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追求科學的透明與開放 |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20-11-28 科學網
我們為何追求科學的透明與開放 | Communications Biology

論文標題:Transparent peer review and open data at Communications Biology

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

發表時間:2019/06/24

數字識別碼: 10.1038/s42003-019-0489-0

圖1

自2019年1月1日起,向Communications Biology投稿的作者可以選擇將審稿報告和作者答覆同文章一起發表。第一批帶有審稿報告的文章已被發表,這象徵著我們向更廣義上的開放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今年早些時候,我們宣布對於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所有投稿,將實行透明同行評審制度。這一制度與Nature Communications所實施的相同:即作者需要在稿件被接收時選擇同意或拒絕發表審稿報告和作者答覆。審稿人也會被告知,一旦他們接受了審稿邀請,就意味著同意以匿名的方式發表他們的審稿意見(如果願意的話也可以不匿名)。儘管目前要做數據統計還為時過早,但是迄今為止生命科學領域對Nature Communications這一新制度的積極反響,使我們備受鼓舞。

我們在5月8日發表了第一篇附有全部審稿報告和作者答覆的文章,這些文件與其他補充信息放在了一起(圖2)。此外,與最近發表在Genome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結果一致,我們發現這一新的舉措不會影響審稿邀請的接受率以及審稿質量或速度。

圖2:審稿報告可在補充信息中下載

那麼,我們為何要採取這項舉措呢?

我們強烈認為,期刊的同行評審和出版過程應儘可能透明。其中一種做法就是在發表文章時提供審稿報告作為補充信息。任何有經驗的編輯想必都有體會,審稿的過程容易混亂,審稿人的意見可能不相同,作者可能無法滿足每位審稿人的每一個要求。但最終,這個過程能提升論文質量,使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去發表這些研究。通過選擇透明同行評審,作者們幫助照亮了傳播嚴謹科學的道路。

圖3 efks / Getty Images / iStock

我們的其他相關政策也在倡議作者幫助提高論文的透明度,例如要求作者發表「自然研究報告摘要 (Nature Research Reporting Summary)」,報告中包含許多重要信息,例如研究設計,統計分析和數據的可訪問性等等。同時還要求作者在論文的「方法」章節中儘可能提供詳細的信息,並且不限制該章節的字數。

但我們知道,為了進一步提升科研界的開放與透明,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例如我們的「數據可獲得性聲明」。與所有自然科研旗下期刊一樣,原創性研究的作者需要在論文中說明數據是否可以獲得,以及在哪可以獲得。並且對於某些數據類型,我們會要求其必須是可獲得的。但是,目前許多聲明仍只是簡單地表明,數據可以在申請後提供(data are available upon request)。

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目前,我們會要求作者儘可能詳細的表明論文數據的獲取方法。不過我們同時也明白,並非所有的數據類型都適合被公開。但至少,作者需要說明為什麼該數據的訪問性會受到限制,或者不適合存儲在公開的資料庫。

此外,我們會要求重要圖表中的數據可以在補充材料中或通過在線資料庫獲得。自今年年初我們開始嘗試這一舉措後,至今已有超過85%的作者在提交發表論文時一併提交了原始數據。雖然提供的原始數據僅包括用於繪製圖形的處理數據,但我們認為納入這些數據對於研究的可重複性和透明度都很重要。讀者能夠比以往更方便而直觀地去閱讀和理解研究結果。也正是出於這一原因,我們和其他自然科研旗下期刊一樣,會要求作者在條形圖上繪製單個點,如果樣本量充足的話,則將這些圖轉換為箱形圖(4)。

圖4:幾張顯示了數據分布的圖例

我們的種種舉措,大力提倡提高同行評審、編輯流程、方法報告和數據可用性的透明度,都是為了幫助實現同一個目標:確保發表研究的嚴謹性及可重複性,以加強科研的信任度。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同行評審的演變和編輯的角色:來自Nature Communications主編的...
    無論如何,它現在已成為科學出版的基石,因此所有參與者(作者、審稿人、編輯、出版商、讀者)都熱衷於不斷創新,以使同行評審更加健全。 最近的趨勢旨在使其更加透明:傳統的同行評審(由編輯來協調匿名審稿人的評論)往往被視為黑匣子,其有效性受到質疑。透明度帶來可信度,因此最近關注的焦點是透明或公開的同行評審,審稿人的報告和/或他們的身份,以及編輯的說明和作者的反駁都會被發表。
  • 透明評審,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丨Genome Biology
    在過去的一年裡,Genome Biology測試了透明評審制度對審稿流程的影響,並在近期的一篇Editorial裡面公布了測試結果。Genome Biology進行測試的透明評審制度,指的是每一輪的審稿報告,以及作者在修回期間針對審稿意見進行回復的點對點內容,都在稿件最終見刊上線之時作為最終稿的附件之一一同發表,讀者們通過下載稿件的最後一份附屬文件就可以找到稿件從送審之日起的同行評審歷史信息。
  • 施普林格·自然呼籲強化科研合作促進開放科學
    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世界知名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15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基於新冠疫情經驗,其執行長(CEO)弗蘭克·弗蘭肯·佩特斯(Frank Vrancken Peeters)近日呼籲出版及更廣泛的科研界加強合作,以促進開放科學。
  • Genome Biology | 在愈發緊密的連接中開放與分享數據
    Genome Biology | 在愈發緊密的連接中開放與分享數據 論文標題:Open data in a deeply connected world 期刊:Genome Biology 作者:Barbara Cheifet 發表時間:2020/04/20 DOI:10.1186/s13059-020-02010-6 微信連結:點擊此處閱讀微信文章 新冠疫情之下,全球科研機構受到巨大衝擊
  • 水和空氣均無色透明,為何我們能夠看見水,卻看不見空氣?
    純淨的水是無色透明的,乾淨的空氣也是無色透明的,人眼看不見空氣,卻為何能夠看見水?同樣是無色透明的物質,為啥存在這樣的差異?什麼是無色透明?通常所說的透明是對可見光而言的。通常,玻璃、水、空氣等認為是透明的,而鋼鐵、木材等認為是不透明的。一些物體,當足夠薄時,也能夠透光。比如一張薄薄的紙,在強光照射下就能透光,但我們卻很難看清紙張背後的物體的影像,這被稱之為半透明。廣義上來說,能夠透光的物體便是透明的。
  • 空氣和水都是透明的,為何我們看不見空氣卻能看見水呢?
    水是我們經常會看到用到的物質,水中呈無色透明狀。正常來說,水和空氣一樣都是透明,可是為何我們能看見水而看不見空氣呢?我們為什麼看不見空氣?當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空氣對我們來說都不陌生。當一陣風颳過時我們能感受到空氣的存在,但卻看不見。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組成,其中供人類呼吸的氧氣只有五分之一。
  • 變色太難了,直接長成透明的多省事兒
    兩種管水母目動物(Athorybia rosacea 和 Aglama okeni)的身體有一部分是不透明的,這部分沉積有色素的區域可以模擬魚的幼體充當誘餌。當不明所以的動物接近這個小小的誘餌時,它並不知道自以為的美餐旁邊還有龐大的透明身軀在伺機而動。此刻的小透明早就不是柔柔弱弱不堪一擊的逃命者,而是瞬間化身為兇殘的深海幽靈。
  • 馮新華:在提升執法公信力中踐行公正的價值追求
    公正是司法活動的基本價值追求,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體現在司法活動中,就是公正司法執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檢察機關的憲法地位和司法屬性決定了公正是檢察工作的生命線,也是檢察工作的根本目標。  時代形勢要求檢察機關必須始終堅定公正的價值追求。首先,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 開放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你會選擇嗎?
    依然處在舊石器時代的我,已然發現當今國際出版業不僅僅進入了開放獲取(Open access)時代,更是進入了開放同行評議(Open peer review)年代。隨著開放獲取運動的日漸普及和開放獲取期刊數量的與日俱增,各位看官對開放獲取了解得已經比較透徹,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開放同行評議。為何要開展同行評議?
  • 科研系列文章(一)科學研究應該有追求卓越的心態
    科學研究應該有追求卓越的心態,卓越的基礎科學研究必然是開放的研究環境。基礎科學研究應該建立合作共享的機制,凝聚各國科學家的集體智慧,同行之間廣泛交流與合作,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中國科學家要以開放的心態走出去,請進來,與世界各國科學家一起,共同追求卓越的科學。
  •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古代中國為何沒有科學?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中國,四大文明古國都沒有誕生科學,科學起源於浪漫的古希臘,最主要原因只有一個,他們想種地,但是土地太貧瘠,只能靠貿易,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而這個文化就是科學的根基,它就是對自由人性的追求。
  • 為什麼自然界必須是雄性追求雌性,男性追求女性?反過來不行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你有沒有心儀的對象?你還在為得不到心愛的她而苦惱嗎?你拜訪各路大神、尋遍各種追求異性的技巧,可無奈百般求索之後還是沒有得到她的芳心。你傷心難過,心灰意冷,感嘆為何找女朋友這麼難?甚至有時還會想為什麼非要是男生追求女生呢?而不是反過來女生追求男生,這樣事情就簡單多了,世界不就更加和諧了!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到底是水刊,還是牛刊?
    首先,大家要知道,我們通常所說的Nature,其實是出自於Nature出版集團,Nature出版集團是英國的一家出版公司,本質上是一家公司,公司要盈利,因此他們又辦了很多子刊,不同的子刊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截至目前,Nature
  • 既然水是無色透明的,為什麼我們還能夠看見水?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命都離不開水,在學校我們就學過關於水的知識,無論是課本上還是老師,都告訴我們水在常溫下是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那麼無色透明的水我們又是怎麼看見它的呢?
  • 透明太陽能電池基板
    透明太陽能電池將為我們的可再生能源工作帶來巨大的福音,它有可能取代摩天大樓中的窗戶,取代汽車中的天窗等等。晶體矽是開發玻璃狀、高效、高穩定性和中性色太陽能電池的最佳材料。問題在於晶體矽不是透明的,沒有人試圖製造具有中性色的透明晶體矽。為了避免過去一直困擾透明太陽能電池的偏紅色調和其他顏色,研究小組在晶體矽中的打一些人發大小上小孔,以使光線可以穿過。
  • 名聲大噪的LED透明屏,為何市場增長不及預期?
    但不管是冰屏,還是光景屏,它們其實都有一個共通的地方——透明。在我們看來,冰屏為透明屏,光影屏則可歸類為格柵屏,這裡我們主要探討一下透明屏。至少目前看來,這並沒有對LED透明屏的市場份額的增長帶來太大的變化。為何在「明星」效應下,佔據天時地利的LED透明屏並沒有出現爆發式的增長?
  • BMC Biology | 近期研究精選
    同時,我們根據進化論系列文章中的最新一篇詳細介紹了薄葉海膽的轉錄組、蛋白質組和基因組草圖。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者您想詢問您的論文是否適合在BMC Biology 上發表,請隨時聯繫我們!郵箱:bmcbiologyeditorial@biomedcentral.com。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 【主編講堂】科研系列文章(一)科學研究應該有追求卓越的心態
    科學研究應該有追求卓越的心態,卓越的基礎科學研究必然是開放的研究環境。基礎科學研究應該建立合作共享的機制,凝聚各國科學家的集體智慧,同行之間廣泛交流與合作,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中國科學家要以開放的心態走出去,請進來,與世界各國科學家一起,共同追求卓越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