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銳課題組Nat Commun:浸潤性可控的三相電催化CO2還原

2020-06-22 研之成理


張鐵銳課題組Nat Commun:浸潤性可控的三相電催化CO2還原

▲第一作者: 施潤;通訊作者: 張鐵銳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論文DOI: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847-9


全文速覽

對氣-固-液三相界面浸潤性進行連續調控,證明Cassie-Wenzel共存態最有利於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進行。通過自主研發的原位電化學螢光光譜表徵技術,首次觀測到CO2分子在催化界面處的實時濃度變化,實驗證明了三相催化體系能夠有效穩定CO2分子的界面濃度,進而在大電流密度下能夠保持較高的催化選擇性。


背景介紹

電催化CO2還原技術是解決能源與環境問題,構築人工碳循環的理想技術途徑之一,是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目前對於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種類繁多,其中涉及到各種類型的催化反應體系,如H型體系、氣體擴散電極體系等等,但對其中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即CO2分子的界面擴散傳質問題的理解並非十分清楚。

研究出發點

本文從CO2分子的界面擴散傳質這一基本科學問題出發,系統研究了三相界面浸潤性以及催化界面結構對於CO2分子在界面處的質量轉移速率及界面分壓的影響,進而揭示大電流密度下電催化CO2還原過程的速控反應機制。
圖文解析

張鐵銳課題組Nat Commun:浸潤性可控的三相電催化CO2還原

▲圖1 三相電催化CO2還原示意圖

基於氣體擴散電極的三相電催化CO2還原體系,能夠大幅促進CO2分子與催化劑的接觸,從而在理論上具有更高的催化反應速率。本文將Au/C納米顆粒負載到由碳纖維構成的氣體擴散層(GDL)表面,構築了一種典型的三相電催化反應體系。

張鐵銳課題組Nat Commun:浸潤性可控的三相電催化CO2還原

▲圖2 界面浸潤性連續調控

通過對Au/C催化劑層進行改姓處理,實現了三相界面浸潤性的連續調控,由超疏水的Cassie態(左)逐步調變為超親水的Wenzel態(右)。通過一系列電催化性能測試,證明了一般疏水的Cassie-Wenzel共存態催化活性最高,推測是由於該狀態下最有利於催化劑與CO2分子及電解液的接觸。

張鐵銳課題組Nat Commun:浸潤性可控的三相電催化CO2還原

▲圖3 原位電化學螢光光譜表徵技術

為了探究CO2分子在催化反應界面處的擴散傳質過程,本文基於對CO2分子具有特異性螢光響應的探針分子(HPTS),在國際上首創了原位電化學螢光光譜表徵技術。通過該技術,可以在電催化反應過程中實時地檢測CO2分子的界面濃度。

張鐵銳課題組Nat Commun:浸潤性可控的三相電催化CO2還原

▲圖4 CO2界面濃度([CO2]i)與電流密度、恢復時間的關係

本文設計了三種電催化體系,分別是敞開的三相體系(Exposed TPC)、液下三相體系(Immersed TPC)以及H型兩相體系(DPC),對比了它們在電催化過程中的CO2界面濃度變化規律。結果發現,敞開的三相體系在電流密度達到100 mA cm-2時,依然保持了80%的CO2界面濃度,而電解停止後的CO2界面濃度恢復速率也遠高於其它兩種體系。經過計算,三相體系的CO2界面質量轉移係數是兩相體系的13倍,電解時的CO2界面濃度是兩相的35倍。由此可以推斷,經過浸潤性優化後的三相催化體系能夠有效穩定CO2分子的界面濃度,是保證其在大電流密度下具有較高催化選擇性的關鍵因素。

總結與展望

本文基於典型的氣-固-液三相電催化反應體系,證明了Cassie-Wenzel共存態是最有利於電催化CO2還原反應進行的浸潤狀態,並結合自主研發的原位電化學螢光光譜表徵技術,觀測到了CO2分子在催化界面處的實時濃度變化,在實驗上首次證明了三相催化體系能夠有效穩定CO2分子的界面濃度。通過對CO2分子的界面擴散傳質過程進行定量分析,揭示了三相體系在大電流密度下能夠保持較高催化選擇性的關鍵因素。

課題組介紹

張鐵銳,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光化學轉化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大學化學學士(1994-1998),吉林大學有機化學博士(1998-2003)。之後,在德國(2003-2004)、加拿大(2004-2005)和美國(2005-2009)進行博士後研究。2009年底回國受聘於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主要從事能量轉換納米催化材料方面的研究,在Adv. Mater.、Angew. Chem.、JACS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200餘篇,被引用15000多次,H指數64,併入選2018、2019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2項(已授權27項),在國際會議上做特邀報告40餘次。曾獲皇家學會高級牛頓學者、德國「洪堡」學者基金、國家基金委「傑青」、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資助、以及太陽能光化學與光催化領域優秀青年獎等獎項。2017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兼任Science Bulletin副主編以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Scientific Reports、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ChemPhysChem、Solar RRL、Carbon Energy、Innovation等期刊編委。現任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常委,中國感光學會光催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化學會青年工作者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

相關焦點

  •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該研究不僅為碳材料的缺陷工程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加深了對碳缺陷進行CO2RR電催化機制的深入認識。4、Cu基催化劑電催化CO2製取乙烯新進展近日,華中師範大學餘穎、邱明和休斯頓大學任志鋒報導了一種具有分級孔和納米顆粒邊界結構的非典型且穩定的OBC催化劑,研究證明該催化劑在中性條件下催化CO2還原為乙烯的分電流密度高達44.7 mA cm-2,法拉第效率為45%。
  • 張鐵銳AEM:CO2還原,Fe基催化劑也不錯!
    光催化學術QQ群:927909706近日,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張鐵銳研究員報導了通過在300至700 °C的溫度下對MgFeAl層狀雙氫氧化物納米片進行氫還原,成功製備了一系列化學成分不同的新型Fe基催化劑(Fe-x,x是還原溫度)。
  • 理化所可控合成氮缺陷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材料
    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種新型的非金屬光催化材料,在可見光範圍內具有一定的光吸收,同時還具有很好的熱穩定性、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被廣泛應用於光催化產氫、水氧化、有機物降解、光合成以及二氧化碳還原等。
  • 可控合成氮缺陷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材料
    、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被廣泛應用於光催化產氫、水氧化、有機物降解、光合成以及二氧化碳還原等。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鐵銳團隊多年來集中納米材料的可控設計以及光電催化性能的研究,前期通過gg-C3N4作為模板劑成功設計製備了氮摻雜多孔碳納米片,在電催化氧還原方面展現了優異的性能(Adv. Mater. 2016, 28, 5080)。
  • 從高被引研究論文來看電催化CO2還原研究進展
    近年來,將CO2催化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學燃料(如CO,甲酸,甲醇,乙醇等)是催化和能源領域的研究熱點。CO2還原這些年的發文量非常大,筆者課題為電催化CO2RR,很好奇自己研究方向哪些研究論文成為高被引。為此,我們盤點了2019年以來關於電催化還原CO2被引次數排在前十的研究性論文(基於Web of Science),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具有明確活性的金屬多相催化劑用於CO2電催化還原
    分子電催化CO2還原反應(CO2RR)是其中一種很有前途的方法,因為它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產出。優化CO2RR系統需要找到高效的催化劑,以及電解系統。現在有一些方法來幫助了解電催化過程,如與太陽能或熱能的耦合,最近,清華大學王訓課題組的一篇綜述工作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上,討論了具有明確活性金屬位點的催化劑。
  • 【催化】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胡勁松課題組揭示碳基納米催化劑電催化還原二氧化碳的活性機制
    CBG在線商店防疫專區現已上線 限時優惠進行中詳情點擊「閱讀原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溫和可控的條件下電催化還原轉化二氧化碳為有用燃料和化學品是能源化學的重要前沿其核心挑戰是開發高性能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的電催化劑,提高目標產物產率和實現高選擇性。
  • 鹼式碳酸鉛作為電化學穩定的活性相用於電催化CO2還原製備甲酸鹽
    實驗結果和理論計算都證實了鹼式碳酸鉛對電催化CO2還原為甲酸的高活性和高選擇性,表明鹼式碳酸鉛是能夠穩定催化CO2的活性相。背景介紹電催化是新能源生產和轉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發展電催化技術的關鍵在於設計開發廉價、高活性、高選擇性以及高穩定性的催化劑。
  • 戴宏傑、馬仁志、駱靜利、張鐵銳、翟天佑等最新成果速覽
    在本文中,史丹福大學戴宏傑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方波(SW)電化學氧化還原循環處理超純銅箔的方法,成功製備出富(111)取向Cu2O納米顆粒固定於Cu上的亞微米厚度膜(SW-Cu2O/Cu),並將其用於CO2分壓為1–60 atm的高壓電解槽中進行CO2RR。
  •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通過電催化還原方法,二氧化碳「變身」高能量密度液體醇燃料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18-06-20 08:00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
  • 北理工基於MOF的銦單原子催化劑設計及電催化CO2還原獲進展
    近日,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化學系能源催化研究所(籌)的陳文星副研究員、張加濤教授和清華大學的王定勝教授、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在In單原子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高效電催化CO2還原(CO2RR)製備甲酸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Design of a Single-Atom Indiumδ+-N4 Interface
  • Nature系列14篇,CO2還原Nat. Energy、趙宇亮Nat. Commun.丨頂刊日報20191106
    Nature Energy:Cu2O顆粒上晶面依賴的活性位點用於光催化劑CO2還原為甲醇將CO2高效催化還原為液體燃料在緩解和解決氣候變化挑戰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先前的研究集中在通過高溫氫化進行CO2還原,儘管使用氫氣會增加成本和安全性問題。近來,CO2的電還原引起了相當大的研究興趣,但是,此過程需要很大的過電勢,並且可能導致生成的化學物質分解。
  • ...林松研究員JACS:電光催化還原——結合電和光達到超高還原電勢
    研究背景 在氧化還原反應的領域中,光催化和電催化這兩種策略都分別被廣泛應用到了氧化反應中。然而,這兩個策略在還原轉化中的應用,尤其是需要高還原電勢的反應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 電催化還原CPET分子介體
    如圖1A所示,不飽和底物的還原(電)催化CPET需要形成一個X–H鍵(X = CR2、NR、O),但是伴隨形成的α-自由基使其難以均裂(BDFEX–H = 20~40 kcal mol-1)。另一方面,競爭性析氫反應(HER)在熱力學上是有利的(ΔGHER = -20~-60 kcal mol-1)。
  • 化學所在漆酶生物電化學和電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其中,同樣具有較低極性、弱致酶變能力、高蒸汽壓的丙酮和乙腈也能夠增加電極對於氧氣的電化學催化電流。相反,具有較高極性、強致酶變能力、低蒸汽壓的二甲基甲醯胺和二甲亞碸,則會導致電極對於氧氣的電化學還原幾乎失去活性。相對於已報導的提高漆酶電催化活性的方法,利用有機溶劑分子提高漆酶的直接電催化性能則更簡單有效。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該工作有助於讓研究者重新思考如何獲得高效和穩定的CO2電還原催化劑,也對推動電催化還原CO2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該課題組設計了一種雜化模型體系用來研究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催化性能的影響,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月7日出版的Nature上(2016, 529, 68-72, DOI 10.1038/nature16455)。  通過電催化過程將CO2還原成碳氫燃料分子不僅有助於降低CO2的負面影響,而且還可以獲得甲烷、甲酸、甲醇等燃料。
  • 清華陸奇課題組:CO2與O2共電解提升CO2電化學還原活性
    本文亮點將二氧化碳與氧氣共同還原,二氧化碳還原活性提升巨大,結合電化學測試與原位光譜、理論計算,證實了引入氧還原反應後電極表面羥基的穩定存在並闡明了羥基對於二氧化碳還原反應的促進作用的機理。其中經常被提及的便是在二氧化碳還原條件下電極表面含氧物種(如CuOx, CuOx(OH)y等)能否穩定存在,很多研究者運用多種表徵手段給出了不同的結論。而另一項非常重要的點便是表面含氧物種是否能夠帶來催化性能的提升,這一點往往很少被提及。儘管氧化處理帶來的催化活性的提升可能來自其他方面,如暴露更多的缺陷等,闡明銅催化劑表面物種與催化性能之間的聯繫也十分重要。
  • 南開大學汪清民課題組:電催化烷基硼酸對喹喔啉酮的直接烷基化
    近日,南開大學汪清民教授課題組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在電催化條件下,實現了烷基硼酸及其衍生物對喹喔啉酮的脫硼烷基化反應前沿科研成果:電催化烷基硼酸對喹喔啉酮的直接烷基化由於烷基硼酸和烷基硼酸酯的電位較高,在光催化中需要用Lewis鹼活化以降低其氧化電位。有機電氧化使用電子作為氧化劑,具有綠色、可控、高效的特點。2018年廈門大學徐海超教授報導了光電協同催化下烷基硼酸鉀的氧化反應,有效避免了氧化劑的使用(Ang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