紅、章迪楊、馬良等人參與了該項目的研究。該研究在福建農林大學林業高峰學科項目(118/712018007)、福建農林大學科技創新專項基金(118/KF2015088)和福建省第六批種子播種工程([2-19]357)的資助下完成。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8-020-00368-z




關於園藝研究

Horticulture Research 是由南京農業大學與自然出版集團(現Springer Nature)合作創辦的英文期刊,是Nature旗下唯一的園藝領域專刊。所有關於園藝作物基礎和理論研究都可以投稿。Horticulture Research 科睿唯安JCR2019影響因子:5.404,位於園藝一區(第1/36名),植物科學一區(第16/234名),遺傳學一區(第24/177名)。2019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基礎版):位於園藝小類一區,植物科學小類一區,農林科學大類一區(Top期刊)。

相關焦點

  • HPJ | 福建農林大學劉仲健/蘭思仁利用基因組測序揭示蘭花形態的...
    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了福建農林大學蘭科植物保護與利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題為「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 the Role of MADS-box Gene Families in the Floral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Orchids
  • 福建農林大學專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日前從福建農林大學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該校尤民生教授主持,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國劍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的小菜蛾基因組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於2013年1月13日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布。
  • 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成功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福建農大科研團隊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世界首個鱗翅目昆蟲原始類型基因組繪製完成   福建農林大學近日宣布,該校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尤民生主持的科研團隊成功破譯了小菜蛾基因組,其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
  • 福建農林大學全球首次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央廣網福州5月5日消息(記者萬存靈)記者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日前在全世界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我科學家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該項研究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的分子機制。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副研究員陳益存、博士趙耘霄、助理研究員高暝,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李臻後,華南農業大學博士王潔雨,清華大學博士劉可為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研究員汪陽東,臺灣成功大學教授蔡文杰、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劉仲健、根特大學教授Yves為共同通訊作者。
  • 首個染色體級別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7日電 (記者馬愛平 通訊員宋平 王舒琦)7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日前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重要成果: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 福建農林大學等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5月1日,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莊偉建,聯合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栽培種花生基因組揭示了豆科植物的核型、多倍體進化和作物馴化在
  • 誰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開花植物類群?
    它們雖然長相類似,但實際上親緣關係距離很遠。 2020年1月2日,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教授及其合作者在《自然》 的一篇文章表示他們獲得了藍星睡蓮的高質量基因組。由於睡蓮獨特的進化位置,其基因組與轉錄組結果展示了早期開花植物的進化特點和特徵;同時解析了睡蓮的花器官發育和花香花色調控基因,對園藝育種等應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福建農林大學率先破譯菠蘿基因組
    本報福州11月3日電(林智仁記者陳強)記者今天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明瑞光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11月2日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標誌著福建農林大學在菠蘿基因組和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團隊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
    11月3日,福建農林大學宣布,該校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這標誌著學校在菠蘿基因組和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11月2日,福建農大明瑞光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
  •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近2年中1篇Cell和3篇NG等文章
    近2年中1篇Cell和3篇NG等, 福建農林大學明瑞光課題組在物種基因組研究進展中取得一系列進展!亞基因組之間的密切關係和高比例的重複序列增加了栽培花生基因組的組裝難度。1. 測序、組裝及注釋對100x PacBio數據進行初步組裝(平均讀長10.25Kb),獲得Contig N50為1.51Mb,基因組大小2.54Gb,為預估基因組的94%。
  • 我國科學家獲得睡蓮基因組 揭示早期開花植物進化特徵
    本網訊  記者柏斌報導 2019年12月18日,世界頂級期刊《自然》以《睡蓮基因組與開花植物的早期進化》為題,在線發表福建農林大學張亮生課題組獲得藍星睡蓮的高質量基因組的研究論文。張亮生博士是中國園藝學會水生植物分會常務理事,曾獲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梁希獎。
  • 福建農林大學蘭校長種蘭花 能叫11月蘭花3月開
    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教授、劉仲健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等主持完成的「中國特色蘭科植物保育與種質創新及產業化關鍵技術」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是我國蘭花研究領域的第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也是我省花卉產業領域第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這重磅級大獎背後,有蘭思仁和他帶領的科研團隊20多年的努力。
  • 福建農林大學在全世界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
    原標題:福建農林大學菠蘿基因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成果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自然 遺傳學》在線發表   拓展閱讀:菠蘿基因組項目主要研究成果   菠蘿是世界上僅次於香蕉的主要熱帶水果,有85個國家生產,種植面積達100多萬公頃,每年給全球帶來86億美元的直接經濟價值。
  •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副教授)、趙凱歌(副教授)研究組和金雙俠(教授)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教授)研究組在開放獲取期刊Genome Biology 上,以「The chromosome-level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
  • 今日關注: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今日關注: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副教授)、趙凱歌(副教授)研究組和金雙俠(教授)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教授)研究組在開放獲取期刊Genome Biology 上,以「The chromosome-level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 praecox) genome provides
  • 中國傳統名花蠟梅染色體水平精細基因組圖譜
    該研究綜合解讀了蠟梅基因組基本特徵、以蠟梅為代表的木蘭類植物物種進化位置蠟梅作為木蘭類植物的代表,在被子植物進化歷史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蠟梅基因組的破譯為木蘭類植物系統位置提出了新見解,為解析蠟梅生物學觀賞特性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 西北農林魏安智團隊揭示花椒遺傳多樣性、品種親緣關係及栽培起源
    然而,這些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及其進化關係尚未揭示,嚴重阻礙了花椒和竹葉花椒的良種選育。該論文通過GBS簡化基因組測序技術對112份花椒和竹葉花椒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進行分析,鑑定到38,395個SNPs標記。群體結構分析表明,花椒主要分為三個分支,Clade I和Clade II分別位於秦嶺以北和秦嶺以南,而Clade III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竹葉花椒的栽培群體和野生群體各自聚為一個分支,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
  • 我國科學家解析蠟梅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圖譜
    本網訊記者柏斌報導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劉秀群(副教授)、趙凱歌(副教授)研究組和金雙俠(教授)研究組,聯合西南林業大學陳龍清(教授)研究組在開放獲取期刊Genome Biology 上,以「The chromosome-level wintersweet (Chimonanthus
  • 海峽聯合研究院基因組中心張亮生課題組在《The Plant Journal...
    海峽聯合研究院基因組中心張亮生課題組在《The Plant Journal 》發表研究成果 來源:海峽聯合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