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治療新發現!新國大蘇研院卞勁松團隊在《Science》子刊發表科研成果

2021-02-13 蘇州工業園區新國大研究院

鈉鉀-ATP酶(NKA)是一種跨膜蛋白,由α, β, γ三個亞基組成,其中含有催化位點的α亞基有四種異構體α1-α4。在中樞神經系統中,NKA需要消耗由呼吸作用產生的大約40%的能量來維持整個細胞膜的離子梯度。近年來,有研究發現NKA活性的逐漸下降會加劇衰老過程中的神經元退變。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NKA與帕金森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臨床研究發現,帕金森病患者的紅細胞中NKA活性明顯降低,並且在ATP1A3基因突變患者中發現了快發病性肌張力障礙-帕金森症候群(RDP)的運動症狀和腦脊液中多巴胺代謝異常。這些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為「NKA可能在帕金森病的發病機理中起重要作用」提供了臨床證據。

α-突觸核蛋白(αSyn)是路易小體的主要成分,細胞內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聚集形成路易小體被認為是帕金森病的重要病理特徵。泛素-蛋白酶體系統和自噬-溶酶體系統是α-突觸核蛋白降解的兩種重要途徑。在帕金森病中,自噬-溶酶體途徑的功能障礙導致α-突觸核蛋白聚集,進一步引起細胞功能障礙,包括加劇泛素-蛋白酶體和自噬-溶酶體系統功能異常、誘導線粒體功能障礙和內質網應激。這些是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行性退變的主要因素。因此,通過調控自噬促進α-突觸核蛋白降解已成為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靶點。鑑於已有研究報導NKA在調控自噬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國大蘇研院高級研究員卞勁松團隊提出通過激活NKA依賴性的自噬來促進α-突觸核蛋白清除的理論假設。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
    導言:帕金森氏病(PD)影響全球600多萬人,是世界範圍內第二大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雖然帕金森氏病的確切病因仍然未知,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證實了其病理學中的多種分子機制。近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帕金森氏病患者體內星形膠質細胞的特殊代謝變化。星形膠質細胞(Astroglia),是哺乳動物腦內分布最廣泛的一類細胞,也是膠質細胞中體積最大的一種。
  • 南科大近期發表了這些科研成果
    有關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的研究成果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團隊聯合同濟大學教授朱瑞新團隊和德國杜塞道夫大學William Martin教授團隊,在真核細胞線粒體與Alpha變形細菌之間的進化關係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新進展:科學家發現帕金森氏病患者星形膠質細胞代謝異常 2020-09-09 15: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文讀懂帕金森病的「那些事」
    帕金森病的常用治療方法一旦確診帕金森病,患者應該儘早開展針對性治療,以延緩帕金森病的病情進展採用對因治療,是帕金森病的治療方向。但目前尚處於臨床研究、科研轉化階段。需要選擇適合的帕金森受試者,其治療經費由臨床科研費用提供。
  • 英國科學家開發改良版西紅柿,有望成為帕金森病藥物來源
    但是你能想像西紅柿有朝一日會被用來治療帕金森病嗎?近日,由英國諾維奇研究園(Norwich Research Park)代謝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系教授Cathie Martin 與其合作者,開發了一種轉基因西紅柿,可提供治療帕金森病的藥物。
  • 科學家發現能改善運動功能的分子 為治療帕金森病帶來新希望
    帕金森病的進展與大腦中多巴胺的生產受到影響有關,因此,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可以增加這種關鍵神經遞質的供應的技術上。哈佛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了兩種分子,在這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它們能促進帕金森病小鼠體內多巴胺的產生,並因此大大改善了它們的運動功能。
  • Science:重磅!揭示帕金森病中的腦細胞死亡機制
    帕金森病的一種標誌是神經細胞退化。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以小鼠作為研究對象,鑑定出導致與帕金森病相關的身體和智力退化的一連串細胞死亡事件。這一結果可能為開發阻斷帕金森病進展的藥物提供新的靶點。
  • 清華和哈佛兩個團隊在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機制研究上取得...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了響應丘腦底核電刺激的兩條包含小腦的神經通路,並闡明了它們各自在頻率敏感性與可塑性方面的特點,以及與帕金森病不同症狀的關係,從而深入揭示了丘腦底核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腦功能機制,對開發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邁向高水平】暨南大學李曉江團隊在《Cell》發表重要學術成果...
    (團隊成員)  該研究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病基因敲入豬,精準地模擬出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為開發治療亨廷頓舞蹈病的新手段提供了穩定、可靠的動物模型,也為培育其它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動物模型提供了技術範本和理論依據。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居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
    據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廣東省科研機構排名由原來的位列第二躍居第一,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據統計,此次計入自然指數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來自生命科學領域,這與深圳先進院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前瞻布局緊密相關。
  • 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推出「新冠病毒肺炎」專題
    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推出「新冠病毒肺炎」專題發布鍾南山、張伯禮、陳薇、李蘭娟等多位院士及其團隊的最新抗疫科學研究成果光明日報北京11月5日電記者金振婭5日從中國工程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 中美專家攜手發現新基因 成阿爾茨海默病等防治潛在新靶點
    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1月13日電 (陳靜 孫國根) 中美兩國醫學專家經過4年多的合作研究,率先發現全新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科學家揭示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
    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記者郭穎)中國科學家領銜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腦深部電刺激治療帕金森病的關鍵機制,為開發帕金森病新療法、進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供參考。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又稱腦起搏器,通過植入大腦中的電極可以直接調控大腦不同的功能網絡,在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精神類疾病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能有效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
  • 鄭大一附院滕軍放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科研成果
    當前位置 > 首頁 > 中新河南 > 正文 熱線:65851328-7053(網站) 信箱:henanonline@126.com鄭大一附院滕軍放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發表科研成果 2020年03月03日 16:46來源:鄭大一附院宣傳處
  • 【招募】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志願者招募
    【招募】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志願者招募 2020-04-14 2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近期帕金森疾病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些針對遺傳性疾病的實驗性治療方法靶向發生突變的蛋白或酶,但是這項新的研究採用了一種不同的方法。Krainc及其團隊並沒有試圖修復發生突變的酶,而是擴大健康的酶,這種方法成功地緩解了小鼠模型中的帕金森病症狀。 Krainc說,「這項新的研究突出表明野生型β葡糖腦苷脂酶(β-glucocerebrosidase, GCase)激活是多種帕金森病形式的潛在治療靶標。」
  • 通過機器學習發現帕金森病患者治療的新穎方法
    打開APP 通過機器學習發現帕金森病患者治療的新穎方法 教育新聞網 發表於 2020-04-26 11:31:58 (文章來源:教育新聞網) 帕金森氏病(PD)的標誌之一就是震顫。
  • 猴子也會自發罹患帕金森病
    猴子也會患上帕金森病嗎?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研究人員對其圈養的實驗猴大群體進行了篩選,在對篩選出的60隻食蟹猴和恆河猴進行對比實驗後,他們發現,其中一隻10歲的雄性食蟹猴自發地表現出典型並且嚴重的帕金森病症狀,這是國際上首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