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王定勝Nature Communications:氮化碳負載的Fe2團簇催化劑具有優異的烯烴環氧化性能

2021-01-14 能源學人


【引言】

亞納米尺度的金屬團簇催化劑通常具有獨特和出乎意料的催化性能,這通常不存在於相應的納米顆粒中。當沉積在基底上時,催化劑中的少量原子可以為橋接非均相和均相催化提供引人注目的平臺。由於亞納米系統的性質可以通過添加或去除一個原子而顯著改變,因此對結構-性質關聯關係的深入了解對於設計具有非凡活性和選擇性的催化劑具有重要意義。儘管亞納米糰簇的結構和組成可以用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光譜和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很好地表徵,合成原子精度的單分散金屬催化劑是主要的先決條件,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環氧化物是精細化工和生物轉化的重要中間體。在液相中烯烴環氧化的現有方法中,通常需要廣泛使用昂貴的氧化劑或大劑量的犧牲劑,這不可避免地導致成本增加。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已經開發了幾種均相催化劑,如鐵和釕取代的多金屬氧酸鹽,從而使O2成為氧化劑而不需要任何犧牲劑。相反,相應的非均相催化劑很少報導。因此,期望通過橋接兩種類型的催化劑而支持的亞納米金屬團簇在反應中起作用。

【成果簡介】

近日,清華大學王定勝教授課題組(通訊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Carbon nitride supported Fe2 cluster catalysts with superior performance for alkene epoxidation」的研究論文。論文第一作者是田書博(清華大學博士生),付強(山東大學副教授)和陳文星(清華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前驅體預選」溼化學策略來合成負載在介孔氮化碳(mpg-C3N4)上的高度分散的Fe2團簇。所得到的Fe2/mpg-C3N4樣品對於催化反式-二苯乙烯環氧化生成反式-二苯乙烯氧化物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在91%的高轉化率下顯示出93%的優異選擇性。分子氧是唯一的氧化劑,不用醛作為犧牲劑。相反,在相同的條件下,鐵卟啉,單原子Fe和小Fe納米顆粒(約3nm)幾乎是反應惰性的。第一性原理計算表明,Fe2團簇的獨特反應特性來源於活性氧物質的形成。通過合生其他雙原子團如Pd2和Ir2進一步證明該合成方法的普適性,這為發現雙原子團簇催化劑奠定了基礎。這項工作中報導的合成方法可用於合成其他過渡金屬雙原子團簇,為在原子尺度上精確設計納米催化劑鋪平了道路。


【全文解析】

圖1 Fe2/mpg-C3N4團簇的表徵。a) Fe2/mpg-C3N4的HAADF-STEM圖像;比例尺,50納米。b) 分別顯示Fe(綠),N(紅)和C(藍)的分布的對應元素圖;比例尺,50納米。c) AC HAADF-STEM圖像的Fe2/mpg-C3N4;比例尺,2納米。d) Fe2/mpg-C3N4的放大的ACHAADF-STEM圖像; 比例尺1納米。 e, f) 在區域1,2和3中獲得的強度分布

圖2 Fe K-edge的X射線吸收分析。a)在Fe2/mpg-C3N4,Fe2O3和Fe箔的FeK-edge的XANES光譜。b) 在Fe2/mpg-C3N4,Fe2O3和Fe箔的FeK-edge的傅立葉變換。c,d) 分別在R空間和k空間處的Fe2/mpg-C3N4的EXAFS譜的相應擬合。c) 的插圖是Fe2/mpg-C3N4(Fe青色,O紅色,N藍色和C灰色)的模型示意圖。

圖3 反式二苯乙烯的環氧化。a) 不同催化劑對反式二苯乙烯的催化環氧化性能對比圖。b) Fe2/mpg-C3N4催化反式-二苯乙烯的催化環氧化循環圖。c) 在Fe2O2位點處的反式均二苯乙烯環氧化的能量圖(單位:eV)。d) 單配位活性氧的消耗和再生。

圖4 其他TM2/mpg-C3N4團簇的特徵描述。a) 在Pd2/mpg-C3N4,PdO和Pd箔的Pdk-edge的XANES光譜。b) 在Pd2/mpg-C3N4,PdO和Pd箔的Pdk-edge的傅立葉變換。c) R空間處Pd2/mpg-C3N4的EXAFS光譜的相應擬合。c) 的插圖是Pd2/mpg-C3N4的ACHADDF-STEM,比例尺為1nm。d) 在Ir2/mpg-C3N4,IrO2和Ir粉末的IrL3邊緣處的XANES光譜。e) Ir2/mpg-C3N4,IrO2和Ir粉末的IrL3邊緣的傅立葉變換。f) R空間處Ir2/mpg-C3N4的EXAFS光譜的相應擬合。f)的插圖是Ir2/mpg-C3N4的ACHADDF-STEM,比例尺1納米。

 

總之,作者開發了一種「前驅體預選」溼化學策略來合成mpg-C3N4上支撐的Fe2團簇,其結構通過AC-STEM,XAFS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得以確定。用氧氣作為氧化劑並且在不使用犧牲劑的情況下,所製備的Fe2/mpg-C3N4樣品顯示出對烯烴環氧化的獨特且優異的催化性能。相反,鐵卟啉,單原子Fe和小Fe納米顆粒幾乎是反應性惰性的。第一性原理計算表明,Fe2獨特的反應活性來自於活性氧的形成。該合成方法可用於合成其他雙原子團簇,為進一步研究原子級精細亞納米催化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材料製備過程

製備mpg-C3N4:按照之前文獻報告的方法並且進行了微小的改進。將5g氰胺和12.5g膠態二氧化矽LudoxHS-40通過攪拌直到氰胺完全溶解。混合物在攪拌條件下於100℃的油浴中加熱約3小時直至水完全除去並形成白色固體。然後將粉末在研缽中磨碎,轉移到坩堝中,在空氣中以2.3℃/min(4小時)加熱至550℃,然後在550℃下保持4小時。將得到的黃色粉末在研缽中磨碎,然後在NH4HF2 4M溶液中攪拌處理2天。然後過濾,用蒸餾水和乙醇洗滌得到產物,在100℃下真空乾燥過夜得到黃色產物。

Fe2/mpg-C3N4的合成:在室溫下,將5mg雙(二羰基環戊二烯基鐵)(Fe2O4C14H10)和mpg-C3N4(500mg)溶於DMF(100mL)中攪拌24小時。之後通過10000rpm離心5分鐘分離產物,隨後用DMF和甲醇各洗滌一次,最後在室溫下真空乾燥。將製備好的粉末轉移至磁舟中,在5%H2/Ar氣氛中中以5℃/min的加熱速率加熱至300℃後保持2小時。通過ICP-AES分析確定Fe負載量為0.15%。


該工作得到中國科學技術部2016YFA(02028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1521091,21390393,U1463202,211471089,21671117)的資助。Q.F.和C.D. 致謝德國研究基金會(DFG)及歐盟卓越中心NOMAD項目(https://nomad-coe.eu/)。這項工作利用了北京和上海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資源支持。 


Shubo Tian, Qiang Fu, Wenxing Chen,Quanchen Feng, Zheng Chen, Jian Zhang, Weng-Chon Cheong, Rong Yu, Lin Gu,Juncai Dong, Jun Luo, Chen Chen, Qing Peng, Claudia Draxl, Dingsheng Wang &Yadong Li, Carbon nitride supported Fe2 cluster catalysts with superiorper formance for alkene epoxidation, Nature Commun.,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4845-x


能源學人將一如既往地歡迎讀者踴躍投稿!

投稿郵箱:nyxrtg@126.com

官方微信:ultrapower7


聲明:

1.本文主要參考以上所列文獻,文字、圖片和視頻僅用於對文獻作者工作的介紹、評論,不得作為任何商業用途。

2.本文版權歸能源學人工作室所有,歡迎轉載,但不得刪除文章中一切內容!

3.因學識所限,難免有所錯誤和疏漏,懇請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基於不同氮化碳載體的單原子非均相催化劑
    但是,在通用載體(金屬、金屬氧化物、碳等)上原子分散的金屬熱力學不穩定,容易聚集形成團簇或納米顆粒。石墨相氮化碳(GCN)具有富氮微雜環,能夠很好地錨定金屬原子,因此是製備SACs的優異載體。然而,目前氮化碳基單原子催化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合態的GCN上,而其他結構的氮化碳材料,例如在獲得GCN的聚合過程中的眾多中間體,線性蜜勒胺寡聚體(LMO),高度結晶的氮化碳,如聚三嗪醯亞胺(PTI)、聚庚嗪醯亞胺(PHI)等與單原子金屬作用的研究很少。
  • 【納米】原子級精確的金納米糰簇催化劑上開放金屬位點的預組織
    另一種策略是利用弱配位的配體在催化過程中的離開和再錨定,產生動態的催化位點,但這種位點在催化中往往不夠活潑。因此,實現金納米糰簇表面開放位點的預組織,對於團簇催化的實際應用至關重要。儘管使用大尺寸的有機膦作為配體可以獲得具有空位點的金納米糰簇,但是穩定性較差。
  • 馬丁課題組ACS Catal綜述: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的構建及反應
    (single atom catalysts)和金屬納米粒子(metal nanoparticle catalysts)催化劑相比,負載型金屬團簇催化劑(supported metal clusters, 後面簡稱SMCs)因具有獨特的幾何和電子結構故在諸多催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活性及特定的選擇性。
  • 清華大學王定勝教授Angew:稀土Er單原子用於光催化CO2還原反應
    太陽能驅動的光催化CO2還原反應由於其不僅能實現從太陽能到化學能的轉化產生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學物質,豐富了能源供應,同時也能減少CO2排放,因此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用於CO2還原的光催化劑的納米材料整體光催化性能仍不盡如人意。
  • Nanoscale | 功能化氮化碳材料用於水氧化
    鑑於氮化碳的堆疊二維層狀結構特點以及豐富的吡啶氮,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專注於氮化碳的結構改性和水氧化性能提升,比如雜原子摻雜,輔助催化劑修飾和異質結構建。當前更多的綜述文章大多圍繞氮化碳在產氫等還原反應中的應用,而較少匯總其在水氧化中的應用實例,本文較為全面、系統的總結了氮化碳在不同水氧化體系中的改進工程策略,並提出前瞻觀點。
  • 覆蓋元素周期表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合成並發現新型甲酸電氧化催化劑
    single-atom catalyst on nitrogen-doped carbon for formic acid oxidation synthesized using a general host–guest strategy)的重要成果,該團隊發展了一種覆蓋周期表不同族金屬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合成策略,從中發現了首例具有高效甲酸氧化性能的銥基單原子催化劑
  • Nature Catalysis:超低Pt負載的TiO2激活C-O鍵
    儘管可還原的金屬氧化物通過反向的Mars-van Krevelen機制對還原性C-O鍵切斷具有活性和選擇性,但活性最強的氧化物在反應中體積減小。近日,美國德拉瓦大學的Dionisios G. Vlachos等研究者受金屬氧化還原能力增強的啟發,報導了一種C-O鍵激活的新策略,通過在中等還原氧化物表面上摻雜超低負載貴金屬。
  • 陸安慧教授團隊:低碳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非金屬催化體系研究進展
    低碳烯烴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通過脫氫反應將低碳烷烴轉化為同碳數的烯烴是烷烴高值化利用和烯烴原料多元化的重要途徑. 烷烴氧化脫氫制烯烴的反應具有不受反應平衡限制、無積炭、反應溫度低等優點, 一直是研究的熱點. 傳統的金屬氧化物具有較好的催化劑活性, 但容易造成烯烴的過度氧化而導致烯烴選擇性低.
  • 清華大學李亞棟/王定勝Chem. Rev.最新綜述關於合成單原子催化劑
    在原子尺度下精準調控催化劑的活性中心可謂是化學合成催化劑的聖杯。單原子位點催化劑(Single atomic site catalysts,SASC)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效率和均一獨特的結構,為研究者在原子分子尺度設計催化劑的合成創造了機遇,成為未來催化劑重要的發展方向。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在這項研究中,為了揭示這一未探索的領域,作者研究了由AHM獲得的SNP的化學反應性,系統地評估了這些SNP催化烯烴氧化反應。與常規催化劑相比,即使在較溫和的條件下,SNP仍顯示出高催化性能。另外,多種元素的雜交提高了轉化頻率和氫過氧化物衍生物的選擇性。
  • 新型納米氮化碳光催化劑
    氮化碳是一種基於碳和氮的納米材料,能夠吸收可見光,並利用光子中存在的能量來催化工業上的化學反應。氮化碳是一種光催化劑,使用可廣泛獲得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前驅體很容易大規模生產。這種異質材料穩定、堅固,並可輕易回收利用。更重要的是,氮化碳可以用來替代昂貴且有潛在毒性的金屬基催化劑。
  • 雷射輔助液相合成高性能石墨烯負載催化劑納米顆粒
    Zhu Liu)與Ian Kinloch教授等, 以具有弱氧化、低缺陷特性的電化學氧化石墨烯(EGO)為原料,採用光電化學手段,通過深紫外準分子雷射(248 nm)輻照前驅體溶液,一步實現EGO的深度還原與Pt和RuO2催化劑納米顆粒的高效負載(圖1)。
  • Small Methods: 多環芳烴修飾氮化碳——溶液法製備氮化碳薄膜光電...
    目前,大量關於氮化碳粉體製備及應用的研究已被陸續報導,但關於氮化碳薄膜製備及應用的研究卻鮮有報導,這主要是由於可控制備氮化碳薄膜十分困難所致。採用原位生長法製備氮化碳薄膜存在條件苛刻(需550攝氏度以上高溫)、過程複雜及成本高等問題。而採用溶液法製備氮化碳薄膜雖具有簡單及廉價等優勢,但卻存在因氮化碳分散性極差而難以成膜等問題。
  • 芳烴和烯烴環化技術壁壘多年難破-卡住2,6-DMN國產化脖子
    2,6-DMN合成除了萘和甲基萘烷基化,還有芳烴和烯烴環化法,芳烴和烯烴環化法包括鄰二甲苯和丁二烯法,對二甲苯和丁二烯法,間二甲苯、丙烯和CO法,甲苯和戊烯法。 第二步5-OTP生成1,5-二甲基四氫化萘(1,5-DMT) 環化反應在氣相或液相中進行,催化劑為固體酸反應溫度200-450℃,美國Amoco公司採用液相環化,負載型或非負載型沸石為催化劑,選擇性為,收率為一。
  • 催化周報:Nature、Nat. Catal.等大合集
    在環境條件下工作的高效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可能會大大降低經濟成本。在這裡,作者基於對「孔富集」的發現,報告了在環境條件下有效固定CO2的共價有機骨架(COF)催化劑的合理設計。合成了最佳預測的COF(Zn-Salen-COF-SDU113),並證實了其在CO2環加成制環氧化物中的高效催化性能,在環境條件下的收率為98.2%,TON為3068.9。
  • Nature Commun 華東理工大學光催化劑理性設計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針對廣泛用於光解水析氫反應(HER)研究的Pt/TiO2催化劑,課題組前期工作表明,TiO2負載Pt顆粒呈現明顯的尺寸效應,即較小的Pt團簇具有良好的電子傳輸特性,但其表面催化HER活性較低,而較大的Pt顆粒則表現出相反的趨勢並受限於電子傳遞效率,故而可以通過調節Pt負載顆粒尺寸以獲得電子傳輸效率和表面催化活性的平衡(ACS Catal., 2018, 8, 7270-7278)。
  • 催化周報:Science、Nature子刊、JACS等大合集
    然而,對於從單個原子和亞納米糰簇到納米粒子的整個尺寸範圍的大多數反應,它仍然難以捉摸。在本文中,作者報告了丙烷脫氫中所用的Pt催化劑在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方面的大小依賴性。原子分散的Pt/Al2O3催化劑的TOF分別比亞納米糰簇和納米顆粒高3倍和7倍。與納米顆粒相比,亞納米尺寸的團簇對丙烯選擇性的尺寸依賴性相反。原子分散的Pt和大的Pt納米粒子均具有較高的丙烯選擇性。
  • 通過SOSI調控表面氧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脫氫催化劑
    ,成功將MnOx-CeO2從燃燒催化劑轉變為了針對丙烷氧化脫氫(ODHP)具有優異性能的選擇性催化劑。除釩氧化物外,其他金屬氧化物如MnOx和CoOx等通常容易導致丙烷直接燃燒,而不是選擇性的氧化脫氫。雖然硼基催化劑已經被發現在ODHP中有著優異的催化性能,但對金屬氧化物催化劑在ODHP 中的應用,以及催化劑結構和性能之間的關係的認識仍有待加深。 對此,我們提出一種通過結構優化將燃燒催化劑轉化為選擇性氧化脫氫催化劑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