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就已經利用某些液體能夠轉變為玻璃的這一特性展開各種生產活動。然而,液態-玻璃態轉變過程所包含的許多基本機理還尚不明確,而對基本機理的更好理解能夠有效促進新產品的開發,比如 DVD 或藍光光碟通過改變其物質狀態實現數據存儲。
近日,在引發液態轉變為固態晶體或玻璃態關鍵的電子過程中,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
這個由東北大學材料研究所 Kenichiro Hashimoto 所帶領的多機構組成的日本團隊,將常規液體(如葡萄糖)玻璃態形成的分子動力學與含有「受困」電子的有機金屬材料進行比較。
二維的四分之一填充的有機固體是一類有廣闊前景的材料,用於實現被稱為「二聚體Mott」絕緣體的強相關絕緣狀態和電荷順序的研究。在這類有機固體的導電層中,分子形成各向異性的三角形晶格,其具有幾何挫折束縛效應,這使得在兩個絕緣體之間和與之相鄰的金屬中會產生許多非常有意思的物質狀態。這種挫折束縛來源是基於具有能量不滿足鍵的幾何旋轉玻璃圖形(就像那個三角形晶格)。所謂的「受困」電子,就是處在這種三角形晶格中。
電子在冷卻時從液態(頂部圖)轉變為玻璃態(底部圖)
在有機金屬中負責導通電流的「受困」電子,因為它們在材料晶格上的特殊幾何排列而不能處於其能量的最低態。常見的那些能形成玻璃態的液體,在緩慢冷卻的過程中,其原子分布排列變得非常規則,最後形成晶體材料。
同樣地,研究人員緩慢冷卻含有「受困」電子的有機金屬時,發現這些電子也表現出相似的規則排列然後成晶。然而,加快其冷卻速度後他們發現,有機金屬材料的受困電子重新組織排列,最後卻並不能形成晶體,而是和常見的能形成玻璃態的液體一樣,轉變為玻璃。
此結果凸顯了液態-玻璃態轉變過程的某些基本性質。因此,團隊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有機金屬材料為學習研究液態-玻璃態轉變的基本特性提供了一個十分便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