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曾介紹癌症免疫療法。
浙江日報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周煒)罹患癌症的21歲青年魏則西之死,讓腫瘤免疫療法進入大眾的視野,一時間眾說紛紜。許多人一方面對免疫療法知之甚少,同時又認為國內開展的免疫療法屬於問題醫院的騙術。那麼,到底什麼是腫瘤免疫療法?腫瘤免疫療法對治療某些疾病是否有效?這幾天,記者就此採訪了兩位長期從事免疫學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專家魯林榮教授和王青青教授。
別讓免疫療法背上黑鍋
長期以來,人類通過手術、放療、化療這3種主要手段和癌症戰鬥。魯林榮教授介紹,免疫療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策略,不再以輻射或毒性藥物來殺滅癌細胞,而是調動人體內部的潛能,讓人體防禦系統中的細胞和分子信號發揮作用。
免疫療法的雛形可追溯到20世紀初期,而在過去的幾年裡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著名期刊《科學》將免疫療法評選為裡程碑式的科技突破。著名科學雜誌《科學美國人》獨家授權的中文版《環球科學》,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就是《免疫療法:抗癌轉折點》,認為癌症治療領域正在發生「真正的革命」。魯林榮的學生和助手翻譯了《環球科學》這篇封面文章,魯林榮又加以審校。王青青教授長期從事腫瘤免疫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兩位科學家認為,免疫療法近年來取得了進步,正在腫瘤治療中顯示出威力,它代表了癌症治療的發展趨勢。
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研究出多種免疫治療方法來對抗腫瘤,它們各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兩位浙大免疫學專家向記者詳細介紹兩種最新的免疫治療方法,它們針對各自擅長對付的癌症已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並均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應用於特定腫瘤的臨床醫療。
一類方法叫作「檢查點抑制」。人體內有一種T細胞,扮演「警察」的角色,負責發現並消滅入侵的細菌、病毒以及像癌細胞這樣的有害細胞。T細胞活化後,會依靠檢查點分子來下調應答的程度,類似於踩下「剎車」,從而維持免疫平衡,以免誤傷自身機體。但是,癌細胞周圍的T細胞往往會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猛踩「剎車」,從而失去殺傷腫瘤的活力。王青青說,科學家研發出一類名為檢查點抑制劑的新型抗體藥物,服用之後,可以使T細胞的「剎車」鬆開,從而保證其繼續發揮作用:這個人體的衛士能夠在癌細胞表面打孔,再把一些特定的酶通過孔道注入癌細胞,最終將癌細胞整個消滅。「這一療法在治療黑色素瘤和非小細胞肺癌中取得顯著效果。第一種檢查點抑制抗體(抗CTLA-4)在2010年獲得FDA批准,而2014年批准的另一個檢查點抑制抗體(抗PD-1)具有更好的療效,現均已應用於臨床治療。」魯林榮說。
還有一類方法稱為「嵌合抗原受體」(CAR-T)療法。這種方法同樣著眼於強化T細胞。醫生提取病人的T細胞,在實驗室中加以改良,再將其送回病人體內。改造後的T細胞,能同時承擔識別、鎖定、殺傷癌細胞等一系列任務,省去了以前需要多類細胞合作完成的許多步驟,這樣可以提升效率、增強威力。魯林榮說,這類方法用於治療白血病這樣的非實體瘤效果顯著。數據顯示,在不少侵襲性白血病病例中,CAR-T細胞能把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完全消滅。這一方法2012年開始在美國被用於臨床醫療,在國內也有成功的臨床試驗案例。
只能治癒一些特定癌症
魯林榮表示,免疫療法雖然已經展現出光明的遠景,但目前仍處在研究的早期階段。這些免疫治療能治癒一些特定的癌症病人,增加一些患者的預期壽命,但還無法適用於所有的癌症。
「尤其要認識到,目前發明的免疫療法都各有其針對治療的癌症,且這些癌症的種類現在還相對有限。」王青青說,如果某些醫療機構宣稱,幾乎所有的癌症都可以通過免疫療法治療並取得很好的效果,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科學家同時指出,如果全盤否定免疫療法、一味指責免疫療法就是騙術,也同樣缺乏科學精神。「看一個療法是否有效,需要通過科學方法開展實驗,並且在統計學意義上討論。」魯林榮認為,沒有一種療法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僅從單一病例就把免疫療法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王青青說,有媒體聲稱魏則西接受了DC-CIK療法。實際上,這種療法是美國科學家在20世紀90年代發明的,曾開展過臨床試驗,但不是針對魏則西罹患的滑膜肉瘤。「這種方法在某些病例上顯示出效果,但臨床試驗的療效並不確定,最終沒能在美國獲得用於醫療的批准。」王青青表示,DC-CIK療法基於免疫療法的基本原理,在實踐中沒有像前述兩種療法那樣效果顯著,但目前仍有科學家在對DC-CIK療法開展研究。
明確回歸臨床研究性質
魏則西事件發生後,國家衛計委明確: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不再列入第三類醫療技術。也就是說,免疫療法和幹細胞研究一樣,被列入臨床研究項目。按照《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臨床研究項目管理辦法》和《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等規定,遵循倫理審查、知情同意、免費和信息公開原則,按程序完成備案後方可開展,同時不得收取患者費用。
兩位科學家均對這一決定持歡迎態度。王青青表示,免疫療法是抗癌領域的前沿研究,我國科研人員必須對此持續追蹤。我國應大力開展免疫療法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同時要抓緊制定相關政策,規範其商業化應用。明確其臨床研究性質,可避免免疫療法被商業化,防止成為牟利工具。
魯林榮介紹,我國科學家已經在免疫療法的臨床研究中取得一些成績。如之前曾在浙大任教的細胞生物學專家肖磊博士和浙大一院的黃河教授團隊合作,用「嵌合抗原受體」(CAR-T)療法治療白血病,在臨床研究中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