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自頂向下直接金屬霧化和配位策略在二氧化碳光還原中實現高...

2020-11-26 科學網

簡單的自頂向下直接金屬霧化和配位策略在二氧化碳光還原中實現高周轉數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 16:33:13

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所Jinhua Ye研究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研製了靈巧的自上而下的策略直接金屬霧化和配位調節實現高周轉率二氧化碳光還原。相關論文於2020年10月29日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課題組演示了一個簡單的策略,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溫度(500°C)來達到原位金屬霧化和通過熱驅動氣體酸的配位調節。使用這種策略,來自NH4Cl的熱解氣液酸(HCl)可以將大金屬顆粒縮小成相應的離子,然後將其固定在富氮碳(NC)基質的表面缺陷上。此外,低溫處理誘導的在NC夾層間的C═O結構可以在垂直方向和離散鐵位點成鍵,最後生成在NC基質淺表面具有高價態 (Fe3+)的穩定Fe-N4O物種。

研究發現,Fe-N4O物種在接受來自同質和異質光催化劑的高能電子時可以實現高效的CO2轉化。經過優化的樣品在CO生成1小時內可實現最大周轉數(TON)為1494,具有86.7%的高選擇性和出色的穩定性。實驗和理論結果揭示,與傳統低化學價態的Fe-N4結構相比,高價鐵位點Fe-N4O物種可以促進二氧化碳的吸附,降低關鍵中間體COOH*的生成能壘。

他們的發現通過考慮優化高性能CO2光還原的原子構型,為構建更高效的單原子助催化劑提供了新的觀點。

據悉,發展獨特的單原子作為活性位點對提高光催化CO2還原效率至關重要,但直接霧化金屬粒子和同時調節單個原子的構成仍然具有挑戰性。

附:英文原文

Title: Facile Top-Down Strategy for Direct Metal Atom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chieving a High Turnover Number in CO2 Photoreduction

Author: Yunxiang Li, Shengyao Wang, Xu-sheng Wang, Yu He, Qi Wang, Yingbo Li, Mengli Li, Gaoliang Yang, Jundong Yi, Huiwen Lin, Dekang Huang, Lan Li, Hao Chen, Jinhua Ye

Issue&Volume: October 29, 2020

Abstract: Developing unique single atoms as active sites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boosting the efficiency of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but directly atomizing metal particles and simultaneously adjusting the configuration of individual atoms remain challenging. Herein, we demonstrate a facile strategy at a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 (500 °C) to access the in situ metal atom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djustment via the thermo-driven gaseous acid. Using this strategy, the pyrolytic gaseous acid (HCl) from NH4Cl could downsize the large metal particles into corresponding ions, which subsequently anchored onto the surface defects of a nitrogen-rich carbon (NC) matrix. Additionally, the low-temperature treatment-induced C═O motifs within the interlayer of NC could bond with the discrete Fe sites in a perpendicular direction and finally create stabilized Fe–N4O species with high valence status (Fe3+) on the shallow surface of the NC matrix. It was found that the Fe–N4O species can achieve a highly efficient CO2 conversion when accepting energetic electrons from both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photocatalysts. The optimized sample achieves a maximum turnover number (TON) of 1494 within 1 h in CO generation with a high selectivity of 86.7% as well as excellent stabilit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unravel that high valence Fe sites in Fe–N4O species can promote the adsorption of CO2 and lower the formation barrier of key intermediate COOH*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e–N4 moiety with lower chemical valence. Our discovery provides new points of vie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re efficient single-atom cocatalysts by consider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atomic configuration for high-performance CO2 photoreduction.

DOI: 10.1021/jacs.0c09060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9060

 

相關焦點

  • 金屬有機層狀催化劑的晶面調控提高其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活性
    雙核金屬協同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利用太陽能來驅動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燃料/原料已經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因為它不僅可以實現太陽能的轉換和存儲,而且可以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這其中的關鍵問題是要開發高效、高選擇性和廉價的催化劑。
  • 《JACS》鈷共價連接介孔C3N4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
    由於光催化技術可以直接利用可持續的太陽能將大氣中的CO2分子轉化為有價值的含碳燃料,因此它是同時緩解能源和環境壓力的一種有前途的方法。但通過可見光碟機動實現具有高選擇性和耐久性二氧化碳轉化仍然是一項艱巨的挑戰,特別是考慮到如何利用地球豐富的元素在未來實現這一大規模應用。
  • 中南劉敏課題組:配位誘導鐵酞菁分子電荷局域化促進氧還原反應
    這種氧配位的催化劑具有超低的Tafel斜率(27.5 mV dec-1)和0.90 V(相對於RHE)的半波電勢,比簡單負載在乙炔黑(AB)上的沒有軸向O配位FePc催化劑和Pt/C催化劑分別高出30和50 mV。
  • 新型光催化劑將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變身能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孫永福教授、謝毅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具有雙金屬活性位點的超薄納米片催化劑,並實現了其對二氧化碳光還原產物高選擇性。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能源》上。  過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引發的溫室效應,是當前影響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轉換材料與器件研究課題組,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以上問題,課題組從材料的設計製備和帶隙調控出發,以溶有鹼金屬鋰的乙二胺溶液為溶劑,通過簡單的低溫溶劑熱法製備出含有大量表面缺陷的氫化藍色二氧化鈦。
  • 武大《Nature》: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該論文通過在分子尺度精確調控光催化劑TiO2和金屬有機框架(MOF)之間的協同作用,實現了優異的CO2光還原催化性能,在350 nm波長下量子效率達到11.3%,轉化效率(TOF)結果是參考樣品TiO2(P25)的14000倍。
  • 我國科學家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中取得進展。該研究實現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新策略。
  • 浙江師大本科生在光催化還原CO2取得重要進展
    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CO2)為轉化高附加值的化石燃料,有望解決當前全球能源危機和氣候變化問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亟待設計和開發具有可見光響應的高效催化劑。CdTe量子點是吸收可見光的理想選擇,但由於缺乏有效的催化位點,很難直接進行CO2還原。
  • 南科大學者通過分子工程調控實現高選擇性二氧化碳電還原轉化
    化石燃料的過量使用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電催化CO2還原為碳基燃料和化工原料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潛在途徑。然而,目前CO2還原電催化劑性能不足和系統成本過高制約了該技術的應用。將CO2還原為一氧化碳(CO,重要的工業原料)是相對較成熟的技術,反應選擇性與能量轉換效率較高。單原子電催化劑有著較優的催化性能,尤其是Ni基單原子具有較高的CO選擇性。
  • 浙師大在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設計與製備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浙師大 「雙龍學者特聘教授」、 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正全教授課題組在新型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材料化學頂級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導電MOFs納米片——一種能夠在可見光下高效、高選擇性光催化還原CO2的助催化劑
    該方法被認為是解決能源危機、緩解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維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最具前景的手段之一。然而絕大多數傳統的無機半導體材料存在著帶隙較寬、比表面積小等缺點,導致光催化反應只能在紫外光激發下經行,無法有效利用太陽光的可見光波段。
  • 新型催化劑將二氧化碳光催化為甲烷—論文—科學網
    (Zn-ε-Keggin)嫁接到金屬卟啉上,構建多酸基金屬配位骨架(POMCF)化合物,其在光催化CO2還原系統中對CH4的生成具有高選擇性(>96%)。強還原能力的Zn-ε-Keggin連接光敏的卟啉的策略是POMCFs高選擇產生CH4的重要原因,Zn-ε-Keggin的八個MoV原子理論上可以提供八個電子來實現多電子還原。 化石燃料持續燃燒產生的過量二氧化碳,導致了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將過剩的CO2人工轉化為可用能源產品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 反應中結構重塑所誘發之電催化二氧化碳高選擇性還原成甲烷
    本文構築一反應系統:在銅奈米在線修飾不同程度的銀,來探討金屬修飾對於銅系催化劑的二氧化碳還原選擇性的影響。使用一系列的原位表徵技術(X射線吸收光譜、X射線繞射、拉曼光譜),本課題組發現經由適當的金屬修飾,該銅銀雙金屬催化劑會於反應中進行結構重組產生銅銀合金,而該合金化過程會進而優化整體催化劑的d能帶中心,引導整體催化反應傾向於二氧化碳還原反應(弱化析氫反應)並高選擇性地將二氧化碳還原成為甲烷。
  • 我科學家實現二氧化碳高選擇性轉化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合肥4月12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12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富集」效應的納米催化劑,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
  • ...Advances上發表陸地熱泉自然硫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合成生命起源...
    利用光譜學、光電化學研究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證實自然硫是一種兼具間接帶隙(2.6eV)和直接帶隙(4.4eV)的半導體礦物,UVC激發下的直接帶隙躍遷模式將電子從π*反鍵分子軌道(價帶)直接激發躍遷到σ*反鍵分子軌道(導帶)上。導帶較高的能量賦予光電子強還原性(-2.34Vvs. NHE,pH7),可耦合質子直接還原CO2(-1.90Vvs.
  • 中科大研製出二氧化碳還原高效催化劑
    記者4月1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近日,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富集」效應的納米催化劑,結合流動電解池的合理設計,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近期《德國應用化學》和《美國化學會志》雜誌上,並被《德國應用化學》選為「卷首插畫」論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升高。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不僅能夠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同時還可以得到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
  • 中國科大研製出高效二氧化碳還原催化劑
    中新網合肥4月15日電 (記者 吳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5日消息: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納米尺度「富集效應」的催化劑,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和《美國化學會志》雜誌上,並被《德國應用化學》選為「卷首插畫」論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升高。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不僅能夠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同時還可以得到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
  • 中國石油大學吳明鉑團隊在電催化還原CO2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吳明鉑教授領銜的新型碳材料團隊在高活性金屬氮碳材料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為此,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開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二氧化碳減排領域的研究。電化學還原二氧化碳過程利用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能將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合物,一方面可以實現電能的高效儲存,另一方面可以實現二氧化碳的減排,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當前,高活性、低成本催化劑的製備是二氧化碳電還原技術工業化應用面臨的最大挑戰。
  • 中科大江海龍|MOF衍生單原子Ni催化劑實現低濃度CO2還原
    通過後續電催化性能研究發現,以Ni為單原子金屬物種的催化劑材料(Ni1-N-C)在CO2電催化還原中表現出比其他金屬中心更加優異的CO選擇性,並且在極低的CO2濃度下依然可以維持80%以上的CO選擇性,展現了其在電催化CO2還原中的巨大優勢。
  • 實現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汪國雄與包信和院士團隊在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非銅基催化劑上串聯催化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制甲烷,為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制碳氫化合物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