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11: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由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給人類的醫療、經濟、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如何快速應對正在發生的COVID-19新冠肺炎以及潛在的新發流行疾病,意義重大也極具挑戰性。
前期研究表明,新冠病毒SARS-CoV-2依賴於人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進入宿主細胞。為了應對病毒的進入與感染,宿主免疫系統會上調炎症細胞因子,以此來清除入侵的病毒,同時促進組織的修復。然而,機體持續維持過高的炎症細胞因子水平(被稱為 「細胞因子風暴」),可能會導致系統性的免疫功能障礙。因此,除了疫苗研發之外,阻斷病毒進入和抑制「細胞因子風暴」也是COVID-19研究方向的重點。
包括瑞德西韋在內的多種抗病毒藥物正在積極地開展臨床試驗,早期幹預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也顯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然而,針對重症感染的候選藥物非常少。一些臨床前和臨床研究報導,針對白介素-6(IL-6)和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單克隆抗體可能可以抑制新冠病毒SARS-CoV-2引起的「細胞因子風暴」。然而,由於細胞因子種類的多樣性以及細胞因子之間相互作用的複雜性,系統地控制細胞因子風暴仍然極具挑戰。
近日,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陳小元教授和復旦大學姜世勃、謝幼華、陸路教授團隊聯合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Decoy nanoparticles protect against COVID-19 by concurrently adsorbing viruses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的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首次使用基因工程化的細胞膜納米囊泡,充當「誘餌」與宿主細胞競爭,能夠同時吸附病毒與炎症細胞因子,從而有效保護宿主細胞免受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
為了構建納米「誘餌」,研究團隊首先在293T細胞上基因轉染高表達ACE2受體, 然後從工程化的293T/ACE2與THP-1細胞中分離獲得細胞膜納米囊泡,最後將異種的納米囊泡進行雜化處理得到納米「誘餌」。
該納米「誘餌」繼承了源細胞表面豐富的ACE2和細胞因子受體,能夠同時中和病毒和炎症細胞因子,從而有效幹預COVID-19新冠肺炎感染。
在細胞層面,研究團隊驗證了納米「誘餌」能夠與宿主細胞競爭,有效地吸附並抑制多種假病毒對宿主細胞的感染。進一步,基於SARS-CoV-2新冠活毒,研究團隊發現納米「誘餌」可以顯著減少病毒顆粒、降低病毒RNA水平、抑制病毒感染。
基於急性肺炎小動物模型,研究者進一步驗證了納米「誘餌」能夠有效吸附多種細胞因子,有效降低肺部灌洗液中的炎性IL-6與GM-CSF水平。通過鼻內吸入納米「誘餌」,小鼠肺部的急性炎症得到了很好的緩解。
該研究展示了一種新型納米技術用於緩解COVID-19新冠肺炎引起的免疫紊亂,為COVID-19新冠肺炎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陳小元教授和復旦大學姜世勃、謝幼華、陸路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博士後饒浪、復旦大學博士後夏帥、青年副研究員徐巍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10/05/2014352117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