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上發表陸地熱泉自然硫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合成生命起源...

2020-11-22 北大新聞網

2020/11/20 信息來源: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編輯:悠然 | 責編:山石

2020年11月18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魯安懷/李豔課題組題為「Photoreduction of inorganic carbon(+IV) by elemental sulfur: Implications for prebiotic synthesis in terrestrial hot springs」的研究成果。

地球生命起源與進化一直都是前沿科學領域中的重大理論問題。近些年來,國際上提出了地球生命陸地熱泉起源新學說。然而,不同於有豐富理論模型與實驗證據支持的海底熱泉起源假說,目前鮮有關於地球生命陸地起源學說的實驗和理論模型,特別是陸地熱泉中地球原始小分子有機物質形成的可能條件與途徑尚未被揭示與認知。

魯安懷/李豔課題組在我國雲南騰衝陸地熱泉中採集自然硫礦物(α-S8,俗稱硫磺)(圖1A),模擬地球早期陸地熱泉的介質條件,實驗研究發現自然硫礦物受到波長小於280nm的紫外光(UVC)激發時,在從酸性至鹼性的寬鬆介質條件下,均可持續還原大氣二氧化碳(CO2)形成典型有機小分子物質之一的甲酸(HCOOH)。利用光譜學、光電化學研究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證實自然硫是一種兼具間接帶隙(2.6eV)和直接帶隙(4.4eV)的半導體礦物,UVC激發下的直接帶隙躍遷模式將電子從π*反鍵分子軌道(價帶)直接激發躍遷到σ*反鍵分子軌道(導帶)上。導帶較高的能量賦予光電子強還原性(-2.34Vvs. NHE,pH7),可耦合質子直接還原CO2(-1.90Vvs. NHE)形成HCOOH(圖1B)。電子順磁共振和紅外光譜等原位譜學研究表明,自然硫α-S8的基本結構單元—8個硫原子組成的環狀分子結構,在光催化反應過程中產生表面活性硫自由基,並發生開環斷裂,完成從非極性到極性分子的轉化,從而促成CO2在礦物表面的化學吸附與電子傳遞(圖1C)。通過模擬早期地球陸地光照強度和CO2濃度、自然硫礦物含量、早期地球陸地熱泉佔比、紫外線穿透深度等參數,評估了這一反應模型在早期有機物形成與積累中的貢獻。結果顯示,若自然硫以10μM的濃度懸浮於熱泉體系中,佔地球表面1%的陸地熱泉系統在10cm厚的表層透光層內每年積累的有機物質(約109kg量級),即可達到與傳統的閃電成因有機物質(109kg)、隕石撞擊成因有機物質(1010kg)和星際塵埃顆粒成因有機物質(107kg)等產量基本相當的水平(圖1D)。顯然,在廣泛發育陸地熱泉的早期地球表面,自然硫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合成生命起源物質的數量是很可觀的。

圖1.雲南騰衝陸地熱泉自然硫(A)、自然硫半導體能帶結構(B)、自然硫光催化還原CO2形成HCOOH的分子機制(C)和自然硫在早期地球陸地熱泉中對HCOOH最大積累量的估計與影響因素(D)

由於自然硫多形成於火山活動產物硫化氫與二氧化硫的系列反應過程,在火山活動更為劇烈的地球早期,陸地熱泉中自然硫的含量應遠高於現代陸地熱泉系統。本研究首次報導並從半導體能帶和自由基光化學理論闡釋了陸地熱泉系統中豐富的自然硫礦物促進無機碳向有機碳的高效轉化。地表自然硫轉化太陽能產生的光電子能量,是目前所發現的最高的礦物光電子能量,不僅能直接還原CO2分子,還可能催化其它生命基礎物質的合成。與海底熱泉中氫氣主導下的高溫高壓水熱反應相比,陸地自然硫光催化反應為原始地球表面熱泉中有機小分子的產生提供了一種高效溫和的途徑,體現了地表天然礦物對太陽能的轉化作用及其對生命起源與進化的促進作用。自然硫礦物也因此成為繼粘土礦物、金屬單質、金屬氧化物和金屬硫化物礦物之外,可實現生命起源物質合成的新一類天然非金屬礦物催化劑,為解答生命起源的世紀難題開拓了新的研究思路,也為尋找或探測地外行星生命物質和生命信號提供了新線索。

博士研究生黎晏彰和李豔副教授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魯安懷教授和李豔副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王長秋副教授、丁竑瑞副研究員、賴勇教授和朱梅湘教授等參與了此項工作。該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872041、91951114、91851208、41522201)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地空學院魯安懷/李豔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陸地熱泉自然...
    魯安懷/李豔課題組在我國雲南騰衝陸地熱泉中採集自然硫礦物(α-S8,俗稱硫磺)(圖1A),模擬地球早期陸地熱泉的介質條件,實驗研究發現自然硫礦物受到波長小於280nm的紫外光(UVC)激發時,在從酸性至鹼性的寬鬆介質條件下,均可持續還原大氣二氧化碳(CO2)形成典型有機小分子物質之一的甲酸(HCOOH)。
  • 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可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央廣網天津3月26日消息(記者陳慶濱 通訊員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
  • 浙師大在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設計與製備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浙師大 「雙龍學者特聘教授」、 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李正全教授課題組在新型高效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催化劑的設計與製備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在材料化學頂級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上發表。
  • ...常溫光照高效制氫 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天津大學研發新型光催化材料
    (焦德芳、記者王敏)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金屬有機層狀催化劑的晶面調控提高其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活性
    雙核金屬協同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利用太陽能來驅動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學燃料/原料已經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因為它不僅可以實現太陽能的轉換和存儲,而且可以減少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濃度,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這其中的關鍵問題是要開發高效、高選擇性和廉價的催化劑。
  • 人工設計光敏蛋白實現二氧化碳光催化還原—新聞—科學網
    2的還原的功能,有望成為一種高功效還原劑,應用於太陽能轉化、光生物學、環境修復和工業生物學等多個方面。這一研究成果於11月5日發表於《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   「如何利用過量排放的CO2使其重新循環成為穩定的、可存儲的、高能量的化學物質」,從而變廢為寶,將汙染轉化為能源等可再利用的物質,成為當代生物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科學問題。
  • 納米光催化技術在光有機合成、高分子聚合中的應用進展
  •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氫化藍色二氧化鈦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研究獲進展 2017-12-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轉換材料與器件研究課題組,在光催化選擇性還原二氧化碳製備高附加值甲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18-06-20 08:00
  • 中國科大研製出高效二氧化碳還原催化劑
    中新網合肥4月15日電 (記者 吳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5日消息: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納米尺度「富集效應」的催化劑,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和《美國化學會志》雜誌上,並被《德國應用化學》選為「卷首插畫」論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升高。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不僅能夠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同時還可以得到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
  • 新型光催化材料問世
    本站訊(通訊員 焦德芳)日前,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成功合成新型帶隙可調的二維層狀鍺矽烷材料。這種新材料可用作性能優異的光催化劑,在常溫光照條件下高效製備氫氣,還能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成一氧化碳。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隨著工業社會發展,「溫室效應」成為了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挑戰。
  • 中科大研製出二氧化碳還原高效催化劑
    記者4月1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近日,該校高敏銳教授課題組和俞書宏院士團隊設計了系列具有「富集」效應的納米催化劑,結合流動電解池的合理設計,成功實現了二氧化碳到目標產物的高選擇性轉化。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近期《德國應用化學》和《美國化學會志》雜誌上,並被《德國應用化學》選為「卷首插畫」論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逐年升高。二氧化碳轉化技術不僅能夠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同時還可以得到諸多高附加值的碳基燃料。
  • 利用氧化還原中性的光催化模擬木脂素生物合成的氧化自由基環化反應
    利用氧化還原中性的光催化模擬木脂素生物合成的氧化自由基環化反應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1:37:25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Jean-Philip Lumb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利用氧化還原中性的光催化
  • Catalysis:電催化硫還原反應
    由於活化能低,將硫初步還原為可溶性多硫化物相對容易,而隨後將多硫化物轉化為不溶性Li2S2 / Li2S的反應需要高得多的活化能,會導致多硫化物的積聚並加劇多硫化物的穿梭作用。而硫還原動力學的遲緩和多硫化物(PS)的穿梭效應會使得化學反應十分困難。在實際應用中,這些影響限制了鋰硫電池的速率能力和循環壽命。
  • 我國科學家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為生命起源提供新啟示
    近日,《科學通報》作為封面文章發表了題為《熱液體系中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首次在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此次觀測到的超臨界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氮氣和有機組分,為生命起源以及初始有機質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啟示。
  • 《JACS》鈷共價連接介孔C3N4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還原二氧化碳
    目前,分子催化劑光化學還原CO2已被證明是製備特定產品的有效方法,該類方法主要將分子催化劑(通常是金屬配合物)與堅固的半導體材料相結合,半導體將有效吸收可見光光子以電子形式將能量轉移至催化劑,實現二氧化碳選擇性還原。但目前,基於諸如Fe或Mn等地球上豐富的過渡金屬的分子催化劑比較容易受光化學不穩定性或副產物/與副產物的二次反應的影響而遭受逐步的結構降解。
  • 浙江師大本科生在光催化還原CO2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浙江師範大學「固態能源材料」大學生創新工作室、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李正全教授、王靳博士課題組16級科學教育專業本科生包伊鵬同學,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區TOP期刊Nanoscale (影響因子6.97) 上發表題為Immobilization of catalytic sites
  • 導電MOFs納米片——一種能夠在可見光下高效、高選擇性光催化還原CO2的助催化劑
    光催化還原CO2是模擬植物光合作用,光催化劑在光激發產生具有強氧化還原能力的光生電子空穴對
  • 生命起源是否和超臨界二氧化碳有關?這篇文章提供了新啟示
    近日,Science Bulletin作為封面文章發表了題為Discovery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in a hydrothermal system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閻軍和孫衛東課題組合作首次在熱液系統觀測到自然狀態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流體的噴發
  • 光催化合成氨的最新進展與未來
    在本綜述中,我們對光催化合成氨領域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詳細的回顧,涵蓋了光催化氮氣還原過程的基本理解,光催化材料的綜述,高效催化劑和反應體系的設計策略,並提供了氨準確檢測方法的選擇指南以及光催化合成氨性能的合理評估。此外,本綜述還整理了目前該領域所面臨的挑戰並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進一步促進光催化合成氨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