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追求科學的透明與開放 | Communications Biology |
論文標題:Transparent peer review and open data at Communications Biology
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
發表時間:2019/06/24
數字識別碼: 10.1038/s42003-019-0489-0
圖1
自2019年1月1日起,向Communications Biology投稿的作者可以選擇將審稿報告和作者答覆同文章一起發表。第一批帶有審稿報告的文章已被發表,這象徵著我們向更廣義上的開放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今年早些時候,我們宣布對於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所有投稿,將實行透明同行評審制度。這一制度與Nature Communications所實施的相同:即作者需要在稿件被接收時選擇同意或拒絕發表審稿報告和作者答覆。審稿人也會被告知,一旦他們接受了審稿邀請,就意味著同意以匿名的方式發表他們的審稿意見(如果願意的話也可以不匿名)。儘管目前要做數據統計還為時過早,但是迄今為止生命科學領域對Nature Communications這一新制度的積極反響,使我們備受鼓舞。
我們在5月8日發表了第一篇附有全部審稿報告和作者答覆的文章,這些文件與其他補充信息放在了一起(圖2)。此外,與最近發表在Genome Bi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結果一致,我們發現這一新的舉措不會影響審稿邀請的接受率以及審稿質量或速度。
圖2:審稿報告可在補充信息中下載
那麼,我們為何要採取這項舉措呢?
我們強烈認為,期刊的同行評審和出版過程應儘可能透明。其中一種做法就是在發表文章時提供審稿報告作為補充信息。任何有經驗的編輯想必都有體會,審稿的過程容易混亂,審稿人的意見可能不相同,作者可能無法滿足每位審稿人的每一個要求。但最終,這個過程能提升論文質量,使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去發表這些研究。通過選擇透明同行評審,作者們幫助照亮了傳播嚴謹科學的道路。
圖3 efks / Getty Images / iStock
我們的其他相關政策也在倡議作者幫助提高論文的透明度,例如要求作者發表「自然研究報告摘要 (Nature Research Reporting Summary)」,報告中包含許多重要信息,例如研究設計,統計分析和數據的可訪問性等等。同時還要求作者在論文的「方法」章節中儘可能提供詳細的信息,並且不限制該章節的字數。
但我們知道,為了進一步提升科研界的開放與透明,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例如我們的「數據可獲得性聲明」。與所有自然科研旗下期刊一樣,原創性研究的作者需要在論文中說明數據是否可以獲得,以及在哪可以獲得。並且對於某些數據類型,我們會要求其必須是可獲得的。但是,目前許多聲明仍只是簡單地表明,數據可以在申請後提供(data are available upon request)。
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目前,我們會要求作者儘可能詳細的表明論文數據的獲取方法。不過我們同時也明白,並非所有的數據類型都適合被公開。但至少,作者需要說明為什麼該數據的訪問性會受到限制,或者不適合存儲在公開的資料庫。
此外,我們會要求重要圖表中的數據可以在補充材料中或通過在線資料庫獲得。自今年年初我們開始嘗試這一舉措後,至今已有超過85%的作者在提交發表論文時一併提交了原始數據。雖然提供的原始數據僅包括用於繪製圖形的處理數據,但我們認為納入這些數據對於研究的可重複性和透明度都很重要。讀者能夠比以往更方便而直觀地去閱讀和理解研究結果。也正是出於這一原因,我們和其他自然科研旗下期刊一樣,會要求作者在條形圖上繪製單個點,如果樣本量充足的話,則將這些圖轉換為箱形圖(4)。
圖4:幾張顯示了數據分布的圖例
我們的種種舉措,大力提倡提高同行評審、編輯流程、方法報告和數據可用性的透明度,都是為了幫助實現同一個目標:確保發表研究的嚴謹性及可重複性,以加強科研的信任度。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