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傑小組揭示玻璃化轉變結構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研究員王宇傑研究組通過研究硬球玻璃的模型體系——顆粒體系,揭示玻璃化轉變可能是一種特殊的結構相變
-
上海交大張潔研究組揭示顆粒物質中能量漲落的特殊行為
近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和自然科學研究院張潔教授研究組關於顆粒物質中能量漲落的實驗進展。
-
吳強組揭示染色質架構蛋白調控基因組高級結構的非對稱性阻斷機制
在三維基因組拓撲結構組裝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創新性進展,該研究利用遺傳學DNA片段編輯方法,揭示單個CTCF位點的相對方向會影響增強子與啟動子之間的染色質拓撲結構環的方向,以及CTCF位點對染色質環擠出的非對稱影響,並提出了CTCF/cohesin介導的染色質高級結構的非對稱性阻斷模型。
-
...韋小丁研究員課題組基於熱力學理論提出新的金屬玻璃連續介質模型
研究背景非晶材料(包括玻璃、高分子材料、膠體乃至顆粒材料等等)的使用貫穿人類文明,是凝聚態物理重要的組成部分。金屬玻璃在上世紀5,60年代成為非晶體系新成員後,因其一些優異的力學、化學和物理性質成為了科學研究的熱點。
-
交大科技力!
圖2.InSe塑性變形機制與機理。 近日,西安交大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發現,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可以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
復旦譚鵬課題組合作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
-
交大史迅、魏天然等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史迅與陳立東等開創性地提出無機塑性新型半導體新概念,在具有優異電學性能的無機半導體中實現良好可加工和變形能力,將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的優點合二為一。2018年,他們發現了首個室溫塑性半導體材料——Ag2S,並揭示了其塑性變形機制(Nature Mater. 2018, 17: 421);隨後通過電性能的優化使其同時具有良好柔性/塑性和熱電性能(Energy Environ.
-
生物物理所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製成果入選...
此前,對於DNA鏈如何穿越到達待校正DNA這一基本的拓撲結構功能的動態過程的了解處於空白狀態。該項研究結果解析DNA拓撲異構酶核心結構,揭示DNA穿鏈新機制,具有重要的基礎理論意義。同時,由於Gyrase B』對病原菌的生存至關重要,其精細結構對提供研發廣譜的相關藥物,特別是抗生素的靶標,具有應用前景。
-
上海交大研究出新型「並聯機器人」
1月11日,記著從上海交通大學得到消息,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高峰教授課題組「並聯機器人機構拓撲與尺度設計理論」獲得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都是高峰教授課題組需要解決的難題。 「並聯機器人」技術取得關鍵突破 高峰教授課題組提出了表達並聯機器人末端特徵的GF集(Generalized Function Sets)概念和定義,創立了並聯機器人機構的拓撲設計系統理論體系。
-
高度重排的染色體揭示基因組拓撲結構
高度重排的染色體揭示基因組拓撲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4 20:25:17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ileen E. M. Furlong、Jan O.
-
交大團隊在顆粒體系中的平動與轉動動力學非均勻性研究中取得重大...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王宇傑研究組在《物理評論快報》[PRL., 121, 018002 (2018)]上發表了題為「Translational and Rotational Dynamical Heterogeneities in Granular Systems」的論文。
-
環境學院尚靜課題組揭示煙炱顆粒光催化自氧化增強健康損傷
從工廠或汽車尾氣中排放到大氣中的煙炱是大氣氣溶膠的重要組分,傳統研究認為煙炱顆粒是由元素碳(EC)構成的碳核和外面包裹的有機碳(OC)構成,在大氣傳輸過程中會發生化學反應而老化,具有負面健康效應和氣候效應。受限於已有認知和分析手段,目前對煙炱碳核的微觀結構特性仍未明晰,對其在太陽光照下的反應機制缺乏深入探究,因而限制了對煙炱顆粒的大氣光化學老化過程中的角色認識。煙炱的微觀結構是什麼?
-
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的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獲揭示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思路。
-
[PRL]無序顆粒堆積中的非整數冪律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王宇傑研究組在《物理評論快報》[PRL., 118,238002 (2017)]上發表了題為「Origin ofNoncubic
-
清華科研團隊揭秘精巧分子機器結構與機制
記者29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清華大學藥學院肖百龍課題組與生命科學學院李雪明課題組日前揭示了賦予人類自身觸覺感知能力的機械力分子受體——Piezo2離子通道的高解析度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和精巧工作機制。該研究成果近日於《自然》期刊在線發表。
-
天津大學仰大勇課題組《德國應化》: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
Angewandte Chemie(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關於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I調控超螺旋DNA拓撲結構的研究,發現了手性碳量子點模擬拓撲異構酶的作用機制,闡明印證了生命系統中基因轉錄的部分分子機制。
-
復旦譚鵬團隊揭示核-殼-表面複合球體的結晶態形貌控制物理機制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思路。
-
Cell | 雷鳴組揭示人源核糖核酸酶P的分子機制
繼今年9月份Science 雜誌刊文揭示了酵母RNase P的工作機理後(Science | 雷鳴團隊等首次揭示真核生物tRNA前體5』端加工成熟機制)【6】,上海交大附屬九院雷鳴團隊於北京時間10月26日在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
-
中外學者揭示球體結晶態形貌控制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譚鵬課題組與日本東京大學教授Hajime Tanaka課題組合作,通過實驗與模擬結合,首次發現球面拓撲缺陷和球內結晶過程的動力學協同,形成核—殼—表面複合結晶體的形貌控制物理機制,為小尺度自組織結構設計提供了新原理和思路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近年來,組織工程學的飛速發展為骨缺損修復研究領域注入了活力,科學家在通過模仿骨骼的天然無機成分來合成仿生無機材料方面進行了大量努力,並為提高支架材料的骨誘導性做過多種嘗試,但仍存在合成過程複雜、結構差異巨大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大量的蛋殼垃圾產生,蛋殼廣泛的可及性、優越的生物物理特性賦予其在催化、能源和醫藥領域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