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大楊東旭/陳遠富Coordin. Chem. Rev.綜述:有機羧酸鹽類MOFs及其衍生物在電催化水氧化方面的應用

2021-01-16 邃瞳科學雲

 

第一作者: 楊東旭博士        

通訊作者: 陳遠富教授       

通訊單位: 電子科技大學            

論文DOI: 10.1016/j.ccr.2020.213619        


本文對近年來有機羧酸鹽類型的MOF及其衍生物材料在電催化水氧化(OER)方面的應用做了綜述。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羧酸鹽基MOFs的結構特點和合成方法,然後將不同結構的羧酸鹽基MOF類材料在OER電催化中的表現作了對比和總結,並討論了結構變化對催化活性的影響。接著,總結了相應幾種羧酸鹽基MOF衍生物的OER表現。最後,對這一類材料的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析氧反應(OER)在多種電化學能源轉換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作為瓶頸反應存在。因此探索高性能OER催化劑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眾多催化材料中,金屬有機配體(MOFs)材料具有獨特的結構優勢,例如豐富的自組裝結構,均勻分布的金屬離子,豐富的納米孔/通道,良好的穩定性等。對於MOF材料在環境和能源方向的應用,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綜述報導,從不同的切入點進行了分類整理和總結。其中較常見的是基於材料形貌結構與相關化學合成方法進行分類,或者基於不同應用方向(如析氫,析氧,氧還原,二氧化碳還原等等)進行總結。由於近年MOF材料的快速發展,其衍生物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因此針對某種特定配體類型的MOF材料進行總結是很有必要的,也是綜述報導中相對缺乏的。目前對於特定MOF類型在能源方向應用的綜述中,已有對沸石咪唑酯骨架(ZIF)和普魯士藍類似物(PBA)的相關總結,然而對於另一個大類,羧酸鹽類MOF材料,卻鮮有報導。



作為最早發現的MOF類型,羧酸鹽基MOF具有明顯的OER優勢。從形貌和結構上來講,羧基官能團具有很強的配位能力,能與多種金屬離子形成框架結構(從二價到四價金屬離子均可),因此,採用高活性的金屬離子(鎳、鐵、鈷、銅等)與適當的納米結構(1D納米棒/納米線、2D納米片、3D多孔泡沫結構等),易於合成高效的OER催化劑。此外,從穩定性的角度考慮,根據Pearson的軟硬酸鹼原理(HSAB),羧基配體能夠與金屬離子,特別是高價態的金屬離子形成高穩定性的MOF結構。最後,在羧酸鹽基MOF熱處理後可實現高度多孔的石墨化結構,這極大地豐富了羧酸鹽基MOF衍生物成分、結構與功能的多樣性。



羧酸鹽基MOF的配位類型與合成方法:常見的羧酸鹽基配體可分為脂肪族羧酸,芳香族羧酸(包括單環和多環),芳香族又包含額外官能團的羧酸,含氮/氧/硫等雜環羧酸,以及混合型羧酸配體。目前主要的合成方法包括水熱/溶劑熱法,聲化學法,微波熱法,電化學方法等。本文對各個合成方法的優劣以及文獻實例作了簡要總結。


羧酸鹽基MOFs在OER中的應用:目前報導的羧酸鹽基MOFs可以按形貌結構分為三類,即一維納米線/棒結構,二維納米片結構,以及三維泡沫或顆粒結構。三種結構具有各自的優勢:一維納米棒結構通常由高價態金屬離子配位形成,擁有較高穩定性;二維納米片結構具有大量暴露的金屬活性位點,有利於提高催化反應效率;三維泡沫或多孔結構具有很大的活性面積,有利於電解液與催化材料表面的充分接觸。總結髮現,二維納米片結構通常具有最高的催化效率,因此文獻中對這類結構的OER催化機理研究也較為深入。實驗和理論表明,在OER過程中,MOF中的金屬位點被部分氧化,形成一個具有不飽和化學鍵的表面。因此可以對二維MOF表面的反應步驟進行合理的模擬,包括對金屬活性中心的多次吸附、解離和解吸過程。


羧酸鹽基MOFs衍生物在OER中的應用:儘管對MOF催化劑的形貌和電子結構優化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發展,但是MOF催化劑的一些缺點仍然難以克服。例如,其低導電性和小孔徑可能會阻礙電荷和質量傳遞,且大多數金屬活性位點即使分散程度很高,也被有機配體緊密包圍,無法參與反應;另外在OER過程的強氧化條件下維持MOF結構穩定性也是一個挑戰。將羧酸鹽基MOF材料部分或全部轉化為含金屬碳複合材料,而不是直接利用MOF作催化劑,提供了一種很有前景的解決方案。通過對原始MOFs進行多種後處理,有機配體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石墨化,同時保持了有機配體的整體結構。最重要的是,金屬化合物的相和結構也可以轉化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很大程度上暴露的活性區。典型的轉化方法包括直接退火/熱解、硫化、磷化、硒化等。本文對這幾種不同的後處理類型做了總結。



含羧酸類配體的MOF材料是一個大家族,可以得到一系列含不同金屬活性位點的穩定結構。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報導的羧酸鹽基MOFs及其衍生物作為水氧化電催化劑的研究進展。通過對配體類型、金屬離子和工藝條件的調整,可以製備出各種納米結構,如納米片、納米棒、多面體等。將此類MOF材料直接用作電催化劑時,鎳基的2D-MOF納米片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活性,這可歸因於有機配體層和金屬離子中心層的交替結構,使得活性金屬中心充分暴露。相比之下,鐵基MOF納米棒結構具有更緊湊的結構和大量埋藏在有機配體中的金屬位點,因此其活性通常低於2D-MOF。然而,棒狀結構固有的較高穩定性使其適用於熱解、硫化、磷化等一系列後處理,大大提高了其催化活性和通用性。



陳遠富教授:於2001年6月獲得四川大學材料科學博士學位。2001年7月至2005年1月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任博士後研究員,2003年7月至2005年1月在臺灣清華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他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擔任研究科學家,2007年3月起在德國德勒斯登國際婦聯擔任客座科學家。2008年起成為中國電子科技大學的正式教授。他的科學興趣包括設計和合成新的納米結構材料,用於催化、儲能和電子等領域。

論文發表不是工作的結束,而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歡迎大家在邃瞳科學雲平臺上分享論文解讀,為自己的學術代言。投稿請添加以下微信:邃瞳科學雲APP實驗室板塊以文字、影像資料等方式多維展示實驗室的實力和風採。一方面宣傳推廣實驗室,一方面為實驗室提供直播工具,方便線上組會、跨組跨區域互動。同時為實驗室招生、招聘、匹配資源,實驗室、課題組間互動提供方便。實驗室入駐諮詢請添加以下微信:

相關焦點

  • 2020上半年,中國學者在Chem Rev的表現竟然這麼強
    近年來,該反應在許多方面得到了顯著發展,包括催化體系的發展,機理的理解,底物範圍以及在複雜功能分子的合成中的應用。西北大學魏顥在這篇綜述總結過渡金屬催化脫羰過程的最新進展,從發現新的轉變到對反應機理的理解,以揭示該領域的巨大成就和潛力。這篇綜述的內容按脫羰過程中化學鍵裂解的類型分類。為了擴大脫羰反應的應用範圍,還研究了脫羰方法的主要挑戰和機遇。
  • 徐強/鄒如強Chem. Rev.:MOFs如何構建單位點催化劑?
    有鑑於此,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京都大學徐強教授與北京大學鄒如強等人綜述了近年來MOF基單金屬位點催化的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其在熱催化、電催化和光催化等方面的結構和應用。 研究人員還回顧了在不同的反應中,這些成熟的單金屬位點催化劑的各種不同的催化應用,通常包括熱催化、電催化和光催化,並強調了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係,為單金屬中心的運作提供了一種機制上的理解。要點3.
  • 中國科大江海龍Chem.Soc.Rev.最新綜述:MOFs基金屬納米顆粒:增效...
    原標題:中國科大江海龍Chem.Soc.Rev.最新綜述:MOFs基金屬納米顆粒:增效催化的協同作用 1.引言 金屬-有機骨架(MOF)的高表面積,結構多樣性和定製性的結晶多孔材料,引起了廣泛的興趣並表現出各種應用。本綜述總結MNP/MOF材料製備和表徵方法及其應用,小金屬納米顆粒(MNP)和MOF之間協同作用是催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兩個組分的合理整合能夠有效地協調各自的優勢,並抵消增強催化作用的缺點。
  • Materials Today Nano綜述:磷酸鹽和硼酸鹽電催化水氧化
    首先介紹了幾種過渡金屬磷酸鹽和硼酸鹽電催化劑的製備方法及其作為OER電催化劑的發展歷史。重點總結了金屬雜原子摻雜、雙陰離子磷酸鹽和硼酸鹽催化劑用於電催化OER的最新研究進展。同時也介紹了過渡金屬磷酸鹽和硼酸鹽的晶型結構對於OER催化反應的影響。最後,本文指出了目前過渡金屬磷酸鹽和硼酸鹽催化劑在電催化OER方面存在的不足,並且對其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 ...材料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封面綜述文章
    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揮發性有機物汙染控制材料與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在揮發性有機汙染物催化材料與技術研究方面的工作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  該論文對過去二十年來揮發性有機物催化氧化領域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全面和系統的總結、分析與評述,主要基於不同工業VOCs排放源及其特徵汙染物,重點討論了不同種類揮發性有機物,包括飽和烷烴、不飽和烴、芳香烴以及含氧、氯、氮、硫等雜原子有機物的催化氧化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與難點,並對今後的研究方向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探討與展望。
  • Chem. Rev.: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的共敏化應用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英文簡寫為DSCs)是由Grätzel和O』Regan發展的第三代光伏電池,它具有較低的成本、製備簡單、可調變的光電性質、自然透明性、良好的光伏輸出和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PCE)其使其在太陽能窗戶和室內設計的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應用。共敏化已經成為一種提高DSCs效率的方法,最著名的作用是推動DSCs的功率轉換效率達到世界紀錄值。
  • 單個過渡金屬位點用於水氧化:從單核分子催化到單原子催化
    外層配位球中引入取代基(R)有助於降低大環分子的電子態密度,提高SMMCs的催化性能。這些外圍基團可以穩定金屬離子處於高價態,通過質子-耦合電子轉移(PCET)過程,促進高價TM=O單元的親核水攻擊。2. 幾何構型:同樣的配位體,不同的幾何異構化會賦予TM位點不同的催化性能。TM位點與配體之間的鍵長會對水氧化機制產生影響。
  • Nanoscale | 功能化氮化碳材料用於水氧化
    總結和展望了聚合物氮化碳基材料在光催化,電催化和光電催化水氧化中的應用實例,未來機遇以及挑戰。2. 通過建立構效關係,本文為聚合物氮化碳基材料在不同催化水氧化體系中的合成策略、結構改性和性能提升方面提供了清晰的設計思路。
  • 結構明確金屬催化劑的演變: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位點催化
    期刊的綜述文章系統地闡述了納米催化和單原子位點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研究者從上個世紀以來在納米催化領域所取得的諸多成就和近幾年在單原子位點催化領域的新進展。綜述討論了納米/單原子位點催化劑的合成策略、構效關係以及新型納米/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在基礎化學工業、精細有機化工、能源轉化催化以及環境催化中的應用。
  • 【綜述】Song Lin課題組Acc. Chem. Res:均相電催化新反應研究
    間接電解則是依靠電化學催化劑傳遞電子,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是電化學催化劑只充當電子的載體,但是它可以將我們感興趣的氧化還原反應從電極表面帶到雙電層中,極大的加大了後續的反應速度,並且可以有效的避免電極的鈍化現象;第二種電化學催化劑則是一個多功能的催化劑——它不僅承擔著電子轉移的任務,還可以作用於反應底物,甚至可以作用於後續反應中的反應中間體,控制反應的反應活性以及反應選擇性(圖1a)。
  • 綜述:MOFs材料如何助力電紡納米纖維改善性能?
    到目前為止,在MOF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催化劑、二氧化碳捕集、氣體儲存/分離、傳感器等重要技術領域的潛在應用開發。然而,在擴展基於MOF的設備的各種新興應用方面,仍有許多挑戰有待解決。如結晶MOF易碎,易分解成細粉,導致吸附分離過程中出現一系列問題,如管道堵塞、分離效率低、MOF回收率低等。由於較大的表面張力,MOF基體中的金屬納米顆粒容易團聚,導致催化劑活性顯著降低。
  • 超臨界水氧化技術
    超臨界水氧化(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簡稱SCWO)技術是一種可實現對多種有機廢物進行深度氧化處理的技術。超臨界水氧化是通過氧化作用將有機物完全氧化為清潔的H 2 O、CO 2 和N 2 等物質,S、P等轉化為最高價鹽類穩定化,重金屬氧化穩定固相存在於灰分中。
  • 浙大李中堅團隊|Energy Technology:以氫氣為電子傳遞介體的無機-生物複合催化系統及其在能量和環境方面的應用
    複合無機—生物系統能夠將電催化和生物催化的優勢相結合把多餘的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實現低品質電能的存儲和利用。近日,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的李中堅副教授及侯陽研究員合作,應邀在Energy Technology發表了名為「Hydrogen-mediated electron transfer inhybrid microbial-inorganic system and application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的綜述文章。
  • AFM綜述:壓電催化和壓電光催化
    近年來,人們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i)在壓電催化中通過壓電勢改變表面電荷能;ii)光生載流子的分離和集成壓電半導體或由壓電和半導體組成的耦合系統的催化活性增強。有鑑於此,中國地質大學黃洪偉教授、張以河教授和紐卡斯爾大學Tianyi Ma等人,綜述了有關壓電催化和壓電光催化的最新進展。
  • 科研進展丨固體所在等離激元熱電子應用於傳感光探測太陽能轉化方面發表綜述
    Phys. 152,220901,(2020)),詳細介紹了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研究的三個重要方面:(1)表面等離激元衰減、能級與時間尺度;(2)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轉移機理;(3)表面等離激元熱電子在傳感器、光探測、太陽能與光催化應用中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器件設計原理以及重要進展。該綜述被選為期刊的「Featured」和外封面文章(圖1)。
  • Chem. Soc. Rev.:過渡金屬氮化物在電化學能源中的應用
    上發表了一篇題目為Transition metal nitride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總結了TMNs基納米材料最新的研究進展,主要側重幾何結構設計,電子結構調控以及在電化學能源轉化與儲存中的應用等方面,包括電催化,超級電容器和可充電電池。
  • 合成有機羧酸類化合物有新法
    12月8日,南京工業大學對外宣布,該校毛建友教授研究團隊通過鎳催化的高烯醇化物及其類似物與未活化的烷基溴化物的還原偶聯反應,首創了一種合成有機羧酸類化合物的新策略。該反應條件溫和、底物適用範圍廣、操作安全簡便,有望促進羧酸類藥物合成的發展。  有機羧酸類化合物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分子、農藥中。據統計,有超過450種上市藥品中都含有羧酸官能團。
  • 【封面故事】理學院青年教師閆毅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發表綜述文章
    西工大新聞網8月26日電(理學院)近日,理學院應用化學系閆毅教授以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與其合作者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Chuanbing Tang教授(同為通訊作者)在化學領域權威綜述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影響因子33.38)上發表題為「Metal-containing and
  • 清華大學李亞棟/王定勝Chem. Rev.最新綜述關於合成單原子催化劑
    ,2020, DOI: 10.1021/acs.chemrev.9b00818導師介紹王定勝,1982年出生。2004年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於清華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2009至2012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 新型苯並咪唑苯並咪唑啉緩蝕劑:從甘油和多聚甲醛出發製得苯並咪唑衍生物
    苯並咪唑是重要的醫藥化工中間體,其衍生物具有抗菌、抗腫瘤、抗愛滋病、抗氧化、抗高血壓、消炎和抗凝血等多種生理活性。苯並咪唑具有獨特的化學結構,可以與生物體內的酶和受體形成氫鍵、與金屬離子配位以及π-π相互作用等,在醫藥、農藥和功能材料等諸多領域有較廣用途。目前,苯並咪唑類化合物的常用合成方法主要是以有機羧酸和鄰苯二胺及其衍生物為原料,經醯胺化-環化反應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