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新的熱傳導理論,以尋求高效熱電材料!可行嗎?

2020-12-06 博科園

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穎的微觀理論,可以用非常普遍的方式描述熱傳輸,同樣適用於有序或無序的材料,如晶體或玻璃,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任何東西。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第一個問題(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輸運方程能夠同時解釋這兩種體系)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它還表明,熱可以通過機械方式隧道量子,而不是像原子振動那樣擴散出去。新方程還首次對熱電材料的性能進行了準確預測。這種材料具有超低、玻璃般的導熱性,在能源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視。

它們可以把熱量轉化成電能,或者不需要泵和有害環境的氣體就可以用電來冷卻。晶體和玻璃傳熱的方式根本不同,晶體中原子的規則排列意味著熱量是通過振動波的傳播來傳遞——例如,在計算機的矽晶片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在原子尺度上無序排列的玻璃中,通過隨機的振動跳躍,熱量的傳遞要慢得多。20世紀物理學家魯道夫·佩爾斯(Rudolf Peierls)為描述傳熱奠定了基礎,他將玻爾茲曼(Boltzmann)最新的輸運理論應用於晶體,並推導出著名的聲子輸運方程——自那以後,它一直是微觀傳熱理論的中堅力量。

幾十年後,在分子動力學模擬領域迅速發展的支持下,菲利普艾倫(Philip Allen)和約瑟夫費爾德曼(Joseph Feldman)提出了一個適用於眼鏡的方程式。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如何推導出一個更通用的公式,可以很好地描述這兩種材料,以及介於這兩種材料之間的所有東西。EPFL博士生米歇爾·西蒙塞利(Michele Simoncelli)和材料研究所(Institute of Materials)教授尼古拉·馬爾扎裡(Nicola Marzari),以及羅馬大學的同事弗朗西斯科·毛裡(Francesco Mauri)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發表研究論文。

(博科園-圖示)熱傳導來源於聲子波包顆粒狀擴散(CsPbBr3)的真實三維聲子色散後的模糊球體)和波狀隧穿(藍色波)。當聲子分支之間的間隔(洛倫茲形狀的脊線,其高度可以量化所攜帶的熱量)與它們的線寬(與脊線的寬度成正比)相當時,隧道就出現了。圖片:Michele Simoncelli, EPFL在研究論文中,他們從耗散量子系統的一般理論中推導出了微觀方程。原來佩爾斯拋棄了熱傳導中的一個關鍵成分,在熱傳導中,振動激振可以像量子一樣從一種狀態隧穿到另一種狀態。雖然這種隧穿作用在完美晶體中可以忽略不計,但當一個系統變得無序時,它們變得更加相關,而在玻璃中,它們產生了艾倫-費爾德曼形式主義。但這個新方程更為普遍,可以以同樣的精度應用於任何材料,包括所有已知振動激勵的出現和共存。至關重要的是,這種新熱傳導理論涵蓋了晶體狀和玻璃狀的材料。

這些材料具有重要的技術重要性,因為它們可以是非常好的熱電材料,也就是說,可以將熱轉化為電,或將電轉化為冷卻。熱電材料在能源應用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利用工業過程、汽車和卡車發動機或太陽的可用熱量發電。擁有更高效的熱電材料(大約是目前標準的三倍)將徹底改變我們所有的製冷和空調技術,因為熱電材料可以反過來利用電力來製冷,而不是利用熱能發電。值得注意的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冰箱上工作了8年。

在愛因斯坦智力的巔峰時期,他和他的學生裡奧·西拉德一起為一臺沒有移動部件的冰箱申請了專利,就像在熱電冰箱裡一樣。然而,製造這樣的設備需要徹底了解熱量是如何傳導的,以及傳導到什麼程度。到目前為止,理論和模型的成功有限。一個好的熱電需要是一個導電體,因此相當結晶,但同時也是一個熱絕緣體,因此相當透明,它需要能夠攜帶和冷凝一個設備的兩個不同的側面的正電荷和負電荷,創造一個電勢。

然而,根據現有的熱傳導方程,試圖將熱電體視為晶體或玻璃,將會導致非常大的誤差,因此很難預測它們的效率。論文中概述的新理論,以及對導熱係數更準確的估計,以及對電導率的數據,將使科學家們能夠計算熱電學的「價值圖」,並對它們的效率作出估計。有了這一關鍵信息,研究人員將能夠利用計算技術首先篩選潛在材料,加快這些新技術的發展道路。

博科園|研究/來自:國家研究能力中心(NCCR)MARVEL參考期刊《自然物理學》DOI: 10.1038/s41567-019-0520-x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終於破解了流體力學中,長達數十年之久的物理之謎!

太可憐了吧?錢德拉發現雙星被驅逐出星系!

你還記得細胞分裂嗎?最新揭示控制細胞分裂的「主開關」結構!

相關焦點

  • AFM :非晶態材料中的熱傳導
    「熱」是自然界中能量傳輸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形式,人類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對「熱」的利用和控制。
  • 熱電冷卻器的有限元熱分析
    ,並為電子設備散熱中熱電冷卻器的結構設計和改進提供理論參考,不僅可以降低設計的成本,還能大大減少研究的時間周期。  電子產品散熱研究中,為了降低組件和設備的溫度,人們不僅從電子產品的材料、封裝形式及結構等各方面進行優化,還有主動式和被動式的溫度散熱技術。其中包括被動式的散熱翅片、熱管散熱等,主動式的散熱翅片加裝風扇、水冷系統和熱電冷卻器(Thermoeletric cooler)。熱電冷卻器(如圖1)是較新的散熱技術,因其體積小、實現簡單,已逐漸廣泛應用於小型集成型的電子組件中。
  • 研究提出高效且適用性廣泛的聲子輸運理論模型
    但是人們發現,基於Debye線性聲子色散定量預測的晶格熱導率比已知固體材料的實測值整體高估了40%左右(圖1d&f)。從極低晶格熱導率的非晶材料到極高晶格熱導率的金剛石,過於簡化的Debye線性近似越來越顯示出其大幅度偏離真實情況的弊端(圖1h)。一個更接近實際晶體的聲子色散關係及相關固體材料熱傳導的理論模型亟待發展。
  • 高效太陽能與熱能轉換材料與器件的創新
    陳剛教授的研究涉及熱傳遞、納米技術和能源,主要包括微米和納米尺度能量轉換與能量傳輸機理的實驗、理論和數值計算;具有高和低導熱率的納米工程材料;熱輻射和電磁超材料;固體能量轉換系統、微機電系統、熱感應傳感器;水處理和海水淡化。2009年,陳剛領導的團隊通過實驗證實物體極接近的熱輻射傳輸,可高到定律所預測的千倍,即打破了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於1900年創立的黑體輻射定律的預測。
  • 裴豔中課題組在《Joule》發文揭示最高效熱電材料
    裴豔中課題組在《Joule》發文揭示最高效熱電材料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3-13  瀏覽:
  • 改造BiCuSeO,成為更好的熱電材料
    熱電材料是一種能夠直接實現熱能和電能之間相互轉換的能源材料,在溫差發電、廢熱回收和固態製冷等清潔能源技術中都有著重要應用。高性能的熱電材料需要擁有高的電導率、高的Seebeck係數,以及低的熱導率。
  • 單晶SnSe熱電纖維:從一維功能纖維到多維智能織物
    ,實現了纖維單晶材料的大規模生長,為研發複雜而高效的熱電單晶纖維及其智能織物提供了新思路。所得的熱電纖維具有柔韌、超長、高機械穩定等特點,但具有多晶結構。其次,採用二氧化碳雷射器對SnSe纖芯進行定向熔化和再結晶處理,通過雷射熱掃描從而在整個纖維長度上實現單晶SnSe結構。理論和實驗研究均表明,所製造的單晶SnSe纖維具有較高的熱電性能。通過雷射重結晶處理,在862 K時,熱電優值ZT從0.58左右顯著提高到2。
  • 當熱電材料遇上3D列印--新型非晶熱電材料橫空出世
    這個現象即是熱電偶測量溫度梯度及熱電產生器之工作原理。12年後,珀爾帖則發現若於由兩種不同金屬接合成的線路上通電流,其中一接點會放熱而另一接點則會吸熱。而這個現象即是熱電致冷器之工作原理。於1851年,物理學家湯姆森建立了熱電現象的理論基礎;他推導出塞貝克係數(SAB)及珀耳帖係數(ΠAB)之間的關係 (ΠAB= TAB)並預測第三種熱電現象的存在-湯姆森效果,而後他由實驗證明其存在。
  • 如何判定一種材料是金屬、半導體或者絕緣體?
    除了通常的傳熱工程技術之外,與量子材料相關的熱傳導研究可能當屬熱電物理與材料的高手們最熟悉了。對熱電材料而言,聲子與電子的重要程度則不相伯仲,賦予了聲子的用武之地。我國熱電材料與物理的研究從二十幾年前蹣跚學步階段開始,到今天的風頭正盛,成為國際上熱電研究的主要力量,值得高興。
  • 在p-型碲化鉍合金中引入PbSe納米顆粒可優化其熱電性能
    研究人員基於散射工程策略向BST基體中引入 PbSe納米顆粒以同時調控對少子、多子以及聲子的散射,從而大幅提升高溫區的熱電勢並降低晶格熱導率,使含0.2vol. % PbSe的複合樣品的最大ZT(熱電優值)達到1.56 (420K),在300-512K溫區內的平均ZT達到了1.44,對應理論熱電轉化效率達到11%。
  • 先進熱電材料與器件設計的研究進展
    一般來說,在材料中引入一定數量和尺寸的納米孔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提高材料熱電性能的方法,然而由於納米孔隙的引入同時也會較為明顯地降低材料的電性能,因此熱電材料的納米孔隙設計(尺寸,數量,分布等)需要格外小心。本小節介紹了熱電材料中納米孔隙的基本概念,理論計算得到的納米孔隙對熱電材料熱導率的降低效果及對熱電優值的提升效果,納米孔隙的表徵和形成原理,以及其對材料實測熱電性能的影響。
  • 分析熱電偶常見測量誤差
    一、絕緣變差而引入的誤差熱電偶在使用一段時間後,保護管和接線板上的汙垢或鹽渣過多致使熱電偶極間與爐壁間絕緣不良,在高溫下更為嚴重,這不僅會引起熱電勢的損耗而且還會引入幹擾,由此引起的誤差有時可達上百度
  • 大幅提高熱電轉換效率!南科大團隊在熱電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相關成果以《在n型Bi2Te3基熱電材料中實現創紀錄的高性能》為題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頂級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在線發表。這是何佳清團隊繼今年1月發表「基於低成本PbS基熱電材料實現高效廢熱發電」的研究工作後,再次在該期刊上發表最新成果。&nbsp&nbsp&nbsp&nbsp目前,能源利用體系中超過60%的能量以廢熱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其中50%以上的廢熱屬於難以回收利用的低溫(<600K)、低品質廢熱。
  • 上海矽酸鹽所等在n型高性能類金剛石結構熱電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許多新的高性能熱電材料體系也相繼被發現。然而,n型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的熱電優值普遍偏低,這限制了高效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熱電器件的開發。,許多新的高性能熱電材料體系也相繼被發現。迄今為止,已經有20餘種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的熱電性能被報導,其中多種p型材料的熱電優值高於1,與傳統熱電材料相媲美。然而,n型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的熱電優值普遍偏低,這限制了高效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熱電器件的開發。   近日,上海矽酸鹽所副研究員仇鵬飛,研究員史迅、陳立東與上海大學教授楊炯等合作,發現了一種具有本徵極低晶格熱導率和電學性能可調控的高性能n型類金剛石結構化合物AgInSe2。
  • 南科大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在熱電半導體材料的熱輸運機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First-Principles Study of Anharmonic Lattice Dynamics in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 北航這項成果登上《中國科學:材料》封面
    還記得高中課本上這張圖嗎?與之相反,傳統的低熱導材料通常需要材料具有較為複雜的晶體結構、較大的分子質量、較大的單胞體積和較強的非諧振效應。北航趙立東教授課題組在前期的工作中發現:二維非對稱的層狀晶體結構材料具有較強的非諧振效應,從而導致了低的熱傳導(Nature508 (2014) 373-377)。
  • 廢熱回收:摻雜改變熱膨脹係數,推動GeTe熱電材料實際應用
  • 在強磁場作用下,新材料顯著提升熱電轉化效率!
    在相關論文中,他們報告了一種理論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建模的材料效率將提升五倍,產生的能量有望變為兩倍,這是現今最佳的熱電材料。當材料一端較熱而另一端較冷時,材料中的電子(空穴)就會隨著溫度梯度從高溫區往低溫區移動,從而產生出電流或電荷堆積的現象。
  • 進展|磁性熱電半導體耦合輸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如果可以利用熱電材料的溫度梯度來驅使玻色子,比如鐵磁體和反鐵磁體中的磁振子(熱驅動的自旋進動有著和晶格相同的周期性,這種周期性的相干波被稱為磁振子),然後讓磁振子通過電子-電子(s-d)相互作用進一步作用於導電電子,這將產生非常規熱電效應。這種相互作用正是自旋塞貝克效應和磁振子曳引效應的根源。
  • 對熱電材料的新認識,有望成為一種清潔能源!
    熱電材料有望成為一種清潔能源,這推動了對能有效利用餘熱產生大量電能材料的研究。這項重大進展發表在《科學》上,為不對稱熱電性能找到了新的解釋。不對稱熱電性能是指一種帶正電荷的高效材料,其帶負電荷的效率要低得多,反之亦然。休斯頓大學物理學m.d.安德森(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