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在球四面體填充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高校科技―中國教育...

2021-01-20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顆粒填充問題研究顆粒形狀、粒徑分布以及局部填充結構對填充體幾何和物理特性的影響。自1611年克卜勒猜想提出以來,顆粒填充問題一直是數學和物理學領域的重要課題,同時在科學研究和工程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如液體結構、納米顆粒自組裝、液晶、玻璃態和生物材料等。顆粒形狀對顆粒填充的結構和特性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不同形狀的顆粒在緻密化過程中會表現出多種多樣的液相、塑晶和晶體結構。四面體是最簡單的柏拉圖實體,由於缺乏反對稱性使其在填充中呈現出十分獨特的性質,因此受到廣泛關注。正四面體的最密填充也是希爾伯特第18問題的一部分,目前得到的正四面體最高填充率為4000/4671(約為0.856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實際四面體顆粒的邊緣均有不同程度的圓角。

  最近,北京大學工學院李水鄉課題組對理想正四面體顆粒引入圓角變化的形狀參數,研究了顆粒形狀從理想正四面體連續變化到球體的密填充結構。整個演化過程呈現出了不同的密填充結構,大致可以分為變形的二聚晶體結構、變形的準晶近似體、變形的六方密堆積和變形的面心立方堆積結構。根據結構單元變化的不連續性,又可以將這些構型細分為八個分區。該研究結果有助於進一步理解球體到非球體的形狀變化對填充性質的影響,並佐證了Ulam猜想,即球體是所有凸體中填充率最低的形狀。此外,在圓角度增大過程中,出現了填充率先增加後下降的特殊變化趨勢。帶有小圓角的球四面體(圓角度s=0.16)的填充率可達0.8763,超過了目前已知的理想正四面體最高填充率。

  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在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www.nature.com/articles/srep15640),論文題目為「Evolution of the dense packings of spherotetrahedral particles: from ideal tetrahedra to spheres」。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金煒煒。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密填充率(a)和結構單元參數(b)(c)隨圓角度s的變化以及三種典型的填充結構單元:變形的二聚晶體結構(d),變形的面心立方堆積結構(e)和變形的六方密堆積結構(f)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將研究思路擴展到鈦-有機配位多面體,通過選用含有多個氧配位點的帕莫酸配體,合成一例鈦-有機四面體。
  • 解讀2017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0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本版特邀高校專家對2017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入選項目進行解讀,剖析科技成果的深層意義。
  • 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提供支撐!「十三五」高校科技工作再上新臺階...
    ↓↓↓「十三五」期間,高校科技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秉持「引領創新、支撐發展、科教融合、開放協同、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心聚力,真抓實幹,全力提升新時代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為教育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關注】解讀2017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日前,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揭曉。「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0屆,這項評選活動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 我國量子科技前沿研究有何新進展
    北京量子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授謝心澄院士,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林海青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常凱院士等專家參加大講堂活動,圍繞量子物態調控、量子計算與模擬技術、量子網絡與量子信息系統技術等方面分享了量子科技前沿的新進展,研討了量子科技發展的新思路。
  • 四面體的稜切球與稜旁切球
    四面體的稜切球與稜旁切球              江蘇  張志朝對任一三角形,總存在著與三邊所在直線都相切的圓(即內切圓與旁切圓),推廣到空間,對任一四面體,一方面,總存在著與四個面所在平面都相切的球(即內切球與旁切球);另一方面恰不一定存在著與它的六條稜所在直線都相切的球。那麼添加了什麼條件之後,才存在著這樣的球呢?
  • 北京大學在鋰電池錳基尖晶石正極材料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在鋰電池錳基尖晶石正極材料方面研究工作中取得重要進展。正極材料通常被認為是決定鋰離子電池性能的決定性因素。圖1 協同Jahn-Teller效應的抑制機制近日,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潘鋒教授和鄭家新副教授共同指導下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標題: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 高校科技工作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高校科技工作   [宏觀政策研究與調研]  2001年,教育部科技司統籌規劃、突出重點,針對若干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明顯進展。
  • 北京大學黃春輝課題組取得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新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黃春輝課題組在提升錫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和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該工作近期發表在Cell出版社Matter期刊上,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王程博為第一作者,劉志偉副教授和卞祖強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主要合作者還包括蔣鴻副教授。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教委科技計劃重點項目和北京分子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的資助。
  • 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北京大學科學中心成立儀式舉行...
    「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非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了稠環電子受體分子設計中起始原料的微小差異引發的「蝴蝶效應」,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分子構建策略,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上。
  • 2020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以「智能基座」構築高校計算人才生態
    【51CTO.com原創稿件】2020年12月18日-20日,以「新變局 · 新技術 · 新機遇」為主題的2020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趙沁平院士、張堯學院士、吳建平院士、高文院士、管曉宏院士、王懷民院士、吾守爾·斯拉木院士等多位院士和高校嘉賓分享了自己的精彩觀點
  • 高校科技及產業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截至2007年底,部屬高校中已有52所高校組建了資產公司並開始按照新體制運行;6所高校因產業規模較小或沒有產業,暫不組建資產公司;有9所高校已取得教育部批覆正在組建資產公司,其餘各校要在2008年6月底以前全部組建完畢。初步統計,中央其他部委屬高校和地方高校有70餘所高校組建了資產公司,另有140餘所高校籌備組建資產公司。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山東教育新聞網訊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
  •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新仙女木氣候突變事件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新仙女木氣候突變事件的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時間:2020-09-15 22:52:50  來源:西安新聞網
  • 蘇州納米所在柔性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印刷電子中心趙建文研究團隊專注於高性能可印刷墨水批量化製備、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構建及其在新型領域中的應用研究。近年來在印刷薄膜電晶體器件、電路和類神經元電子器件等方面發表研究論文20多篇(如JMCC, 2020, 8, 6914-6922; Carbon, 2020, 163, 145-153; Adv. Fun.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北京大學高寧研究組發表一篇Nature―高校科技―中國教育和科研...
    2018年7月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高寧教授課題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課題組合作,在《自然》(Nature)雜誌以長文形式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the 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bound to DNA replication origin」的研究論文,報導了結合有複製起點
  • 工學院王前課題組在氮化硼材料的金屬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以全文形式刊發了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王前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題為 「Three-dimensional Metallic Boron Nitride」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在三維金屬性氮化硼材料的理論設計與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