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36歲的科學家,掀起了納米醫學的新浪潮

2020-11-27 生物谷


20多年前,當只有15歲的張良方考入清華大學時,納米醫學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於概念。而如今,張良方已是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納米工程系的一名傑出教授,並與他的科研團隊一道在體內靶向給藥領域做出了諸多突破。2013年,他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名35歲以下的創新者」(35 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今年,他也成為了美國《大眾科學》雜誌評選的「THE BRILLIANT 10 OF 2016」中,唯一一名華人學者。


取得這一系列榮譽時,張良方教授只有36歲。



靶向給藥的難題

從體積上看,腫瘤只佔人體的一小部分。如果能把在整個人體中流通的抗癌藥定向投放到腫瘤上,那藥物的局部濃度就會上升,治療效果也有望大大提高。然而將藥物遞送往體內的特定組織一直是個困擾醫生和科學家的難題。藥物沒有長眼睛,要怎麼知道哪裡才是最需要它們起作用的地方呢?



納米粒子是近期新興的給藥方式(圖片來源:ONE HealthCare)


近年來,納米醫學的興起給了科學家們新的武器——納米粒子能夠作為藥物的載體,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遞送藥物。然而,平時替我們抵禦外敵的免疫系統,此時卻起到了阻撓的作用。它們會將這些外來的納米顆粒視為異物,並對它們展開攻擊。於是,這些裝有藥物的納米顆粒往往在抵達目的地前,就被消滅了大半。


「納米粒子進入體內後,免疫細胞會把它們當成危險的東西,並非常努力地把它們全部清除掉。但一旦被清除掉,藥物就完全達不到效果了」,張良方教授在接受《環球科學》的專訪中說道。


於是,一些科學家們想到,也許我們可以給這些教會這些納米粒子「躲藏」的方法,讓它們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具體說來,科學家們計劃在納米粒子外裹上一層高分子材料。在進入人體後,這些高分子材料就形成了一層「防水層」,避免免疫系統對納米粒子直接展開攻擊。在實踐中,這樣的方法也的確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分子材料能延長納米粒子在血液中流通的時間(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然而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這個看似有效的手段有著一個隱患——隨著長時間的使用,人體逐漸會產生針對這些納米粒子的抗體,導致藥效變差。換句話說,人體的免疫系統最終還會把這些納米粒子抓個正著,一味「躲避」不是解決之道。


從「躲避」到「偽裝」

既然問題的關鍵在於人體在長期接觸納米粒子後容易產生抗體,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嗎?許多研究人員想到了向人體取經——雖然免疫系統對於異物毫不留情,但對於自身的細胞倒是網開一面,這是因為細胞表面有著特殊的分子「標記」,告訴免疫系統,它們是自己人。


如果把這些標記轉移到納米粒子身上,免疫系統也許就會把它們認作是自身的細胞。


順著這個思路,這些科學家們開始研究合成與組裝這些分子標記的方法。然而,人體細胞表面影響免疫系統識別的分子極為複雜,還涉及到不同分子間的交叉作用。僅僅依靠目前的合成技術,很難完整地模擬這套標記。一項有望一勞永逸解決免疫系統幹擾的思路,眼看就走到了死胡同。



在整個領域陷入僵局時,張良方教授的團隊帶來的突破(圖片來源:San Diego Union Tribune)


在納米粒子給藥技術陷入僵局之時,張良方教授的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既然挨個合成這些分子標記有著很大的難度,為啥不直接把細胞的外衣套在納米粒子外頭呢?在這個設想下,他們從人體的紅細胞上分離出了細胞膜,並用它們把納米粒子包裹了起來。如果一切順利,免疫系統有望被這些納米粒子的外衣「糊弄」過去。


實驗的結果令人振奮!由於有著與紅細胞相似的外觀,這些納米粒子成功地躲過了免疫系統的監視。在動物試驗中,它們的體內逗留時間從常規的十多個小時,提高到了40個小時,半衰期得到了顯著延長。


「我們創造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採用『偽裝』的方法:不是包裹上其他合成材料,偷偷摸摸『躲』過去,而是穿上的敵人的『軍裝』,拿起敵人的『裝備』和『通行證』,偽裝成和敵人一樣以混過檢查,這是我們工作的最大的貢獻。」 張良方教授在《環球科學》的專訪中說。

張良方教授的「偽裝」法讓他入選2013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名35歲以下的創新者」榜單(圖片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利用相同的思路,我們可以讓納米粒子扮演更多不同的角色:如果我們給它們裹上一層血小板的細胞膜,它們就會選擇性地前往發生損傷或出現感染的位點附近。在一項小鼠試驗中,張良方教授與團隊在納米粒子中裝上了抗生素,包裹上了血小板的細胞膜,並注射入感染有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小鼠體內。儘管試驗中所採用的抗生素只有常規劑量的1/6,這種創新療法卻取得了遠勝於常規療法的效果。「它顯示了靶向遞送藥物的強大與前景。」張良方教授說。


這些試驗結果不但意味著納米粒子作為藥物載體有望在未來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還開啟了一扇進入納米醫學新世界的大門——這些包裹有不同細胞膜的納米粒子可以充當納米海綿的作用,吸收病菌分泌的毒素,減少感染對人體的影響;另外,我們也可以給這些納米粒子套上細菌的細胞膜,在不使用活體細菌的前提下,有效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



張良方教授是今年「THE BRILLIANT 10 OF 2016」榜單中的唯一一名華人(圖片來源:《大眾科學》)


後記

在一篇《自然》雜誌的報導中,張良方教授透露他的團隊計劃合成大量包裹有細胞膜的納米粒子,並在大型動物中做進一步試驗。倘若一切順利,這些納米粒子也有望用於人體試驗。由於血小板會在血液中的癌細胞或病菌附近富集,張良方教授團隊研發的納米粒子有望帶來全新的抗癌或抗菌療法。許多納米技術領域的科學家們對此充滿期待。


參考資料:

[1] A nanoengineering scheme to make drugs more effective by fooling the immune system.

[2] THE MAN WHO SMUGGLES NANODRUGS PAST THE BODY'S DEFENSES

[3] 張良方教授實驗室官網

[4] 張良方學長的科研之路

[5]從躲避到偽裝,仿生納米醫學的革命 | 專訪「2016年度美國十大傑出青年科學家」榜單唯一華人教授張良方

[6] Nanoparticles disguised as blood-cell fragments slip past body's immune defence


相關焦點

  • 有緣網破圈又破局,掀起移動婚戀新浪潮
    拋開海外市場,國內市場上快手、抖音兩家平臺帶動了超過9億人加入短視頻熱潮,雙方也掀起了史上捲入用戶最多的一場競爭。過去一年,快手將觸角伸向了更遠的次元、更廣闊的人群、更豐富的內容,策略上也從穩健保守轉向主動進攻。而變革的壓力一部分來自這片市場的另一個佼佼者抖音,一部分來自逐漸收緊的行業風口。
  • 若《死神與少女》掀起電影新浪潮,這部「偷拍」手法的電影更經典
    老作家田庚風燭殘年,已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似乎對這世界再無什麼所求了,然而,出於對少女北方的關心,放棄了自己死的念頭。北方出於對老作家的同情和尊敬,竟去鼓勵他堅強地生存下去。在互相關心鼓勵的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覚地萌發了生活的勇氣,奮進的力量。即使後來她又鋸去了另一條腿,也終於接受了馬川的愛,成為生活的強者。
  • 科技周刊薦讀 | 量子科技掀起前沿技術新浪潮;江蘇創新企業數連年...
    精彩試讀>>>  量子科技掀起前沿技術新浪潮  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材料、量子精密測量……在量子科技領域,一場激烈的競賽正在展開。  精彩試讀>>>  江蘇四位科技專家捧得「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 ——  工程科技,用創新改變世界  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的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8日在北京頒獎,40位科學家和
  • 未來醫學的明珠——抗菌納米材料
    如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納米抗菌洗衣機、抗菌保暖內衣、抗菌鞋襪等產品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01殺菌原因這類納米材料為什麼會有神奇的殺菌功效呢?在實驗中,將這類納米微粒放到水裡,能夠顯著降低水中細菌的活性,並去除水中的氨。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這類材料的廣泛應用也會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第二類材料為光催化型抗菌劑,也稱納米光觸菌材料,常用於玻璃的殺菌,同時也是一種室外建築材料。上面的幾種抗菌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納米抗菌材料的用途並不僅限於此。
  • 2019年全國納米醫學與工程高峰論壇暨天津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和...
    4月20日,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納米醫學與工程分會主辦,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天津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天津市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共同承辦的2019年全國納米醫學與工程高峰論壇暨天津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和天津市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學術年會在天津燕園國際酒店召開。
  • 研發天然溶栓納米機器人,要將前沿醫學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目前,納米機器人已經被認為是未來生物醫學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方向。它們可用於許多醫學領域,包括藥物靶向輸送、手術的精確操作、疾病的精確診斷和解毒。一般來說,納米機器人是醫療工具,可以進入瞄準人體內的特定目標。到達目標後,這些小型機器可以發揮作用,例如輸送藥物或實時了解藥物的作用。
  • 納米金剛石在生物醫學的應用
    現在的時代,既不是金屬材料時代,也不是高分子時代、新陶瓷時代、複合材料時代,而是依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開發和應用新型材料的新時代,這就是納米材料的時代。生物醫學材料是指具有特殊性能,用於人工器官、外科修復、理療康復、診斷、檢查、治療疾患等醫療、保健領域,而對人體組織、血液不致產生不良影響的材料。
  • 看見納米世界,三位科學家因超解析度顯微鏡獲諾貝爾化學獎
    然而,通過201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努力,這一極限被打破,其開創性的工作使光學顯微鏡步入了納米時代。       通過納米顯微鏡,科學家可以觀測到生物細胞內單個分子的運動路徑。他們可以觀測到分子如何在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突觸,可以追蹤帕金森氏、阿爾茨海默氏症和亨廷頓氏疾病患者體內蛋白質的聚集,還可以觀測到受精卵內分裂成胚胎時蛋白質的狀況。
  • 劉晶:納米醫學的追夢人
    納米材料因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的基礎研究,為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何實現安全高效的生物醫學應用,是相關科研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難題。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劉晶正是這項前沿科技的探索者。
  • 鍾南山:我的醫學事業,其實是從36歲那一年才開始
    這位84歲的「老兵」再一次冒著病毒的炮火和硝煙,冒著被感染的風險,衝鋒陷陣、奮不顧身,去赴湯蹈火,用悲壯和赤膽忠心譜寫了一曲高亢激昂的戰歌。看著這位84歲的老兵時而接見記者,向全國人民通報疫情;時而奔波在醫院病房,部署病人安置和治療;時而面對媒體、情真意切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疫情、聲援武漢。
  • 我國科學家研製可生物降解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
    稀土無機納米發光材料作為新一代發光納米生物醫學探針,因其發光性能優異、化學性質穩定及自發螢光幹擾小等優點,已在各種危重疾病如腫瘤的精準診斷和治療等領域展現出應用前景然而,目前已報導的稀土無機納米生物醫學探針都不可生物降解,易在生物體內聚集,無法以代謝的方式排出體外,這限制了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臨床應用和成果轉化。
  • 2018年我國納米材料市場規模,納米材料醫學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一、納米材料行業定義及分類納米材料是指在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維處於納米尺寸(0.1-100nm)或由它們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材料,這大約相當於10~100個原子緊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隨著納米材料下遊需求的持續拉動,以及納米技術的不斷革新,其需求規模仍將保持快速增長趨勢。2017年我國納米行業市場規模快速增長達到了891.7億元,同比2016年的692.3億元增長了28.8%,2017年我國新材料行業產值規模26550億元,納米材料規模佔比達到了3.36%。
  • 用納米海綿「吸走」新冠病毒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的張良方教授團隊聯合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Anthony Griffiths教授團隊,在納米領域的頂尖期刊Nano Letters上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該聯合團隊開發了一種納米海綿,已在細胞實驗中證實可以
  • 發明納米顯微看到新世界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這一消息時認定,3名科學家成功突破傳統光學顯微鏡的極限解析度,將顯微技術帶入「納米」領域,讓人類能以更精確的視角窺探微觀世界。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 (約合111萬美元),將由三位獲獎者平分。
  • 研發天然溶栓納米機器人,「祝康生物」要將前沿醫學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因為上述獨特優勢,納米機器人已收到業界的關注和追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此前介紹,若納米機器人項目開展順利,到 2021 年的市場規模會達到 3977 億美元。現階段,不少企業涉足該領域的研發,36氪報導過的 DNA 納米機器人、基於納米機器人搭建的腦機接口公司Paradromics等。
  • 專注柔性顯示屏幕,「合肥微晶」開發石墨烯納米銀線複合柔性導電膜...
    編輯 | 佳敏近期,36氪了解到一家從事石墨烯和納米銀線等新材料應用開發的科技企業——合肥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微晶」),其核心產品包括石墨烯納米銀線複合柔性透明導電膜、石墨烯遠紅外柔性發熱模組及石墨烯原材等。
  • 納米技術如何助力精準醫學發展
    這種技術可以將微小的劑量(以數百納米為單位)傳送到小至1立方毫米的大腦區域,讓我們根據病人的需要,對藥物的分配有更大的控制權。生物醫學和技術創新的另一個令人興奮的應用是遠程醫療。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創建微型無線設備來治療慢性疾病或需要頻繁注射的疾病。可食用的微晶片可以對無線傳輸做出反應,並按順序間隔將藥物釋放到人體內治療疾病。
  • 科學家治療癌症新方法:納米機器人殺死癌細胞
    這個過程看起來很簡單,但也引發了許多關於納米材料的問題。納米機器人學是關於建造納米(10^-9米)級別機器或機器人的新興學科,屬於納米技術的範疇。第一個使用納米機器人(nanobot)這個術語的科學家是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早在1959年,他在一次大眾演講中,提到了使用納米機器人來治療心臟病的概念。從那以後,人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想看看這些納米分子裝置究竟能帶來什麼奇蹟。
  • 發現C肝病毒,3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Sofia共同獲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憑藉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獲獎。2016年,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憑藉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獲獎。
  • 第八屆北洋青年科學家論壇「醫學科學與工程領域分論壇」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董玥欣)12月24日,由醫學部與應用心理研究所聯合舉辦的第八屆北洋青年科學家論壇——「醫學科學與工程領域分論壇」在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召開。來自牛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多倫多大學、紐約大學、加州大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25所海內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30名優秀青年科學家齊聚天大,面向醫學領域的國際前沿和熱點問題展開探討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