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的表面動力學實現了金屬玻璃的冷連接

2021-01-07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材料科學家和工程師旨在設計和開發具有優異性能的大塊金屬玻璃(BMG)。主要的技術挑戰是在實驗室中擴大其尺寸並改善材料性能。現在,Jiang Ma和一組跨學科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文章,通過微/納米光機電工程,機械工程,計算科學研究和力學與物理研究所的各個部門合作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展示了一種使用金屬玻璃帶合成BMG(散裝金屬玻璃)和金屬玻璃-玻璃複合材料的新方法。使用超聲波振動他們充分激活了超薄表面層內的原子尺度應力鬆弛,從而在低溫下加速了碳帶之間的原子鍵合。遠遠低於玻璃化轉變點。新方法克服了與常規方法有關的尺寸和成分限制,以促進具有獨特物理性能的金屬玻璃的快速粘結而不會結晶。研究工作為合成擴展成分的BMG開闢了一個新窗口,從而使迄今為止尚未報導的多功能玻璃-玻璃複合材料的發現成為可能。

玻璃是整個人類歷史上必不可少的材料,在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實際作用。天然或人造玻璃的變體在光學,生物技術,醫學和電子學中有著極端的應用。自從發現以來,大塊金屬玻璃是研究緻密無規包裝玻璃的結構和性能的很好的典範材料。由於其高彈性極限和出色的耐磨/耐輻射性,該材料在未來的應用中非常有希望用於開發體育用品,生物醫學設備和電子設備。

然而,已知的形成玻璃的金屬液體的結晶速率仍比諸如聚合物,矽酸鹽或分子液體的普通玻璃形成材料高几個數量級。因此,玻璃成型能力(GFA)仍然是基礎研究的長期課題,同時也為BMG的潛在應用引入了瓶頸。目前,僅在有限數量的系統中發現高級GFA ,可形成基於鉛(Pd),鋯(Zr)和鈦(Ti)的BMG。過去,研究人員通過結合熱力學,火花等離子燒結,熱塑性連接方法,為了解和改進BMG的GFA以克服現有限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及最近由人工智慧引導的高通量組件選擇。

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多種材料,發現非晶材料(沒有可檢測的晶體結構的材料)的表面遷移率比散裝材料快得多。也有有力的證據將快速的表面動力學從單原子層擴展到納米級以形成無定形材料。儘管先前的工作表明快速的表面原子動力學可以加入不同類型的金屬玻璃,但僅在低溫下觸摸兩個金屬玻璃表面並不能立即促進金屬鍵的形成。為了通過加速表面原子遷移率來加入金屬玻璃,必須施加壓力並升高溫度。在目前的工作中,Ma等。大大加快了表面遷移率,在室溫下的超聲振動下可形成超快速的金屬結合。它們克服了玻璃合成能力(GFA)合成BMG(散裝金屬玻璃)和形成金屬玻璃複合材料(GGC)的極限,目前為止尚未見報導。

為了探索金屬玻璃表面和整體上的活化能,科學家將分子動力學(MD)模擬與活化鬆弛技術nouveau(ARTn)相結合。在物理上,激活能量與能量需要觸發相鄰子流域之間的局部跳變的潛在能源格局。為了對金屬玻璃表面的活化能分布進行統計分析,研究團隊將樣品模型劃分為平行於表面的四個不同厚度的層,厚度分別為4埃。實際的表面層表現出異常低的能量(約0.05 eV),以指數衰減模式表現,表明本體區域中的活化能與表面不同。

為了進一步了解金屬玻璃的表面活化作用,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動態掃描探針顯微鏡(DSPM)繪製了其基於模型的鋯(Zr)的金屬玻璃膜的粘彈性損耗角正切(材料的無量綱測量),研究了其表面遷移率。在循環機械攪拌下,局部表面的某些表面原子被高度活化以耗散機械能,而其他表面原子則沒有。該映射結果強烈支持金屬玻璃中的表面原子保持快速遷移的觀點。Ma等。因此,期望在適當的高驅動頻率的情況下有效地激活快速鍵合過程。

為了促進高驅動頻率誘導的快速粘合過程,科學家對破碎的BMG碳帶進行了超聲波振動。為此,他們將金屬玻璃帶樣品放在帶有硬質合金腔的基板上,並施加較低的預加載壓力(12 MPa)以將玻璃帶緊密夾緊。然後,他們以20,000 Hz的頻率施加超聲波發生器(聲學鑽)。該團隊使用了三種不同的典型合金系統,包括鑭(La)基,鉛(Pb)基和鋯(Zr)基金屬玻璃帶樣品,這些樣品以前是使用傳統的熔紡工藝製備的。

使用專門設計的實驗裝置,他們在不到兩秒鐘的持續超聲波振動下,將色帶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大塊樣品。Ma等。使用帶狀原料設計的基於Zr的散裝棒,包括使用相同工藝的La基和Pd散裝棒。但是,如果研究人員在超聲波振動之前將帶狀樣品結晶,則不會觀察到「粘結」效應,從而導致碎屑破裂。值得注意的是,獨特的無定形性質是碳帶結合形成BMG的關鍵,而BMG是在高頻超聲振動過程中保持無定形的非晶態樣品。超聲製造的BMG鑄態樣品緻密,孔隙率低。新方法的初步結果有望開發出大尺寸的金屬玻璃。

受到最初結果的啟發,Ma等人。利用高頻振動設計了具有多個非晶相和成分的BMG,並創建了結合了不同類型色帶的多相BMG。為此,他們將不同系統的金屬玻璃帶切成片,在模腔中混合,然後使用超聲振動將玻璃帶大塊地連接在一起,獲得大塊樣品。

該研究小組使用X射線衍射圖來證明單相和多相BMG均保留了其非晶態結構。科學家還使用高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HRTEM)研究了BMG的微觀結構和原子結構,以確認存在不同相的獨特非晶態結構。為了研究整個界面上的元素分布,他們使用了能量色散光譜(EDS)並指出了通過擴散的混合程度。此後,使用分子動力學(MD)模擬,Ma等。揭示了啟用超聲的快速鍵合的原子起源,並指出表面原子的遷移率與整體原子的遷移率完全不同;這是典型用於非晶態材料。

通過這種方式,姜馬及其同事演示了一種超聲激活的連接方法,該方法通過使用單個或多個非晶相來合成大尺寸金屬玻璃。該過程從根本上與金屬玻璃的超快遷移率有關。新方法允許設計多個相和微觀結構。研究成果將建立一個新的靈活的過程來設計和設計新穎的金屬玻璃系統,以極大地擴展非晶材料的應用。

相關焦點

  • .: 六十年來再突破,無限長的微納金屬玻璃問世
    結合流體動力學模擬和原位透射電鏡表徵技術闡明了流體不穩定性和晶化動力學的相互作用,解釋了特徵尺寸形成的原因。4. 微納金屬玻璃可以單片集成式的與纖維中其他功能材料組裝,形成新穎的金屬玻璃基的電子和光電子柔性纖維器件,首次證實器件在傳感、智能穿戴和神經科學的獨特應用。
  • 研究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已有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工作發現,銀液體在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附近等溫退火後會轉變為一種新的「G」相,該相在徑向分布函數中表現為非晶態;同時,在升溫過程中,「G」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吸熱峰」,這些都是冰川玻璃態的特徵。
  • 中科院物理所發現金屬冰川玻璃
    已有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工作發現,銀液體在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附近等溫退火後會轉變為一種新的「G」相,該相在徑向分布函數中表現為非晶態;同時,在升溫過程中,「G」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吸熱峰」,這些都是冰川玻璃態的特徵。
  • 進展 | 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有分子動力學模擬工作發現銀液體在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附近等溫退火後會轉變為一種新的「G」相,該相在徑向分布函數中表現為非晶態;同時在升溫過程「G」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吸熱峰」;這些都是冰川玻璃態的特徵。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沈傑在汪衛華院士、白海洋研究員和孫永昊特聘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成功製備了以鑭鈰基非晶合金為前驅體的金屬冰川玻璃(圖1顯示了冰川相的二十面體結構序)。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非晶合金的形成液體屬於簡單原子體系,近年來在該體系中有關液液相變的工作常有報導,但缺乏對液液相變產物——金屬冰川玻璃態——的研究。有實驗工作認為它具有「超穩定」性質,但也有工作認為這是納米晶效應。有分子動力學模擬工作發現銀液體在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附近等溫退火後會轉變為一種新的「G」相,該相在徑向分布函數中表現為非晶態;同時在升溫過程「G」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吸熱峰」;這些都是冰川玻璃態的特徵。
  • 科研人員發現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
    有分子動力學模擬工作發現銀液體在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附近等溫退火後會轉變為一種新的「G」相,該相在徑向分布函數中表現為非晶態;同時在升溫過程「G」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吸熱峰」;這些都是冰川玻璃態的特徵。近期,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汪衛華院士、雙聘研究員白海洋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孫永昊共同指導博士生沈傑,成功製備了以鑭鈰基非晶合金為前驅體的金屬冰川玻璃(圖1顯示了冰川相的二十面體結構序)。
  • 進展|合金新物態——金屬冰川玻璃的發現
    有分子動力學模擬工作發現銀液體在其玻璃化轉變溫度附近等溫退火後會轉變為一種新的「G」相,該相在徑向分布函數中表現為非晶態;同時在升溫過程「G」相會出現一個明顯的「吸熱峰」;這些都是冰川玻璃態的特徵。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沈傑在汪衛華院士、白海洋研究員和孫永昊特聘研究員的共同指導下,成功製備了以鑭鈰基非晶合金為前驅體的金屬冰川玻璃(圖1顯示了冰川相的二十面體結構序)。
  • 新方法成功製備金屬玻璃纖維
    金屬纖維和玻璃纖維不僅在工程應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玻璃光纖),在科研領域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工程金屬材料由於不具有超塑性變形的能力,它的製備效率低而且能耗很高。由於玻璃在其過冷液相區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所以能用高效率、低能耗的熱塑性成型的方法製備出表面光滑且尺寸均勻的玻璃纖維。金屬玻璃像普通玻璃一樣在其過冷液相區也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
  • 關於設備、管道表面保冷應該注意的問題
    關於設備、管道表面保冷應該注意的問題1、金屬表面的腐蝕與防護的問題         一般對於金屬表面進行絕熱層施工時對金屬表面的腐蝕問題重視不夠
  • [圖]美科學家將製造懸浮金屬液滴揭開玻璃之謎
    :「4000年前,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人就開始使用玻璃,但我們至今仍不了解液體如何變成玻璃的過程.這是最有趣的動力學過程之一.」    此次研究中使用的液體為金屬,例如鈦、鋯、鎳、鉑以及合金(兩種或更多種金屬的混合物).如果能夠快速冷卻,這些液態金屬也能變成玻璃,而不是固體.關鍵的問題是必須讓這些液態金屬處於不與容器等其他物質接觸的狀態.使用容器更容易讓液態金屬變成固態而不是玻璃.為了進行這種實驗,液態金屬必須在真空中漂浮,不接觸其他任何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要使用懸浮室.
  • 物理所成功製備微納米金屬玻璃纖維
    金屬纖維和玻璃纖維不僅在工程應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玻璃光纖),在科研領域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工程金屬材料由於不具有超塑性變形的能力,它的製備效率低而且能耗很高。由於玻璃在其過冷液相區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所以能用高效率、低能耗的熱塑性成型的方法製備出表面光滑且尺寸均勻的玻璃纖維。金屬玻璃像普通玻璃一樣在其過冷液相區也具備超塑性變形的能力。
  • 軟物質表面浸潤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現實生活中,流體界面在固體表面的運動普遍存在,其涉及氣-液-固三相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和三相接觸線的動力學行為,是力學、物理、材料等學科致力解決的基礎性問題之一。三相接觸線在非理想表面運動時通常呈粘滑運動(釘扎-脫釘)特徵,該動力學特徵存在於各種失衡的無序系統中,如磁疇壁和渦旋線的動力學、固體摩擦、晶體和玻璃態材料的塑性變形、斷層地震和雪崩現象等。
  • 大連化物所超冷四原子反應的動力學計算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東輝團隊,在超冷四原子反應的動力學計算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超冷四原子反應的精確截面計算。  近年來,超冷(T<10-3K)分子的製備成為實驗熱點。
  • 金屬液體結構與性能研究的新進展
    近期的研究發現某些金屬液體通過吞食少量的鋁(Al)屑後,可以成為一種自驅動馬達,在無需外部提供動力的條件下自主運動。還有一些金屬液體,緩冷時得到固態晶體材料的性能很差,而快速急冷時,通過玻璃轉變得到固態無序合金材料後性能顯著提升,與其晶態時的表現行為截然不同。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初以來,無序合金材料已經成為先進金屬材料領域最活躍的科研熱點之一。
  • CMF實驗室 | 液態金屬
    金屬玻璃注塑、壓鑄的塑形方式,可以滿足時尚、美觀的外形訴求形狀訴求。液態金屬在工藝上接近「淨成形」,所需要的後期加工較少,可以有效降低後加工成本。金屬玻璃可通過改變表面結構來改變顏色,後期裝飾工藝豐富,顏色更自然,同時耐磨損,不易刮擦掉色。
  • 精品推薦 雷公墨玻璃隕石
    玻璃隕石顧名思義就是外形與玻璃相似的隕石。是石隕石一種,系石英質的隕石,在進入大氣層後熔融,墜地後又快速冷凝,顏色有黑、墨綠、棕褐,表層具拉長狀氣泡及大小不等的圓形氣泡,有的似如月球表面的環形山狀圖案。中國古代曾稱它為「雷公墨」。
  • 《自然·材料》:為了提高電池性能而意外發現稀有玻璃態金屬
    該最新發現研究結果論文,題為:「用於高性能可充電鋰電池的玻璃鋰金屬陽極」,發表在今天的《自然·材料》雜誌上。論文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Xuefeng Wang,論文作者中還包括其他9位華人學者。如圖所示為了提高電池性能而發現的稀有玻璃態金屬,該項新的研究描述了在電池充電過程中沉積在電極(黃色)上的納米結構鋰原子(藍色)的演變。
  • 理化所等揭示液態金屬表面非常規法拉第波及其電學切換效應
    迄今為止,學術界從未有過針對液態金屬這一特殊流體對振動響應的相關研究,此次發現揭開了豐富的液態金屬法拉第波現象,如顯著區別於以往的表面波特性、懸浮液滴效應,以及無法在非導電流體上實現的電控切換效應等,由此打開了諸多新的探索和應用空間。  實驗發現,通過調節驅動頻率和加速度,液態金屬液池表面會呈現出一系列高度對稱的規則表面波圖案(圖1a)。
  • 雙金屬連接塗塑螺旋管
    #13; 雙金屬連接塗塑螺旋管
  • 雙金屬連接塗塑螺旋鋼管
    可以相信會很快攻克這項加財友術,鋼管廠實現焊縫在線感應加熱調質處理。內外塗環氧樹脂鋼管,塗塑鋼管,具有優良的耐化學腐蝕性,給水內外塗塑鋼管,耐水性和耐抗溶性、蛋白、高倍數泡沫滅火劑腐蝕,解決了因輸水,埋地和酸、鹼、鹽對金屬管道的腐蝕,大大提高了消防、給水氣體管道的使用壽命,給水內外環氧塗塑鋼管,使用所限可達年以上,同時綜合維修費用僅為使用普通鍍鋅鋼管的。塗層表面美觀、光滑、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