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如何形成的?玻璃化過程新機制!

2020-12-05 孜然學術

玻璃,已經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應用已久,但對其是如何形成的,即所謂的玻璃化過程的了解,仍是材料科學中的一個主要挑戰。近日,西班牙多諾斯蒂亞國際物理中心的Daniele Cangialosi & Isabella Gallino等研究者,通過採用快速掃描量熱法研究了玻璃化動力學,從極限假設溫度和原子遷移率的角度研究了基於Au塊狀金屬玻璃成型的α-弛豫過程。相關論文以題為「Vitrification decoupling from α-relaxation in a metallic glass」於04月24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7/eaay1454

諸如粘性液體和膠體懸浮液等一系列不同的材料,都可以在非平衡狀態下凝固,然而這種狀態目前還沒有被完全了解。這一過程被稱為玻璃化轉變或玻璃化,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也是凝聚態物理中最引人入勝但仍未解決的問題之一。溫度降低通常是轉變過程中觸發粘性液體的參數,而斂集係數或等待時間對軟玻璃材料起同樣的作用。

其中一個的重要問題,是否在粘性液體中發生玻璃化(也就是,從亞穩平衡的過冷液體到非平衡玻璃的轉變)和去玻璃化(通常發生在玻璃化轉變過程中的加熱玻璃階段)以及是否只與主要結構弛豫過程有關,即α-弛豫過程,是幾個結構單元的協同運動還是其他原子的運動起了作用。傳統的研究基於各種性質的玻璃的實驗證據, 表明了玻璃化轉變溫度對冷卻速率的依賴關係表現出了與粘度對溫度或結構α-弛豫時間τ的依賴性相同的特性。在所謂的動態脆弱液體的情況下,在溫度大約是量熱玻璃化轉變溫度的兩倍時,平衡粘度和τ開始形成對超阿侖尼烏斯溫度的依賴關係。

與聚合物和分子體系不同,大塊金屬玻璃(BMGs)通常被認為是研究玻璃轉變過程的候選模型,因為它們沒有任何可能影響其玻璃化的反應或分子內運動。它們是典型的多組份合金,具有較大的尺寸失配和組分間的多相的化學親和力。

通過對金屬玻璃的觀察,突出了它們的多組分性質應該如何反映多相的動態行為,並暗示了這一點:除了α-弛豫外,還有多種不同的原子運動,表現出不同的時間尺度。示蹤擴散實驗和BMGs上的核磁共振(NMR)顯示,這些原子運動可能與α-弛豫完全解耦。此外,即使在探索宏觀動力學的實驗中,也可以證明原子運動中存在多種多相弛豫現象,比如檢測應力衰變,以及在分子動力學模擬中顯示了二次弛豫的結構來源。

在此,研究者證明了在標準條件下,多組分大塊金屬玻璃Au49Cu26.9Si16.3Ag5.5Pd2.3 可以顯示玻璃化動力學的多相性,即沒有任何幾何限制或延長退火。以上結論是基於兩項詳盡的研究,即通過快速掃描量熱法(FSC),一種是測定玻璃化動力學,另一種是在較寬的時間和溫度範圍內探測Au-基BMG的原子遷移率。前者的特徵是極限假設溫度,Tf,以一定速率冷卻後形成的玻璃的溫度將達到平衡狀態。通過完全獨立於Tf的階躍響應分析,FSC通過複合物-特定熱的溫度和頻率依賴性來傳遞原子遷移率的信息。研究發現玻璃化動力學的冷卻速率依賴關係,由Tf來鑑別,可從弛豫對溫度的依賴中解耦出來。特別是,與弛豫相比,前者對溫度的依賴性更弱。這一結果表明,可以通過改變製備條件來調節玻璃的Tf,例如,玻璃態的冷卻速率或退火時間,比單獨的α-過程所允許的範圍要大得多。

圖1 扭轉比熱與溫度的函數關係以及機械順從性和頻率關係

圖2Au49Cu26.9Si16.3Ag5.5Pd2.3在不同溫度下的熱流率

圖3 通過對Au49Cu26.9Si16.3Ag5.5Pd2.3玻璃的FSC,提取的弛豫時間

綜上所述,利用FSC,研究者對動態玻璃轉變溫度,金屬玻璃之前的α-弛豫,以及冷卻過程中玻璃化動力學的極限假設溫度Tf分別進行了表徵。最後,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該結果只適用於單一的金屬玻璃,但不同性質的金屬玻璃和玻璃成型存在著不同的弛豫機制。但所觀察到的以合適速度解耦可能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它將對科學產生巨大影響,參與其過程,促進其發展。(文:水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王宇傑小組揭示玻璃化轉變結構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研究員王宇傑研究組通過研究硬球玻璃的模型體系——顆粒體系,揭示玻璃化轉變可能是一種特殊的結構相變
  • 歐洲團隊從原子層面揭示金屬玻璃形成過程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柏林4月27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歐洲研究團隊利用歐洲同步加速器的X射線研究了金屬玻璃的形成過程,從微觀角度揭示了合金從液體到固體的「玻璃化轉變」過程。這一認識上的飛躍將給世界金屬玻璃及其他玻璃材料研究帶來重要影響。 金屬玻璃(又稱非晶合金)是在快速(例如不到1秒)冷卻時不結晶的合金。與緩慢冷卻並結晶的傳統合金不一樣,金屬玻璃的原子不形成規則的晶體結構,而是大致保持其在熔融體中的位置。這使金屬玻璃既像鋼一樣堅固,又像塑料一樣具有彈性。
  • 歐洲團隊從原子層面揭示金屬玻璃形成過程,或有助新材料創建
    科技日報柏林4月27日電 近日,一個歐洲研究團隊利用歐洲同步加速器的X射線研究了金屬玻璃的形成過程,從微觀角度揭示了合金從液體到固體的「玻璃化轉變」過程。這一認識上的飛躍將給世界金屬玻璃及其他玻璃材料研究帶來重要影響。金屬玻璃(又稱非晶合金)是在快速(例如不到1秒)冷卻時不結晶的合金。
  • 玻璃化轉變的測定
    材料從玻璃態結構轉變為液態或者橡膠態結構的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玻璃化轉變過程,轉變的特徵溫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玻璃化轉變溫度,Tg。  玻璃化轉變能夠為我們提供材料的分子運動能力的信息,這決定了材料的實際使用溫度範圍,對於塑料來說,玻璃化轉變溫度通常是材料使用的上限溫度,而對於橡膠來說通常是使用的下限溫度。
  • 從小分子玻璃中探究玻璃態形成的秘密
    與晶體不同,玻璃是一種不具有周期性結構的無序材料。最常見的獲得玻璃的方法是將一種粘性液體快速冷卻以避免出現結晶現象。
  • 研究玻璃化轉變,發了一篇《Nature》!
    玻璃化轉變作為凝聚態物理學中的兩大基本問題之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 什麼是玻璃化冷凍保存?
    玻璃化冷凍保存是一種應用前途廣闊的低溫冷凍方法,通過使用高濃度的玻璃化凍存試劑將生物材料進行玻璃態轉變,從而實現活性保存。玻璃化冷凍保存:利用這些高濃度的低溫保護劑組合成玻璃化凍存液,通過與水分子發生強烈的水合作用,增加溶液黏性,降低冰晶形成速度,從而使細胞在快速降溫或復溫過程中得以保護,從而實現活性保存。
  • 玻璃化溫度詳解
    玻璃化轉變是高聚物的一種普遍現象,因為即使是結晶高聚物,也難以形成100%的結晶,總有非晶區存在。在高聚物發生玻璃化轉變時,許多物理性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力學性能。作為塑料使用的高聚物,當溫度升高到發生玻璃化轉變時,失去了塑料的性能,變成了橡膠;而作為橡膠使用的材料,當溫度降低到發生玻璃化轉變時,便喪失橡膠的高彈性,變成硬而脆的塑科。因此,玻璃化轉變是高聚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研究玻璃化轉變現象,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而玻璃化溫度是在決定應用一個非晶高聚物之前需要知道的一個最重要的參數,如何測量這一參數自然也是很重要的。
  • 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師挑戰玻璃化轉變理論!
    Whitacre Jr.工程學院發表了他的論文「測試理想玻璃轉換的範式:動力學超穩定的聚合物玻璃,「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該論文的結果與長期存在的理論相悖。「這項工作實際上正在挑戰玻璃化轉型的理論,」麥肯納說。「這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在飛機上飛行,而且部件是用聚合物基複合材料製造的,那麼你希望能夠預測它們能持續多久並且更有效地完成它。
  • 玻璃化轉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液體在快速降溫或加壓的時候會避免結晶而轉變為非晶態的玻璃,幾乎所有凝聚態體系都可以形成玻璃態,因此,玻璃化轉變是個普遍存在的物理現象。然而,作為非晶液-固轉變的代表,玻璃化轉變無法簡單歸類於已知的相變類型,從而使它的相變本質成為困擾凝聚態物理多年的難題。Science在創刊125周年的時候提出了125個本世紀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玻璃態的本質是什麼」就位列其中。
  • 組織玻璃化凍存技術:優勢與尚未完全解決的問題
    :是利用這些高濃度的低溫保護劑組合成玻璃化凍存液,通過與水分子發生強烈的水合作用,增加溶液黏性,降低冰晶形成速度,從而使細胞在快速降溫或復溫過程中得以保護。玻璃化:對於非晶高分子,當高分子通過降溫從高彈態轉變為玻璃態,或者通過升溫從玻璃態轉變為高彈態的過程稱之為玻璃化轉變,發生玻璃化轉變的溫度叫玻璃化轉變溫度。對於結晶高分子,玻璃化轉變是指其非晶部分所發生的由高彈態向玻璃態(或者玻璃態向高彈態)的轉變。因此,玻璃化轉變是高分子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 一塊玻璃,問鼎Nature
    新時代,新需求當今時代,科學突飛猛進,技術日新月異。進入21世紀,玻璃也不僅僅是一塊玻璃那麼簡單。自修復玻璃想像一下,新買的iPhone12,剛剛到手就被熊孩子摔壞了手機屏,是一種什麼體驗?為了讓熊孩子少挨打,科學家也沒少費心。
  • 橡膠高分子名詞:玻璃化溫度詳解
    玻璃化溫度玻璃化轉變是高聚物的一種普遍現象,因為即使是結晶高聚物,也難以形成100%的結晶,總有非晶區存在。
  • 關於「金屬玻璃」形成方式的實驗研究挑戰玻璃研究範式
    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金屬,但金屬玻璃,也稱為「非晶態金屬」,在科學研究和技術中都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金屬熔體在幾分之一秒內被迅速冷卻到凝固時,它們在原子水平上仍然是混沌無序的。如果緩慢冷卻,原子會有時間重新排列並形成有序的晶格結構,但非常快速的冷卻意味著無序的液態熔體中的原子沒有足夠的時間重新排列,基本上被凍結在原位。
  • DSC、TMA、DMA等在玻璃化轉變研究中的應用
    如果對熔體進行冷卻,通常會在低於熔融溫度以後結晶形成結晶態固體,一般稱之為過冷現象。當熔體溫度低於熔融溫度就不再是熱動力學意義上的穩定熔體了,通常把這種狀態的熔體稱為過冷態熔體。當過冷態熔體被快速冷卻時,結晶過程會受到抑制,在玻璃化轉變溫度處轉變為玻璃態固體。當玻璃態固體被加熱時,會在玻璃化轉變溫度處轉變為過冷態熔體,如果繼續加熱的話過冷態熔體會在熔融溫度之前結晶成結晶態固體,稱為冷結晶現象。
  • 探秘玻璃化冷凍技術
    提起組織器官,乃至人體的低溫保存,很多不明就裡的人認為該過程就是直接將組織樣本放進低溫容器,其容易程度就像是將超市買回來的肉丟進冰箱那麼簡單。可事實遠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將水果蔬菜放到冰箱,結冰位置會變質變壞。這是因為,水結冰刺破了細胞以及其內容物造成的。而人體內70-80%是水分,如果直接冷凍,同樣會形成冰晶,便失去了保存的意義。
  • 進展 | 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
  • 科研人員發現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當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Kivelson研究組發現,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