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領域新突破!益生菌+納米抗體 讓免疫療法更安全

2020-12-08 健康一線視頻網

免疫療法的臨床進展極為快速,迄今為止,針對免疫檢查點的PD-L1和CTLA-4抗體等,已被證明在部分癌症中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儘管已經有了振奮人心的成果,但是這種療法也不是完美的。譬如,全身性地注射上述抗體可能會引發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包括疲勞、皮疹、內分泌紊亂和肝毒性等。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組合性治療雖比單一療法更有效,但因此產生的毒性也更高,導致患者不得不停藥。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哥倫畢業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助理教授Tal Danino領導的團隊帶來了一項「工程菌平臺+納米抗體」的特殊療法,相關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Science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

圖片來源:sciencemag

簡單來說,為了提高免疫療法的安全性,Tal Danino團隊展示了一種工程「益生菌」平臺,可持續向局部腫瘤生產靶向兩種免疫檢查點PD-L1和CTLA-4的納米抗體,進而做到將免疫介導的不良反應降到最低。

細菌癌症療法並非一個新想法:早在19世紀90年代,紐約市外科醫生William Coley就證明,向癌症患者注射活的鏈球菌可以縮小腫瘤。雖然他的方法從未被廣泛採用,但幾十年來,醫生一直在使用結核病疫苗卡介苗(由減毒牛型結核桿菌懸浮液製成的活菌苗)來治療膀胱癌。

工程菌在腫瘤內釋放PD-L1和CTLA-4阻斷納米抗體的機制

Danino實驗室是工程菌癌症療法的先驅,在此次研究中,該團隊使用計算模型描了多個參數,確定了最佳的遺傳元件參數,然後依據算法輸出和撰寫DNA序列,得到了一種名為「SLIC」的轉基因大腸桿菌菌株,這是一種能夠最大限度地穩定促進腫瘤內藥物釋放的菌株亞型。

接下來,研究小組在腫瘤小鼠模型中驗證了這種工程菌的效果。通過這一平臺對淋巴瘤小鼠腫瘤模型釋放阻斷免疫檢查點PD-L1和CTLA-4的納米抗體,研究者發現,與同一靶點的臨床相關抗體治療相比,這種工程菌+納米抗體的療法更有效,可使模型小鼠的腫瘤完全消退並防止腫瘤的轉移。

「小鼠接受治療的至少2周後,這種工程菌仍在小鼠體內生長並保持功能,並且它們局限在腫瘤內部,不影響健康的組織。」研究人員介紹。

注射工程菌與注射臨床相關PD-L1和CTLA-4抗體後,腫瘤消退的效果對比

研究作者推測:「抗體和益生菌療法之間的治療差異,可能是由於益生菌能夠持續在腫瘤內拮抗CTLA-4和PD-L1,從而避免了多次注射,但多次注射對於抗體療法的成功非常重要。

利用這一益生菌載體的多功能性,研究人員試圖治療其他一些對傳統免疫療法反應較差的癌症。在結腸癌小鼠模型中,他們將遞送免疫檢查點納米抗體的細菌與遞送細胞因子的細菌配合,局部輸送到腫瘤部位,加強刺激免疫細胞。這種益生菌雞尾酒療法也能帶來腫瘤縮小的效果,且尚未出現令人擔憂的毒性作用。

納米體與結腸癌細胞結合的螢光顯微鏡圖像。圖片來源:Candice Gurbatri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實驗中,研究人員選擇的治療載體為阻斷PD-L1和CTLA-4的納米抗體。與分子大小150kDa的抗體不同,納米抗體通常為15kDa,並且缺少Fc段,不會產生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從而大大降低了產生免疫反應的可能性。不僅如此,納米抗體還具有體積小的優點,可以增加在腫瘤微環境內的擴散,減少脫靶效應的發生。

目前,該工程菌+納米抗體的療法僅在小鼠模型中進行,不過優秀的實驗數據已證明了其潛力,我們期待該團隊進一步的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突破!中國科學家開發抗體納米顆粒破解腫瘤免疫耐受難題!
    為了迎接這一挑戰,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SIMM)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用於癌症免疫治療的腫瘤酶微環境活化的抗體納米顆粒。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圖片來源:Science Immunology在這項研究中,於海軍教授、李亞平教授和他們的同事通過整合anti-PD-L1抗體(αPDL1)和吲哚菁綠(ICG)到一個納米平臺上獲得了工程化的抗體納米顆粒。ICG是一種經臨床批准用於活體手術螢光成像的螢光團,以及用於光動力治療的光敏劑(PDT)。
  • 腫瘤免疫療法是騙術嗎?
    浙江日報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周煒)罹患癌症的21歲青年魏則西之死,讓腫瘤免疫療法進入大眾的視野,一時間眾說紛紜。許多人一方面對免疫療法知之甚少,同時又認為國內開展的免疫療法屬於問題醫院的騙術。那麼,到底什麼是腫瘤免疫療法?腫瘤免疫療法對治療某些疾病是否有效?
  • 《細胞》:腫瘤免疫療法解鎖新角色,免疫系統的抗癌能力更強了
    免疫療法的興起給癌症治療帶來了巨大進步。目前的免疫療法主要集中於調節適應性免疫,也就是激活T細胞和B細胞來對抗腫瘤細胞,例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針對腫瘤細胞和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近日,同時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的兩項研究,則突破性地展示了免疫系統中另一支抗癌力量。
  • 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突破性研究成果一覽
    如今,治療癌症的免疫療法是人們非常關注的一個熱點領域,那麼近年來癌症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又有哪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呢?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CNS近期癌症免疫療法相關的研究成果,與各位一起學習!【1】Nature:癌症免疫療法 「新燃料」——微生物群!
  • 癌症免疫療法邁入2.0時代,哪些突破值得期待?
    2013年,癌症免疫療法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突破。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名免疫療法先驅James Allison教授與本庶佑教授,他們和其他科研人員的開拓性貢獻,改變了人類對抗癌症的格局。
  •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來源: 納米人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6-28   今日/總瀏覽:1/4067 免疫療法是利用免疫系統調節功能來治療腫瘤等疾病的一種醫學手段,因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 如何區分「冷」「熱」腫瘤?AACR新成果出妙招助力免疫療法
    已有研究揭示,充滿T細胞的「熱」腫瘤對免疫療法更為敏感。以黑色素瘤為例,熱腫瘤更能響應免疫療法,但是40-50%的黑素瘤是冷的,這使得免疫系統無法偵別,從而無法獲益於免疫療法。而且,科學家們目前無法區分黑色素瘤的冷熱。很顯然,這局限了更個性化的免疫療法。
  • 乳腺腫瘤的免疫療法
    提到腫瘤的免疫治療,大家通常會想到黑色素瘤和肺癌這些免疫治療藥物的有著很強效應的腫瘤,而用於乳腺癌的免疫療法之前未出現有效的藥物。 免疫檢查點抑制和癌症 檢查點抑制劑往往對具有PD-L1蛋白高表達或高突變負荷的腫瘤更有效。突變負荷是指腫瘤中存在的突變數量。
  • 新研究揭示黑磷光免疫療法可增強抗腫瘤療效—新聞—科學網
    近日,深圳大學教育部二維材料重點實驗室教授張晗團隊聯合布法羅大學教授ParasN.Prasad、深圳羅茲曼國際轉化研究院教授謝中建,提出了基於黑磷材料的光免疫療法
  • Proteintech與HebeCell宣布就納米抗體在誘導多能幹細胞衍生的自然殺傷細胞應用方面合作
    北京時間11月12日上午,知名抗體生產商Proteintech與專注於免疫療法的HebeCell公司宣布成為戰略合作夥伴。雙方將共同協作開發一種獨有的、基於納米抗體的嵌合抗原受體(nCAR)技術,該技術用於開發和商業化誘導多能幹細胞衍生的自然殺傷細胞(iPSC-nCAR-NK),有望成就一種針對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型細胞免疫療法。
  • 人民日報:正確認識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就是通過多種手段,調節、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治療疾病的一類方法,治療腫瘤是免疫療法最主要的應用領域。近年來,免疫療法已成為腫瘤治療領域的焦點,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相繼出現。2013年美國《科學》雜誌把腫瘤免疫治療選為當年最大的科學突破,2015年又將腫瘤免疫聯合治療列為最值得關注的四項科學進展之一。 02 免疫療法如何工作?
  • 【Nature Reviews Cancer前沿】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
    11月11日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Nature Reviews Cancer》在線發表文章,聚焦當下腫瘤治療領域研究正熱的納米藥物。該文章不僅對納米藥物的研究進展進行了詳細地介紹,而且深入分析了其研究以及臨床實驗中存在的難題。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納米藥物,指通過一定的微細加工方式直接操縱原子、分子或原子團、分子團,使其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具有納米尺度的物質或結構,一種具有同生物膜性質類似的磷脂雙分子層結構載體的藥物。納米藥物作為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型藥物,其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必將引起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革命。目前,納米醫藥技術的基礎理論及納米藥物的製備工藝等還很不完善,納米技術應用於中藥的研究和開發還僅是出現了一些苗頭。因此,納米技術在醫藥領域中的研究還需做大量的工作,但納米醫藥所具有的優越特性預示著它在臨床疾病治療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前景。   重磅!
  • 突破!科學家開發抗體精準治療新技術
    目前只有不到5%的實驗性抗癌藥物被批准用於人體,但科學家們正在為這一探索帶來新技術。癌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這些包括基因突變和異常導致細胞比正常生長更快。自從人類基因組圖譜繪製以來,研究人員已經開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之間的差異。現在的理解是,單一的癌症治療方法是不夠的。需要更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治療。
  • 科學家發現基於納米生物學技術的新型癌症免疫療法
    ,文章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天然分子進行生物工程化修飾所產生納米生物微型材料與治療性組分進行配對,隨後訓練機體的先天性免疫系統來消滅腫瘤細胞。研究者表示,這種納米生物學免疫療法能靶向作用骨髓(部分免疫系統形成的場所),同時還能激活機體訓練有素的免疫力,這一過程就能重編程骨髓祖細胞使其產生訓練後的先天性免疫細胞,從而抑制癌症的進展,癌細胞通常會在機體免疫抑制性細胞的幫助下來保護自身免於宿主免疫系統的殺滅。
  • 腫瘤免疫療法湖北開出首張處方
    在治療方案上,先化療、再放療、然後再化療,是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最常見的臨床治療方案,僅有少數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治療後出現症狀完全緩解,但往往很快又出現耐藥及疾病進展,導致患者總生存期較短,也急需更具創新機制的藥物改變治療格局。
  • 基於單克隆抗體的新型免疫療法開發合作
    韓國大田和法國卡斯特爾2020年11月23日 /美通社/ -- 韓國生物技術公司Y-Biologics與法國製藥集團Pierre Fabre宣布,計劃在免疫腫瘤研究領域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專門從事單克隆抗體研究的Y-Biologics和法國第二大私人製藥實驗室Pierre Fabre集團,計劃結合各自專長的領域,旨在識別和開發針對實體瘤內激活的關鍵免疫抑制機制的新型治療性單克隆抗體。
  • 治療慢性炎症有新方法!澳利用納米微粒摧毀細菌生物膜
    隨著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更廣泛的應用,臨床醫療將變得節奏更快、效率更高,診斷、檢查更準確,治療更有效,人們的生命安全將得到更大的保障。今天,筆者來簡單談談一部分納米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納米刀技術 腫瘤消融是21世紀腫瘤治療的重大進展,但是納米刀的出現使得腫瘤治療更加方便。
  • 腫瘤免疫療法的副作用是什麼?這些副作用是如何產生的?
    腫瘤免疫療法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2011年至2018年間,美國FDA先後批准了6項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於20種不同癌症的治療中,包括黑色素瘤、肺癌、頭頸部腫瘤、膀胱癌、宮頸癌、肝癌、胃癌和淋巴瘤,以及任何微衛星不穩定或錯配修復缺陷的實體瘤患者。
  • 深大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成果入選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事件
    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機制。深大 供圖中新網深圳1月6日電 (記者 鄭小紅)記者6日從深圳大學獲悉,深圳大學黑磷光免疫抗腫瘤成果近日獲評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鑑於黑磷具有出色的生物降解性和光免疫性能,該研究成果將在生物醫學應用和臨床轉化中展現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