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太難了,直接長成透明的多省事兒

2021-01-21 物種日曆

廣闊的海洋中有一些生物,就算你用視力5.2的眼睛努力分辨,也未必看得到它們。因為它們是透明的。提到透明的海洋生物,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水母,當然也可能會想到涼拌海蜇皮。其實透明的海洋生物種類多樣,小到深海魚類的幼體,大到章魚,種類可謂繁多。

透明生物種類繁多。圖片:Johnsen S / The Biological Bulletin(2001)

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大多數動物進化出了強健的外層保護自己。而海水中搖曳的小透明們,看起來浪漫卻柔弱,總是讓人擔心它們像海上的泡沫一觸就破。其實,小透明有著自己的大本領。


在海裡,生物自我保護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以超高的遊泳速度溜之大吉,有的用化學物質進行防禦,還有的把自己變成小透明。說到自我保護,我們熟知的變色龍能根據環境變換顏色以掩人耳目,雖然也非常有效,但是缺點是要感知外界環境並快速轉變身體的花紋和顏色,相當耗費力氣。在這一點上,小透明們佔儘先機,它們的透明屬性「自動」地與環境融為一體。在水環境中,從各個角度以及不同深度來看,它們都是透明的,這種偽裝方式非常有用。要知道,在平靜的海平面下,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弱肉強食的生存之戰。在捕食關係中,動物生存的關鍵在於自身能不被發現,以及自己能夠探測危險和獵物。透明的動物,雖然總有一種柔弱且不敏捷的既視感,但它不容易被捕食者發現,也就避免成為海鮮自助餐。葉水蚤(Sapphirina)的天敵想吃掉它就很困難,前一秒還看到它在那裡晃動,趕到現場後它立刻調皮地「隱身」了,你說氣人不?

瞬間「隱身」的葉水蚤。圖片: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小透明都是這般柔弱的設定,都只能被動防禦?不,有些透明生物的大招就讓人眼前一亮。兩種管水母目動物(Athorybia rosacea 和 Aglama okeni)的身體有一部分是不透明的,這部分沉積有色素的區域可以模擬魚的幼體充當誘餌。當不明所以的動物接近這個小小的誘餌時,它並不知道自以為的美餐旁邊還有龐大的透明身軀在伺機而動。此刻的小透明早就不是柔柔弱弱不堪一擊的逃命者,而是瞬間化身為兇殘的深海幽靈。在我們的認識中,玻璃是透明的,水是透明的,但是有機物構成的動物卻是不透明的。為什麼這些海洋動物就透明了呢?此刻,請你將目光稍微移開手機屏幕,你會看到花瓶裡的玫瑰,或者床頭的一本書……這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你的眼睛,也就是能被眼睛看到。而如果你看向窗外,透過玻璃,你仍然能欣賞到路邊的綠樹,馬路上疾馳的車輛,這是因為玻璃並沒有阻礙這些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你的眼睛,所以我們認為玻璃是透明的。原則上來說,有機體如果不能將光反射進入你的眼睛,那就是透明的。對水母來說,身體約95%都是水,因此是透明的。這種變身小透明的方法,可謂簡單粗暴。但小透明們的眼睛和內臟卻不透明,這是因為眼睛要靠吸收光才能看到物體,內臟則因為包含有內容物(比如消化中的食物)也是不透明的。

這種章魚(Japetella heathi)變透明時,眼睛和內臟還是可見的。圖片:Sarah Zylinski

不過,大多數小透明們會用一些特定的偽裝技巧來掩飾眼睛和內臟。例如,一些透明的軟體動物會用鏡面覆蓋眼睛,利用鏡面的反射作用就看不到眼睛了。還有研究人員認為,透明章魚將眼睛進化得細長,是為了將眼睛的陰影最小化,從而達到隱藏眼睛的目的。大多數透明蝦(Sergestes similis)則會利用與眼睛或內臟相反的生物螢光(counter-illumination bioluminescence)將不透明的眼睛和內臟隱藏起來。和海樣裡的小透明相比,陸生透明生物的種類卻少之又少,即使如鱗翅目中的寬紋黑脈綃蝶(Greta oto)等,也只是翅膀部分透明。究其原因,這與陸生生物的生存環境特質是分不開的。

寬紋黑脈綃蝶。圖片:David Tiller / Wikimedia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與透明有關的數值概念——折射率透明物體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自身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折射率差值。如果兩者的折射率差值越大,則光線越容易被物體反射或者散射,物體也就不容易透明。而生物組織的折射率與其密度成正比,例如細胞質的折射率約為1.35,而緊密堆積的蛋白質的折射率可以達到1.55。海水的折射率根據溫度和鹽度不同而變化,但是大約為1.34。空氣的折射率較低,約為1。

所以,陸生生物與空氣之間的折射率差異,就使得其大概率無法擁有透明偽裝術。此外,陸地上的紫外線等級比較高,所以生物也需要色素在體內抵禦紫外線的傷害。同時,陸生生物自身也需要支持性的骨骼結構,這些物質往往都是不透明的。可見,無論是環境還是自身設定,都不利於透明生物在陸地上生活,因此種類極少也就可以理解了。

你是否也想像哈利波特一樣穿上隱形衣去圖書館看禁書,去禁林夜跑,去厄裡斯魔鏡前打卡?想隱形的人常有,而隱形衣不常有。想隱身或許可以參考一些小透明,看它們如何在身體上做文章。有些小透明對自己挺狠的。光通過生物組織的衰減程度是與厚度成指數相關的。什麼意思呢?如果光穿過1釐米厚度的組織後,衰減40%,組織厚度增加為2釐米後衰減64%,至3釐米厚度時則衰減78%。相反地,如果厚度減小到1毫米,則光的衰減僅為5%。因此,一些小透明們就利用這一原理,通過極限地扁平化自己的身體來達到透明狀態,例如櫛水母、淡水水蚤、葉形幼體等。

葉形幼體(phyllosoma)指無螯下目下一些動物的幼體階段。圖片:amicecorp / flickr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葉形幼體甚至能將身體扁平化至1毫米厚度,有一種超越極限的感覺。然而把自己壓扁這種狠手段,我們人類好像不太能達到啊。畢竟二維化可是《三體:死神永生》中二向箔的殺傷性效果,還是算了吧。寬紋黑脈綃蝶使自己的翅膀變透明的方法,就沒有那麼簡單粗暴了。研究人員發現,寬紋黑脈綃蝶翅膀的透明區域覆蓋著一層細長的微毛,它們排列疏鬆、長短不一。

寬紋黑脈綃蝶的透明翅膀。圖片:Siddique R H, et al. /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

而在微毛之間的區域則隨機分布著如下圖所示的納米柱,它們恰恰就是寬紋黑脈綃蝶透明的秘密所在。這些不起眼的納米柱突起充當了折射率媒介的重要角色。在納米柱頂部,折射率與外界環境一致;在底部,表現為有機體本身的折射率;在中間區域,折射率就在這兩者的區間範圍內緩慢變化。這種超結構既不散射光,又能使反射光低至2%~5%,從而成就了透明的翅膀。

寬紋黑脈綃蝶透明翅膀上的納米柱(nanopillars)。圖片:Siddique R H, et al. /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

人類對於透明的嚮往由來已久,無論是魔法世界還是科幻電影都曾塑造過透明人,然而實現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2011年,日本科學家研製了一種神奇藥水,被其浸泡過的小鼠大腦可以變成透明的。科學家利用這種藥水,可以觀察到幾釐米深處的神經細胞網絡,進一步提高人類對大腦細胞網絡連接的認識。

小鼠大腦經過處理變透明,雷射照射觀察(上);胚胎經過試劑處理後變透明(下)。圖片:Hama H, et al. / Nature neuroscience(2011)

目前,我們距離使活體變成透明狀態這一目標還很遙遠。不過,我們從未停止對未知的探索與對自然的學習,或許有天我們披上模擬蝴蝶翅膀超結構的披風,真的就變成透明人。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相關焦點

  • 「遇水變透明油墨」遇水變色油墨和水顯墨是什麼原理變色的?
    【遇水變透明油墨】遇水變色油墨和水顯墨是什麼原理變色的?遇水變色油墨,也叫遇水變透明油墨、水顯墨、水變墨,它是一種白色膏狀的水性油墨,遇水後白色變成透明;用該油墨承印標識的圖案或文字,遇水後褪為無色,露出底色,水乾燥後圖案或文字又復原。
  • 玻璃也智能——變色玻璃中的黑科技
    當去除陽光照射後,銀原子和滷素原子又會重新反應結合成無色的滷化銀,玻璃又會恢復透明。光致變色玻璃最成功的應用就是眼鏡片了,在室內的時候就是正常的眼鏡,而到了室外又可以變為墨鏡使用。這種玻璃大家應該不是很陌生,相信大家身邊多多少少都有戴變色眼鏡的小夥伴,室外照大合影的時候那絕對是人群中最靚的仔。
  • 電致變色玻璃
    01「 電致變色玻璃的基本結構」* 電致變色玻璃的基本結構電致變色玻璃的基本結構都是由兩片玻璃基材和夾在其中的五層薄膜材料構成,如圖1所示,透明導電層(TC)與玻璃基材一起構成透明導電玻璃作為透明電極,通常採用的透明導電層材料有氧化銦錫(ITO)、摻鋁氧化鋅(AZO)膜等。
  • 第116期:玻璃也智能——變色玻璃中的黑科技
    當去除陽光照射後,銀原子和滷素原子又會重新反應結合成無色的滷化銀,玻璃又會恢復透明。普通玻璃本身是不能導電,加上兩層透明導電層之後,便可以形成導電玻璃,透明導電層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電致變色玻璃的性能。 電致變色層——是電子和離子的混合導體,是電致變色玻璃的核心部分,在電場作用下可以發生顏色改變。需要有較大的色光調節範圍、較好的循環穩定性和較短的響應時間。
  • 可變色的衣服:五種智能型感電變色織物
    目前常用的變色機制約有下列五種:   1.電致變色(Electrochromic) 在學術領域電致變色最為熟知的化合物為聚苯胺導電高分子,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就是以此獲獎。聚苯胺在不同電壓下可顯示透明、黃、綠、藍和黑等顏色。
  • 什麼是變色龍漆及汽車噴塗變色龍漆常見問題
    一、什麼是變色龍漆?變色油漆(屬於噴塗型變色油墨)是一種藉助其他物質產生顏色變化的一種特殊油漆。分類: 溫變油漆,紫外光變色油漆,不同角度自然光變油漆(變色龍油漆)等。溫變漆分為遇熱顯色與消色,遇冷溫顯色或變色等多種溫度顏色變化的特種變色油漆,能隨溫度變化而變色的漆。內含遇熱可起化學反應而變色的化合物所包裹成的微膠囊。
  • 變色玻璃是什麼 變色玻璃的原理
    接下來請隨我們的文章來了解變色玻璃是什麼,以及變色玻璃的原理,以此來了解變色玻璃這一新型玻璃的特徵。一、變色玻璃是什麼變色玻璃是指在光照、溫度、電場或電流、表面施壓等一定條件下改變顏色且隨著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當施加條件消失後又能可逆地自動恢復到初始狀態的玻璃,也稱調光玻璃。
  • 【遇冷變色粉供應銷售】感溫變色吸管的生產工藝
    今天利進科技將與您分享變色吸管的生產工藝!首先根據重量百分比,稱取如下原料組分:聚丙烯樹脂或其他樹脂(PP、ABS等)95-98%,遇冷感溫變色粉(10度變色)1-5%,白油0.10.5%,擴散粉1-2%,混合均勻,在低溫真空下混合攪拌,形成聚丙烯樹脂改性混合料;再將改性混合料低溫靜置,形成高性能的感溫變色材料。
  • 深山老林裡才有的花,一淋雨就變成透明水晶,世所罕見
    你見過雨水變透明的花麼?你知道這種花有多美?在自然界,就有這麼一種神奇的花,被稱作「大山的精靈」。因為它會遇水變透明,因此天氣晴朗的時候,你可以看見它以美麗的姿態在陽光下,花枝搖曳,亭亭玉立。而一陣暴雨過後,遠遠看去它們突然在叢林中消失不見。這種特性給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 為什麼要戴變色太陽鏡?一鏡多用,HOLD住全天候就這麼簡單!
    基變,它是在鏡片內外層通過噴塗或浸泡的方式添加,讓原本透明無色的的鏡片,遇上強光照射,就會變成有色鏡片,來做防護,所以是適合於室內室外同時使用。優點:變色較快,均勻。膜變,它是在鏡片內外層通過噴塗或浸泡的方式添加變色層,讓原本透明無色的的鏡片,遇上強光照射,就會變成有色鏡片,來做防護,所以是適合於室內室外同時使用。 優點:變色較快,均勻。
  • 《乘風破浪的姐姐》太難伺候了!這些「事兒媽」用英文怎麼說?
    丁當隊長帶著四個事兒媽:黃聖依, 劉芸, 張雨綺 ,張萌,有一種感覺是倒了八輩子的血黴了,四個奇葩都安排到一組了!這四位挑三揀四,不好伺候在一起總覺得事兒多!一直嘰嘰歪歪好多話,還怨別人丁當不講話,人家之前講一句被堵一句話。這些就是傳說中的「事兒」!英文裡又有哪些表達一語道出了各種「難伺候」?1.
  • 這個玻璃幕牆可變色「降溫」
    中午1點左右,智能玻璃節能幕牆經過一段時間的漸變過程後,從透明玻璃幕牆變成了不透明的白色玻璃幕牆。無論從館內還是從館外看,都與另外三面透明玻璃幕牆形成了鮮明對比。下午5點左右,隨著氣溫降低,智能玻璃節能幕牆又開始發生變化,逐漸從不透明恢復到透明的狀態。下午6點30分,夕陽西下,智能玻璃節能幕牆又變回成一面透明玻璃幕牆。
  • 變色鏡片您了解多少?
    簡單來說,在強光下變色片阻隔強光,保護眼睛不被強光所傷害;在沒有強光紫外線處,變色片恢復至透明色,保證了正常光線的通過。 02變色片的工藝有哪些?變色鏡片是在鏡片中加入滷化銀,接觸紫外線即分解,阻擋光線的通過,沒有紫外線環境則合成。
  • 重慶這個智能玻璃幕牆可變色「降溫」
    神奇 透明玻璃可隨氣溫變色   23日上午,記者來到正在建設的渝北區空港新城規劃展覽館。展覽館的外立面由四面玻璃幕牆組成。其中,位於西側的玻璃幕牆使用的是智能玻璃節能幕牆,約400平方米。   上午9點,從外觀來看,四面玻璃幕牆沒有區別,都是透明玻璃。
  • 一加手機的變色玻璃,能成為2021旗艦機標配嗎?
    一加表示,這款概念手機的背部設計靈感來源於土耳其帕慕卡萊的溫泉中的多色流水。事實上,不管是OnePlus Concept One,還是OnePlus 8T Concept,它們都採用了電致變色玻璃。這種玻璃可以通過電力來改變玻璃的可見光透過率和遮陽係數的變換範圍,如果按照產品來劃分的話,可分為調光玻璃、懸浮粒子、新型染色液晶以及全固態電致變色玻璃這四類。
  • 既方便又省事兒,聰明人家裡都這樣做
    既方便又省事兒,聰明人家裡都這樣做很多人家的廚房裡都會安裝有櫥櫃,把一些鍋碗瓢盆什麼的放在櫥櫃裡是非常方便省事兒的。有些人會在櫥柜上包一層錫箔紙,一些經驗豐富的裝修師傅也會讓人們用錫紙把櫥櫃包住,最好是完全包住不留一點空隙。有人就不太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這種做法是有很多好處的,尤其是很多有錢人家,都會選擇這樣做。
  • 變色玻璃的新應用,科技感十足
    新加坡的武吉班讓輕軌使用的是智能玻璃中的較早期的品種電致變色玻璃。電致變色智能玻璃採用的是電致變色材料。早在19世紀就有人發現了電致變色效應,不過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個現象才被充分地理解。簡單來說,電壓可以讓電致變色材料發生氧化或還原反應,反應後的材料吸收的光線波段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電致變色的起源。
  • 變色膜=彩色車衣?太晚了,不知道!
    隨著汽車貼紙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車主粘貼車衣。但對於車主來說,貼透明膜或變色膜是個問題。變色膜=彩色車衣?關於貼透明膜或變色膜,車主還有很多誤解,以後不知道了!透明膜VS變色膜,這些差異你需要知道有兩種汽車薄膜,一種是透明薄膜(隱形車衣),主要用於保護汽車漆;另一種是變色薄膜,主要用於突出個性。很多車主不明白兩者的區別,或者只是有一點。外行和行家的區別很大。
  • 感溫變色材料打造退熱貼黑科技
    於是,盛色科技將感溫變色材料應用到「退熱貼」上,並生產出了感溫變色退熱貼。這款變色退熱貼在退熱降溫的基礎上增添了感溫變色粉的功能,未使用時為紅色、藍色或其他顏色,當貼敷在發熱者額頭上,額頭體溫高於38.5度以上時,變色退熱貼吸熱後可以直接看到感溫變色膠面顏色逐漸變淡,直到最後變成白色透明。當孩子退燒後,體溫低於38.5度以下,變色退熱貼由白色透明逐漸變回最初的紅色、藍色或其他顏色。
  • 柔性電致變色器件中的納米電極材料
    它們的結構含有大量的sp2雜化碳原子,沿六邊形分布形成單層(單壁碳納米管)或者多層(多壁碳納米管)。由於其1D納米結構的獨特性和傑出的電學以及力學性能。碳納米管在各種電子器件中有巨大的潛在應用。特別的是,它本身的高導電性,傑出的穩定性和柔性,以及容易和低成本製造,讓其成為下一代電子的電極材料的潛在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