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物質狀態,你就只知道固態,液態和氣體?

2020-08-23 新材料在線官網


大多數人可以輕易地說出三種經典的物質狀態——液體,固體和氣體。上過一些科學課程的人們會知道應該將等離子體添加該行列。但是,多年來,科學家們已經將基本物態擴大到遠遠超出我們熟知的四大物態之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大爆炸、光劍,甚至是普通的雞有了新的認識。



10 非晶態固體

非晶態固體是一種十分有趣且著名的固體群。在一般的固體中,分子高度有序排列,不能非常自由地移動,這使固體物質具有高粘度、流動阻力的性質。另一方面,液體具有雜亂無章的分子結構,它們能夠相互流通、四處飛濺,並呈現出容器的形狀。非晶固體則介於這兩種物質的狀態之間。這一過程稱為玻璃化過程,將液體冷卻,其粘度增加,使得其不再像液體一樣流動,但分子仍然無序,不像普通固體那樣形成結晶結構。


最常見的一種非晶固體是玻璃。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使用石英玻璃。玻璃製造商將液態二氧化矽冷卻,使其溫度低於熔點,隨著溫度降低,粘度增加。然而,玻璃分子仍然保持其組織結構。如此一來,玻璃就成為非晶固體。這個中間過程使得工匠創造出美麗、超現實的玻璃雕塑。


那麼,非晶固體和正常固體的區別在哪裡呢?在日常生活中,它們之間並沒有多少區別。看起來,玻璃似乎十分穩固,但是當你觀測到分子水平上時,玻璃就像神話一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像液體一樣流動。在古老神秘的玻璃教堂中,閒來無事的你會被這一奇景而讚嘆。玻璃通常看起來越往底部越厚,但實際上,這是由於製造過程中玻璃的缺陷導致玻璃的不均勻性,因此自然放置時底部變厚。儘管玻璃可能不是非常激動人心的物質,但研究非晶態固體(如玻璃)則會給研究人員帶來分子結構轉換的新知。


9 超臨界流體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的物態轉變都發生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升高溫度使得液體變成氣體。然而,當壓力隨著溫度而增加,液體則成為超臨界流體,一種介於氣體和液體之間的物態。


例如,超臨界流體可以像氣體一樣穿過固體,但也可以作為液體溶劑。有趣的是,通過溫度和壓力的組合,超臨界流體可以進行性能調整。這使得科學家們想出了超臨界流體的各種應用,從平凡到極致。


雖然超臨界流並不像非晶態固體那麼常見,但你可能最終仍像與玻璃接觸一樣,與它們經常接觸。一些釀酒企業已經將超臨界二氧化碳作為啤酒花萃取溶劑,而咖啡公司則用它來產生更好的無咖啡因的咖啡。超臨界液體也用於創造更有效的水解環境,使得電廠在更高的溫度下運行。雖然沒人聽說過這種物質狀態,但是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超臨界流體的副產品。


8 簡併物質

非晶態固體至少存在於地球上,而簡併物質僅存在於某些類型的恆星上。根據複雜的量子原則(如泡利不相容原理),簡併物質存在於外在壓力不受溫度控制時。正因如此,簡併物質的外在壓力將持續下去,即使物質的溫度降到絕對零度。兩個主要類型的簡併物質包括電子簡併態物質和中子簡併態物質。


電子簡併物質主要存在於白矮星。這種物態形成於恆星的核心,核心中物質的質量將核心的電子能量壓縮至最低的狀態。根據泡利不相容原理,任何兩個這樣的粒子可以佔用相同的能量狀態。因此,粒子會「推開」核心周圍的物質,創建一種依據量子法則的外在壓力,所有的電子核心不能以能量最低的狀態存在。這隻有在恆星的質量小於太陽質量的1.44倍的情況下才能夠成立。當一顆恆星超過這個限制(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它就會坍塌成中子星或黑洞。


當一個恆星坍塌成為中子星,就不再有電子簡併物態,而是中子簡併物態。這是由於中子星太重,它使電子與質子在核心融合,產生中子。自由的中子(中子沒有束縛在原子核)通常有一個10.3分鐘的半衰期。但在中子星的核心,恆星質量是允許中子在核外的存在,這就是中子簡併物態。


其實還可能存在其他形式的簡併物質,包括可能存在於一種罕見的星系——夸克星。夸克星介於中子星和黑洞之間,夸克的核心解耦,並創建出一個自由的夸克馬力。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這樣的星球,但物理學家會繼續預測它們的存在。


7 超流體

現在,讓我們返回地球來討論一下超流體。超流體是當氦、銣、鋰同位素冷卻到絕對零度時存在的一種物態。這種物態類似於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但與其也有輕微的差異。一些「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冷凝物是超流體,一些超流體也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冷凝物,但並不是所有的物質都同時屬於兩態。


最常見的超流體是液體氦。當氦冷卻到2.17 K時,一部分液體成為超流體。大多數物質在冷卻到一定程度上的條件下,原子之間的吸引力將克服物質的熱振動,使物質形成固體結構。但氦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弱,它可以將液態保持到絕對零度。在這個溫度下,單個原子的重疊使超流體具有了奇特的性質。


首先,超流體內部沒有粘度。超流體放在試管上會沿著試管的側壁開始緩慢上升,這看似違反重力和表面張力法則。因為它可以通過任何微觀孔,所以液態氦很容易洩露。超流體同時存在著奇特的熱力學性質,具有零熱力學熵值,可以無限導熱,這意味著兩個超流體之間沒有熱差。如果將熱傳遞給超流體,超流體將迅速以熱波的形式進行傳遞,這是在正常的液體狀態下無法看到的。


6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冷凝物是最著名的模糊態之一,也是最難理解的物態之一。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玻色子和費米子。費密子是半整數自旋粒子(如電子)或者複合粒子(如質子)。這些粒子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具有電子簡併態。但是,玻色子是完整的整數自旋粒子,多個玻色子可以佔據相同的量子態。玻色子包括所有的驅力粒子(如光子)以及一些原子(如我們氦- 4和其他氣體),這類元素被稱為波色子原子。


在20世紀20年代,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印度物理學家SatyendraNath Bose的工作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物態。愛因斯坦的初始理論是如果將某些氣體元素冷卻到絕對零度之上的一小部分溫度時,其波函數將合併,並形成一種「超原子「。這種物質會在宏觀層面顯示量子效應。但是直到20世紀90年代,技術的進步才使得元素冷卻到所需的溫度得以實現。1995年,Eric Cornell和CarlWieman將2000個原子結合為一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該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顯微鏡下觀測可見。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冷凝物與超流體密切相關,也具有自己的獨特的屬性。最令人震驚的是,BEC將光正常速度降低為300000米/秒。1998年,哈佛大學研究員LeneHau將光延緩到降低60公裡每小時(37英裡/小時),從而利用雷射拍攝了像雪茄形狀的BEC樣品。在後續的實驗中,Hau的團隊實現了在關掉雷射的情況下完全停止BEC的運動的技術,為光學通信和量子計算領域開闢了新天地。


5 姜泰勒金屬

姜泰勒金屬物態是最新的塊態物質,研究人員在2015年首次成功地創建了這種物態。如果被其他實驗室所證實,這將會改變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因為姜泰勒金屬同時具有絕緣體和超導體的特性。


化學家Kosmas Prassides嘗試將銣插入碳-60分子(俗稱足球烯)結構中,使得碳-60分子形成一種新的形狀。由於姜泰勒效應是描述壓力可以改變分子的幾何形狀,使分子具有新的電子構型,所以該金屬稱為姜泰勒金屬。利用化學手段或者壓力,也可以將新的原子或分子添加到先前的結構中,從而改變原結構的基本性質。


當Prassides的研究團隊將銣插入碳-60分子結構中時,碳分子的性質發生改變,從絕緣體變為超導體。由於姜泰勒效應,分子試圖保留原來的結構,因此創造了一種類似絕緣體的新物質,但其電氣性能屬於超導體。在此之間,人們認為絕緣體和超導體之間沒有過渡態。


令人激動的是,姜泰勒金屬為高溫超導體(-135攝氏度,而不是-243.2攝氏度)。這使得它們更容易實現批量生產和實驗管理。如果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人們將會大規模生產超導材料,該材料在導電時沒有熱阻、熱量損失、聲音損失或其他能量損失,這將為能源生產和運輸帶來革命性的命運。


4 光子物質

幾十年來,光子傳統認識是無質量的粒子,相互將無作用力。然而,在過去的幾年中,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新的方法,使光子具有質量,甚至創造出了光子之間相互連接的「光分子「結構。這聽起來似乎很無聊,但是一旦我們實現來這種技術,就可以製備出一柄光劍。


光子物質背後的科學知識略顯複雜,但是請記住光劍。研究人員一開始利用過冷銣氣體製備光子態。當一個光子通過氣體時,發生偏轉並與銣分子相互作用,從而失去能量,並開始減速。最終,光子出現在氣雲中,速度放緩,有了明確的相互作用。


當你拍攝兩個光子通過氣體,會發現一種奇特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裡德伯封鎖。當一個原子被光子激活,而附近的原子沒有被激活到相同的程度時,從本質上講,受激原子得到了光子。為了讓周圍的原子被第二個光子激活,第一個光子必須前進以通過氣體。光子通常不會相互作用,但當它們面對裡德伯封鎖時,會發生相互作用,互相推動以通過氣體。從外部角度來看,這些光子分子仍然是無質量的,但當光子氣體出現,光與氣連在一起,光就變得可偏轉、可成形了。


光子態物質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研究員MikhailLukin已經為光子態物質描繪了一個涉及計算、創建三維晶體(光劍)的整體的應用前景。


3 無序超均勻態

當人們來判斷一種物質是否屬於一種新的物質狀態時,通常考慮其物質結構及其特性。2003年,普林斯頓大學的Salvatore Torquato和Frank H. Stillinger發現了一種新的物態——無序超均勻態。這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種構想來源於當物質無序但近距離接觸時,會出現大範圍的超均勻和結構化。這種物態具有晶體和液體的屬性。起初,這種物態只存在於簡單的等離子體和液態氫中,但最近研究人員發現,在最不可能存在的一隻雞的眼睛的中也存在這種物態。


雞的眼睛為五錐,其中四個探測顏色,還有一個探測光程度。然而,人或昆蟲的眼睛為六角形,這些錐隨機分散呈無序態。由於雞的眼睛周圍存在一個禁區,兩個相同類型的錐無法存在於對立方位。因為隔離區和錐的形狀的限制,它們無法形成有序晶體結構(如我們發現的固體),但當所有的錐形視細胞被視為一個整體時,它們實際上呈高度有序排列。因此,錐形的雞眼睛在近距離接觸時呈液體,在遠距離觀測時呈固體,這與上面提到的非晶態固體不同。因為超均勻態材料可以出現液體性質,但非晶態固體沒有。


科學家們仍在研究這種新物態,實際上這種物態可能比最初想像的更為常見。現在,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利用超均勻材料製備自排列結構和面向特定波長的光探測器。


2 String-Net液體

空間的真空物質狀態是什麼?大多數人還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但在麻省理工學院的Xiao-Gang Wen和哈佛大學的Michael Levin近十幾年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狀態,這可能是發現除電子以外其他基本粒子的關鍵。


關於string-net液體的研究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的,當時一個科學家團隊提出了所謂的「準粒子」,在一個實驗中的兩個半導體電子之間的傳遞。這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因為準粒子意味著分數電荷的存在,這在物理學上被認為是不可能的。該團隊利用這些數據提出,電子不是宇宙的基本粒子,宇宙中還存在更多的未探測的基本粒子。他們的工作贏得了諾貝爾獎,但後來發現,該結果基於一個錯誤的實驗,因此「準粒子」的想法消失了。


但是一些研究人員並沒有完全放棄它。Xiao-GangWen和Michael Levin對「準粒子」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物質狀態,稱為string-net態。這種狀態的物質將量子糾纏作為其基本屬性。與無序超均勻態一樣,如果你近距離的觀測string-net,它似乎呈現一組無序的電子。然而,由於電子的量子糾纏特性,從整個結構看,這種結構是高度有序的。Xiao-Gang Wen和Michael Levin還繼續對其他粒子和量子糾纏特性進行研究。


當計算機模型這種新物態運行時,Xiao-GangWen和Michael Levin發現,string-net末尾可以產生各種亞原子粒子,包括傳說中的「準粒子」。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發現,當string-nets振動時,符合麥克斯韋方程,它們可以控制光。在論文中,Xiao-Gang Wen和Michael Levin提出了充滿string-nets糾纏亞原子粒子的空間,這些「弦」的結束使我們看到了亞原子粒子。他們還提出,string-net液體是光存在的原因。如果真空的空間充滿了string-net液體,它會將一物質與光統一化。


這看起來很牽強,但在1972年(string-net研究的前幾十年),地質學家在智利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礦物——herbertsmithite。在這種礦物中,電子呈三角形結構,這似乎與我們所知道的關於電子相互作用矛盾。這種三角形結構被string-net模型預測出來,研究人員還曾利用人工herbertsmithite試圖證明該模型準確性。不幸的是,陪審團仍對是否存在這一理論物態存在爭議。


1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我們最後一種模糊的物態被稱為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事實上,早期的宇宙應當是一種與我們的經典物理完全不同的物質狀態。但是,首先讓我們補充下知識背景。


夸克是強子(如質子和中子)內部的基本粒子。強子由三個夸克組成,也可以由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組成。夸克有部分電子,並且由膠子結合在一起,這是強核力的交換粒子。


我們在自然界中沒有看到自由夸克,但在大爆炸後,自由的夸克和膠子存在了一毫秒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宇宙的溫度高到夸克和膠子幾乎以接近光的速度互相移動。在這個時期,宇宙完全由高溫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組成。在幾分之一秒後,宇宙冷卻下來,足以形成強子等形式的重粒子,夸克與膠子之間開始相互作用。從這一點上,我們所知道的宇宙開始形成,帶電子的強子成鍵形成了原始原子。


處於當前階段的宇宙,科學家們試圖利用現在的大型粒子加速器來製備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在這些實驗中,重粒子強等互相撞擊,在短暫的時間內創建出夸克存在的溫度。從這些早期的實驗中,我們了解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一些性質,如完全摩擦,比我們正常理解的等離子體更接近液體。研究人員會繼續研究這種奇特的物質狀態,我們也會更了解宇宙形成的方式。

相關焦點

  • 物質的形態,只存在液態、固態和氣態嗎?其實還有一種人造狀態
    或許你已經發現,隨意向一個人提問,物質有哪幾種表現形態,人們可能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固態、液態和氣體,畢竟現今的物質形態常見的只有氣態、液態和固態,對這三態來說人們尤為熟悉,所謂固態是指具有固定形狀的物質,例如石頭木頭等,從這一點來看,液體和氣體都不具備這一特徵,人類想要改變固體的形狀,就必須對它施力,比如擠壓或拉長,都能改變固體的體積,通常來說這一變化不會多麼顯著
  • 物質的形態,只存在液態、固態和氣態嗎?其實還有一種人造狀態
    或許你已經發現,隨意向一個人提問,物質有哪幾種表現形態,人們可能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固態、液態和氣體,畢竟現今的物質形態常見的只有氣態、液態和固態,對這三態來說人們尤為熟悉,所謂固態是指具有固定形狀的物質,例如石頭木頭等,從這一點來看,液體和氣體都不具備這一特徵,人類想要改變固體的形狀,就必須對它施力,比如擠壓或拉長,都能改變固體的體積
  • 物質有六種狀態,除了固態、液態、氣態,你還知道哪幾種?
    水,溫度低了為冰,即固態,溫度高了會成為氣體,水蒸氣,平常為水,即液體。這是我們的常識,那麼物質的另外三種狀態是什麼?想要搞清楚另外三種狀態,其實不難,因為無論再怎麼折騰,它也離不開物質的構成。我們講一個通俗一點的版本,只需要理解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我們就可以像搭積木似地,把它搭出來。
  • 除了氣態液態和固態,物體還有哪些狀態
    氣態、液態和固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三態,那麼物體除了這三態還有哪些狀態呢?然而若是氣態的原子處於幾千攝氏度以上的的高溫中,其身上的電子就會開始脫落,溫度越高脫落的原子越多,此時的氣體中滿是帶負電的自由電子和市區電子的原子轉變成的離子,這種現象叫氣體的電離化,電離化的氣體就是等離子態。除了高溫以外,用強大的紫外線、X射線和丙種射線來照射氣體,也可以使氣體轉變成等離子態。
  • 世間物質分三態:固態、液態和氣態,火屬於什麼態?
    初中課本就講過,這個世界的常見物質分為三種狀態,分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但我們一直所稱的世界也不過是地球之內,在這一前提下,我們肉眼可見的事物大多數也確實是固液氣三態。不過有些事物的邊界也不太好界定,比如火,火又是什麼態呢?
  • 固態、液態和氣態後:為何不斷發現新的物質狀態?
    我們常見的物質有三種基本狀態,即固態、液態和氣態。這是一個理解我們所處物理世界的簡單方法。當然,如果你還記得一點高中時的科學知識,你可能會想起物質的第四種狀態:等離子態。如果關注科學新聞,你可能還聽說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這就有五種物質狀態了。那麼,簡併態物質呢?
  • 不屬於氣態、液態和固態:新物質狀態被發現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我們通常所見的物質往往是氣態、液態、固態三種狀態。現在,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物質狀態。據外媒報導,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一種介於固態和液態(如凝膠)之間的新物質狀態,稱之為「液態玻璃」。
  • 科學家發現新物質狀態:不屬於氣態、液態和固態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我們通常所見的物質往往是氣態、液態、固態三種狀態。現在,科學家又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物質狀態。 據外媒報導,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他們發現一種介於固態和液態(如凝膠)之間的新物質狀態,稱之為「液態玻璃」。
  • 物質一共有幾種狀態?
    物質一共有幾種狀態?科學家目前已經發現了超過6種物質狀態,並且還有越來越多的新狀態被發現。首先是4種物質的基本狀態:氣態、液態、固態和等離子態。前三種我們或許已經非常熟悉,第四種等離子態是熱的帶電氣體,由帶正電的離子和自由電子組成。
  • 物質除了固態液態和氣態,還有其他的嗎?太陽是哪一種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最多的物質的狀態有三種,分別是固態、液態和氣態,這三種物質佔據了地表的大部分。星球其實也分為許多種狀態,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巖質行星,可以被看成是固態,氣態行星就是木星這樣的行星,但是木星並非真正的氣態星球,它是一個混合星球,佔據絕大部分的是液態金屬氫,也可以說是個液態星球,那太陽是什麼狀態呢?太陽一直被形容成一個大火球,但是這個說法只是因為它和火焰一樣散發而對溫度使人感到溫暖甚至熱,那火焰是什麼狀態?太陽真的是個火球嗎?
  • 我們知道物質有固氣液三種狀態,但實際遠超你的想像!
    中學物理就已經教過,物質一般分為三種狀態:固狀、液態、氣態。還有人可能了解有液晶態和等離子狀態等,但是到底有多少種物質狀態呢?百度百科中介紹了7種狀態氣態、液態、固態、等離子態、超臨界態、超固態、中子態。但是百度百科中分類介紹得不清楚,容易讓人產生誤會。
  • 固態水擁有十七種晶體形態,甚至很可能液態水還有兩種液態的形態
    萬事萬物充滿了神奇,如果你沒有仔細的研究的話,那麼這些神奇的現象將會永遠隱秘起來,科學就是將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情,逐漸的解開,讓我們了解到事物更多地知識。水就是一種十分神奇的物質,估計很多人不知道水能夠變換很多的不同形態,大部分的形態估計很多人並不是很了解,現在美女小倩給大家講一下這些水的知識,希望朋友們能夠加我粉絲,一起研究和探討科學話題,大家一點要多多支持。
  • 物質除了氣態、固態、液態之外,還存在什麼形態
    在我們的固有認知裡,物質只有三種形態,分別是固態、液態、氣態,但其實,物質到目前為止,一共存在六種形態,還有三種分別是等離子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等離子態人們常年看到的閃電、流星、部分高溫火焰等,它們都是處於等離子態。
  • 量子氣體產生超固態特性:相矛盾物質狀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超固態是一種十分矛盾的物質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物質同時具有晶體和超流體的雙重性質。科學家最早於50年前預測過它的存在。這種物質狀態堪稱反直覺,具有一系列相當對立的特性。長時間以來,科學家一直試圖在超流體氦中尋找它的蹤影。但在數十年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後,科學家仍然無法在這些系統中找到能證明超固態存在的確鑿證據。
  • 物質只分為氣體液體固體嗎?其實多得說不清,最多一種佔宇宙99%
    從小學開始,課本上就講到物質共有三種狀態,分別是氣態,液態和固態,然而這其實只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周圍的事物是這樣,實際上物質的狀態種類很多,細分下來已有好幾十種。物質狀態是指一種物質呈現出的表象特徵。
  • 物質除了「氣態、液態、固態」還有其他形態嗎?
    物質形態是指物質存在的具體形式和狀態。通常生活中物質的氣態、液態、固態這三種物質形態最為常見。除此之外物質還有其他三種形態。一、等離子態等離子態,英文:Plasma,大家常見的霓虹燈,在它點亮以後,燈管裡的氣體就被電離了,成為電子與離子的混合物——等離子體。
  • 太陽屬固態、液態還是氣態?都不是,是另一種形態
    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讓每一顆恆星都能達到數千萬攝氏度的超高溫度,而溫度往往決定了物質所處的狀態。我們普遍了解的物質形態有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但在宇宙範圍內,物質的狀態並不局限於這三種,其實還有其它形態。我們最為熟悉的太陽,就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存在。
  • 物質有3種形態:固態液態氣態,那麼光又屬於哪一種?
    筆者-小文宇宙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原子是構建一切人們認知事物中的基礎,也是最為神奇的一種物質。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原子大致可以歸類為三種形態,分別是固態、液態以及氣態,而水作為地球上含量最為豐富的化合物之一,它所表現出來的形態轉化也是最為常見的。當水是液態的時候,它是可以流動的,而當水變成固態之後,它的體積會膨脹,而水變成氣態之後,它就變成了水蒸氣。
  • 等離子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屬於固態、液態,還是氣態?為什麼?
    等離子態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形態呢?物質的構成我們都知道,物質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構成的,分子也是由原子構成的(如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是由原子或者分子構成的,分子或者原子之間的間距決定了物質的狀態,也就是說,物質的微觀特性決定了它的宏觀特性。
  • 純物質?從一種液態到另一種液態的奇妙相變
    通過展示由一種分子組成的液體如何在液體和玻璃態之間切換,這項研究可能會帶來一種控制液體輸運特性的新方法。相變包括諸如冰融化(固態到液態),或從茶壺中冒出的蒸汽(液態到氣態)等現象。然而,對分子排列如何變化的研究揭示了分子間相互作用強度的複雜細節。在傳統相變過程中,就像鐵棒熔化成熔化的金屬一樣,增加的熱量會使原子劇烈地振動,從而打破它們的固態晶格結構,呈現出液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