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封面論文撤稿,學術糾錯機制不該失靈

2020-07-25 光明網

作者:王鐘的

據媒體報導,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自然》)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論文作者通過撤稿說明澄清,琥珀中這件標本不是「最小恐龍/鳥」而是鱗龍/蜥蜴。根據報導,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

在國內外專家的質疑下,論文作者在相對較短時間內主動申請撤稿,這份坦率承認錯誤的勇氣著實不易。但對於科學研究成果而言,發表理應經過嚴格審核,撤稿更要審慎,撤稿程序牽涉到作者、期刊以及轉載引用的各個方面,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造成的影響比發表更大。雖然上述論文爭議隨著撤稿而趨向於平靜,但圍繞學術糾錯機制的討論不應就此停止。

和任何行業一樣,科學研究工作難免存在階段性的偏差甚至「錯誤」。從積極的角度看,人類科學正是在不斷懷疑和自我修正的過程中取得發展的,拓展以至於推翻前人的理論成果,方能實現對自然規律的更深刻認識。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從經典物理到量子力學,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科學的進步莫不如此。

不過,這並不意味科研對一切錯誤都應容忍。有的錯誤要麼出於研究者的漫不經心,要麼是由於審核責任不到位,甚至是研究者學術道德出了問題。建立學術糾錯機制,就是要儘可能排除現有理論框架下不應該發生的錯誤,避免錯誤的結論對更多人造成誤導。

由於作者是研究的利益相關方,所以在糾錯過程扮演了雙重角色——一方面作為對研究最熟悉的人,作者應當對糾錯起到主動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利益、面子等原因,要作者主動承擔所有責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很多撤稿聲明即使最終由作者發布,也顯得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因此,學術界既要嚴格學術規範,也要創造容錯空間,鼓勵研究者對科學負責。

期刊對科研成果發表應起到關鍵的把關作用。一些存在錯誤的科研成果得到發表,無疑與把關不到位密切相關。就此事件來看,儘管後來有業內專家質疑,僅僅以原始論文就能發現作者犯了「先入為主」的毛病,但發表前的同行評審和編輯似乎都沒發現這樣的問題。相比研究發表後難以收拾的「事後糾錯」,「事前糾錯」更令人期待。

Nature封面論文撤稿事件是一個警示,即便是公認的國際大刊也要時刻加強把關,從中汲取經驗教訓,避免今後鬧出類似「恐龍」變「烏龍」的尷尬。面對複雜的學術環境,學術期刊、學術評價機構要提高警惕、樹立憂患意識,改善審稿糾錯的流程和方法。

犯了錯誤,不僅要糾正,也要建立相應的懲戒機制。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由於研究者犯錯的動機難以追查,相應懲戒也難以實施。例如,一度沸沸揚揚的「韓春雨事件」中,由於河北科技大學調查結果認定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儘管其被撤銷或退回了相關榮譽和獎勵,但學術界和公眾對其「學術誠信」的質疑並未得到查實。

因此,學術共同體應當在糾錯機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學術聲譽是研究人員能力與價值的重要標準,任何錯誤都會影響一個研究者的學術聲譽。哪怕犯錯的研究人員在法律上、行政上逃脫了懲戒,但學術共同體對其懷疑不會就此停止。如果一個研究者的學術聲譽受到廣泛質疑,其在學術界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這種不是懲戒而勝似懲戒的威懾力同樣是巨大的。這也啟迪研究人員要愛惜羽毛,加強對自己和團隊的約束。

對任何人來說,承認錯誤和承擔錯誤責任都不簡單。但現實中誰都可能犯錯,大到諾貝爾獎得主,小到剛剛踏入科研門檻的研究生,發生錯誤的機率與研究者的履歷和身份無關。建立學術糾錯機制,也是給研究人員澄清自我、改善工作水平的機會。糾錯機制的存在,既是為了防止部分研究者故意遮掩錯誤,也是為了避免研究者因偶爾犯錯而背負過重的包袱。唯有如此,科學研究才能輕裝前行。(王鐘的)

相關焦點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自然》封面文章追問:撤稿聲明迴避了什麼
    Nature上一次撤銷封面論文花了整整8年,而這一次只用了5個月。7月22日晚11點,一度引起學術轟動、由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Nature封面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正式撤稿。「最小恐龍」實為蜥蜴!該文章自3月12日發表以來爭議不斷。
  • 中國團隊撤回《自然》「最小恐龍」封面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
    · 研究動態 中國學者撤回《自然》封面「最小恐龍」論文,但通訊作者稱「撤稿妨礙科學自我糾正」 該論文發表於 2020 年 3 月 11 日,描述了在緬甸發現的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標本,並稱之為迄今已知最小的恐龍,被選為同期Nature封面。研究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通訊作者為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K. O』Connor)。
  • 學術論文造假不能一撤了之
    近來,學術論文撤稿成為媒體報導的熱詞,先是相關部門宣布《腫瘤生理學》集中撤稿事件事實已經查清,接著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一時間,網友關於學術期刊撤稿討論熱烈。  四川網友船夫:撤稿就一定意味著造假嗎?
  • 學術論文豈能一撤了之!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中國學者首次撤回Nature封面文章引關注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原標題:117篇SCI論文被撤稿的背後  「論文造假」的輿論風暴又起。  12月12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召開的2016年「捍衛科學道德反對科研不端」通報會上,曝出2015年國際著名學術刊物撤銷論文的重磅消息。
  • 最快被撤稿的Nature封面論文:邢立達等撤回琥珀中發現恐龍的論文
    2020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封面論文,報導了報導了在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恐龍」,該研究成果很快被廣泛報導,並引起了較大關注。論文揭示了恐龍中前所未有的極端「小型化」現象,以及「過去未知的身體藍圖」和「未知的生態(類型)」,可以說是一項很有趣的發現,因此該論文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還被選為封面論文,據BioWorld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僅有15篇論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這一篇)。
  •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特稿:韓春雨撤稿驗證科學界「自淨」機制  新華社記者黃堃  備受關注的韓春雨基因編輯論文爭議事件近日有了結果,韓春雨團隊在英國著名學術刊物《自然》子刊《自然·生物技術》網站上發表撤稿聲明。
  • 《自然》子刊論文撤稿
    12月21日,該研究作者發表撤稿聲明,撤回論文。據撤稿觀察網站報導,一個月前,《自然—通訊》編輯宣布將對該論文展開「優先」調查。該研究的結論激怒了許多研究人員,其中一項結論表明「目前促進女性與女性導師關係的多元化政策,儘管出發點是好的,但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阻礙繼續從事學術的女性的職業發展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作者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因為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
  • 2020年十大學術不端事件|冰川凍土|教授|文章|論文_網易訂閱
    這些被撤稿和被質疑的論文,主要涉及的問題是一圖多用、圖片重複,以及偽造作者等問題。  對此,青島大學向期刊表示,該論文的作者、所屬單位,以及致謝都不對,該論文是桂日軍加入青島大學以前完成的,論文中其餘7位作者均未參與研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署名。此外,致謝中提到的科研基金也並未資助該研究。
  • 國際學術發表又被批量撤稿,這次是33篇論文
    因學術不端問題,國內學術圈又迎來了一次規模不小的「地震」。據媒體報導,今年4月,國際著名學術出版集團施普林格旗下期刊《多媒體工具與應用》批量撤銷33篇論文,加上該期刊近兩年撤下的另8篇論文,總共有41篇論文被撤,其中這已經不是國內學術圈在國際發表上的第一次集體出醜了。
  • 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圖 | 撤稿申明:產於緬甸白堊紀的蜂鳥大小的恐龍(來源:Nature)根據撤稿申明,撤稿的目的是「為了預防不正確的(分類學)信息保留在文獻記錄中,作者們決定撤回文本」,原因在於「一個新的、未發表的標本使我們對該標本(HPG—15-3)原定的系統發育位置產生了懷疑。」
  •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次年8月,韓春雨等作者主動刊發撤稿聲明,但科研項目並未就此停止,而是在同行專家支持下繼續開展。兩年時間過去,沸騰一時的「韓春雨事件」隨著撤稿暫告一段落,而中國學術界的撤稿風波依然沒有停息。就在6月12日,《自然》雜誌發文讚賞中國關於科研誠信的新文件時,植物學領域頂級雜誌《植物生理學》(Plant Physiology)上又有一篇中國論文因為圖片重複使用,作者主動申請撤稿。
  • 199 篇中國學者論文被批量撤稿,幾乎都涉嫌學術不端......
    撤稿理由五花八門具體到本次事件,199 篇論文因何原因撤稿,無疑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儘管被撤稿論文都帶著一個「withdrawn」的標籤,但是其實大部分被撤稿論文應該被打上「retraction」的標籤。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
    在其最新發布的 24 卷上批量撤稿 199 篇(含重複37篇)中國學者的論文。這是繼2017年《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撤稿107篇論文後,中國學術界所面臨的最大規模的國際撤稿事件。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12日,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的一位教授告訴第一財經,事實上,對於遭遇論文撤稿的作者,校方並沒有制度上的懲戒措施,而該項目申請的資金也難以追回。只是在評職稱時,該論文不再作為一項參考依據。他還表示,論文從發布到被撤稿,經常存在很長的時間差。
  • 與名校學者合作,撤稿的機率是高還是低?
    9篇,《自然》(Nature)上發表論文7篇。最後,這些論文都因為造假而被撤稿。這種現象在學術合作情景下有可能會再現。具體來說,合作者越多,個人分得榮譽和責任越被稀釋,旁觀者效應可能就越強,有缺陷論文產生的概率提高,從而可能進一步導致撤稿機率也相應增加。
  • Nature「餘波未盡」,中國地質大學又遭Science撤稿!新冠竟成「罪魁...
    該研究提出,通過NaxCoO2 / CeO2半導體異質結構設計增強質子導體,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對質子傳輸機制的深入了解,還可能改善其他能源應用中的離子傳輸。 這項有趣的發現,不僅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Nature ,還被選為封面論文。據BioWorld統計,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僅有15篇論文登上Nature封面(包括這一篇)。
  • 川大正式撤稿一篇6分SCI,原因是所有作者均不知情有該論文
    通通都不是~根據官方的撤稿通知,本文系作者申請撤回,原因是論文署名的三個作者並未參與該論文或者對該論文並不知曉。圖片來源: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三個作者都沒參與過這篇論文,那麼論文是誰寫的,又是誰投的呢?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有意思的是,面對這種不甚光彩的事情,有機構出面指責了斯普林格出版集團,認為出版集團和期刊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理應對此承擔責任」。對此該如何看待?要點速讀就「同行評審造假」這一技巧而言,部分中國「學者」不僅是小人,還是「老鼠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