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分子玻璃中探究玻璃態形成的秘密

2021-02-15 中國科學雜誌社

與晶體不同,玻璃是一種不具有周期性結構的無序材料。最常見的獲得玻璃的方法是將一種粘性液體快速冷卻以避免出現結晶現象。在此過程中,液體的粘度會發生快速變化。然而,玻璃的結構以及玻璃化轉變的過程目前研究地還很不透徹,有很多物理機制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研究玻璃化轉變溫度之下的玻璃態弛豫過程可能是一個探索該問題的手段。科學家在理論上已經預測從超冷液態到玻璃態的轉變與結構弛豫有關。但是在長時間老化實驗中對於結構弛豫因子是否存在收斂性仍沒有定論。

一般認為,玻璃態向超冷液態轉變的老化過程是一個由單一激活能支配的弛豫過程。在理論上表現為玻璃化轉變溫度與溫度梯度的關係。當液體被過冷,液體的結構平衡時間τeq在接近玻璃化轉變溫度(Tg)附近時迅速增加,使得液體在溫度降到Tg以下時從動力學角度看束縛在非平衡的玻璃態中。當在Tg以下退火時,這個玻璃態逐漸弛豫到平衡態。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個弛豫的過程非常複雜,而且受到勢能景圖的影響。

華中科技大學於堯課題組與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教堂山分校吳越課題組開展合作研究,通過研究不同的小分子玻璃形成系統,發現從玻璃轉變到過冷液體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分層的老化路徑。該研究成果最近發表於Science China Materials。

圖1  不同溫度下S-布洛芬的焓值測量以及演變過程

通過差示掃描量熱儀實驗發現在Tg以下退火時,玻璃態先進入到一個暫時的亞穩態過冷液體。在Tg以下,這個液體的焓值稍微比平衡態過冷液體高。通過拉曼散射測量結構的實驗同樣證實了這個發現。這個暫時的亞穩態到穩態過冷液體的轉變動力學在溫度Tsp處表現出了熱力學轉變的特徵, 並且導致了一系列反常現象比如在脆性指數圖上出現的類相變行為。

圖2  過冷液體自由能轉變景圖

這些發現暗示了過冷液體的自由能景圖在接近Tg的時候變得複雜而且具有質的變化, 同時對玻璃化轉變過程有很明顯的影響。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免費讀全文:

Hierarchical aging pathways and signatures of thermodynamic transition in molecular glasses

https://doi.org/10.1007/s40843-018-9382-5


公眾微信號:scichina1950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玻璃態物理的若干方面
    簡單金屬或高對稱分子等材料的玻璃化則不然,有時高達109 K/s的冷速仍無法避免晶化。儘管玻璃化如此不同,玻璃形成過程卻是普適的:隨著溫度的降低,過冷液體組成粒子重排所需時間延長,經過玻璃轉變溫度 Tg後,液體停止流動從而轉變成剛性固體—玻璃。值得注意的是玻璃中分子重排或流動是可以發生的,只不過極其緩慢而已。還有,現有結構探測技術無法分辨玻璃還是對應的液體,玻璃是液體的一種延續(圖1)。
  • 【前沿】液態-玻璃態轉變的新發現
    然而,液態-玻璃態轉變過程所包含的許多基本機理還尚不明確,而對基本機理的更好理解能夠有效促進新產品的開發,比如 DVD 或藍光光碟通過改變其物質狀態實現數據存儲。近日,在引發液態轉變為固態晶體或玻璃態關鍵的電子過程中,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
  • 液態-玻璃態轉變研究新手段:含有「受困」電子的有機金屬材料
    然而,液態-玻璃態轉變過程所包含的許多基本機理還尚不明確,而對基本機理的更好理解能夠有效促進新產品的開發,比如 DVD 或藍光光碟通過改變其物質狀態實現數據存儲。近日,在引發液態轉變為固態晶體或玻璃態關鍵的電子過程中,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
  • 「玻璃心」碎了?其實是「液態金屬心」碎了-虎嗅網
    但當我們把玻璃敲碎,把它的粉末拿到顯微鏡下觀察,卻會發現它的分子排列混亂無序,相比於金屬、陶瓷、冰塊這些分子排列整齊有序的固態而言,玻璃更像是液態。其實,準確來說,玻璃是玻璃態。凝固是液體中無序排列的分子逐漸過渡為整齊排列的狀態的過程,就好像在操場上自由活動的學生,在聽到老師喊集合的命令後,陸陸續續地排成一個個整齊的隊伍一樣。這種分子整齊堆積在一起的狀態叫做晶態,處於晶態的物質叫做晶體。那液體冷卻一定會得到晶體麼?當然不是。若液體冷卻到了低於熔點溫度卻仍然不結晶,這時我們就說這種液體「過冷」了。
  • 科學家搞不懂這事:玻璃是固體 分子排列卻如液體
    一文中也指出,從分子動力學和熱力學的某些角度來說,玻璃可以看成是高黏度的液體,是無定形固體,或是既不是液體也不是固體的另一態。形態轉變過程令人摸不著頭腦在玻璃從液體轉變為類似固體的玻璃態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類似液體原子那種不規則的排列被神奇地固定了下來。
  • 用戶界面中的"玻璃態"(Glassmorphism)
    他們只是看哪一層在哪一層上,就像虛擬玻璃一樣。由於是玻璃般的外觀,所有我相信最好的稱呼方法是」玻璃態」(GLASSMORPHISM)。玻璃態(GLASSMORPHISM)歷史大概最早是在2013年隨iOS 7廣泛引入的」玻璃態」。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但是圍繞超輕字體和醜陋圖標的所有爭議,這是沒有爭議的變化之一。人們似乎喜歡它。
  • 西安交大在應變玻璃態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本報訊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微觀組織演化研究中心、多學科材料研究中心及金屬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王棟,在導師王雲志指導下,與該校教授任曉兵合作,利用相場動力學的模擬方法成功建立了近年在鐵彈體系中發現的一類奇異物理態
  • 玻璃轉化溫度 - 花生米 - 光纖
    因為油炸的時候溫度高過了花生米的玻璃態溫度,花生米呈現出「高彈態」;出鍋以後,放一會,溫度低了,低到花生米的「玻璃態溫度」以下,就是「玻璃態」,花生米就脆的。理解了花生米,就明白了光纖製備工藝:玻璃在高溫熔化時候,也是黏糊糊像蜂蜜一樣(高彈態)。等降低到了玻璃態溫度(Tg)以下,就變脆了,就是玻璃態了。光纖一般由兩層塑料塗層保護,一般內塗層軟,外塗層硬。塑料也是一樣的,高於Tg就軟;低於Tg就硬。內塗層需要軟一些,所以內塗層始終工作在高於自己Tg的狀態;外塗層需要硬一些來保護自己,所以始終工作在Tg溫度以下。
  • VAE可再分散乳膠粉指標中玻璃轉化溫度和最低成膜溫度的解釋與區別
    ,玻璃態物質在玻璃態和高彈態之間相互轉化的溫度,玻璃化溫度是指高聚物由彈性狀態轉變為玻璃狀態的溫度,指無定型聚合物(包括結晶型聚合物中的非結晶部分)由玻璃態向高彈態或者由後者向前者的轉變溫度,是無定型聚合物大分子鏈段自由運動的最低溫度,通常用Tg表示,隨測定的方法和條件有一定的不同。
  • 玻璃是如何形成的?玻璃化過程新機制!
    玻璃,已經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應用已久,但對其是如何形成的,即所謂的玻璃化過程的了解,仍是材料科學中的一個主要挑戰。與聚合物和分子體系不同,大塊金屬玻璃(BMGs)通常被認為是研究玻璃轉變過程的候選模型,因為它們沒有任何可能影響其玻璃化的反應或分子內運動。它們是典型的多組份合金,具有較大的尺寸失配和組分間的多相的化學親和力。
  • VAE可再分散乳膠粉指標中玻璃轉化溫度和最低成膜溫度的區別
    玻璃化溫度定義Tg是玻璃轉化溫度,玻璃態物質在玻璃態和高彈態之間相互轉化的溫度,玻璃化溫度是指高聚物由彈性狀態轉變為玻璃狀態的溫度,指無定型聚合物(包括結晶型聚合物中的非結晶部分)由玻璃態向高彈態或者由後者向前者的轉變溫度,是無定型聚合物大分子鏈段自由運動的最低溫度,通常用Tg表示,隨測定的方法和條件有一定的不同。
  • 研究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非球形膠體微粒研究揭示玻璃態轉變的靜態結構特徵
    玻璃態是具有固體的力學性質和類似液體的無序結構。玻璃態轉變過程中,過冷液體的動力學行為急劇減緩,粘度和力學強度急劇增大,而靜態結構卻沒有明顯變化。玻璃態轉變源於熱力學奇點還是純運動學轉變一直在理論上存在較大爭議,動力學行為減緩與靜態結構演化的關係是多種玻璃態轉變理論的基礎。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作為一種新型非晶亞穩態,它的提法最早出現於1996年。當年的研究顯示,如果在一種分子液體——亞磷酸三苯酯(TPP)的過冷液體區間內的特定溫度下進行保溫,TPP會轉變成一種能量介於非晶態和晶態之間的新物態,即冰川玻璃態,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其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
  • 科研人員發現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既有非晶的結構,又像晶體一樣能夠熔化;冰川玻璃態具有與玻璃態完全不同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脆度、密度、反射率和分子結構。因此,研究冰川玻璃態既有科學意義,又有應用價值。非晶合金的形成液體屬於簡單原子體系,近年來在該體系中有關液液相變的工作常有報導,但缺乏對液液相變產物——金屬冰川玻璃態——的研究。有實驗工作認為它具有「超穩定」性質,但也有工作認為這是納米晶效應。
  • 由有機和無機成分製成的新型玻璃材料
    有機材料和無機材料之間的聯繫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它們往往能夠實現僅用一種材料無法實現的性能組合。然而,在技術材料發展中,這些所謂的混合材料仍然是當今的一大挑戰。來自德國耶拿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創造出了一類新的混合玻璃材料,它將有機成分和無機成分結合在一起。
  • 進展 | 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既有非晶的結構,又像晶體一樣能夠熔化;冰川玻璃態具有與玻璃態完全不同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脆度、密度、反射率和分子結構。因此,研究冰川玻璃態既有科學意義,又有應用價值。非晶合金的形成液體屬於簡單原子體系,近年來在該體系中有關液液相變的工作常有報導,但缺乏對液液相變產物——金屬冰川玻璃態——的研究。有實驗工作認為它具有「超穩定」性質,但也有工作認為這是納米晶效應。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這種轉變被稱為冰川化過程,它屬於同成分下一種液體向另一種液體的結構轉變(液液相變),其相變產物是冰川玻璃態。冰川玻璃態既有非晶的結構,又像晶體一樣能夠熔化;冰川玻璃態具有與玻璃態完全不同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脆度、密度、反射率和分子結構。因此,研究冰川玻璃態既有科學意義,又有應用價值。
  • 了解一下,科學家也回答不了的問題,玻璃是固態還是液態?
    生活中很多物質都能夠輕鬆將它們歸類到這三者之中,然而玻璃究竟是屬於哪種狀態卻一直是物理學的老大難問題,就連《科學》雜誌,都曾將玻璃態物質的本質是什麼列入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前沿問題之一。也就是說,玻璃內部,在數個或者數十個原子範圍內,呈現出有序排列,表現出晶體的特徵,而在原子數量增加後,便成為一種無序的排列狀態,其混亂度類似液體。所以說,玻璃不是晶體,也不是非晶體,也不是多晶體,也不是混合態,由於常溫下,玻璃在宏觀上是一種固態物質,所以只能叫它「玻璃態」。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冰川玻璃態既有非晶的結構,又像晶體一樣能夠熔化;冰川玻璃態具有與玻璃態完全不同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脆度、密度、反射率和分子結構。因此,研究冰川玻璃態既有科學意義,又有應用價值。非晶合金的形成液體屬於簡單原子體系,近年來在該體系中有關液液相變的工作常有報導,但缺乏對液液相變產物——金屬冰川玻璃態——的研究。有實驗工作認為它具有「超穩定」性質,但也有工作認為這是納米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