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生物種類繁多。圖片:Johnsen S / The Biological Bulletin(2001)
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大多數動物進化出了強健的外層保護自己。而海水中搖曳的小透明們,看起來浪漫卻柔弱,總是讓人擔心它們像海上的泡沫一觸就破。其實,小透明有著自己的大本領。瞬間「隱身」的葉水蚤。圖片: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小透明都是這般柔弱的設定,都只能被動防禦?不,有些透明生物的大招就讓人眼前一亮。兩種管水母目動物(Athorybia rosacea 和 Aglama okeni)的身體有一部分是不透明的,這部分沉積有色素的區域可以模擬魚的幼體充當誘餌。當不明所以的動物接近這個小小的誘餌時,它並不知道自以為的美餐旁邊還有龐大的透明身軀在伺機而動。此刻的小透明早就不是柔柔弱弱不堪一擊的逃命者,而是瞬間化身為兇殘的深海幽靈。在我們的認識中,玻璃是透明的,水是透明的,但是有機物構成的動物卻是不透明的。為什麼這些海洋動物就透明了呢?此刻,請你將目光稍微移開手機屏幕,你會看到花瓶裡的玫瑰,或者床頭的一本書……這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你的眼睛,也就是能被眼睛看到。而如果你看向窗外,透過玻璃,你仍然能欣賞到路邊的綠樹,馬路上疾馳的車輛,這是因為玻璃並沒有阻礙這些物體反射的光進入你的眼睛,所以我們認為玻璃是透明的。原則上來說,有機體如果不能將光反射進入你的眼睛,那就是透明的。對水母來說,身體約95%都是水,因此是透明的。這種變身小透明的方法,可謂簡單粗暴。但小透明們的眼睛和內臟卻不透明,這是因為眼睛要靠吸收光才能看到物體,內臟則因為包含有內容物(比如消化中的食物)也是不透明的。這種章魚(Japetella heathi)變透明時,眼睛和內臟還是可見的。圖片:Sarah Zylinski
不過,大多數小透明們會用一些特定的偽裝技巧來掩飾眼睛和內臟。例如,一些透明的軟體動物會用鏡面覆蓋眼睛,利用鏡面的反射作用就看不到眼睛了。還有研究人員認為,透明章魚將眼睛進化得細長,是為了將眼睛的陰影最小化,從而達到隱藏眼睛的目的。大多數透明蝦(Sergestes similis)則會利用與眼睛或內臟相反的生物螢光(counter-illumination bioluminescence)將不透明的眼睛和內臟隱藏起來。和海樣裡的小透明相比,陸生透明生物的種類卻少之又少,即使如鱗翅目中的寬紋黑脈綃蝶(Greta oto)等,也只是翅膀部分透明。究其原因,這與陸生生物的生存環境特質是分不開的。寬紋黑脈綃蝶。圖片:David Tiller / Wikimedia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與透明有關的數值概念——折射率。透明物體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自身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折射率差值。如果兩者的折射率差值越大,則光線越容易被物體反射或者散射,物體也就不容易透明。而生物組織的折射率與其密度成正比,例如細胞質的折射率約為1.35,而緊密堆積的蛋白質的折射率可以達到1.55。海水的折射率根據溫度和鹽度不同而變化,但是大約為1.34。空氣的折射率較低,約為1。所以,陸生生物與空氣之間的折射率差異,就使得其大概率無法擁有透明偽裝術。此外,陸地上的紫外線等級比較高,所以生物也需要色素在體內抵禦紫外線的傷害。同時,陸生生物自身也需要支持性的骨骼結構,這些物質往往都是不透明的。可見,無論是環境還是自身設定,都不利於透明生物在陸地上生活,因此種類極少也就可以理解了。
你是否也想像哈利波特一樣穿上隱形衣去圖書館看禁書,去禁林夜跑,去厄裡斯魔鏡前打卡?想隱形的人常有,而隱形衣不常有。想隱身或許可以參考一些小透明,看它們如何在身體上做文章。有些小透明對自己挺狠的。光通過生物組織的衰減程度是與厚度成指數相關的。什麼意思呢?如果光穿過1釐米厚度的組織後,衰減40%,組織厚度增加為2釐米後衰減64%,至3釐米厚度時則衰減78%。相反地,如果厚度減小到1毫米,則光的衰減僅為5%。因此,一些小透明們就利用這一原理,通過極限地扁平化自己的身體來達到透明狀態,例如櫛水母、淡水水蚤、葉形幼體等。葉形幼體(phyllosoma)指無螯下目下一些動物的幼體階段。圖片:amicecorp / flickr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葉形幼體甚至能將身體扁平化至1毫米厚度,有一種超越極限的感覺。然而把自己壓扁這種狠手段,我們人類好像不太能達到啊。畢竟二維化可是《三體:死神永生》中二向箔的殺傷性效果,還是算了吧。寬紋黑脈綃蝶使自己的翅膀變透明的方法,就沒有那麼簡單粗暴了。研究人員發現,寬紋黑脈綃蝶翅膀的透明區域覆蓋著一層細長的微毛,它們排列疏鬆、長短不一。寬紋黑脈綃蝶的透明翅膀。圖片:Siddique R H, et al. /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
而在微毛之間的區域則隨機分布著如下圖所示的納米柱,它們恰恰就是寬紋黑脈綃蝶透明的秘密所在。這些不起眼的納米柱突起充當了折射率媒介的重要角色。在納米柱頂部,折射率與外界環境一致;在底部,表現為有機體本身的折射率;在中間區域,折射率就在這兩者的區間範圍內緩慢變化。這種超結構既不散射光,又能使反射光低至2%~5%,從而成就了透明的翅膀。寬紋黑脈綃蝶透明翅膀上的納米柱(nanopillars)。圖片:Siddique R H, et al. /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5)
人類對於透明的嚮往由來已久,無論是魔法世界還是科幻電影都曾塑造過透明人,然而實現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2011年,日本科學家研製了一種神奇藥水,被其浸泡過的小鼠大腦可以變成透明的。科學家利用這種藥水,可以觀察到幾釐米深處的神經細胞網絡,進一步提高人類對大腦細胞網絡連接的認識。小鼠大腦經過處理變透明,雷射照射觀察(上);胚胎經過試劑處理後變透明(下)。圖片:Hama H, et al. / Nature neuroscience(2011)
目前,我們距離使活體變成透明狀態這一目標還很遙遠。不過,我們從未停止對未知的探索與對自然的學習,或許有天我們披上模擬蝴蝶翅膀超結構的披風,真的就變成透明人。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