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組成影響腎細胞癌患者腫瘤免疫治療的應答

2021-01-15 谷禾健康

轉移性腎細胞癌(RCC)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免疫性惡性腫瘤」,對不同的免疫療法敏感。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ICB)的發展,使腎細胞癌(RCC)的臨床預後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雖然如此,但治療響應的持續時間以及預測的改善仍舊沒有滿足醫療需求。雖然人們已經認識到抗生素(ATBs)會降低ICB在各種惡性腫瘤中的臨床活性,但對於不同的腸道非致病菌(共生菌)對ICB在腎細胞癌中的療效的直接影響卻知之甚少。

近日,來自法國科學家的一項發表在《Eur Urol (歐洲泌尿學雜誌)》期刊的一篇題為「Gut Bacteria Composition Drives Primary Resistance to Cancer

Immunotherapy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Patients」 研究發現:微生物群的組成受TKI和ATB的影響,並影響免疫治療的成功, 未來研究人員表示在開始治療前對糞便的分析可能可以指導臨床醫生用藥,以防止腎細胞癌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原發性耐藥。

簡稱/名詞介紹:

ORR:客觀緩解率,指腫瘤縮小達到一定量並且保持一定時間的病人的比例,也就是在任何時候完全緩解和/或部分緩解的患者數量。

PFS:無進展生存期,指從隨機分組開始到第一次腫瘤進展或死亡時間。

BOR:本文中,研究者評估的從nivolumab開始治療之日到治療結束的最佳腫瘤反應(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或疾病進展)。

文章中使用RECIST療效評價標準1.1評估腫瘤反應

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除結節性疾病外,所有目標病灶完全消失或所有目標結節須縮小至正常大小(短軸<10mm)

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所有可測量目標病灶的直徑總和低於基線≥30%。目標結節總和使用短徑,而所有其它目標病灶的總和使用最長直徑。

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可測量目標病灶的直徑總和增大≥20%超過觀察到的最小總和,如治療期間未觀察到總和降低,則定義為超過基線。

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SD】:介於PR和PD之間。

摘要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在晚期腎細胞癌患者中,其腸道菌群組成對ICB療效的預測價值。研究人員收集了69例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的糞便樣本和2994例健康志願者的糞便樣本。同時,研究人員還進行了臨床前研究,將對ICB具有抗性的腎細胞癌患者糞便微生物移植到荷瘤小鼠上,以此證明了腸道細菌組成與ICB臨床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還評估了在開始nivolumab治療前使用TKl對微生物群組成的影響。通過WGS-MG測序分析識別其微生物群組成。研究發現,近期抗生素使用可改變腸道菌群組成,並降低患者的客觀緩解率,促進了不同優勢物種類群的形成,如Clostridium hathewayi菌在腎細胞癌患者的糞便中較為富集。

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在接受nivolumab藥物前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能夠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最後,研究人員表示微生物群的組成受TKI和ATB的影響,並影響免疫治療的成功。未來的研究將有助於提高這些特定細菌的作用,以及它們作為新的生物標誌物的潛力。

實驗設計

受試者納入標準:

對IV期腎細胞癌患者和疾病進展的患者每2周注射3mg/kg的nivolumab(納武單抗),直到疾病進展或在NIVOREN

GETUG-AFU 26第二階段試驗中出現無法忍受的毒性為止。

細節:

第一年在基線和每8-12周進行一次CT掃描,然後每12-15周進行一次CT掃描直到疾病進展。根據國際人體微生物組標準指南(SOP_03_V1) 進行糞便樣本收集,在第一次注射nivolumab前(T0,<1mo);第二次(T4,4wk);第四次(T8,8wk);第12次(T24,24wk)

宏基因組學和統計學分析:

從糞便標本中提取總DNA,並按照MetaGene Polis(INRA)工作流程使用IonProton技術進行測序。從豐度矩陣開始,只考慮在所有樣本中至少有20%存在的分類群,然後對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和標準化。監督偏最小二程判別分析(PLS-DA)和隨後的變量對模型的重要性圖(VIP)找出與BOR相關的組中的差異物種。雙尾Mann-Whitney U和Kruskal-Wallis檢驗分別評估成對比較和多重比較的意義,p<0.05。計算用於網絡相關分析的Pearson矩陣。所有的p值都經過FDR矯正。

主要結果

1. ATBs影響了ICBs對腎細胞癌患者的臨床療效,並改變了腸道菌群的β多樣性和組成

ATB:抗生素;noATB:未使用抗生素;NR:無腫瘤反應;PR:部分緩解;PD:疾病進展;

PFS:無進展生存期;R:有腫瘤反應;SD:疾病穩定;ORR:客觀緩解率

(B).使用和不使用抗生素腎細胞癌患者人數佔總患者人數的比例以及不同RECIST療效結果佔使用或不使用抗生素腎細胞癌患者人數的比例。ATB組11例,在抗PD-1阻斷後2個月內服用抗生素;noATB組58例,未服用抗生素。接受ATBs治療的患者的ORR低於未接受ATBs治療的患者(9%

vs 28%, p < 0.03,p值採用雙尾卡方檢驗)

(C). 基於PCoA分析的預處理樣品糞便微生物群組成標準化和歸一化數據的β多樣性排序圖。95%置信度。ANOSIM指標通過999次置換來評估ATB組和noATB組之間的差異。ATB個體與noATB個體的從糞便中分離出的細菌種類有顯著差異。

(D).

Lefse圖,基於LDA得分為每個組識別出差異物種。在這些差異物種中,如Eubacterium rectale菌在noATB糞便中富集,而其他細菌類群,如Erysipelotrichaceae bacterium_2_2_44A和Clostridium hathewayi在ATB糞便中富集。

2. 在noATB隊列中,腸道菌群組成可以預測ICBs的臨床結果。

利用糞便中的微生物組成的Alpha和Beta多樣性結果可以對腎細胞癌患者人群中的R和NR個體進行分層,並可用於預測PFS>

12個月的患者。

mAb:單克隆抗體;MGS:metagenomic species;SEM:標準誤

(A).對noATB基線樣本(n=58)中的糞便微生物使用鳥槍法測序,圖中展示了PFS<12個月和PFS>12個月的所有癌症患者的基因豐富度和MGS計數。ICBS開始後12個月,豐富度計數(GC)或MGS水平與以無疾病進展為標準的臨床反應相關。

(B). noATB預處理樣本的PCoA分析(使用細菌流行率>=20%的閾值)的β多樣性排序圖。95%置信度。ANOSIM和PERMANOVA指標使用999次置換,評估R(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或病變穩定>6個月)和NR(死亡或疾病進展或病變穩定<6個月)之間的差異。兩組間有明顯的分離。

(C).使用偏最小判別分析的變量對模型的重要性圖,按重要程度由大到小描述了35個組間差異物種。箭頭突出重要物種。條形填充顏色表示物種平均相對豐度最高的隊列,條形框顏色表示物種平均相對豐度最低的隊列。條形的寬度表示FR的高低。*表示Mann-Whitney

U檢驗的顯著性。Akkermansia muciniphila, Bacteroides

salyersiae,和 Eubacterium siraeum菌種比例過高。

(D).被選中的Akkermansiamuciniphila和Bacteroides salyersiae菌種的相對豐度和流行率條形圖。在腎細胞癌患者糞便中這兩種菌的流行率和相對豐度在R和NR隊列中都較高。相對豐度的p值由雙尾Mann-Whitney U檢驗得到,流行率的p值由卡方檢驗得出。

3.在腎細胞癌患者中,在使用nivolumab前先使用TKI和ATB藥物與腸道菌群組成改變密切相關。在69個RCC隊列中,R和NR的細菌比較分析,彌補了用NR-FMT在小鼠中觀察到的反應性的不足,建立了糞便中有利的細菌組成與臨床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CICB:聯合ICB治療;D0:隨機日期;Dx:最後一次IVIS測量;

(A). 在無特定病原體(SPF)的BALB/c小鼠體內注射ATB3天後進行糞便微生物移植(FMT)。2周後,原位接種螢光素酶工程腎癌(Luc+RencA),從第7天開始每4天腹腔接種抗PD-1+抗CTLA-4單抗(CICB)或同型對照單抗(Ctrl)。此外,在第4天,每隔3天給接受CICB的受體小鼠口服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Am)、Bacteroides salyersiae 菌(Bs)細菌B.xylanosolvens(Bx)或應答者患者(R)的糞便。

(B). 15份FMT供體糞便的比例. (人類有腫瘤反應者[HR]和人類無腫瘤反應者[HNR])在BALB/c小鼠(小鼠有腫瘤反應者[MR]和小鼠無腫瘤反應者[MNR])。觀察到患者的反應和小鼠受體對ICBS的反應之間有27%的一致性:只使用了4份高於15FMT的糞便樣本。

(C)(E).使用螢光素酶活性的生物發光成像監測ATB治療小鼠在FMT後的Renca進展。在每個ICB周期前口服具有免疫刺激作用的Am或Bs或R-FMT來補償NR-FMT(不含Am或Bs菌),恢復了對治療的敏感度(犧牲時的腎臟重量)且螢光亮度降低。

(C)(D).使用腫瘤重量的生物發光成像監測ATB治療小鼠在FMT後的Renca進展。在每個ICB周期前口服具有免疫刺激作用的Am或Bs或R-FMT來補償NR-FMT(不含Am或Bs菌),恢復了對治療的敏感度(犧牲時的腎臟重量)。

4. TKIs誘導腸道菌群改變。TKIs誘導了顯著的和典型的微生物群落改變,包括免疫刺激共生物種,可以利用這些共生物種來提高腎細胞癌患者ICBS的療效。[if !vml]

(A).接受TKI一線治療的患者與對照成人糞便菌群的差異。按LDA分值排序的組間差異物種。觀察到在TKI一線治療組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Alistipes senegalensis富集。

(B).對接受TKI治療(阿西替尼、舒尼替尼和卡博替尼)的BALB/c小鼠進行分析,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差異物種按重要性從大到小排序。在BALB/c小鼠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三種TKI都顯著地誘導了菌群的α和β多樣性的變化。

箭頭表示相關的細菌種類。

柱狀條形圖分別描述了TKI治療組中最具判別意義的兩個菌種的相對豐度和流行率,即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Alistipes senegalensis. 其中,觀察到在人類和小鼠身上,Sunitinib和Cabozantinib有效的刺激了Alistipes senegalensis的豐度增長。對於三種不同的TKI(axitinib(阿西替尼)、sunitinib(舒尼替尼)和Cabozantinib(卡博替尼)),使用Mann-Whitney U檢驗來評估統計學差異. (*p<0.05,**p<0.01,*p<0.001)

結論

通過應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學和組間差異分析手段(LEfSe, PLS-DA, VIP, and networks),研究人員確定了一組與原發耐藥相關的物種(厚壁菌門,梭菌科,Clostridium clostridioforme種和Clostridium hathewayi種),並且由於使用ATB和癌症轉移的狀況。這些物種變得豐富。據以往的一些研究報告,Clostridium hathewayi菌種是與結腸癌診斷相關的致病因子的一部分,並且可以減輕小鼠的抗原特異性T細胞反應。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些與預後良好和腸道穩態狀態相關的共生物種,它們分別屬於優桿菌科(Eubacterium

rectale和Eubacterium siraeum種),毛螺菌科(Dorea longicatena種),Verrucomicrobioaceae科(Akkermansia muciniphila種),而且都屬於擬桿菌目。

結果表示微生物群的組成受TKIs和ATBs的影響,並影響免疫治療的成功。ATB顯著影響微生物群的β多樣性,導致如前所述的優桿菌科家族成員(如Eubacterium rectale)的優勢不突出,而有利於致病菌種(Erysipelotrichaceae bacterium_2_2_44A和Clostridium hathewayi)。這種微生物群的改變與ICB治療期間ORR的降低有關(ATB組73%的原發耐藥,noATB 33%,p<0.03)。在使用nivolumab之前使用TKI也可導致腸道菌群組成的變化,可能抑制ICB的療效。該研究的局限性在於,比如研究的結論依賴於69名腎細胞癌患者的單一隊列,其中只有11名患者服用ATBs和二線治療,並受到許多混雜因素(既往治療、發病和其他因素,如血紅蛋白)的幹擾。

展望

研究人員表示在開始治療前對糞便的分析可能可以指導臨床醫生用藥,以防止腎細胞癌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原發性耐藥。而更好地了解腸道菌群組成與局部、全身和腫瘤免疫系統之間的機制聯繫,將有助於為腎細胞癌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設計最佳的補充治療方案。

相關焦點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導讀微生物群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人類健康和疾病之間的平衡可以通過腸道菌群來調節。腸道菌群可以局部和系統地調控宿主的免疫系統。腫瘤免疫治療已經成為治療腫瘤患者的一種有效方法。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微生物群影響癌症免疫治療的療效,特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阻斷PD-1或PD-L1和CTLA-4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S)。
  • 腫瘤治療「全能黑馬」登場!腸道菌群竟然能夠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因此,腸道菌群已成為提高癌症治療的功效並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應的新靶標。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療法會干擾宿主的免疫反應,並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異常,進而影響療法的效率。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調節藥物療效,消除抗癌作用並介導毒性作用在癌症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通過解除身體免疫系統的剎車機制」來發動有效的腫瘤攻擊 - 是癌症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
  • 腸道菌群竟然能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因此,腸道菌群已成為提高癌症治療的功效並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應的新靶標。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療法會干擾宿主的免疫反應,並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異常,進而影響療法的效率。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調節藥物療效,消除抗癌作用並介導毒性作用在癌症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通過解除身體免疫系統的剎車機制」來發動有效的腫瘤攻擊 - 是癌症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
  • Science|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撰文 | 雪月責編 | 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的抗腫瘤作用發揮了免疫系統的腫瘤治療潛力。靶向CTAL-4、PD-1或PD-L1的方法已經用於治療黑色素瘤、腎細胞癌和非小細胞肺癌。
  • Science | 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靶向CTAL-4、PD-1或PD-L1的方法已經用於治療黑色素瘤、腎細胞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即使有患者從ICB治療獲益,但是患者對於ICB治療敏感性存在明顯異質性,許多其他類型的腫瘤對於ICB治療具有抵抗性。因此,患者治療抵抗的機制亟待研究。  最近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影響抗腫瘤免疫反應。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可以預測ICB的治療效果。
  • Science:腸道菌群會成為癌症治療領域的新突破嗎?
    研究發現,健康的腸道菌群似乎是腫瘤免疫療法所需要的,因為其或可提高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應答。 腸道菌群與免疫 腸道菌群在免疫系統應答中起著重要作用,乍一看,這似乎有些奇怪。但是,考慮到我們絕大多數的免疫細胞(高達 70%~80%)都在腸道中活動,這就不再奇怪了。腸道作為人體巨大的「運輸樞紐」,免疫細胞直接暴露於外部世界以及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基因多樣性的腸道微生物組中。
  • 讓癌症免疫治療效果翻倍,科學家發現這類細菌能影響PD-1免疫治療效果
    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腸道菌群居然對腫瘤免疫治療效果有著巨大影響。 二、腸道菌群讓抗PD-1/ PD-L1免疫治療更有效 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大量的臨床試驗線索都表明微生物組對於癌症研究至關重要。
  • 糖皮質激素治療與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的相關性
    UC在中國IBD患者中最常見,其發病機制被認為是在遺傳易感者中,異常環境因素驅動導致的黏膜免疫應答紊亂和黏膜屏障功能異常。腸道菌群是一類與IBD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表明,腸道菌群在UC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與非IBD人群相比,UC患者的腸道菌群生物多樣性減少,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並隨病變程度的不同而發生顯著變化。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propria lymphocyte ,LPL),派伊氏結(peyer』patch ,PP),腸繫膜相關淋巴結等腸道淋巴組織組成。二、正常腸道菌群的免疫功能腸道細菌對免疫系統影響的研究 ,在建立無菌動物模型之後有了長足進展。比較無菌動物與普通動物在免疫器官形態,免疫細胞數量、功能及空間分布的差異性,可了解腸道細菌與免疫的關係。
  • 多樣性增加281%,人類腸道菌群基因組圖譜公布!
    但是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癌症患者因接受免疫藥物治療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最終出現不得不提前終止治療的情況。而寄居在人體內的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能夠極大地改善患者對該療法的響應程度,腸道菌群因其與宿主的共生關係正受到越來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關注。2月11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重磅發布人類腸道菌基因組最新圖譜。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強大的腸道菌群已被成為公認的人體另一大「器官」,它的功能也被挖掘出來。 腸道菌群失調是如何導致腫瘤的? 如何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腫瘤? 今天康小橙就來為大家揭示腸道菌群和腫瘤的那些事兒。
  •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治療的神之匯合 有望大幅提升免疫治療效果
    他們分析了40多名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確定對PD-1抑制劑的響應與腸道微生物之間存在顯著關聯,響應的患者有更高水平的長雙歧桿菌、產氣柯林斯菌和屎腸球菌,把這些患者的糞便移植給無菌小鼠後,小鼠的腫瘤免疫應答增強,也讓抗PD-L1治療的效果更上一層樓[5]。
  • 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力量出現!
    腸道菌群失衡會導致疾病包括癌症的發生,與此同時,腸道菌群也可以影響癌症的治療。比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近兩年癌症領域的重大突破之一,然而,有效率僅在20~30%,而在某些類型的癌症中,幾乎沒有響應,並且通常伴有明顯的副作用。有趣的是,最近的人類臨床研究和臨床前試驗表明,檢查點抑制劑的功效受患者腸道菌群的影響。某些腸道細菌菌株可以促進PD-1抑制劑的作用,某些菌株則抑制它。
  • 腫瘤免疫治療的風向標——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諸多臨床研究已證實腫瘤免疫治療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與此同時,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探索也成為了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的熱點。
  • 腫瘤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大盤點
    近年來,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諸多臨床研究已證實腫瘤免疫治療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
  • 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可從腸道菌群入手!
    我們已經知道,患有各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會出現腸道微生物的變化。此外,將多發性硬化症(MS)患者的糞便移植到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實驗小鼠中,也會誘發動物出現相應的疾病症狀2。 相反,採用抗生素幹預或在無菌環境中飼養小鼠可以預防、治療甚至治癒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 如何預測癌症免疫治療效果?微生物代謝物或給出提示
    檢查點抑制劑是用於增強免疫系統的免疫調節性抗體,可改善腫瘤患者的預後。儘管檢查點抑制劑有重要的臨床益處,仍有部分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不佳,然而,當前缺乏強有力的預測性生物標誌物來挑選適合免疫治療的患者。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腸道微生態在膿毒症發生之後會有所改變,成為膿毒症治療的新舉措、新方向。腸道微生態結構和功能改變和諸多疾病相關,比如:難辨梭菌感染、炎症性胃腸道疾病、肥胖。膿毒症的發生發展受到機體諸多因素影響,而且機理並不完全明確,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腸道微生態紊亂會加重膿毒症病情,影響預後。
  • 「何為健康」功能醫學系列直播課堂—龔鈺瑩《腸道健康助力腫瘤...
    更有發現這些影響不僅是只針對於胃腸道中的腫瘤,也表現在其它的腫瘤中,如黑色素瘤、卵巢癌、肺癌、胰管腺癌和肉瘤。除了它們在治療效果中的作用外,腸道微生物群還可能影響抗癌治療引起的副作用。其中腸道微生物的不同帶來的影響也不同。那我們就來看一下具體的作用吧。 腸道微生物群已被證明與腫瘤治療有直接的相互作用或通過免疫調節間接刺激腫瘤患者抗癌治療中的反應。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由於輔助激素治療的有效性,與惡性程度更高的亞型比如三陰乳腺癌相比,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具有更好的短期預後。然而,被診斷為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的患者在腫瘤侵襲性和總體生存期方面存在異質性,有一部分患者在接受了5年的標準內分泌治療後仍有復發的高風險。這種結果的異質性導致在最初緩解5年或更長時間後發生復發性轉移性疾病的風險雖然小但持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