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刊薦讀 | 量子科技掀起前沿技術新浪潮;江蘇創新企業數連年...

2021-01-13 新華報業網

  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117期)

  【探索】

  精彩試讀>>>

  量子科技掀起前沿技術新浪潮

  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材料、量子精密測量……在量子科技領域,一場激烈的競賽正在展開。量子科技已成為全球科技大國群雄逐鹿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陣地。

  究竟什麼是量子科技?量子科技為何如此重要?如何搶抓量子科技發展機遇?記者就此採訪了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院長王伯根教授以及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溫錦生教授。

  量子科技對於國計民生、國防安全、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近年來,量子科技的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我國雖然在量子科技方面起步較晚,但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奮起直追,只爭朝夕,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

  更多內容,請點擊

  【蘇創】

  精彩試讀>>>

  年度獨角獸、瞪羚企業評估結果發布

  我省創新企業數連年穩增長

  獨角獸、瞪羚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往往代表著區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前景。

  11月10日,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發布「江蘇省高新區暨蘇南自創區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評估結果」:全省高新區共遴選出獨角獸企業8家,潛在獨角獸企業97家,瞪羚企業507家,其中瞪羚企業數連續4年保持10%以上增長。

  「江蘇瞪羚企業也保持跳躍式高成長發展態勢,創新型企業集群加速形成,不斷壯大。」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趙志強介紹,今年全省高新區瞪羚企業總數較上年度增加69家,增幅高達15.75%,2017—2020年,瞪羚企業數年增長率均保持在10%以上。

  更多內容,請點擊

  【星光】

  精彩試讀>>>

  江蘇四位科技專家捧得「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 ——

  工程科技,用創新改變世界

  被譽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的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8日在北京頒獎,40位科學家和1個團隊榮獲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江蘇有四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發起,每兩年頒發一次。今年,全國範圍內共產生了296名有效候選人,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新增設的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頒發給了為抗疫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另有39位專家因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而榮膺光華工程科技獎。源於生活需要,又歸於生活之中,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記者走近江蘇四位工程領域的科技專家,了解工程科學背後的故事。

  更多內容,請點擊

  【新知】

  精彩試讀>>>

  嫦娥五號本月下旬擇機升空「挖土」

  月壤寸土寸金 蘊藏珍貴能源

  1969年7月20日(世界時),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首次登月並採集回了月壤樣本。時隔半個世紀,中國終於也要採集月壤了。按照計劃,我國將於11月24日凌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擇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通過鏟取、鑽取兩種方式,採集月壤樣品並帶回地球。

  我們為什麼要萬裡迢迢去月亮上「挖土」?這些樣品能發揮什麼作用?《科技周刊》記者採訪到天文專家,一起去探尋「挖土」背後的故事。

  「作為21世紀國家最重要的航天與空間探測任務之一,中國探月工程主要包括繞、落、回三大目標。」南京天文愛好者協會理事張瀚告訴《科技周刊》記者,其中嫦娥一號和二號完成了「繞」,嫦娥三號和四號完成了「落」和「巡」,而即將發射的嫦娥五號將正式拉開「回」的序幕。目前所有已完成任務都非常順利,可謂「萬無一失」。

  更多內容,請點擊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量子科技掀起前沿技術新浪潮
    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材料、量子精密測量……在量子科技領域,一場激烈的競賽正在展開。量子科技已成為全球科技大國群雄逐鹿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陣地。 究竟什麼是量子科技?量子科技為何如此重要?如何搶抓量子科技發展機遇?
  • 科技周刊薦讀 | 「科學探索獎」公布鼓勵青年勇闖「無人區」;江蘇...
    科技周刊薦讀 | 「科學探索獎」公布鼓勵青年勇闖「無人區」;江蘇近百新品亮相「中國科技第一展」;吳德沛團隊開創骨髓精準移植「蘇州模式」;3D列印為微觀世界留想像空間  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118期)  【探索】
  • 科技周刊薦讀丨「郭守敬」望遠鏡讓銀河系有了新畫像
    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90期)  【探索】」等11項代表成果……  累累碩果背後,「LAMOST的核心創新和關鍵技術」正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華日報《科技周刊》記者獨家採訪了項目負責人之一崔向群院士,聽她講述國家重大科學工程LAMOST的科技創新故事。
  • 科技周刊薦讀|北鬥三號系統高密度組網;「五星」基地彰顯江蘇園區...
    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51期)  【探索】  曹新運介紹,如今北鬥短報文和網際網路、雲平臺等新技術相融合,用於特殊人群監護、智能交通防盜和監測、野外探險等創新應用領域,能夠實現突發情況的自動識別和報告。  在未來數年裡,北鬥二號系統和三號系統將會混合組網。如何更好地融合兩代北鬥衛星以實現更優的服務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 2020年江蘇十大科技事件揭曉,看看有哪些上榜?
    現代快報訊(記者 阿里亞/文 顧煒/攝)2020年已經步入尾聲,回顧這一年,江蘇人眼中的重大科學事件是什麼?哪些人默默地在為科學傳播付出努力?……12月25日,「典贊·2020科技江蘇」年度項目評選揭曉典禮在南京舉行。現場發布了2020科技江蘇年度科技事件、年度創新創業人物、年度科學傳播事件、年度科普作品、年度科普人物。
  • 科技周刊 | 未來我們要發展什麼樣的人工智慧?主攻穩鏈,江蘇科技...
    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108期)  【探索】這既是人工智慧(AI)賦能萬千行業,服務國家與人民的歷史使命,也是引領科技前沿、實現萬物智能的時代定位。今年,全球發展面臨諸多新形勢和新挑戰,這帶來了不確定性的同時,也讓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未來有了更高的期待。  人工智慧下一個發展周期的動態和趨勢是什麼?8月29日至30日,主題為「智周萬物」的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大會(CCAI 2020)在南京舉辦。
  • 科技周刊薦讀 | 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黑洞」
    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113期)  【探索】  更多內容,請點擊  【蘇創】  精彩試讀>>>  「中國100城」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報告發布  江蘇城市創新主體「千帆競發」  日前,由蘇州創新生態研究院制定的《「中國100城」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
  • 合肥兩家量子科技企業分別獲數億元融資
    1月15日,記者從位於合肥的量子科技企業本源量子和國儀量子獲悉,兩家公司近日皆順利獲得數億元融資資金。這些資金將用於研發國產自主可控的實用化量子計算機,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研發,自主高端科學儀器的行業應用以及人才隊伍培養建設等。
  • 文藝周刊薦讀|細數2019江蘇文藝關鍵詞
    【視點】  印象2019,細數江蘇文藝關鍵詞2019,是江蘇文藝向著文藝精品創作高地發起衝刺的一年,原創精品力作不斷誕生,凱歌不斷;文藝人才培養多途創新,捷報頻傳;品牌平臺建設夯實基礎,不斷升級;群文活動豐富多彩,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回眸再出發,又是逐夢時。以文藝之名,讓我們擁抱更加精彩的2020!
  • 江蘇科技創新發展「原動力」從何而來?2020,逆勢而上!
    2020年,江蘇在雙創載體、政策、高精尖技術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成就,這些成就是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2021年即將啟程,我們將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邁出更加鏗鏘的步伐,也期待更多科技成果落地開花、惠澤百姓。2020年,江蘇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江蘇科技工作者開拓前沿、勇攀高峰的奮鬥身姿,讓人久久注目。盤點這一年來取得的技術成果和產值可用「逆勢而上」來形容。
  • 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呼喚「耐心資本」
    最近,龍桂魯團隊基於該技術,成功研製出了國際上第一臺具有實用價值量子直接通信樣機,相關成果也在預備轉化期。概念新、應用不清晰、沒人感興趣,道出了許多前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困難的主要原因。項目的不成熟使企業在轉化過程中存在著風險,企業和資本在投資這類項目時,變得慎之又慎。
  • 中科大「量子GDP」十年沉浮:前沿科技產業化痛點在哪兒?
    在合肥高新區,目前已經有脫胎於「量子GDP」團隊的5家量子技術公司,還有20餘家量子關聯企業,加上正在建設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當地的量子產業集群已現雛形。這在全國是少見的。 90年代,在國際量子信息科學剛開始崛起時,中國科學院及下屬中國科技大學迅速跟上,逐漸從跟跑變成並跑,甚至部分領跑,量子信息研究成為中科大的旗幟。
  • 量子科技成為物理領域熱點技術 相關研究集群式湧現
    (量子隨機數發生器)、量子產率、量子比特數等量子科技相關熱點呈現集群式湧現的態勢,同物理領域其他單點型熱點技術產生了鮮明對比。」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發布的《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顯示,量子科技正成為物理領域熱點技術「豪門」。據悉,該報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手編撰,包括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深度解析和TOP1000技術熱點趨勢追蹤兩個部分。其中,報告選擇腦機接口、軟體機器人、神經形態晶片、基因編輯和類石墨烯二維材料5個前沿技術展開深入分析。
  • 瞄準科技前沿 引領創新先鋒
    炙手可熱的量子物理和網絡科學是什麼?未來應採取哪些預防措施才能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11月29日起,2017年嶺南科學論壇將在廣東開講。屆時,來自國內外的科學大咖,圍繞中國保健食品研發創新、量子物理和網絡科學、「一帶一路」氣候變化與健康應對、化學能量儲存與轉換基礎研究、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開發、粵港澳大灣區真空科技與寬禁帶半導體應用六大論壇展開思想碰撞,分享最新業界動態。
  • 多地落實科技體制改革 這些前沿科技將影響生活
    周衡義 攝  《方案》指出,要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和政府引導機制,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使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 世界科技前沿發展態勢
    宏觀世界大至天體運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觀世界小至基因編輯、粒子結構、量子調控,都是當前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而宏觀和微觀世界的科學研究成果,又會深刻影響和有力推動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科技進步。我的報告重點從宏觀、微觀、中觀三個層面,介紹當前最新科技前沿和發展態勢。
  • 我國量子科技前沿研究有何新進展
    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北京市政府主辦的「量子科技學術前沿專家創新大講堂」日前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量子院」)舉行。北京量子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謝心澄院士,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海青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常凱院士等專家參加大講堂活動,圍繞量子物態調控、量子計算與模擬技術、量子網絡與量子信息系統技術等方面分享了量子科技前沿的新進展,研討了量子科技發展的新思路。
  • 透視中國科技公司創新路徑:一面布局前沿,一面落地下潛
    要做到讓大量新技術火速落地,真正解決實際問題,背後離不開中國的科技公司們在過去多年的技術積累。「隱形創新」源於創新生態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中國科技公司們在技術積累方面並不拉胯,為何卻是在疫情這樣的關鍵時刻才體現出「存在感」?我們認為這「隱形創新」的背後,其實由如今創新生態的規律所致。
  • 科技創新加力提速 創新驅動作用顯著
    科技創新加力提速 創新驅動作用顯著——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狀況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研發投入明顯加大, 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產出成果豐碩,企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科技創新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 量子科技, 中國按下「快進鍵」
    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測量……作為21世紀尖端科技的量子科技,成為全球科技大國集中發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陣地。   在這一領域,中國近幾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在部分方向實現國際領先,令全球科技界為之矚目。與此同時,中國在量子科技從基礎研究向應用領域的轉化,以及相關的戰略布局也在加速。在這場關於未來的激烈競逐中,中國已經按下了「快進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