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傑小組揭示玻璃化轉變結構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研究員王宇傑研究組通過研究硬球玻璃的模型體系——顆粒體系,揭示玻璃化轉變可能是一種特殊的結構相變。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顆粒體系是研究玻璃化轉變問題的一個重要的模型體系,對揭示玻璃化轉變的物理機制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在這項研究工作中,王宇傑研究組利用上海光源X射線成像及生物醫學應用光束線站和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先進光源32ID線站的同步輻射高速CT成像技術,對三維的顆粒堆積體系的微觀結構及動力學進行了實空間的成像。

研究發現顆粒體系中的玻璃化轉變可能是非常類似於晶體結晶過程的一種特殊結構相變。其對應的玻璃結構序是一種局部緊密堆積的四面體結構,這些四面體結構可以生長形成具有分形結構的團簇,同時其形狀及大小的增長符合位形熵驅動的成核模型,這些都非常類似於快速降溫的晶體生長模型。

同時,他們也發現結構的關聯函數對該種結構序非常不敏感。

王宇傑表示,該項研究表明玻璃化轉變也許是類似於結晶過程的一種普通結構相變,為玻璃化轉變這一困惑了學術界近50年的問題的最終解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實驗證據。

《中國科學報》 (2015-10-20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王宇傑課題組揭示顆粒非晶體系塑性的結構及拓撲機制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王宇傑課題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9, 2911 (2018)]上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and topological nature of plasticity in sheared granular materials」的論文。
  • 稀土滲氮催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安徽工業大學現代表界面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張世宏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元素對氮原子在體心立方鐵表面吸附和擴散的影響,揭示了稀土滲氮的催滲機制
  • 分子集團移動機理或揭示玻璃化轉變奧秘
    東華大學吳嘉麟(Jia Lin Wu) 教授提出了固-液轉變中分子集團的移動機理,有望物理學家深化對玻璃化轉變的理解和統一現有的各種玻璃化轉變理論。
  • 玻璃化轉變的測定
    處於玻璃態的物質是分子結構處於無序狀態的無定型物質。在熱力學上,玻璃態物質被看做是凍結的過冷液體。玻璃化轉變溫度通常取決於材料的分子結構以及材料的成分,因此測量材料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能夠為我們提供材料結構以及成分的信息。· 玻璃化轉變溫度  要討論玻璃化轉變溫度,首先就要從玻璃說起。
  • 研究玻璃化轉變,發了一篇《Nature》!
    玻璃化轉變作為凝聚態物理學中的兩大基本問題之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
  • 什麼是玻璃化轉變溫度?
    玻璃化轉變是非晶態高分子材料(即非晶型聚合物)固有的性質,是高分子運動形式轉變的宏觀體現,它直接影響到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工藝性能,因此長期以來它都是高分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內容。   絕大多數聚合物材料通常可處於以下四種物理狀態(或稱力學狀態):玻璃態、粘彈態、高彈態(橡膠態)和粘流態。
  • 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被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副研究員張兆軍和張東輝院士團隊,與臺灣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郭哲來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發的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方法,揭示了分子振動對氫鍵體系紅外光譜的作用機制
  • 玻璃化轉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液體在快速降溫或加壓的時候會避免結晶而轉變為非晶態的玻璃,幾乎所有凝聚態體系都可以形成玻璃態,因此,玻璃化轉變是個普遍存在的物理現象。然而,作為非晶液-固轉變的代表,玻璃化轉變無法簡單歸類於已知的相變類型,從而使它的相變本質成為困擾凝聚態物理多年的難題。Science在創刊125周年的時候提出了125個本世紀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玻璃態的本質是什麼」就位列其中。
  • 金鑑實驗室|DSC玻璃化轉變溫度
    金鑑實驗室提供DSC玻璃化轉變溫度認證報告的目的:1. 一般Tg的大小取決於分子鏈的柔性及化學結構中的自由體積,即交聯密度,Tg隨交聯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可以提供一個表徵固化程度的參數。2.一般環氧樹脂固化之後,會有對應的一個玻璃化轉變溫度。超過這個轉變溫度之後,固態的膠體會變脆,比較容易裂解。3. 環氧樹脂的玻璃化溫度低,其耐熱性也低,結果導致封裝器件的可靠性也低。
  • 科學家揭示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機制—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根瘤發育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在豆科植物根瘤發育研究中獲重大發現,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須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 玻璃化轉變溫度測試方法介紹
    從分子結構上講,玻璃化轉變溫度是高聚物無定形部分從凍結狀態到解凍狀態的一種鬆弛現象。玻璃化轉變是非晶態高分子材料固有的性質,是高分子運動形式轉變的宏觀體現,它直接影響到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工藝性能,因此它是高分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目前檢測玻璃化轉變溫度的方法主要以下三種:差示掃描量熱法(DSC)、靜態熱機械分析法(TMA)、動態熱機械分析法(DMA)。
  • 玻璃化過程新機制!
    這一過程被稱為玻璃化轉變或玻璃化,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也是凝聚態物理中最引人入勝但仍未解決的問題之一。溫度降低通常是轉變過程中觸發粘性液體的參數,而斂集係數或等待時間對軟玻璃材料起同樣的作用。
  • DSC、TMA、DMA等在玻璃化轉變研究中的應用
    當過冷態熔體被快速冷卻時,結晶過程會受到抑制,在玻璃化轉變溫度處轉變為玻璃態固體。當玻璃態固體被加熱時,會在玻璃化轉變溫度處轉變為過冷態熔體,如果繼續加熱的話過冷態熔體會在熔融溫度之前結晶成結晶態固體,稱為冷結晶現象。與結晶溫度和熔融溫度之間的過冷現象不同,無論是玻璃態固體轉變為過冷態熔體,還是過冷態熔體轉變為玻璃態固體,玻璃化轉變過程總是發生在同樣的溫度。
  •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1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李沁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前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玻璃化轉變溫度Tg知多少
    玻璃化轉變是無定型聚合物(包括結晶型聚合物中的非結晶部分)固有的性質,是高分子運動形式轉變的宏觀體現。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高山竹類可擴散至4300米的高山草甸,也可分布於海拔約700米的低山地區,其地理分布特徵為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近年來,簡化基因組方法迅速發展,為解決高山竹類快速輻射分化類群的演化關係提供了契機。 研究結果表明,高山竹類是一個很好的單系,玉山竹屬為單系,得到了傳統形態學的支持;而箭竹屬為多系,其多數分支未得到形態共衍徵的支持,其餘各屬均為單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