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揭示硬球膠體玻璃的本質

2020-11-22 中國政府網

中國科大揭示硬球膠體玻璃的本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02 10:31 來源: 中科院網站

    液體在快速降溫避免結晶的情況下會形成典型的非晶固體-玻璃,玻璃化轉變的機理和玻璃的本質是困擾凝聚態物理學界多年的難題。膠體體系在密度快速增大時也可以形成膠體玻璃,相比於原子分子體系,膠體體系由於空間和時間尺度的觀測優勢,成為目前實驗研究玻璃化轉變機理的理想模型體系,而硬球膠體由於作用勢簡單成為研究膠體玻璃化轉變的典型體系。 

  硬球膠體玻璃中的顆粒長時間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動而無法逃逸。然而,如果降至零溫,使得顆粒的運動速度為零,該體系將由於顆粒不相接觸而喪失剛性,這也就轉化為硬球體系靜態堆積的問題。靜態堆積的硬球只有當堆積密度達到無規密堆積密度、發生Jamming轉變的時候才會形成有剛性的非晶固體。近期的研究表明Jamming轉變密度高於硬球膠體的玻璃化轉變密度,因此,處於這兩個密度之間的硬球膠體玻璃表現出奇異性:零溫的時候體系沒有剛性,而一旦有熱運動的介入,體系馬上形成有剛性的固體。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硬球膠體玻璃的特殊性?硬球膠體玻璃是否會挑戰我們對固體的認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徐寧課題組延續之前對膠體玻璃化轉變和Jamming轉變關聯性的系列研究[Nature459,230(2009);SoftMatter9,2475(2013)],揭示了硬球膠體玻璃的本質:與以往我們對固體的認識不同,硬球膠體玻璃是不能承載可嚴格定義的橫向成分聲子的固體。該研究成果發表於1月23日的《物理評論快報》上。

  該課題組的博士生王錫朋等人通過計算具有純排斥相互作用的軟球膠體玻璃的動力學結構因子,獲得了聲音傳播的色散關係和衰減因子,進而獲得了聲子的波長和平均自由程信息。由於結構無序,聲子受到強烈散射,當聲子的波長與其平均自由程相當的時候,即達到Ioffe-Regel極限的時候,聲子的定義將出現問題。高於Ioffe-Regel極限頻率的本徵振動模式由于波長大於平均自由程而缺乏粒子性將不能被嚴格定義為聲子。該課題組前期的工作表明,軟球膠體體系在溫度恆定的條件下,隨著密度的增大先後經歷玻璃化轉變和類Jamming轉變;在零溫極限下即演化成上述的硬球膠體的玻璃化轉變和Jamming轉變。在這項工作中,他們發現當密度高於類Jamming轉變密度時,軟球膠體玻璃的橫向和縱向Ioffe-Regel極限頻率都大於零,因此該密度範圍內的膠體玻璃(被稱為GlassTL)同時具備可嚴格定義的橫向和縱向成分的聲子,屬於我們預期的正常的固體。然而,橫向和縱向Ioffe-Regel極限頻率分別在類Jamming轉變和玻璃化轉變處降為零,因此,處於兩個轉變之間的軟球膠體玻璃(被稱為GlassL)只能承載有效的縱向成分的聲子,在零溫極限下該區域恰好對應的是硬球玻璃存在的區域。

  由於本徵振動模式是決定固體系列特性的基礎,橫向成分的振動不能被嚴格定義為聲子應該是決定以上所述硬球膠體玻璃奇異性的根源。該課題組繼而計算了硬球膠體玻璃的彈性模量,發現剪切模量和體積模量之比隨著密度的增大而減小,在Jamming轉變處降為零。這種密度依賴性與Jamming轉變之上的軟球膠體玻璃截然相反,而這應該是硬球膠體玻璃特殊本質的體現。

  固體中橫向成分的振動都不能被嚴格定義為聲子是個令人驚奇的發現,但同時也暗示了用硬球膠體體系來理解原子分子體系的玻璃化轉變可能存在著問題。審稿人評價說:「這是一個新的、非常重要的結果。它將導致我們對Jamming和玻璃化轉變更加深刻的認識,因此是該領域的一項重要進展」、「該工作新奇、有趣而且激勵了在這個方向的進一步研究」。

  上述工作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

責任編輯: 傅義洲

相關焦點

  • 物理所等非晶合金玻璃轉變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晶合金,又稱金屬玻璃,是由金屬鍵主導的原子玻璃體系,它具有類似於硬球堆積的微觀結構,為探索非晶態材料的基本物理問題提供了有代表性的模型;非晶合金無序結構所帶來的優異力學、物理和化學性能,使其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其他玻璃的形成一樣,非晶合金是通過快速冷卻高溫合金熔體,抑制結晶並在一定溫度時發生玻璃轉變 (Glass Transition) 而形成的。
  • 膠體
    又如:澱粉屬高分子化合物,其單個分子的直徑在1nm~100nm範圍之內,這樣的膠體叫分子膠體。 2、根據分散劑的狀態劃分:如:煙、雲、霧等的分散劑為氣體,這樣的膠體叫做氣溶膠;AgI溶膠、Fe(OH)3溶膠、Al(OH)3溶膠,其分散劑為水,分散劑為液體的膠體叫做液溶膠;有色玻璃、煙水晶均以固體為分散劑,這樣的膠體叫做固溶膠。
  • 膠體納米粒子界面研究獲得新進展
    膠體粒子凝膠的粘彈性研究則常見於一些具有弱的粘彈性模量的乳狀、漿料體系。常見的膠體粒子凝膠通常為微米尺度的二氧化矽、氧化鋁等微球的聚集組裝體,由於微球表面的穩定劑尺寸較微球尺度可以忽略不計,通常研究凝膠化作用只考慮穩定劑間靜電力,常用的理論模型多以硬球模型為基礎的修正模型。然而,由於純粒子組裝體生成的凝膠多為弱相互作用體系,粘彈性通常較低。
  • 非球形膠體微粒研究揭示玻璃態轉變的靜態結構特徵
    玻璃態是具有固體的力學性質和類似液體的無序結構。玻璃態轉變過程中,過冷液體的動力學行為急劇減緩,粘度和力學強度急劇增大,而靜態結構卻沒有明顯變化。玻璃態轉變源於熱力學奇點還是純運動學轉變一直在理論上存在較大爭議,動力學行為減緩與靜態結構演化的關係是多種玻璃態轉變理論的基礎。
  • 王宇傑小組揭示玻璃化轉變結構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系研究員王宇傑研究組通過研究硬球玻璃的模型體系——顆粒體系,揭示玻璃化轉變可能是一種特殊的結構相變
  • 膠體全知道!
    (如Fe(OH)3膠體)固溶膠——以固體作為分散劑的分散體系。其分散質可以是氣態、液態或固態。(如有色玻璃、煙水晶)按分散質的不同可分為:粒子膠體、分子膠體。如:煙,雲,霧是氣溶膠,煙水晶,有色玻璃、水晶是固溶膠,蛋白溶液,澱粉溶液是液溶膠;澱粉膠體,蛋白質膠體是分子膠體,土壤是粒子膠體。
  • 人類生活中的精靈-膠體
    膠體在自然界尤其是生物界普遍存在,應用也很廣泛。它與人類有著密切的聯繫。工農業生產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材料和現象都是與膠體密不可分,或者在某種程度上與膠體有關。膠體又稱膠狀分散體,是一種均勻混合物。在膠體中含有兩種不同狀態的物質,一種分散,另一種連續。
  • 《膠體》答辯題目及解析
    第一題膠體的本質是什麼?【參考答案】膠體的本質特徵是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至100納米之間。第二題膠體不易製備,學生自主實驗有一定困難,你如何實施教學?【參考答案】膠體製備中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如製備中要注意不斷振蕩但不能用玻璃棒攪拌、加熱出現紅褐色即停止加熱。
  • 中國科大揭示染色體複製叉停滯重啟過程中的引發體組裝新模式
    中國科大揭示染色體複製叉停滯重啟過程中的引發體組裝新模式 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報導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生命科學學院滕脈坤教授和李旭博士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國科大提出新仿生力學設計方案
    中國科大 供圖受生物界「矛」「盾」式生存啟發 中國科大提出新仿生力學設計方案中新網合肥6月24日電 (記者 吳蘭)受生物界「矛」與「盾」式的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的生存戰啟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提出一種高韌性微結構力學設計方案,為高性能先進複合材料的製備提供了新的仿生結構設計思路。
  •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
    中國科大揭示了E3泛素連接酶識別羧基端精氨酸-降解決定子的分子機制 高等真核生物細胞通過降解清除不需要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以維持胞內蛋白質分子的正常水平及功能
  • 中國科大揭示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中國科大揭示光激發反向空穴轉移動力學行為機制 2018-03-13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字體:大 中 小】 此外,通過比照分析不同波長飛秒雷射激發下的實驗結果,揭示了該類體系中存在的熱空穴轉移效應。通過比照分析不同空穴犧牲劑分子(如甲醇、乙醇、乙二醇等)存在下的反向空穴轉移速率,提出了衡量空穴犧牲能力的微觀動力學定量判據。這些來自超快光譜與動力學實驗研究的新發現,將為相關光催化研究提供具有普適意義的機理認知和指導。  論文第一作者是教授張群、羅毅共同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陳宗威。
  • 丁達爾效應==膠體嗎?
    1869年丁達爾(Tyndall)發現,若令一束可見光通過膠體,則從側面(即與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條發光的光路,這就是丁達爾效應。膠體產生丁達爾效應的本質原因是:膠體粒子的粒徑為1〜100nm,可見光波長範圍為390〜760nm。
  • ...韋小丁研究員課題組基於熱力學理論提出新的金屬玻璃連續介質模型
    研究背景非晶材料(包括玻璃、高分子材料、膠體乃至顆粒材料等等)的使用貫穿人類文明,是凝聚態物理重要的組成部分。金屬玻璃在上世紀5,60年代成為非晶體系新成員後,因其一些優異的力學、化學和物理性質成為了科學研究的熱點。
  • 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比較
    1.膠體分散質粒子直徑介於1-100nm之間的分散系叫做膠體。(2)性質丁達爾效應:當光速通過膠體時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這是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形成的。電泳:在外加電場條件下,膠體粒子向直流電源的正極或負極移動的現象。
  • 高中化學の膠體的性質
    1)丁達爾效應:由於膠體粒子直徑在1~100nm之間,會使光發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膠體中顯示出光路.(2)布朗運動:①定義:膠體粒子在做無規則的運動.②水分子從個方向撞擊膠體粒子,而每一瞬間膠體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3)電泳現象:①定義: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膠體粒子在分散劑裡向電極作定向移動的現象.
  • 物理學家觀察到全新的物質狀態:液態玻璃 | PNAS
    相關研究由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他們稱這種介於固態和液態(如凝膠)之間的新物質狀態為「液態玻璃」。編譯 周郅璨審校 王昱研究人員通過化學方法合成了球狀的聚合物核殼膠體粒子,並用不同的螢光基團染色。之
  • 最新Science:核磁共振揭示結構-性能關係,助力MOF玻璃設計!
    使用超高場核磁共振波譜技術直接檢測了ZIF玻璃中的短程無序現象,揭示了結構與性能的關係,有助於金屬-有機框架玻璃的設計。熔融淬滅的沸石咪唑骨架(ZIF)玻璃的結構為研究其玻璃形成機制提供了依據。焓的釋放是由於結構網絡的緻密化,但與勢能下降相關的結構變化的本質和長度範圍至今仍不清楚。此外,儘管ZIF-4的化學結構比ZIF-62簡單,但前者在溫度誘導相變方面表現出幾個特點,包括從低密度非晶相(LDA)向高密度非晶相(HDA)的轉變,以及ZIF-zni的形成和熔化。鑑於用於測定玻璃中短程結構的分析技術的局限性,這些多重轉變的起源仍然難以捉摸。
  • 光的本質是如何被揭示的?
    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過程漫長而又複雜,正是對光的本質不斷追尋和探討,推動了人類文明尤其是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最初對於光本質的認識,主要有兩大學說:微粒說和波動說。愛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完美解釋了光電效應,並且重新定義了光的本質,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更是打下了量子力學這門重要學科的基石,這項成就讓他榮登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