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揭示光學記憶效應相關本質

2020-11-26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汪立宏合作,揭示了光學記憶效應本質就是空間平移不變性,從微觀過程描述了不同散射成分對記憶效應的貢獻。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光子學研究》。

透過散射介質成像是從生物醫學到大氣光學廣泛研究的課題,而散斑自相關成像因其簡單、快速、無損等特性而備受關注。散斑自相關成像的前提是光學記憶效應,記憶效應的範圍決定了成像的視場。擴大成像視場是散斑自相關成像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此,研究人員從光經過隨機相位屏和光闌傳播的對比中發現散斑平移不變性,即記憶效應實際上是高階的空間平移不變性。同時建立雙層隨機相位屏模型,推導得出記憶效應範圍更為準確的公式,通過空間功率譜把體散射介質和隨機相位屏聯繫起來,定量描述了散射係數、散射次數、介質厚度、各項異性因子對記憶效應範圍的影響,並從微觀分析了不同散射成分的記憶效應範圍。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提供了有關記憶效應的全新物理圖像,並基於此圖像構建了新型散射介質模型,可以模擬光在散射介質中的相干傳播,為擴大散斑自相關成像視場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透過散射介質光學成像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64/PRJ.7.001323

《中國科學報》 (2019-11-22 第3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光學記憶效應的本質及其應用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與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汪立宏合作,揭示了光學記憶效應本質就是空間平移不變性,從微觀過程描述了不同散射成分對記憶效應的貢獻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
    7月20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周傳耀博士和博士生王志強等與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劉利民研究員以及普林斯頓大學Annabella Selloni教授合作,結合雙光子光電子能譜(two-photon photoemission spectroscopy; 2PPE)和理論計算,揭示了二氧化鈦中
  • 研究揭示二氧化鈦Ti3+相關電子結構物理本質—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化所
  • 契可尼效應:一種記憶現象
    契可尼效應:一種記憶現象 2019年11月26日 08: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琳琳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免疫T細胞「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基礎臨床協同研究中心教授狄文團隊和研究員鄧劉福團隊揭示了免疫T細胞的「乾性」促進抗腫瘤效應的作用機制,
  • 中科院:通過空間濾波,擴大記憶效應範圍!
    散斑自相關成像是一種新興透過散射介質的成像技術,其主要優點是實驗裝置簡單、單次探測快速、無創。散斑自相關成像的前提是光記憶效應,光記憶效應的大小決定了成像視場。記憶效應範圍與介質厚度成反比。對於生物組織等實際散射介質,當厚度大於1 mm時,記憶效應範圍趨近於零,有限的視場限制了散斑自相關成像在厚介質中的應用。
  • 單細胞生物記憶揭示智慧起源
    圖片說明:科學家在多頭絨泡菌身上發現了原始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圖片來源:EYE OF SCIENCE/SPL)學習和記憶能力是智慧的根本。日本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在一種原生質粘菌(protoplasmic slime,單細胞生物,但具有多個細胞核)中發現了記憶能力和神經活動性。該研究成果有望揭示智慧和智力的最初起源。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PRL)上。
  • 體內T細胞「警察」記憶之謎揭示
    雖然活化的CD8+T 細胞能高效殺滅病毒感染的細胞以及腫瘤細胞,但其發揮效應後,極少數T細胞存活下來,而存活下來的就成為了記憶性的T細胞,等再次遇到同樣的病毒或腫瘤細胞時,T細胞便能夠迅速將它們清除,從而在機體抗腫瘤和抗感染免疫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 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揭曉—新聞—科學網
    微腔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非線性光學 北京大學肖雲峰教授和龔旗煌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其合作者,利用超高品質因子回音壁模式光學微腔,極大地增強了表面對稱性破缺誘導的非線性光學效應,得到的二次諧波轉換效率提升了14個數量級。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華學軍研究組與研究員金京波研究組合作,針對植物鹽脅迫「記憶」的調控機制展開了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
  • 首次證實大腦疼痛受體與記憶相關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首次表明,能夠影響機體痛覺的神經受體TRPV1在大腦的學習和記憶中也起到特定作用。這一研究成果有望為治療記憶損失和癲癇症提供新的藥物標靶。相關論文發表在3月13日的《神經元》(Neuron)雜誌上。
  • 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左),在有記憶的情況下生長(右)。圖片來源:華威大學 英國華威大學研究人員揭示了,植物將「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的相關機制。近日,該研究刊登於 elife。 為了生存和茁壯成長,植物具有感知和記住環境變化的獨特能力。這與DNA和組蛋白的化學修飾有關,這些修飾改變了DNA在細胞核內的包裝方式和基因表達方式——這一過程被稱為表觀遺傳調控。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發表於《神經科學》雜誌。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
  • 鄰近效應影響熱紅外遙感數據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示意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簡稱資劃所)農業遙感團隊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他們從輻射傳輸模擬和地表溫度反演兩方面定量分析了鄰近效應的大小,為熱紅外譜段的高精度輻射傳輸模擬與地表溫度反演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環境遙感》。 論文第一作者、資劃所副研究員段四波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就開展了高空間解析度可見光遙感數據的鄰近效應影響分析。鄰近效應是指經過大氣的散射,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
  • 光的本質是如何被揭示的?
    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過程漫長而又複雜,正是對光的本質不斷追尋和探討,推動了人類文明尤其是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最初對於光本質的認識,主要有兩大學說:微粒說和波動說。兩大學說間的爭論,從未休止,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由對光電效應的解釋,提出了「光子」的概念。此時的愛因斯坦還是一個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瑞士專利局職員。
  • 《大氣與環境光學學報》率先推出海洋光學專輯—新聞—科學網
    海洋光學是研究海洋的光學性質、光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運用光學技術探測海洋的科學。
  • 黃波團隊揭示體內T細胞「警察」記憶之謎—新聞—科學網
    並且,這些抗體有出色的記憶力和識別力,即便「敵人」喬裝打扮,也能憑藉超凡記憶,獲取勝利。 相比B細胞,T細胞則是通過自身的智慧,直接擒敵。它們能時刻保持警覺,不斷地在體內巡邏,一旦發現敵方目標,則不惜一切代價,快速組織各方兵力,進行殲敵。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
  • 非晶合金記憶效應產生機制研究獲進展
    工業上,適當老化被廣泛應用於提高非晶合金的軟磁特性或提高光學玻璃的均勻性等。然而,1963年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教授Kovacs發現,非晶態材料如果經過先低溫再高溫兩步退火過程,它的體積或焓不會單調「老化」,而是會先升高,之後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