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免疫療法是騙術嗎?

2020-12-04 浙江在線

《科學》雜誌曾介紹癌症免疫療法。

  浙江日報訊(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周煒)罹患癌症的21歲青年魏則西之死,讓腫瘤免疫療法進入大眾的視野,一時間眾說紛紜。許多人一方面對免疫療法知之甚少,同時又認為國內開展的免疫療法屬於問題醫院的騙術。那麼,到底什麼是腫瘤免疫療法?腫瘤免疫療法對治療某些疾病是否有效?這幾天,記者就此採訪了兩位長期從事免疫學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是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學專家魯林榮教授和王青青教授。

  別讓免疫療法背上黑鍋

  長期以來,人類通過手術、放療、化療這3種主要手段和癌症戰鬥。魯林榮教授介紹,免疫療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策略,不再以輻射或毒性藥物來殺滅癌細胞,而是調動人體內部的潛能,讓人體防禦系統中的細胞和分子信號發揮作用。

  免疫療法的雛形可追溯到20世紀初期,而在過去的幾年裡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著名期刊《科學》將免疫療法評選為裡程碑式的科技突破。著名科學雜誌《科學美國人》獨家授權的中文版《環球科學》,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就是《免疫療法:抗癌轉折點》,認為癌症治療領域正在發生「真正的革命」。魯林榮的學生和助手翻譯了《環球科學》這篇封面文章,魯林榮又加以審校。王青青教授長期從事腫瘤免疫研究,承擔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兩位科學家認為,免疫療法近年來取得了進步,正在腫瘤治療中顯示出威力,它代表了癌症治療的發展趨勢。

  目前,科學家們已經研究出多種免疫治療方法來對抗腫瘤,它們各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兩位浙大免疫學專家向記者詳細介紹兩種最新的免疫治療方法,它們針對各自擅長對付的癌症已取得不錯的治療效果,並均已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應用於特定腫瘤的臨床醫療。

  一類方法叫作「檢查點抑制」。人體內有一種T細胞,扮演「警察」的角色,負責發現並消滅入侵的細菌、病毒以及像癌細胞這樣的有害細胞。T細胞活化後,會依靠檢查點分子來下調應答的程度,類似於踩下「剎車」,從而維持免疫平衡,以免誤傷自身機體。但是,癌細胞周圍的T細胞往往會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猛踩「剎車」,從而失去殺傷腫瘤的活力。王青青說,科學家研發出一類名為檢查點抑制劑的新型抗體藥物,服用之後,可以使T細胞的「剎車」鬆開,從而保證其繼續發揮作用:這個人體的衛士能夠在癌細胞表面打孔,再把一些特定的酶通過孔道注入癌細胞,最終將癌細胞整個消滅。「這一療法在治療黑色素瘤和非小細胞肺癌中取得顯著效果。第一種檢查點抑制抗體(抗CTLA-4)在2010年獲得FDA批准,而2014年批准的另一個檢查點抑制抗體(抗PD-1)具有更好的療效,現均已應用於臨床治療。」魯林榮說。

  還有一類方法稱為「嵌合抗原受體」(CAR-T)療法。這種方法同樣著眼於強化T細胞。醫生提取病人的T細胞,在實驗室中加以改良,再將其送回病人體內。改造後的T細胞,能同時承擔識別、鎖定、殺傷癌細胞等一系列任務,省去了以前需要多類細胞合作完成的許多步驟,這樣可以提升效率、增強威力。魯林榮說,這類方法用於治療白血病這樣的非實體瘤效果顯著。數據顯示,在不少侵襲性白血病病例中,CAR-T細胞能把患者體內的癌細胞完全消滅。這一方法2012年開始在美國被用於臨床醫療,在國內也有成功的臨床試驗案例。

  只能治癒一些特定癌症

  魯林榮表示,免疫療法雖然已經展現出光明的遠景,但目前仍處在研究的早期階段。這些免疫治療能治癒一些特定的癌症病人,增加一些患者的預期壽命,但還無法適用於所有的癌症。

  「尤其要認識到,目前發明的免疫療法都各有其針對治療的癌症,且這些癌症的種類現在還相對有限。」王青青說,如果某些醫療機構宣稱,幾乎所有的癌症都可以通過免疫療法治療並取得很好的效果,那顯然是不科學的。

  科學家同時指出,如果全盤否定免疫療法、一味指責免疫療法就是騙術,也同樣缺乏科學精神。「看一個療法是否有效,需要通過科學方法開展實驗,並且在統計學意義上討論。」魯林榮認為,沒有一種療法可以解決所有人的問題,僅從單一病例就把免疫療法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王青青說,有媒體聲稱魏則西接受了DC-CIK療法。實際上,這種療法是美國科學家在20世紀90年代發明的,曾開展過臨床試驗,但不是針對魏則西罹患的滑膜肉瘤。「這種方法在某些病例上顯示出效果,但臨床試驗的療效並不確定,最終沒能在美國獲得用於醫療的批准。」王青青表示,DC-CIK療法基於免疫療法的基本原理,在實踐中沒有像前述兩種療法那樣效果顯著,但目前仍有科學家在對DC-CIK療法開展研究。

  明確回歸臨床研究性質

  魏則西事件發生後,國家衛計委明確: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不再列入第三類醫療技術。也就是說,免疫療法和幹細胞研究一樣,被列入臨床研究項目。按照《醫療衛生機構開展臨床研究項目管理辦法》和《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等規定,遵循倫理審查、知情同意、免費和信息公開原則,按程序完成備案後方可開展,同時不得收取患者費用。

  兩位科學家均對這一決定持歡迎態度。王青青表示,免疫療法是抗癌領域的前沿研究,我國科研人員必須對此持續追蹤。我國應大力開展免疫療法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同時要抓緊制定相關政策,規範其商業化應用。明確其臨床研究性質,可避免免疫療法被商業化,防止成為牟利工具。

  魯林榮介紹,我國科學家已經在免疫療法的臨床研究中取得一些成績。如之前曾在浙大任教的細胞生物學專家肖磊博士和浙大一院的黃河教授團隊合作,用「嵌合抗原受體」(CAR-T)療法治療白血病,在臨床研究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關焦點

  • 科利開創腫瘤免疫療法
    最終,拉齊奧西的腫瘤完全消失了,並且直到85歲去世也沒有復發,他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為癌症患者的守護神。20世紀初,德國化學療法先驅保羅·埃利希推斷,這是因為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遏制了癌症。在那之前,人們對免疫系統如何運作以及它為何能對抗癌症還不甚了解,但已有人認識到刺激免疫系統可以產生抗腫瘤反應,其中就包括現代免疫療法創始人、美國外科醫生威廉·布拉德利·科利。
  • 腫瘤免疫療法靶向藥物是什麼?腫瘤免疫療法好在哪裡呢?
    腫瘤免疫療法現在是越來越火,很多晚期病人抱著最後的一絲希望來用藥,但是很多人對腫瘤免疫療法也是充滿了疑惑,腫瘤怎麼和免疫聯繫一起了呢,這個腫瘤免疫療法到底好在哪裡呢?下面我為大家一一解答。一、 什麼是腫瘤免疫療法?腫瘤免疫療法就是應用我們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和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進行殺傷,達到治療控制腫瘤生長的目的。二、 免疫細胞和腫瘤細胞是什麼關係呢?
  • 乳腺腫瘤的免疫療法
    提到腫瘤的免疫治療,大家通常會想到黑色素瘤和肺癌這些免疫治療藥物的有著很強效應的腫瘤,而用於乳腺癌的免疫療法之前未出現有效的藥物。 免疫檢查點抑制和癌症 檢查點抑制劑往往對具有PD-L1蛋白高表達或高突變負荷的腫瘤更有效。突變負荷是指腫瘤中存在的突變數量。
  • 腫瘤免疫療法的特點分析
    免疫治療是當前腫瘤治療領域的熱點,特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可能是最有前景的免疫療法。與化療和靶向治療的作用機制不同,ICIs直接作用於自身免疫系統,阻斷免疫檢查點(如PD-1)及其配體的結合,重新激活T 細胞對腫瘤的免疫應答,以達到抗腫瘤的作用。1.
  • 免疫療法提升腫瘤特異性臨床落地?
    近日在2016美國泌尿腫瘤學會年會上,Heat Biologics公司公布了基於熱休克蛋白(HSP)的免疫治療新藥vesigenurtacel-L(又名HS-410)的2期臨床初步結果。在非肌層浸潤膀胱癌患者中,HS-410顯示出了令人鼓舞的抗腫瘤活性,可以誘導機體產生強烈的腫瘤抗原特異性免疫反應。
  • 腫瘤免疫療法「風起雲湧」,癌症治療的未來真的不用「動刀」了嗎?
    癌症的本質其實人自身細胞惡性突變(腫瘤細胞)的累積,同時,它也是一種免疫學疾病,腫瘤微環境、細胞外基質及免疫系統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事實上,縱觀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腫瘤細胞必須克服內在(細胞自主)和外在(免疫介導的)屏障,才能成瘤。
  • 獲得諾貝爾獎的「腫瘤免疫療法」是怎麼殺死癌細胞的
    18年10月,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被授予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兩位科學家在腫瘤免疫學的貢獻。他們的研究提供了一種通過刺激免疫系統原有的能力來對抗腫瘤細胞的方法。
  • 關於抗癌神法-免疫療法,你了解嗎?
    特別是免疫療法的出現,讓更多癌症晚期的患者受益,大大延長他們的生命。在近期,一項關於免疫療法的新聞,更加鼓舞人心。 隨著癌症醫療技術的進步,現在開始進入不再談癌色變。特別是免疫療法的出現,讓更多癌症晚期的患者受益,大大延長他們的生命。在近期,一項關於免疫療法的新聞,更加鼓舞人心。
  • 免疫療法新工具:只用1天就能找到針對腫瘤的免疫細胞
    近年來,癌症免疫療法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無論是斬獲諾獎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還是方興未艾的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療法,其關鍵都在於腫瘤特異性T細胞——它們要麼激活腫瘤特異性T細胞,要麼從體外提供大量腫瘤特異性T細胞,對癌症發起攻擊。事實上,在免疫系統的作用下,每名患者體內都會有產生針對腫瘤的免疫細胞,它們也理應有著出色的癌症治療效果。那為何有這些免疫細胞壓陣,人還會得癌症呢?
  •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來源: 納米人   發布者:尹海華   日期:2017-06-28   今日/總瀏覽:1/4067 免疫療法是利用免疫系統調節功能來治療腫瘤等疾病的一種醫學手段,因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 腫瘤免疫療法的副作用是什麼?這些副作用是如何產生的?
    腫瘤免疫療法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2011年至2018年間,美國FDA先後批准了6項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用於20種不同癌症的治療中,包括黑色素瘤、肺癌、頭頸部腫瘤、膀胱癌、宮頸癌、肝癌、胃癌和淋巴瘤,以及任何微衛星不穩定或錯配修復缺陷的實體瘤患者。
  • 如何區分「冷」「熱」腫瘤?AACR新成果出妙招助力免疫療法
    這一分類主要依據腫瘤微環境中的T細胞多與少,具體而言就是:「熱」腫瘤中癌細胞的周圍會聚集不少免疫細胞,包括T細胞、巨噬細胞等,但是這些浸潤性T細胞會受到腫瘤的抑制,從而無法發揮抗癌作用;「冷」腫瘤則相反,沒有或者只有很少的免疫細胞,這主要是因為這類腫瘤很狡猾,善於武裝自己,從而躲避了免疫系統的靠攏。在免疫治療中,腫瘤的「冷熱」與否似乎很關鍵。
  • PNAS:新型癌症免疫療法面世!靶向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表面上的清道夫...
    然而,某些類型的癌症對現有的免疫療法沒有反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種新的免疫療法,這就給未來更多的癌症治療選擇帶來了希望。為了阻止TAM介導的免疫抑制,這些研究人員注射清道夫受體MARCO特異性的抗體,從而降低腫瘤血管化,激活表達MARCO的TAM,這接著通過配體TRAIL活化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活化的NK細胞逆轉了黑色素瘤中的TAM細胞阻斷NK細胞活化的效果,並且與激活T細胞的免疫療法(比如PD-1或PD-L1抗體)協同作用,以增強腫瘤殺傷力。
  • 3億6千萬聯手BioNTech 禮來發力腫瘤免疫療法市場
    2015年5月13日訊 /生物谷BIOON/ --禮來公司最近宣布,公司已經和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共同開發新型腫瘤療法隨著美國本土腫瘤免疫市場的迅速發展,歐洲的生物技術同行們也迅速在這一領域中建立了自己的陣地。其中,德國的BioNTech公司就是這其中的佼佼者。而美國腫瘤免疫療法市場在諾華、Juno等巨頭的擠壓下已經變得異常擁擠,因此其他生物醫藥公司想要在這一領域站穩腳跟,聯手歐洲生物醫藥公司自然也成為了不二之選。
  • 腫瘤免疫療法為何獲得諾貝爾獎?真能攻克癌症?專家詳解
    國慶長假期間,眾人矚目的2018諾貝爾獎終於揭開面紗,與我們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可能就是其中的生理學或醫學獎:熱門了多年的腫瘤免疫療法終於得獎了!獲獎者為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那麼,所謂腫瘤免疫療法到底是什麼?兩位獲獎科學家又在其中做出了什麼貢獻?
  • 用自己的細胞「殺死」腫瘤!首位接受新型免疫療法TILs治療的晚期...
    幸運的是,他找到了路易斯維爾健康大學布朗癌症研究所的傑森·切斯尼博士,傑森博士正在進行一項新型的免疫療法臨床試驗。這種療法稱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現在,科學家已經成功從腫瘤附近組織中分離出TIL細胞,加入生長因子IL-2進行體外大量擴增,再回輸到患者體內,從而擴大免疫「敢死隊」的數量和攻擊能力。這樣一來,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使用自己的免疫細胞來殺死腫瘤,這是一種更安全,更有效的新型免疫療法。
  • 腫瘤領域新突破!益生菌+納米抗體 讓免疫療法更安全
    免疫療法的臨床進展極為快速,迄今為止,針對免疫檢查點的PD-L1和CTLA-4抗體等,已被證明在部分癌症中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儘管已經有了振奮人心的成果,但是這種療法也不是完美的。譬如,全身性地注射上述抗體可能會引發副作用和不良反應,包括疲勞、皮疹、內分泌紊亂和肝毒性等。
  • 《細胞》:腫瘤免疫療法解鎖新角色,免疫系統的抗癌能力更強了
    免疫療法的興起給癌症治療帶來了巨大進步。目前的免疫療法主要集中於調節適應性免疫,也就是激活T細胞和B細胞來對抗腫瘤細胞,例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針對腫瘤細胞和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近日,同時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的兩項研究,則突破性地展示了免疫系統中另一支抗癌力量。
  • 腫瘤免疫療法湖北開出首張處方
    2020年2月13日,腫瘤免疫治療創新藥物泰聖奇(阿替利珠單抗)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聯合化療用於一線治療廣泛期的小細胞肺癌。該療法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個獲批用於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腫瘤免疫療法,標誌著中國的小細胞肺癌邁入嶄新的免疫治療時代。
  • 為何癌症免疫療法會被肝臟腫瘤特異性地抑制?
    2020年10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 Immunology上題為「Regulatory T cell control of systemic immunity and immunotherapy response in liver metastasi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癌症免疫療法或會被肝臟腫瘤特異性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