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態物理的若干方面

2021-01-19 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聞平編譯自Ludovic Berthier,Mark D. Ediger. Physics Today,2016,(1):41)


許多材料的玻璃化是十分容易的,每分鐘幾度的降溫足以避免晶化。簡單金屬或高對稱分子等材料的玻璃化則不然,有時高達109 K/s的冷速仍無法避免晶化。儘管玻璃化如此不同,玻璃形成過程卻是普適的:隨著溫度的降低,過冷液體組成粒子重排所需時間延長,經過玻璃轉變溫度 Tg後,液體停止流動從而轉變成剛性固體—玻璃。值得注意的是玻璃中分子重排或流動是可以發生的,只不過極其緩慢而已。還有,現有結構探測技術無法分辨玻璃還是對應的液體,玻璃是液體的一種延續(圖1)。



圖1 能否找到那個玻璃?低於熔點Tm時,隨溫度降低的液體焓或摩爾體積,描述了三個不同玻璃的形成過程。如果晶化避免了,冷卻液體將會得到玻璃(玻璃1)。緩慢冷速獲得更緻密玻璃(玻璃2)。玻璃轉變溫度下的等溫時效產生均勻緻密玻璃(玻璃3)。分子動力學模擬中典型玻璃、過冷液體和晶體的組態


成分寬泛的玻璃是宏觀均質材料,在光纖至窗戶的廣闊領域有著重要應用。宏觀均勻性和成分的寬泛性來源於玻璃的無序局域結構。基礎研究領域,玻璃深受關注。熱力學相變是無法詮釋這種典型非平衡態無序物質的。晶體有著完美有序結構,對應一個唯一的自由能極小值;而玻璃則是眾多可能且等價的無序態中任意一種,有著不完善的無序結構,對應眾多自由能極小值當中的任意一個。



好的玻璃一般指是具有中等硬度、好的抗衝擊性、高溫穩定性或者一些其他理想性能的玻璃。優化玻璃性有兩種常用方法。一是改變成分。變化金屬玻璃成分就是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二是調控制備路徑。不同的製備流程能獲得性能迥異的同組元玻璃。就像烹飪:相同食材,不同廚師,食物味道懸殊。智慧型手機上性能優越的面板玻璃就是通過成分篩選和製備流程調控獲得的。


物理時效促使玻璃緻密(圖1),能有效改善其強度和熱穩定性。不過,熱力學驅動下,這一過程嚴重製約於局域結構重排動力學,所需時間呈指數遞增。近期,研究人員採用物理氣相沉積法製備出了高緻密玻璃。這是因為自由表面處的遷移速率是內部的109倍,低於Tg點表面分子仍可以快速趨向深過冷液態。比傳統玻璃緻密1.5%,這種超穩定玻璃有著極高的動力學穩定性和其他異常性能。加熱時,其固—液轉變是一個劇烈過程。這一行為不同於通常所見玻璃的固—液轉變,而更類似於晶體的熔化。



鑑於玻璃是凍結的深過冷液體,那麼沒有晶化,無限低冷速下液體的最終狀態會是什麼?液體—玻璃轉變能否對應平衡態相轉變?這些疑問涉及到了統計物理最基本問題,歷經多年研究和一系列的進展,仍沒有滿意答案。例如,依據郎道相變理論,應該存在一個有序參量能夠描述液—玻璃轉變,不管它是一級還是二級相變。然而,結構上玻璃異常相似於液體(圖1),有序參量的選取是異常困難的。


理論研究上,類似於鐵磁轉變中居裡—魏斯定律或者液—汽轉變中範德瓦爾斯理論,忽略了漲落,人們通常採用平均場理論對玻璃轉變問題進行了研究。數學上,在維度d 趨向無窮大極限條件下平均場近似是精確的。由此,人們能夠確立液態和玻璃態之間存在平衡態相變,從而能詳盡詮釋液體—玻璃轉變的相變本質。這一結果與過去至少25 年的無序材料中相變理論是一脈相承的。具體的是,為了區分玻璃態和液體,替代密度,科學家們構建了一個重疊函數Q。不同的Q值能夠描述同溫度下不同狀態下分子位置相似度。平均場極限條件下,迭代計算可獲取自由能V(Q)。該函數存在兩個極值,分別對應液態和玻璃態。研究表明,存在一個非0 溫度,此溫度下兩極值相等。該溫度稱為Kauzmann溫度,TK。該溫度處發生的玻璃轉變為理想玻璃轉變。它是不連續的,對應一級相變。高於TK ,存在一個非0 的構型熵Sconf。該熵對應穩定液體和非平衡態玻璃間的自由能差,能夠描述結構弛豫。趨向TK,Sconf將消失。理想玻璃轉變思想可以追溯至70 年前W.Kauzmann以及G.Adam 和J.Gibbs相關工作。


依據一級相變,能夠對分子重排的動力學行為進行解釋。 TK點以上,由局域非穩定的玻璃態向液態的弛豫熱力學驅動力對應Sconf。根據經典形核理論,弛豫時間將隨1/kBTSconf 指數增長。從高溫趨近TK,Sconf趨向0,從而弛豫時間將發散。低於TK 點,玻璃態的弛豫時間為無窮。溫度降低而弛豫慢化是因為能夠可能獲取組態減少了,並且組態之間的動力學路徑變得更為複雜和更加集體化了。液體的熱力學特徵和分子慢運動的關聯性仍是一個重要問題,存在很大爭議。



就缺陷而言,只有少量,才有意義。玻璃缺陷概念容易被駁斥,因為其涉及到的所有結構都是不完美的。令人驚異的是,近來有關研究聲稱玻璃中存在少量缺陷,而且這類缺陷有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發現形變的玻璃會出現局域不可逆重排區(切變區)。儘管僅僅出現在形變事件發生後,這類切變區非常類似缺陷的,並能通過計算機模擬或實驗進行觀測和解析。現有研究結果表明玻璃形變首先產生於少量的切變區。形變增加將促發切變區自組織演化成切變帶。切變帶匯聚了所有形變,最終導致大尺度斷裂。作為分子尺度上的一個概念,切變區本源以及預測其行為已成為現在一個重要研究目標。


近期,研究人員嘗試將切變區與低頻振動區域聯繫起來。玻璃存在的低頻振動模式是不同於多晶體的,通常人為認定該模式只涉及少量組成粒子。現在仍無法從結構上對低頻振動區進行辨識,從而確定低頻振動區就是切變區。一般人為假定低頻振動區就是切變區,且對應疏鬆堆垛區域。實驗和模擬結果暗示,分子的運動在略高於Tg時是不均勻的,具有高度間歇性。換言之,玻璃的一些區域是可動的,而其他部分不可以;運動狀態之間存在長時間不動狀態。將易動區域與切變區關聯是有風險的,是一個重要研究熱點。



玻璃態物理存在並廣泛應用於眾多領域。膠體玻璃(圖2)就是玻璃轉變研究的重要體系,是簡單計算模擬和玻璃實驗研究間的重要紐帶。調節膠體顆粒間的作用能夠合成一系列玻璃態模型體系,特別是能夠模擬倍受關注的真實玻璃體系,實現組成粒子尺度上可視化研究,從而深入認知相關真實玻璃。許多生物體系(圖2)很容易出現高密度堆積,類似玻璃轉變現象常常存在。現在,研究和理解擁擠細胞環境中緻密組織的力學性能或者蛋白質擴散等問題時,玻璃態物理相關理念無處不在。毋庸置疑,人群和動物群體也有可能出現玻璃轉變:當密度足夠大時,流動性就會停滯。高峰期地鐵內的移動是多麼困難!



圖2 不同尺度上的玻璃態物理。在很多方面液體和大尺度粒子體系是相似的(a)類似於圖1 中液體的高濃度微米膠體顆粒堆積體系;(b)具有玻璃態性質的高粘度活性細胞液滴;(c)能長時間保持一定形狀的蟻窩,相近於非晶固體


玻璃轉變同樣會出現在深奧的計算科學當中。優化運算時,一旦限制數目過多,計算機就會丟失許多非完美的好結果。依據玻璃科學處理複雜自由能形貌方法,設計的運算程序能很好解決相關問題。諸如此類的方法已廣泛應用到圖像壓縮和糾錯代碼等領域。


豐富的玻璃態物理有著廣泛應用。沿著玻璃的新應用,實驗和理論會進一步拓展,玻璃態本質全面認知必將到來。


本文選自《物理》2016年第2期

關注請加微信號:中國物理學會期刊網

長按二維碼,自動識別,添加關注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在應變玻璃態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本報訊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微觀組織演化研究中心、多學科材料研究中心及金屬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王棟,在導師王雲志指導下,與該校教授任曉兵合作,利用相場動力學的模擬方法成功建立了近年在鐵彈體系中發現的一類奇異物理態
  • 從小分子玻璃中探究玻璃態形成的秘密
    然而,玻璃的結構以及玻璃化轉變的過程目前研究地還很不透徹,有很多物理機制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研究玻璃化轉變溫度之下的玻璃態弛豫過程可能是一個探索該問題的手段。科學家在理論上已經預測從超冷液態到玻璃態的轉變與結構弛豫有關。但是在長時間老化實驗中對於結構弛豫因子是否存在收斂性仍沒有定論。一般認為,玻璃態向超冷液態轉變的老化過程是一個由單一激活能支配的弛豫過程。
  • 【前沿】液態-玻璃態轉變的新發現
    然而,液態-玻璃態轉變過程所包含的許多基本機理還尚不明確,而對基本機理的更好理解能夠有效促進新產品的開發,比如 DVD 或藍光光碟通過改變其物質狀態實現數據存儲。近日,在引發液態轉變為固態晶體或玻璃態關鍵的電子過程中,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
  • 科學家發現純釹金屬存在自感旋轉玻璃態
    儘管大多數人已經了解物質的四種經典狀態(固、液、氣、等離子體),但荷蘭拉德堡德大學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形態 ——「自感旋轉玻璃態」(self-induced spin glass)。
  • 用戶界面中的"玻璃態"(Glassmorphism)
    由於是玻璃般的外觀,所有我相信最好的稱呼方法是」玻璃態」(GLASSMORPHISM)。玻璃態(GLASSMORPHISM)歷史大概最早是在2013年隨iOS 7廣泛引入的」玻璃態」。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但是圍繞超輕字體和醜陋圖標的所有爭議,這是沒有爭議的變化之一。人們似乎喜歡它。
  • 液態-玻璃態轉變研究新手段:含有「受困」電子的有機金屬材料
    然而,液態-玻璃態轉變過程所包含的許多基本機理還尚不明確,而對基本機理的更好理解能夠有效促進新產品的開發,比如 DVD 或藍光光碟通過改變其物質狀態實現數據存儲。近日,在引發液態轉變為固態晶體或玻璃態關鍵的電子過程中,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又有了新的發現。
  • 非球形膠體微粒研究揭示玻璃態轉變的靜態結構特徵
    玻璃態轉變過程中,過冷液體的動力學行為急劇減緩,粘度和力學強度急劇增大,而靜態結構卻沒有明顯變化。玻璃態轉變源於熱力學奇點還是純運動學轉變一直在理論上存在較大爭議,動力學行為減緩與靜態結構演化的關係是多種玻璃態轉變理論的基礎。針對目前廣為研究的圓球體系,主要有非晶序和晶體序兩種結構特徵被提出,其中二十面體結構被認為對玻璃化非常重要。然而,實際過冷液體的結構往往難於觀測和捕捉。
  • 香港兩學者獲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
    香港兩學者獲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亞洲成就獎」 2014-07-28 10:11:38他們將於明年3月舉行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接受殊榮。  於北京大學取得學士學位的韓一龍,是繼科大物理學系講座教授陳子亭、教授王寧後,第三位獲頒授同一殊榮的科大學者。大會表揚其利用創新的膠體實驗對晶體熔化、玻璃態轉變及幾何阻錯材料研究的卓越貢獻。  韓一龍過去10年一直致力研究材料物理學,期間有四年埋首「從單粒子尺度上看到熔化」研究。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冰川玻璃態既有非晶的結構,又像晶體一樣能夠熔化;冰川玻璃態具有與玻璃態不同的玻璃化轉變溫度、脆度、密度、反射率和分子結構。因此,研究冰川玻璃態具有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沈傑在中科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員汪衛華,物理所研究員白海洋和特聘研究員孫永昊的共同指導下,製備出以鑭鈰基非晶合金為前驅體的金屬冰川玻璃(圖1顯示了冰川相的二十面體結構序)。
  • 諾貝爾化學獎,今年很物理 學好物理很重要!
    1982年,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的團隊開發出快速冷凍將水變成玻璃態的方法,這種方法儘可能的保護了生物分子在電子顯微鏡成像中的自然狀態,冷凍電鏡技術得以推廣。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開發出圖像處理技術,能夠將電子顯微鏡拍攝到的二維圖像轉換為三維結構圖像。
  • 物理所發表非晶合金彈性性質和彈性模型研究綜述文章
    從1998年開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汪衛華研究組通過大量實驗,系統地研究了非晶合金形成、結構、力學性能和彈性性能,從彈性模量(基於原子間作用力等微觀因素的宏觀統計物理量)的角度來研究非晶結構及性能的關係,認識非晶中一些基本問題,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 「數學及其應用中的若干前沿問題」論證會在我校成功舉行
    2006年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數學及其應用中的若干前沿問題」論證會在我校東區理化大樓16008室成功舉行。      創新項目「數學及其應用中的若干前沿問題」由數學系和統計與金融系共同申請,項目負責人是我校葉向東教授、楊亞寧教授。項目設置了六個課題:包括現代分析學、數學物理與代數、微分方程和動力系統、計算數學、概率統計基礎理論和生物統計與金融風險分析。
  • 玻璃玻璃態POM橡料AW-09薄膜擠出,紙張塗料,中等粘度
    近幾年,無論在改進PBT樹脂主鏈上的酯鍵在髙溫、溼熱環境容易發生水解,性能下降以及受玻纖取向影響引起製品翹曲等缺陷方面,還是在不斷開拓新的應用領域等方面都取得有成效的進展。玻璃玻璃態POM橡料AW-09薄膜擠出,紙張塗料,中等粘度硬質PVC大量消耗在一般用容器上,PP也是多用在處理用等方面。
  • 近代量子理論若干專題漫談
    1982年—現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理論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10月退休。2004年9月首屆特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課程講座教授」至今。 科研情況:1982年以來,在量子場論中數學物理問題、近代量子理論及應用、量子信息理論等領域從事理論研究。發表論文近百篇,國內外報告60餘場。
  • 現代數學基礎及應用中的若干前沿方向研究取得進展
    5月17至19日,中國科技大學承擔的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現代數學基礎及應用中的若干前沿方向」順利通過了由中科院基礎局組織的專家組的中期評估。    專家組認真聽取了研究項目的工作進展、取得的成績等總體匯報,以及現代分析、群與代數表示理論、動力系統、計算數學、可積系統、幾何拓撲與數學物理、數學所、統計理論及其應用、概率基礎理論及其應用等各項目小組的具體研究報告,並通過提問、討論、評議後,認為,該項目做出了一系列水平高、創新性的工作,有些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物理實驗中物理量的放大方法
    它正在衝擊著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勞動生產、家庭、政治、科學、戰爭與和平。3物理量放大方法舉偶物理量的物理實驗中的放大方法意義重大,下面按物理學內容對放大方法在機械方面、時間方面、光學方面、電磁方面進行分析。
  • 北京大學在球四面體填充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高校科技―中國教育...
    顆粒填充問題研究顆粒形狀、粒徑分布以及局部填充結構對填充體幾何和物理特性的影響。自1611年克卜勒猜想提出以來,顆粒填充問題一直是數學和物理學領域的重要課題,同時在科學研究和工程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液體結構、納米顆粒自組裝、液晶、玻璃態和生物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