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態物理的若干方面
玻璃轉變溫度下的等溫時效產生均勻緻密玻璃(玻璃3)。分子動力學模擬中典型玻璃、過冷液體和晶體的組態成分寬泛的玻璃是宏觀均質材料,在光纖至窗戶的廣闊領域有著重要應用。宏觀均勻性和成分的寬泛性來源於玻璃的無序局域結構。基礎研究領域,玻璃深受關注。熱力學相變是無法詮釋這種典型非平衡態無序物質的。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可對慢動力學作普適描述,揭示了該靜態關聯長度在玻璃轉變中的主導作用。 通過對受限和非受限非晶合金過冷液體的計算模擬研究發現,在受限過冷液體中,其結構弛豫隨著受限程度的增加而變慢,進而實現動態玻璃轉變,但其幾何結構短程序的特徵(如二十面體等團簇的含量)卻基本保持不變(圖1)。
-
中國科大揭示硬球膠體玻璃的本質
膠體體系在密度快速增大時也可以形成膠體玻璃,相比於原子分子體系,膠體體系由於空間和時間尺度的觀測優勢,成為目前實驗研究玻璃化轉變機理的理想模型體系,而硬球膠體由於作用勢簡單成為研究膠體玻璃化轉變的典型體系。 硬球膠體玻璃中的顆粒長時間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動而無法逃逸。然而,如果降至零溫,使得顆粒的運動速度為零,該體系將由於顆粒不相接觸而喪失剛性,這也就轉化為硬球體系靜態堆積的問題。
-
研究玻璃化轉變,發了一篇《Nature》!
我們知道,膠體在一定條件下,既可以經歷結晶成核過程轉變為規整排列的晶體;也可以經歷玻璃化過程轉變為無序的膠體玻璃。儘管晶體和玻璃在生活中以及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人們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也對膠體的結晶和玻璃化轉變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人們還是不能很清楚的認識和理解膠體結晶成核過程和玻璃化轉變過程。這一領域既經典又充滿挑戰!當玻璃形成液冷卻時,其組成粒子在動力學上從液態變為更固態。
-
【前沿】液態-玻璃態轉變的新發現
然而,液態-玻璃態轉變過程所包含的許多基本機理還尚不明確,而對基本機理的更好理解能夠有效促進新產品的開發,比如 DVD 或藍光光碟通過改變其物質狀態實現數據存儲。近日,在引發液態轉變為固態晶體或玻璃態關鍵的電子過程中,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
-
液態-玻璃態轉變研究新手段:含有「受困」電子的有機金屬材料
然而,液態-玻璃態轉變過程所包含的許多基本機理還尚不明確,而對基本機理的更好理解能夠有效促進新產品的開發,比如 DVD 或藍光光碟通過改變其物質狀態實現數據存儲。近日,在引發液態轉變為固態晶體或玻璃態關鍵的電子過程中,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
-
從小分子玻璃中探究玻璃態形成的秘密
然而,玻璃的結構以及玻璃化轉變的過程目前研究地還很不透徹,有很多物理機制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研究玻璃化轉變溫度之下的玻璃態弛豫過程可能是一個探索該問題的手段。科學家在理論上已經預測從超冷液態到玻璃態的轉變與結構弛豫有關。但是在長時間老化實驗中對於結構弛豫因子是否存在收斂性仍沒有定論。一般認為,玻璃態向超冷液態轉變的老化過程是一個由單一激活能支配的弛豫過程。
-
西安交大在應變玻璃態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應變玻璃態的理論模型,並成功地模擬了應變玻璃的所有物理特性。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應變玻璃態的起源,而且為設計基於應變玻璃的新型智能材料提供了理論基礎。該項重要成果於11月12日在學術刊物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
-
最新研究揭示玻璃結構的豐富可調控性
他們綜合使用多種基於大型同步輻射x射線光源裝置的先進高溫-高壓原位同步輻射x射線技術和實驗室高分辨的透射電子顯微術技術,揭示了溫度、壓力能對金屬玻璃的結構有序度進行有效的、大幅度的雙向調控。相關研究發表於近期的《自然—通訊》首先,該團隊對一個稀土基金屬玻璃樣品進行加熱過程中細緻的多種技術結構測量,發現當該金屬玻璃被加熱到玻璃轉變(軟化)溫度以上時,玻璃結構並沒有突然徹底失穩轉變為原子規則排列的晶態,而是其無序的原子結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變得更有序(只在幾個原子距離範圍內保持了更強的堆積規律)。即,發生了一個熱輔助的「結構有序化」轉變。
-
二元膠體結構組裝研究獲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項目的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教授Yellen與美國杜克大學合作,在二元膠體結構的組裝領域取得新進展。
-
玻璃化轉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液體在快速降溫或加壓的時候會避免結晶而轉變為非晶態的玻璃,幾乎所有凝聚態體系都可以形成玻璃態,因此,玻璃化轉變是個普遍存在的物理現象。然而,作為非晶液-固轉變的代表,玻璃化轉變無法簡單歸類於已知的相變類型,從而使它的相變本質成為困擾凝聚態物理多年的難題。Science在創刊125周年的時候提出了125個本世紀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玻璃態的本質是什麼」就位列其中。
-
基於水凝膠微粒的直接3D列印仿生細胞球體生長支架
在列印前、列印過程中和列印後使用UV交聯來增加材料粘度和列印結構的強度或保真度。然而,優化粘度、剪切強度、壓力和保真度是具有挑戰性的。人們必須仔細平衡水凝膠的粘度、溶膠-凝膠轉變和強度,才能實現可接受的印刷。
-
研究人員開發出製造膠體鑽石的方法
紐約大學丹頓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教授,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戴維·派恩(David Pine)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以可靠地自組裝成金剛石形式的膠體,從而可以實現廉價,可擴展的生產這種結構的製造。
-
DSC、TMA、DMA等在玻璃化轉變研究中的應用
大會期間,梅特勒-託利多中國區熱分析部技術應用主管範玲婷女士作「玻璃化轉變動力學研究」的報告。當過冷態熔體被快速冷卻時,結晶過程會受到抑制,在玻璃化轉變溫度處轉變為玻璃態固體。當玻璃態固體被加熱時,會在玻璃化轉變溫度處轉變為過冷態熔體,如果繼續加熱的話過冷態熔體會在熔融溫度之前結晶成結晶態固體,稱為冷結晶現象。與結晶溫度和熔融溫度之間的過冷現象不同,無論是玻璃態固體轉變為過冷態熔體,還是過冷態熔體轉變為玻璃態固體,玻璃化轉變過程總是發生在同樣的溫度。
-
膠體
(2)一般來說,金屬氫氧化物、金屬氧化物的膠體微粒吸附陽離子,帶正電荷,如Fe(OH)3膠體和Al(OH)3膠體微粒。非金屬氧化物、金屬硫化物膠體微粒吸附陰離子,帶負電荷,如As2S3膠體、H2SiO3膠體的微粒。當然,膠體中膠粒帶電的電荷種類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 (3)同種膠體的膠粒帶同種的電荷。 (4)固溶膠不發生電泳現象。
-
探究磁場如何將球形磁性複合微粒改造為旋轉性能更強的橢球形
聚合物基磁性複合微粒是以高聚物為基體與磁性功能體複合而成的一種新興材料。具有聚合物材料的易官能化、易成型和優良的加工性能,嵌入磁性納米結構實現磁場驅動,廣泛應用於電子電氣、生物醫學及有機合成等諸多領域。聚合物基磁性複合微粒在微流控技術和晶片實驗室中具有重要作用。
-
玻璃化轉變的測定
處於玻璃態的物質是分子結構處於無序狀態的無定型物質。在熱力學上,玻璃態物質被看做是凍結的過冷液體。玻璃化轉變溫度通常取決於材料的分子結構以及材料的成分,因此測量材料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能夠為我們提供材料結構以及成分的信息。· 玻璃化轉變溫度 要討論玻璃化轉變溫度,首先就要從玻璃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