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III)配合物的配位催化串聯合成及其在乳腺癌光動力療法中的應用

2021-01-20 分子機器與功能配合物材料

在本文中,作者利用吡啶-2-甲胺(L1')與8-羥基喹啉-2-甲醛(HL1)在FeCl3配位催化下發生串聯反應,得到新的氮雜環HL3(HL3 = 2-(咪唑並[1,5-a [吡啶] -3-基)喹啉-8-醇])及其Fe(III)絡合物[Fe(L3)Cl 2](Fe1)。 電噴霧質譜(ESI-MS)揭示了串聯反應過程涉及三個步驟:(1)HL1和L1'與鐵配位;(2)醛-胺縮合;以及(3)閉環。 電子吸收光譜法、循環伏安法和密度泛函理論(DFT)的計算結果表明,配合物光躍遷能與3O2到1O 2的激發能接近,提示其作為光敏劑用於光動力療法(PDT)的潛力。光毒性實驗表明,Fe1光照射下在人乳腺癌MDA-MB-231細胞中表現出最高的抗增殖效率。此外,乳腺癌原位模型的研究進一步闡明了Fe1的抗腫瘤活性,且對其他器官沒有明顯的毒性,在體內的保留率也比較低。

作者首先利用吡啶-2-甲胺(L1')與8-羥基喹啉-2-甲醛(HL1)在FeCl3配位催化下發生串聯反應,得到新的氮雜環HL3(HL3 = 2-(咪唑並[1,5-a[吡啶] -3-基)喹啉-8-醇])及其Fe(III)絡合物[Fe(L3)Cl 2] (Fe1)。

路線1. Fe1的串聯合成

圖1. Structures of Fe1 (a) and HL3 (b). H atoms are omitted for clarity. Note the favored configuration for optimum coordination of the ligand in Fe1 which is different to the more relaxed configuration in crystal of the free ligand of HL3 (color online).


Fe1屬於P-1空間群,不對稱單元由一個Fe3 +、一個L3-和兩個Cl-組成。金屬中心採用五配位的幾何形狀,兩個末端Cl原子,和平面配體通過兩個N和一個O原子的經向配位(圖1)。有機配體位於與Cl原子相對的一側,沒有任何位阻,這使得Cl位點的容易反應。通過使用SHAPE軟體,Fe(III)離子採取球狀正方金字塔形的五配位模式。HL3的晶體結構顯示出與其配位形式不同的構象-兩個環部分(吡啶和喹啉)彼此旋轉180°,然而π系統保持其平面性,這可能是由於分子間相互作用導致的。

為了研究該配位催化串聯反應的過程,作者採用ESI-MS對反應進行了跟蹤,ESI-MS表明分子實體是穩定的(圖2)。在室溫下起始配體與Fe絡合,得到包括[FeIII(L1)(CH3O)(CH3OH)4(H2O)NaCl]+(1,計算值463.04),[FeIII(L1')Cl2]+(2,計算值233.94),和[FeIII2(L1)5(CH3OH)2+H]+。加熱後,沉澱物中的[FeIII2(L1)5(CH3OH)2+H]+轉化為1,而母液中主要含有2。4小時後L1和L1'偶聯成L2得到固體配合物[FeIII(L2)Cl(CH3OH)]+(3,calc.385.03)。在100 ℃反應至12小時,L2到L3的閉環反應完成,得到最終的化合物4(即Fe1)


圖2.(a) ESI-MS at different times of the reaction process of Fe1:Fragments 1, 3, 4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precipitate produced in the reaction. Fragment 2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reaction solution. Only Fe1 is present by 12 h. (b) The intermediates identified by ESI-M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Fe1. The calculated Gibbs free energy changes (ΔG, kcal mol−1 ) are given for each step (color online).


作者接下來對配合物光物理性質進行了表徵。在這項工作中,使用醛與胺的偶聯反應來產生N2O1環境,以獲得一些新的鐵絡合物,其作為PDT的光敏劑是有效的,這種新型Fe(III)配合物隨著磷酸鹽(PBS)體積比的增加而增強了對可見光和紅外光(500-600 nm)的吸收,突破了傳統Fe(III)應用的極限,是複雜的PDT光敏劑。Fe1在純的DMSO中,用紫外燈照射可以觀察到強烈的螢光,而在PBS溶液中螢光會淬滅掉。另外,在DMSO/PBS的混合物中,Fe1在320和400 nm處顯示出兩個強吸收帶。令人驚訝的是,隨著混合溶劑中PBS體積的增加,其在557 nm處的紫外吸收逐漸增強。Fe1的循環伏安法(CV)顯示出相對於Ag / AgCl為-0.83 V的電位的單電子還原波。使用單線態氧傳感器(SOSG)試劑作為指示劑在PBS中的光動力學活性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圖3)。DFT吉布斯自由能計算模擬了所提出的過程。Fe1在PBS溶液中吸收了可見-紅外光(400-600 nm),證明了Fe1-PDT是一種有潛力的低毒有效的腫瘤治療方法。 Fe1不僅降低了人乳腺癌細胞系MDA-MB-231的體外活力,而且通過產生1O2而在體內腫瘤異種移植實驗中可以顯著地促進乳腺癌消退。Fe1在體外和體內對MDA-MB-231細胞系具有突出的PDT作用。另一方面,鐵(III)配合物很少被報導為PDT的光敏劑。

圖3.(a) UV-visible spectra of Fe1 in mixing DMSO and PBS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 at room temperature. (b) SOSG detected 1O2 relativeproduction (Test/Control) after light exposure for different times (back-ground: cellular generation of 1O2 in MDA-MB-231 cells. Scale bars:20 μm). (c) Orbital energies and map of selected orbitals of FeL3ClO2 III5as well as excitation energy of absorption bands causing charge transferfrom Fe to O (MOCT) (color online).


由光譜學和計算表明Fe1具有觸發1O2釋放的特徵,因此使用MTT法(圖4) 評價Fe1作為PDT劑在一系列癌細胞系和正常細胞系293T中的效能。這些實驗表明,乳腺癌細胞系MDA-MB-231對於Fe1 PDT治療最具敏感性,且對正常細胞系293T具有非常低的毒性。

圖4.(a) MDA-MB-231 cells growth inhibition by MTT assay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Fe1 with or without light irradiation. (b) The relative tumor volumes of MDA-MB-231 xenografts on different groups after various treatments indicated. (c) Representative photographs of tu-mors from different groups taken on day 16. Average weights of tumors are on day 16. (d) The body weight of MDA-MB-231 tumor-bearing mice following various treatments (color online).


同時,注射Fe1後不同時間拍攝的離體組織/器官的螢光圖像證實(圖5)Fe1以非常低的分散比積聚到腫瘤部位。如蘇木精和曙紅(H&E)染色所示,經過Fe1-PDT處理的腫瘤組織形態被破壞,而其他對照組的組織則保持正常形態,其他器官中也沒有發現明顯的損傷。總而言之,實驗結果證明了Fe1-PDT有潛力成為一種低毒有效的癌症治療方法。

圖5. In vivo bio-distribution and bio-safety analyses on nude mice bearing MDA-MB-231 xenograft, after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Fe1. (a)Fluorescence images of excised major organs and tumors after injection with Fe1 at 4, 24, and 72 h. (b) H&E-stained excised major organs and tumors from survived Fe1-PDT treated mice and untreated mice (control). No noticeable abnormality was observed in major organs including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and kidney. Scale bars: 100 μm (color online).

結論:

本文通過溶劑熱串聯反應合成了新型Fe(III)-2-咪唑並-[1,5-a [吡啶] -3-基喹啉-8-醇配合物Fe1。ESI-MS揭示了串聯反應經歷了三個主要步驟:(1)配位,(2)醛胺縮合和(3)閉環,通過DFT理論計算驗證了以上反應機理。溶劑熱高溫高壓條件促進了閉環反應的發生,而這一關環反應在常規回流反應條件下卻難以實現。Fe1其關鍵結構特徵是具有N2O1的強螯合環境,以及兩個弱結合的氯化物。相比於氯原子配位不穩定性,有機配體的強配位有利於氧與和鐵緊密結合。電子吸收光譜法、循環伏安法和DFT計算顯示能量的高度匹配性,以及在可見光近紅外(Vis/NIR)輻射條件下產生單線態氧的可能性。有趣的是,Fe1在PBS溶液中顯示了對Vis/NIR(400–600 nm)光的吸收,確保了Fe1在PDT中的應用可能性。更有趣的是,Fe1作為光敏劑用於PDT,不僅降低了人乳腺癌細胞系MDA-MB-231的體外存活率,還可以通過產生1O2促進體內腫瘤異種移植實驗中的乳腺癌消退,且沒有明顯毒性。據我們所知,Fe1在體外和體內對MDA-MB-231細胞系均顯示出優良的PDT效果。此外,合理設計串聯反應以獲得新型氮雜環配合物是開發高效光敏劑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鐵(III)絡合物雖然具有相當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作為易獲得的營養成分,但很少有報導其可作為PDT的光敏劑。考慮到這些配合物的合成多功能性,可能會為系統研究大量相關配合物用於癌症治療打開大門。


原文詳見:

Zhu ZH, Hu Q, Pan HL, Zhang Y, Xu H, Kurmoo M, Huang J, Zeng MH. Tracking the multiple-step formation of an iron(III) complex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hotodynamic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Sci China Chem, 2019, 62: 719-726, https://doi.org/10.1007/s11426-019-9464-1

相關焦點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光催化和光電催化)中,產氧催化劑(WOCs)的共同特點是吸附反應物(H2O或OH-)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穩定中間體,減小動力學勢壘,促進多步氧化還原過程中的電荷轉移。SMMCs的常用載體,被半導體異質化的SMMCs通常具有三重作用: i)通過橋聯配體接受SC的光激發空穴; ii)為光催化水氧化提供活性位點; iii)有效降低SC表面的動能勢壘,同時不損失光吸收效率。
  • 第二節 配合物的配位鍵理論
    第二節 配合物的配位鍵理論   一、配合物配位鍵理論的基本要點   配位鍵理論又叫配價鍵理論,其基本要點可歸納為三點:   1.中心離子和配位原子間是以配價鍵結合的,具有孤對電子的配位原子提供電子對,填入中心離子的外層空軌道形成配位鍵。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的配位電子結構,已被廣泛應用於熱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在常溫常壓下電催化氮氣還原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工作首次報導了新型氧配位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氮氣還原合成氨。
  • 光催化合成氨的最新進展與未來
    目前溫和條件下的光催化合成氨的產量較低,難以滿足工業化應用的需要,所以開發高效的合成氨光催化劑和反應體系至關重要。同時,嚴謹地執行光催化合成氨實驗以及合理地評價催化劑合成氨性能對於本領域的良性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精品乾貨」光催化常用表徵技術解析
    UV-Vis有兩個重要的特徵:最大吸收峰位置以及最大吸收峰的摩爾吸光係數。根據吸收程度可以對物質的組成,含量和結構進行分析和測定。紫外可見漫反射可用於研究固體樣品的光吸收性能,催化劑表面過渡金屬離子及其配合物的結構、氧化狀態、配位狀態、配位對稱性等。
  • 納米光催化技術在光有機合成、高分子聚合中的應用進展
  • 鉬-鎂-氮氣異雙核配合物:合成表徵與催化性能探索|NSR
    最近,復旦大學施章傑教授課題組合成了由單齒芳基矽氨基配體穩定的鉬-鎂-氮氣異雙核配合物,該配合物可有效催化1,3-環己二烯的歧化反應,並在反應過程中保持結構穩定。研究者還探討了該催化反應的機理,推測配合物中的Mo-N=N單元為反應活性中心位點。
  • 【圖書推薦】納米材料及其光催化物理化學
    ,由納米材料的控制合成,納米材料規定熱力學和表面熱力學性質的測定,納米材料光催化過程的原位熱力學、動力學、機理研究三部分組成。重點介紹了納米材料的精準製備及其原位生長過程的規律及機理;納米材料的整體熱力學性質和表面熱力學性質;半導體光催化的基本原理及應用;光催化物理化學及其原位表徵技術。旨在提供一種同步獲取光碟機動過程的熱力學、動力學以及關於物質變化的光譜信息的聯用技術,為研究光催化、光生物等的熱力學、動力學及機理提供多維信息。
  • 陳義旺JACS:氮磷雙配位單原子鐵催化劑高效促進ORR反應
    【文章簡介】 近日,南昌大學陳義旺教授課題組聯合上海交通大學莊小東教授和華中師範大學Ming Qiu 教授開發出一種氮和磷雙配位單原子鐵複合碳納米片(Fe-N/P-C)。通過實驗和理論計算表明,N、P雙配位的鐵位點有利於氧中間體的吸附/解吸過程,可以加快氧還原反應動力學,並實現高催化活性。
  • 黃春輝課題組在稀土配合物電致發光研究中再次取得進展
    然而,儘管國內外許多課題組分別從材料合成和器件物理的角度不同程度地提高了f-f躍遷發光稀土配合物OLEDs的最高效率和最大亮度,但其綜合性能離實際應用還有較大距離,尤其是與發展非常迅速的磷光、熱致延遲螢光、有機自由基發光OLEDs相比差距明顯。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宇稱禁阻的f-f躍遷激發態壽命長(微秒甚至毫秒量級),容易導致激發態飽和,從而限制了器件性能的提升。
  • 多金屬氧酸修飾與橋聯的有機鈷配合物用於光助類芬頓反應
    傳統的芬頓反應以亞鐵離子作為雙氧水分解產生•OH的主要催化劑,在實際應用中,存在工作pH範圍窄(pH 3–5)、難以處理鹼性汙染物、容易產生鐵泥沉積物、FeIII→FeII轉化速率慢、以及在酸性反應條件下易產生新的有毒汙染物等問題。除了基於鐵的傳統的芬頓反應,文獻中還報導了一些基於其他金屬離子的類芬頓反應,冀望克服傳統芬頓反應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其過程和機制往往比傳統的芬頓反應更加複雜和多樣化。
  • 崔歆教授:基於鐵催化的簡單烯烴化合物的胺烷基化多取代反應研究
    ▲第一作者:錢曉琳,周慧 ;通訊作者:崔歆 通訊單位: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 論文DOI:10.1021/acscatal.0c02676 全文速覽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崔歆課題組通過鐵串聯催化實現了烯烴的多取代胺烷基化反應
  • 福建物構所等在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
    稀土元素具有獨特的光、電、磁性質,應用於生物成像、傳感、催化、單分子磁體與上轉化發光材料等領域。配位導向自組裝是製備新型金屬有機多面體型超分子納米容器的途徑之一。與過渡金屬不同,鑭系離子配位數和構型複雜多變且難以控制,為具有特定分子組成和幾何構型的鑭系功能配合物的溶液可控自組裝帶來挑戰。
  • 科研共進社:氧空位在光催化中的應用
    此次共進社匯聚電催化、光催化、傳統催化、電池等各領域小夥伴,期待大家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大家共進共勉,共同進步! 本次主講人是毛成梁博士,報告的題目是:氧空位在光催化中的應用,具體內容包括: 氧空位的定義 氧空位的形成 氧空位的檢測 氧空位調控光催化反應機理 展望
  • 催化周報:Nature、Nat. Catal.、Nat. Energy等大合集!
    所開發的每一個序列都利用光催化的能量轉移過程,產生單線態氧,為第二次光催化反應產生底物,其中電子轉移產生碳中心自由基,用於循環反應,形成最終的複雜框架。本文已經開發出一種化學開關,可以「關閉」一種光催化劑;因此,允許第二種光催化劑接管序列的控制。作為推論,這一策略代表了首次在光級聯反應中使用多種光催化劑,因此,它大大擴展了可以包含在這些級聯中的反應以及它們可以啟動的順序。
  • 福州大學吳稜 JMCA:光催化有機合成
    該工作報導了對納米片組裝而成的Sb2WO6多級微球表面進行金屬Pt功能位的構築,實現了可見光碟機動下選擇性還原硝基苯合成苯胺。論文第一作者為:時應章,論文通訊作者為:吳稜教授。背 景苯胺作為重要的有機中間體在染料、醫藥、農藥等領域的有著重要應用。如何以一種溫和的方式選擇性的還原硝基苯合成苯胺一直受到相關研究人員的密切關注。
  • 催化周報:Nature子刊、Angew.、AM等大合集
    鎳-鐵複合材料可以有效催化析氧。基於共軛聚合物(CPs)的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特性(例如結構設計性,可回收性,高化學穩定性和低成本),最近在多種光催化應用中顯示出巨大潛力,它們已成為傳統分子或無機材料的有希望的替代品在光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光催化劑。在用於多用途光催化化學轉化的基於CPs的材料的構造上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該綜述旨在總結基於CPs的光催化劑在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包括氧化,還原,偶聯和環加成反應)方面的最新進展。
  • Rev.綜述:有機羧酸鹽類MOFs及其衍生物在電催化水氧化方面的應用
    第一作者: 楊東旭博士        通訊作者: 陳遠富教授       通訊單位: 電子科技大學            論文DOI: 10.1016/j.ccr.2020.213619        本文對近年來有機羧酸鹽類型的MOF及其衍生物材料在電催化水氧化(OER)方面的應用做了綜述
  •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 | 第七分會:功能配合物化學
    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擬設學術分會57個,今天介紹的是中國化學會第32屆學術年會第七分會:功能配合物化學組織單位: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分會主席:程鵬、魯統部年會官網:http://www.chemsoc.org.cn/meeting/32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