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希望:對α-突觸核蛋白聚集抑制劑的研究突破

2020-12-07 儀器信息網

Jody Mason博士在美國JBC上發表文章,驗證了構建抗α-Syn聚集肽抑制劑的方法,而且為潛在的藥物候選分子提供了一種很有前途的肽序列。梅森博士評論道:「使用CEM公司的Liberty Blue做多肽合成實驗,它能夠快速合成研究所需的多肽,節省了我們大量的成本和時間,我們也願意嘗試更多的研究,面對更多的風險和挑戰。Liberty Blue是我們實驗室的一個很好的補充,我強烈建議其他研究人員使用這個系統。」

帕金森病是神經系統的一種漸進性疾病,約佔所有痴呆症的15%。多見於老年人,據國內權威機構統計,我國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大約是1.7%,並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據推算,目前國內帕金森病患者已經超過220萬。

目前的醫學水平對這一病理改變的準確病因仍不清楚,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診斷方法(主要依靠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徵),目前藥物治療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手術治療是藥物治療的一種有效補充。應用的治療手段雖然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也無法治癒疾病,但能改善症狀,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於這個「老大難」,各大藥廠使出渾身解數,近幾年,上市了幾款帕金森新藥,像奧匹卡朋(Opicapone)、GOCOVRI (緩釋金剛烷胺)等,但對於這個漸進性的疑難病來說,仍未突破既往的作用靶點。迫於研發難度和資金壓力,全球最大製藥公司輝瑞在2018年年初宣布,將放棄研發治療阿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的新藥,裁撤時間科學研究和早期發展項目約300個相關職位,足可見研發帕金森類藥物的困難程度。

帕金森病是神經系統的一種漸進性疾病,約佔所有痴呆症的15%。多見於老年人,據國內權威機構統計,我國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大約是1.7%,並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據推算,目前國內帕金森病患者已經超過220萬。目前的醫學水平對這一病理改變的準確病因仍不清楚,應用的治療手段雖然不能阻止病情的進展,也無法治癒疾病,但能改善症狀,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帕金森的病理特徵是蛋白質團簇的形成,這些蛋白質稱為路易體。 α-Syn一種突觸前神經元蛋白質作為路易體的主要成分,與帕金森病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因此引起了科學界極大的興趣 目前的研究表明,α-Syn通過中間可溶的寡聚構象(稱為原纖維)來幫助路易體。 這些原纖在神經元包涵體中沉積,然後通過影響細胞內靶標和突觸功能而導致細胞死亡。

之前的研究已經證明,α-Syn的71-82區域負責整個140 mer蛋白的聚集。但是梅森博士的小組指出,早發性帕金森病相關的突變是在該蛋白質的另一個片段中發現的。在觀察到大多數突變後,發現該突變位於或非常接近46-53區域,他們選擇根據這個肽段檢測一個10聚體,具體而言,他們創建了45-54序列的209952個成員庫,其中包括已知的突變,以及如圖1所示的一系列可選的殘基選擇。然後用多路復用的細胞內蛋白片段互補分析法(PCA)篩選該多肽在此基礎上,從文庫中篩選出約200個候選基因。隨後,在序列選擇生長條件下進行了基於競爭的主成分分析,闡明了生長速率的差異。競爭主成分分析從最初發現的200個α-Syn結合劑中獲得了一個最有前途的序列,可以通過測序來確定。

1. α-Syn(TOP)的45-54生型序列被用來建立一個209952個成員肽庫。包括與早發帕金森病相關的殘基位置和選項(下劃線和粗體表示部分)。

 

從競爭的PCA循環中鑑定的前導肽候選物能夠與疾病相關的生型α-Syn結合併降低澱粉樣蛋白的形成超過90%。梅森博士然後利用固相肽合成技術原生型45-54α-Syn肽(作為對照)和PCA衍生肽候選物,研究其對140聚體生型α-Syn結合的影響。從PCA研究中得到的肽能夠防止生型α-Syn1:1化學計量下聚集,與原子力顯微鏡(圖2)和THT染料結合試驗一起證實,圓二色性實驗證實幾乎完全預防了多肽的β摺疊二級結構。正如預期的選擇方法,抑制劑也導致與α-Syn聚集相關的毒性大幅度降低。因此,研究不僅驗證了構建抗α-Syn聚集肽抑制劑的方法,而且為潛在的藥物候選分子提供了一種很有前途的肽序列。

2. 左邊顯示的是α-Syn蛋白形成的毒性澱粉樣纖維的原子力顯微鏡圖像。這些都是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中發現的。右邊是與新衍生肽混合的同一蛋白質。肽結合在α-Syn蛋白中的粘性部分,幾乎完全阻止了纖維的形成。

 

梅森博士在2013年底開始使用CEM的?Liberty Blue™肽合成儀。該系統使他能夠快速合成研究所需的多肽。相較於之前購買多肽,現在能夠節省大量的成本和時間,這對他的工作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另一個好處,梅森博士不再關心是否有足夠的肽材料用於實驗問題,因為現在他可以快速有效地製造更多的肽。梅森博士評論道:「自從有了Liberty Blue,我們願意嘗試更多的研究,並能面對更多的風險挑戰。Liberty Blue是我們實驗室的一個很好的補充,我強烈建議其他研究人員使用這個系統。」

 

 

Jody Mason博士發表的文章:

Intracellular Screening of a Peptide Library to Derive a Potent Peptide Inhibitor of a-Synuclein Aggregation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5, 290 (12), 7426–7435

DOI: 10.1074/jbc.M114.620484

 

相關焦點

  • Chan團隊報導一種新型可抑制α-突觸核蛋白聚集的多肽抑制劑
    Chan教授課題組最近研發了一種靶向SUMO interacting motif從而抑制α-突觸核蛋白聚集的SUMO1蛋白衍生多肽。該研究為帕金森病和其他α-突觸核蛋白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一種新思路。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2021年1月14日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
  • 分子伴侶調節α-突觸核蛋白
    分子伴侶調節α-突觸核蛋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1:16:14 瑞士巴塞爾大學Sebastian Hiller、Björn M.
  • Nature子刊:PD相關的α-突觸核蛋白核心主控區結構和功能被解析
    科學家們是從神經系統的健康細胞中發現α-突觸核蛋白的,但是當這種蛋白質聚在一起或者聚集成澱粉樣蛋白斑塊時,就會出現問題,這種斑塊會破壞人體的正常功能。研究者認為α-突觸核蛋白的一個短區域(被稱為NAC)是與帕金森氏症相關的關鍵區域,因為它特別容易聚集。
  • 新療法層出不窮 治癒帕金森病未來可期
    在帕金森病中,這種情況似乎確實存在。」Inhibikase公司的Milton Werner博士認為:「環境因素很可能有助於帕金森病的發展,但我認為這仍然是一個謎。」他補充說,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發展源於聚集或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導致的損傷,這些聚集積聚在大腦的受影響區域」。帕金森病遺傳學研究的另一個成果是,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了疾病的複雜性和多維性。
  • 美國研究發現眼淚可用來診斷帕金森病:一蛋白質是常人5倍
    【編譯/觀察者網 陸雨聆】打個哈欠哭兩下,就可以知道自己得沒得帕金森病?這一天也許不再遙遠。 由於病因複雜、患者臨床症狀表現多樣等原因,精確診斷帕金森病向來不是一件易事。高漏診率和誤診率,給全球各地的患者都帶來了極大痛苦。 而近期,美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便宜、可靠、還不具侵襲性」的全新診斷方法。
  • 豐富的魚類蛋白可抑制α-突觸核蛋白澱粉樣蛋白形成
    在人類中,相同的澱粉樣蛋白結構主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症有關。近日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的研究Abundant fish protein inhibits α-synuclein amyloid formation對這些澱粉樣蛋白之間的可能聯繫進行了探究。
  • 揭示帕金森病中的腦細胞死亡機制
    帕金森病的一種標誌是神經細胞退化。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以小鼠作為研究對象,鑑定出導致與帕金森病相關的身體和智力退化的一連串細胞死亡事件。這一結果可能為開發阻斷帕金森病進展的藥物提供新的靶點。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在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腦黑質(Substantia nigra)區域中,對α-突觸核蛋白的免疫組化分析顯示對神經內路易氏體的陽性染色(棕色),圖片來自Wikipedia。所有蛋白都摺疊成決定功能的複雜結構。
  • PNAS:天然化合物角鯊胺有望用於帕金森病臨床治療
    2017年1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據科學家報導一種天然化合物能夠通過阻斷導致帕金森病的分子途徑從而抑制毒性物質的產生。這些初步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叫做角鯊胺的化合物有望得到多種途徑開發用於治療帕金森病。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NAS上。角鯊胺發現於20世紀90年代,是一種存在於角鯊科動物體內的類固醇物質。科學家通過合成更安全的類似物,曾將這種化合物用於癌症和眼部疾病的臨床試驗,目前一項針對帕金森病患者的臨床試驗正在計劃當中。
  • 近期帕金森疾病研究的最新成果
    科學家們首次觀察到帕金森氏病關鍵蛋白「α-突觸核蛋白」如何隨時間變化,並能夠對蛋白質聚集的初始階段加以鑑定。 眾所周知,導致震顫等症狀發作的神經元退化與大腦中的α-突觸核蛋白聚集物(也稱為澱粉樣細絲)有關。在形成這種細絲之前,α-突觸核蛋白要經歷一個被稱為「寡聚體」的中間階段,這一過程同樣存在於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腦中。然而,觸發寡聚體聚集以及神經元細胞丟失與變性的機制目前尚無共識。
  • 未來5年 帕金森病療法將有重大研究突破
    事實上,MJFF在研究帕金森病的療法方面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Sherer博士說,帕金森病的病因被認為是遺傳傾向和環境觸發因素的綜合作用,研究揭示了該病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聯繫。他補充說:「我們還發現帕金森和非腦部疾病(如戈謝病和克羅恩病)之間的基因相似性,這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治療各種疾病。」
  • 帕金森病治療新發現!新國大蘇研院卞勁松團隊在《Science》子刊發表科研成果
    鈉鉀-ATP酶(NKA)是一種跨膜蛋白,由α, β, γ三個亞基組成,其中含有催化位點的α亞基有四種異構體α1-α4。在中樞神經系統中,NKA需要消耗由呼吸作用產生的大約40%的能量來維持整個細胞膜的離子梯度。近年來,有研究發現NKA活性的逐漸下降會加劇衰老過程中的神經元退變。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NKA與帕金森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 【Nature合作刊】突破!科學家發現與帕金森病高度相關的蛋白結構...
    據統計,全球有超過1000萬人受到PD的影響,它是僅次於阿爾茨海默氏病的第二大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氏病的特徵是特定的蛋白質 「錯誤摺疊」並變性失活,而其中,α-突觸核蛋白(αS)是目前PD研究人員關注的重點,它是一種在人腦中含量豐富的蛋白質,也存在於其他身體組織中,如心臟、肌肉和腸道。
  • 今日《自然》:真沒想到,分子伴侶還能用來治療帕金森病?
    ▎學術經緯/報導 帕金森病是一類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這些患者的神經細胞裡,往往能看到一類叫做路易小體(Lewy bodies)的結構,裡頭是α突觸核蛋白的積聚。
  • 羅氏製藥和Prothena將把帕金森病候選藥物推進2b期試驗
    Prasinezumab將進入2b期療效試驗,此前的一項試驗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結果。Prasinezumab是一種設計靶向作用於α-突觸核蛋白的單克隆抗體。α-突觸核蛋白是一種在神經元中發現的蛋白,可聚集並可以在細胞之間擴散。 這導致了神經元功能的障礙和喪失,最終導致帕金森氏病。
  • 專訪「科學突破獎」得主李文渝教授:帕金森病的破冰者
    我們不知道阿爾茨海默病的沉積裡頭有著β-澱粉樣蛋白,不知道神經原纖維纏結裡是tau蛋白,也不知道路易小體裡有α-突觸核蛋白,」 李文渝教授回憶道:「但我和John的技能非常互補,所以我們決定合作,看看能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做出貢獻,找到疾病背後的致病分子。」 1991年,這支團隊很快迎來了突破。
  • 日成功抑制帕金森病原因物質生成 有望助推療法
    (觀察者網訊)日本大阪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1日的英國科學雜誌網絡版上發布成果,稱開發出能抑制「帕金森病」原因物質生成的物質,在使用小鼠的實驗中成功改善症狀。帕金森病是出現手足顫抖、身體僵硬的疑難病症。
  • Nat Rev Neurol熱點綜述:免疫治療+帕金森病=?
    現多種證據表明,免疫系統功能異常在帕金森病(PD)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涉及超過31萬名患有33種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多發性硬化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惡性貧血、橋本病、風溼性多肌痛和Graves病,與PD風險增加有關。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發生PD的風險增加33%。多項研究表明,PD患者血清和腦脊液中存在針對α-突觸核蛋白的自身抗體。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迷走神經是走行最長、分布範圍最廣的腦神經,是腦-腸軸的重要神經組成。迷走神經與大腦的信息傳遞主要通過其與腸肌神經叢、節後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繫進行。由於從腦到腸的迷走神經系統與胃腸道神經系統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突觸連接,從而形成腸道微生物-腸道神經系統-迷走神經-腦這一信息傳遞途徑。α-突觸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在神經元內異常聚積形成的路易氏體(lewy body,LB)是帕金森病病理診斷的重要特徵。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雖然大多數研究者證實MSC的分化以多巴胺能神經元為主,但是僅通過標記神經元的方法尚不能證明分化後的細胞是有功能的,也沒有進一步探討其與周圍細胞及微環境的信息傳遞機制。關於MSC的細胞替代機制,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