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Peng Lele通訊作者:黃昱,Philippe Sautet,段鑲鋒
通訊單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DOI: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0-0498-x
鋰硫化學中的硫還原反應(SRR)經歷了一個複雜的16電子轉換過程,迄今為止,其轉化過程中的基本動力學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由於活化能低,將硫初步還原為可溶性多硫化物相對容易,而隨後將多硫化物轉化為不溶性Li2S2 / Li2S的反應需要高得多的活化能,會導致多硫化物的積聚並加劇多硫化物的穿梭作用。而硫還原動力學的遲緩和多硫化物(PS)的穿梭效應會使得化學反應十分困難。在實際應用中,這些影響限制了鋰硫電池的速率能力和循環壽命。
作者使用雜原子摻雜的石墨烯作為模型系統來探索電催化SRR。結果表明,氮和硫雙摻雜石墨烯可大大降低活化能,從而改善SRR動力學。密度泛函計算證實,摻雜可調節活性炭的p帶中心,以獲得最佳的中間體吸附強度和電活性。這些研究確立了電催化SRR是實現高穩健性鋰硫電池的一條有前途的途徑。除了目前研究中描述的雜原子模型系統,同樣的方法可以應用於許多其他潛在的SRR電催化劑,包括單過渡金屬原子催化劑,金屬氧化物或金屬硫化物。
PS演化中的活化能勢壘
▲圖1:硫還原和PS轉化反應中的活化能
鋰化學中的硫還原反應涉及放電過程中多硫化鋰(LiPSs)的多步演化。S8環分子首先與鋰離子在約2.7-2.4V與Li/Li+電極反應形成長鏈Li2S8,然後,通過S-S鍵的連續裂解,轉變為一系列短鏈LiPSs。該基團包括在~2.3-2.1V下的Li2S6或Li2S4在~2.1-1.7V下轉變為不溶性Li2S2和Li2S(圖1a,b)。每一步的SRR動力學可基本用Ea. 表示。為此,我們通過實驗確定了PS轉化過程中每一步的Ea.,探究不同溫度下相應電壓下的電荷轉移電阻(圖1c,d)。通過將不同溫度下的電荷轉移電阻擬合到阿倫尼烏斯方程中,可以推導出每個測量電壓下的Ea.,結果顯示在圖1e中且清楚地表明,S8環分子轉化為可溶性的LiPSs是相對容易的,而LiPSs轉化為最終的不溶性產物則比較困難。
由於大多數LiPSs (發生在2.7V、2.3V和2.1V)在電解液中是可溶性的,這種可溶性LiPSs中間體轉化為不溶性最終產物的速度較慢,導致LiPSs在電解液中的積累,因此是造成PS穿梭效應和快速容量衰減的主要原因。為此,設計合適的電催化劑,降低這種能量壁壘,加速可溶性LiPSs中間體轉化為不溶性Li2S2/Li2S,可能會提供一種有吸引力的方法,直接解決PS穿梭難題的根本原因。
雜原子摻雜HGF催化劑的合理設計
▲圖2:N,S-HGF的材料表徵
選擇了一系列雜原子摻雜的多孔石墨烯骨架(HGFs)作為模型催化劑來探索電催化SRR。利用典型的水熱過程合成了具有連續石墨烯網絡結構的三維分層HGF體系結構(圖2a,b)。多孔的石墨烯結構也為雜原子結合提供了豐富的邊緣位置,XPS表明氮和硫在石墨烯中的成功摻雜。雜原子摻雜HGF中的鍵合結構也可以通過環形暗場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ADF-STEM)直接驗證。硫原子(圖2e中的亮點)僅在納米孔的邊緣位點(~ 1-2nm)與碳原子以噻吩型鍵合的形式結合(圖2f)。
電催化SRR的活性、動力學和機理
▲圖3:雜原子摻雜HGFs在RDE中的催化SRR活性及動力學分析
為了實驗探索雜原子摻雜的HGFs對SRR的基本電催化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電化學測試,包括線性掃描伏安法(LSV)和電化學阻抗譜(EIS),結合旋轉盤電極(RDE)測量。圖3a顯示了沉積在玻璃碳電極(幾何面積為0.196 cm2)上不同的雜原子摻雜HGF樣品的SRR極化曲線,表明N,S-HGF的整體過電位較低。圖3b表明N,S-HGF催化劑有最小的Tafel斜率為80 mVdec-1,說明其反應動力學大大加快,電催化活性更高。
相比之下,N-HGF、S-HGF和原始HGF的電子轉移數分別為~5.9、~4.6和~3.3(圖3c)。觀察到N,S-HGF催化劑的電子轉移數較大,表明它可以促進更徹底的硫還原和更快速地將LiPSs轉化為不溶性產物。同時EIS曲線(圖3d)表明,N,S-HGF催化劑的電荷轉移電阻最小。電荷轉移電阻倒數的對數值與絕對溫度的倒數呈線性關係(圖3e)。根據阿倫尼烏斯方程,我們確定N,S-HGF的Ea.為0.06 eV,N-HGF為0.09 eV,S-HGF為0.15 eV,原始HGF為0.23 eV(圖3f)。N,S-HGF擁有最低的Ea.與在電催化SRR方面的優越動力學一致。
SRR上催化活性來源的理論建模
▲圖4:SRR上雜原子摻雜的HGFs催化活性來源的DFT計算。
為了更好地理解雜原子摻雜的HGFs SRR催化活性的基本起源,我們進行了DFT計算來闡明雜原子摻雜是如何影響催化活性的。構建了一個更接近實際條件的微溶劑化狀態模型(圖4a)。其中,將位於扶手椅型邊緣、鋸齒形邊緣和內部缺陷邊緣的碳原子視為各種活性位點,分析其吸附能量和催化活性(圖4a)。值得注意的是,在鋸齒形邊緣和扶手椅型邊緣模型上的O/OH基團被驗證不利於生成具有合理穩定性和改善催化性能的結構。在Sabatier原理下,過電位和吸附能之間的關係呈現出火山形狀(圖4b),其中N,S-HGF催化劑上的幾個邊緣碳位點與N-HGF、S-HGF和HGF催化劑模型進行了比較,N,S雙摻雜進一步提供了更精細的調優,進一步將過電位降低到可以忽略的值。為了揭示高催化SRR活性的來源,我們考慮將摻雜過程作為工程催化位點p軌道的方法,從而提高催化性能(圖4c)。受金屬催化劑d帶中心理論的啟發41,用p帶中心作為投射在活性炭上的密度態描述了雜原子摻雜催化劑的電子結構,並發現了其與LiS吸附能的關係。N-S雙摻雜通常提供一個中間的p帶中心能,因此與LiS自由基的鍵合強度適中,從而達到最佳的催化活性。
鋰硫電池中的SRR
▲圖5:鋰硫電池中雜原子摻雜HGF陰極的活化能分布和總體性能
圖5a顯示了四種不同的基於催化劑的陰極(負載量為1mg cm-2)在不同電壓下的Ea.曲線。隨著雜原子摻雜劑的引入,活化能大大降低,特別是最終速率決定步驟。四種雜原子摻雜的HGF的不同Ea.值也可以解釋不同的極化電壓間隙(圖5b,c)。為了直接評估電催化劑對電池性能的影響,進一步比較了不同催化劑組裝的鋰硫電池電池的速率能力和循環行為。在硫質量負載為4mg cm-2的情況下,N,S雙摻雜HGF電極表現出優異的速率能力,在0.1C、1C和2C條件下的比容量分別為1,390、840和577 mAh g-1(圖5d)。此外,PS加速轉化為固體Li2S2/Li2S,減少PS的積累,從而有效緩解PS的穿梭效應,提高循環穩定性。N,S雙摻雜HGF電極在1C下500次循環時顯示出極低的容量衰減,每循環0.025%,而N-HGF、S-HGF和原始HGF的容量衰減分別為每循環0.054%、0.098%和0.162%(圖5e)。凸顯了SRR催化活性的提高所帶來的性能的極大提升。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0-049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