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在玻璃的固液轉變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物質狀態,不同於目前已知的物態(氣態、液態、固態、等離子態、超臨界態等),其在微觀層面上展現出從未觀測到過的行為。相關研究由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他們稱這種介於固態和液態(如凝膠)之間的新物質狀態為「液態玻璃」。
編譯 周郅璨
審校 王昱
研究人員通過化學方法合成了球狀的聚合物核殼膠體粒子,並用不同的螢光基團染色。之後對膠體粒子進行熱機械拉伸,使其成為橢球狀,冷卻並穩定化處理後,再將它們混合入合適的溶劑中。用這種方法製備的膠體粒子尺寸為微米級別,它們相對於原子和分子更大,更便於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研究。同時,由於其獨特的形狀,這種粒子更具方向性。
粒子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插圖為共聚焦顯微鏡成像,橫線長為5μm。圖片來源:PNAS January 19, 2021 118 (3) e2018072118
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軟凝聚態理論教授馬蒂亞斯·福克斯(Matthias Fuchs)談到:「我們的實驗從理論高度來看十分有趣,它為臨界波動和玻璃狀阻滯之間相互作用的存在提供了證據,這是科學界一直在研究的問題。」
當材料從液態轉變成固態,分子通常會排列成長程有序的晶體結構,但玻璃並非如此,其分子會被鎖定在無序的狀態中。研究中,研究人員改變了懸浮液中的粒子濃度,使用共聚焦顯微鏡追蹤粒子在三維空間中的平移和旋轉運動。當粒子密度到達一定程度之後,轉動自由度被凍結,而平移運動依舊存在,由於粒子呈橢球狀,因此可以觀察到轉動自由度被凍結時粒子的角度。他們發現,這些粒子聚集形成了取向近似的局部玻璃態結構,在材料內部形成阻塞,阻止液晶的形成。該狀態即被稱為液態玻璃,這意味著,這些粒子的靈活程度高於玻璃中的分子。
康斯坦茨大學物理化學系教授安德烈亞斯·祖姆布希(Andreas Zumbusch)解釋說:「由於我們的粒子獨特的形狀,它們具有方向性,這是不同於球狀粒子的,這導致了全新的、從未研究過的複雜現象。」
實際上,液態玻璃產生於兩種相互競爭的玻璃態轉變的相互作用:一是規則相變,另一種是非平衡相變。其中,影響液態玻璃製備的關鍵因素是粒子的形狀和濃度。此前,液態玻璃一直是理論上的預測,研究人員希望這次的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玻璃態轉變是如何在微納尺度下工作的。
該研究進一步表明,這一發現不僅僅局限於玻璃體系,類似的動力學還可能有助於揭示,從最小的生物細胞到整個宇宙系統中,所有無法解釋的複雜系統和無序狀況背後的原因。同時,還有助於指導生產應用,如膠體上層結構的自組裝,液晶器件的未來發展等。
論文信息:
Observation of liquid glass in suspensions of ellipsoidal colloids. ProfileJörg Roller, Aleena Laganapan, Janne-Mieke Meijer, Matthias Fuchs, and Andreas Zumbusch. PNAS January 19, 2021 118 (3) e2018072118;
https://doi.org/10.1073/pnas.2018072118
參考連結: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cientists-have-discovered-a-new-state-of-matter-called-liquid-glass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3/e2018072118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環球科學」
(ID:huanqiuke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