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李奶奶體檢查出兩肺長了5個結節,大小均在在0.8—1.5釐米。這5個結節就像定時炸彈一樣,困擾著李奶奶一家人。莫慌!早期肺癌,微創手術來解決。近日,記者從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承辦的江蘇省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年會上獲悉,目前提高肺癌總體治療效果唯一的途徑就是早診早治。早期微創手術治療能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率,5年生存率能達到70%以上,原發癌的治癒率能達到90%以上。
中大醫院胸心外科主任薛濤主持會議 王倩 攝
兩肺長了5個結節 考慮是早期肺癌
李奶奶3年前一次體檢偶然發現兩肺多發肺結節,共長了5個結節,大小均在0.8—1.5釐米。李奶奶定期隨診複查,前不久複查胸部CT部分肺結節較前稍增大,於是慕名來到中大醫院胸心外科主任薛濤專家門診就診,後收治入院。
經中大醫院胸心外科、呼吸科、放射科、腫瘤科、放療科、病理科組成的肺結節多學科專家討論後,考慮李奶奶是早期肺癌可能,建議行胸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為減少患者兩次分期手術的創傷,並降低了手術費用,最終專家們決定對患者進行兩側同期手術。
為保證精準切除肺結節的同時又保留患者更多的肺功能,術前制定詳細手術方案,由該院胸心外科專科醫生帶患者於CT引導下定位肺結節,術中薛濤主任團隊採取胸腔鏡下兩側肺段的聯合切除+局部肺結節的楔形切除術,術中順利切除患者兩肺共5枚結節。術後病理提示患者左上肺較大結節為浸潤性腺癌,左上、右上、右中、右下肺小結節均為肺原位腺癌,患者於術後第6天出院。
會議現場 王倩 攝
肺癌發病呈年輕化趨勢
薛濤說,肺癌的一大特點就是早期症狀不明顯,大多數病人發現時,已經失去了手術的機會。近些年隨著CT檢查的普及,發現很多年輕人患肺癌,甚至有20歲出頭就發現早期肺癌。肺癌的臨床上常見的主要症狀,包括咳嗽、咯血、胸痛、阻塞性肺炎、體重下降等,但事實上,等病人出現上述症狀,基本已經到了中晚期。當肺癌引起疼痛症狀時,一般是腫瘤侵犯了胸壁或出現了骨轉移,這種情況就比較糟糕了,屬於中晚期肺癌。
據悉,肺癌的病因現尚未明確,主要考慮和幾種因素有關:首先是吸菸與被動吸菸。與肺鱗癌發病關係密切,肺癌年輕化與青少年吸菸有關;其次是大氣汙染、室內空氣汙染。雖然尚無確定的研究證據證實,但仍被醫療界普遍認為是肺腺癌的重要的致病因素;再次是多基因遺傳。癌症有家族聚集性的特點,有肺癌或癌症家族史的病人,更應警惕肺癌的發生。
除外,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熬夜、缺乏運動、偏食等,與惡性腫瘤的發生都有聯繫。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加引起的焦慮,對機體免疫力有重要的影響。當然,和工作性質也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接觸粉塵、油漆、放射物質的工作環境對肺的影響巨大。最後是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反覆的肺部感染等也會增加肺癌的發病率。
會議現場 王倩 攝
規範化、多學科聯合診治 提高患者生存率
「肺癌患者出現臨床症狀就診,70%以上都是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薛濤說,目前提高肺癌總體治療效果唯一的途徑就是早診早治,通過規範化治療和多學科聯合診治,可大大提高晚期肺癌的生存期。早期微創手術治療能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率,5年生存率能達到70%以上,原發癌的治癒率能達到90%以上。
一旦發現肺部有佔位,經過多學科會診考慮為肺癌的,首先應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對於肺原位癌(CT上表現為純磨玻璃結節),首選微創手術切除,能夠達到完全治癒的效果,不會復發轉移;對於進入分期的I期、II期和IIIa期非小細胞肺癌也可以從外科手術中獲得益處;IIIB、IV期(有轉移)肺癌則原則上不應進行外科手術,可以選擇藥物治療。
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劑量CT篩查
專家指出,胸部低劑量螺旋CT篩查,是目前較理想的肺癌篩查方式,它可以發現肺部2至3毫米及以上的小病灶,放射性劑量低,對人體更安全,可以更好地實現肺癌排查的目的。因此對於40歲以上的高危人群(有肺癌家族病史,長期抽菸等),應進行每年一次的低劑量螺旋CT篩查。
通訊員 崔玉豔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
校對 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