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Michael K. Chan團隊報導一種新型可抑制α-突觸核蛋白聚集的多肽抑制劑

2021-02-19 小柯生命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Michael K. Chan教授課題組最近研發了一種靶向SUMO interacting motif從而抑制α-突觸核蛋白聚集的SUMO1蛋白衍生多肽。該研究為帕金森病和其他α-突觸核蛋白病的藥物開發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2021年1月14日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研究團隊已經為該項研究申請國際專利PCT/CN2020/081616。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多見於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60歲左右。我國65歲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大概是1.7%。帕金森病的產生被認為與大腦內一種名為「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異常蓄積有關,迄今沒有根治的方法。

 

據之前的研究報導,野生型的SUMO1蛋白對α-突觸核蛋白的聚集沒有任何抑制作用。但是, Michael K. Chan教授課題組在實驗過程中偶然發現SUMO1蛋白的變異體可以直接與α-突觸核蛋白相互作用。之後,研究人員對SUMO1蛋白變異體的結構進行了優化,得到一種SUMO1蛋白衍生多肽-SUMO1(15-55)。與野生型SUMO1蛋白相比較,它與α-突觸核蛋白的結合力提高了130倍。

 

在進一步的研究中,該團隊通過計算機模擬分子對接和一系列生物化學方法驗證了SUMO1(15-55)是通過自己的疏水性結合口袋特異性的與兩個位於控制α-突觸核蛋白聚集區域的SUMO interacting motif (SIM)結合。基於這個發現,研究人員推測SUMO1(15-55)可能可以抑制α-突觸核蛋白的聚集。

 

為了驗證研究人員的推測,他們在體外試驗,神經細胞模型和α-突觸核蛋白異常表達的帕金森病果蠅模型測試了SUMO1(15-55)對於α-突觸核蛋白的聚集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SUMO1(15-55)可以在體外和細胞實驗中抑制α-突觸核蛋白的聚集,並且,給予SUMO1(15-55)治療的果蠅表現出更少的視網膜退化和緩解的金森病相關的疾病行為。  

該研究報導了一種新型的可抑制α-突觸核蛋白聚集的多肽抑制劑,並為帕金森病的藥物研發提供了潛在的新靶點。期待該多肽抑制劑可以進入臨床前研究,並造福於患者。

 

文章的第一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以及新型生物材料研究中心的博士生梁兆輝,通訊作者為Marianne M. Lee研究員和 Michael K. Chan教授。該工作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陳浩然教授的技術支持。該工作受香港研究資助局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的資金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hembiol.2020.12.010

編輯 | 餘   荷

http://paper.sciencenet.cn/AInews/「小柯」是一個科學新聞寫作機器人,由中國科學報社聯合北大團隊研發而成。新聞由「小柯」獨立完成,經領域專家和科學編輯雙重人工審校和信息補充。「小柯生命」是「小柯」系列學術公眾號之一,主要介紹生命科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最新論文信息。

相關焦點

  • 帕金森病的希望:對α-突觸核蛋白聚集抑制劑的研究突破
    Jody Mason博士在美國JBC上發表文章,驗證了構建抗α-Syn聚集肽抑制劑的方法,而且為潛在的藥物候選分子提供了一種很有前途的肽序列。 α-Syn(一種突觸前神經元蛋白質)作為路易體的主要成分,與帕金森病有密不可分的聯繫,
  • 分子伴侶調節α-突觸核蛋白
    分子伴侶調節α-突觸核蛋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6 11:16:14 瑞士巴塞爾大學Sebastian Hiller、Björn M.
  • 豐富的魚類蛋白可抑制α-突觸核蛋白澱粉樣蛋白形成
    論文標題:Abundant fish protein inhibits α-synuclein amyloid formation 期刊:
  • Nature子刊:PD相關的α-突觸核蛋白核心主控區結構和功能被解析
    Credit: 利茲大學 首次發現與帕金森氏症相關的一種蛋白質的主控區利茲大學所做的這項研究關注的是一種叫做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與帕金森氏症的發病和發展有關。來自利茲大學Astbury中心的研究人員Ciaran Doherty博士和Sabine Ulamec博士生研究員在這項研究中發現,位於NAC外部的兩個區域在控制α-突觸核蛋白的澱粉樣形成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當研究者移除這些區域後,即使蛋白中仍然存在NAC,α-突觸核蛋白還是會在實驗室環境中停止聚集。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有望治療帕金森疾病的新型人工納米酶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畸形和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帕金森疾病背後的「罪魁禍首」)能夠從腸道移動到大腦中,從而在大腦中擴散並聚集成為致命的塊狀結構—路易小體(Lewy bodies),隨著這些塊狀結構積累,其就會導致大腦細胞死亡。
  • 中大研多肽抑制劑治小腦萎縮症
    ,成功研發首個由胺基酸肽合成的「P3多肽抑制劑」  大公網2月24日訊(記者張琪)小腦萎縮症是至今仍未有藥物可治癒的神經系統疾病。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研團隊,成功研發首個由胺基酸肽合成的「P3多肽抑制劑」,有效抑制神經細胞退化,延遲六種類型的小腦萎縮症及亨廷頓症等罕見疾病的發病年齡。該抑制劑由蛋白質中13個胺基酸肽合成,較其他抑制劑毒性小,有望成為正式藥物。  小腦萎縮症屬於一種小腦細胞逐漸死亡的遺傳病,一般於20至40多歲發病,患者會逐漸步履不穩、說話不清、吞咽困難等,最終完全失去身體協調能力。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但是,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在日本大阪大學醫學研究院的研究員Katsuya Araki博士的領導下,來自日本多個研究中心的一個龐大的科學家團隊在來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屍檢人腦的微束X射線衍射分析後,發現不存在朊病毒樣活性的跡象。這一發現表明不支持針對帕金森病提出的朊病毒假說。這些研究人員研究了來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各種樣本。帕金森病是一種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的進行性年齡相關疾病。
  • 【科技前沿】袁鈞瑛團隊報導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
    【科技前沿】袁鈞瑛團隊報導可同時抑制細胞死亡並激活自噬的小分子化合物——激活自噬恢復細胞內穩態並清… 2020-09-24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成功抑制帕金森病原因物質生成 有望助推療法
    (觀察者網訊)日本大阪大學和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1日的英國科學雜誌網絡版上發布成果,稱開發出能抑制「帕金森病」原因物質生成的物質,在使用小鼠的實驗中成功改善症狀。帕金森病是出現手足顫抖、身體僵硬的疑難病症。
  • ...家闡明心臟多肽激素心房利鈉肽抑制突觸前神經遞質傳遞的信號通路
    該文闡明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心臟多肽激素心房利鈉肽抑制突觸前神經遞質傳遞的信號通路。內側韁核到腳間核的投射是腦內主要的乙醯膽鹼能通路。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這條通路是連接前腦邊緣系統和中腦調節系統的紐帶。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該通路與睡眠,壓力,痛以及尼古丁上癮等行為都有著聯繫。
  • 新國大蘇研院卞勁松團隊在《Science》子刊發表科研成果
    鈉鉀-ATP酶(NKA)是一種跨膜蛋白,由α, β, γ三個亞基組成,其中含有催化位點的α亞基有四種異構體α1-α4。在中樞神經系統中,NKA需要消耗由呼吸作用產生的大約40%的能量來維持整個細胞膜的離子梯度。近年來,有研究發現NKA活性的逐漸下降會加劇衰老過程中的神經元退變。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NKA與帕金森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 中科院等多團隊基於冠狀病毒主蛋白酶三維結構 開發出新型抗新冠...
    ,一個中國科學家團隊最近開發了兩種抑制SARS-CoV-2主蛋白酶(Mpro)的新型化合物,其中一種是進一步臨床研究的良好藥物候選物。目前尚無可用於預防和治療新冠的臨床有效疫苗或特定抗病毒藥物。新冠病毒是引起全球COVID-19爆發的病原體,是一種有包膜的、單正鏈RNA病毒,SARS-CoV-2主蛋白酶在其生命周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入侵細胞後,新冠病毒會立即利用細胞內的物質合成自身複製必需的兩條超長複製酶多肽(pp1a和pp1ab)。
  • 上海科技大學免化所發現首個CRISPR-Cas9的天然多肽抑制劑
    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大分子藥物遞呈實驗室劉佳副研究員與功能篩選實驗室馬培翔副研究員合作,發現了首個能以變構方式抑制CRISPR-Cas9活性、來源於絲狀噬菌體的天然多肽G8PPD。同時,高通量篩選也鑑定了一系列具有CRISPR-Cas9抑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發現的絲狀噬菌體多肽,有別於此前報導的CRISPR-Cas9系統的小分子和蛋白質抑制劑,能通過變構調節來抑制Cas9活性,因此在已知的CRISPR-Cas9抑制劑中顯得尤為獨特。
  • 中國科學家團隊發現新型PGAM1抑制劑HKB99強效抑制非小細胞肺癌
    2019年10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沈瑛副研究員聯合復旦大學藥學院周璐副教授和上海中醫藥大學陳紅專教授研究團隊在《Cell Metabolism》雜誌在線發表論文A Novel Allosteric Inhibitor of Phosphoglycerate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3,抑制c-Jun應激激活蛋白激酶的活性改善抑鬱樣行為來源:中科院心理所JNK 抑制劑SP600125逆轉了神經炎症導致的腦炎性細胞因子的增高和糖皮質激素受體(GR)的磷酸化過度表達。4,α-突觸核蛋白致病機制研究進展來源:中華神經科雜誌細胞內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在中樞神經系統及外周神經系統的沉積導致了帕金森病、路易體痴呆及多系統萎縮等突觸核蛋白病的發生,而其病理傳播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 美國研究發現眼淚可用來診斷帕金森病:一蛋白質是常人5倍
    而近期,美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便宜、可靠、還不具侵襲性」的全新診斷方法。只需要一種常見的人體分泌物,便可以輕而易舉篩查出在早期甚至潛伏期的帕金森病患者。 這種分泌物就是——眼淚。 圖源:Shutterstock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周刊2月22日報導,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中心(Keck Medicine of USC)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通過檢測眼淚中的蛋白質,就有望診斷人們是否得了帕金森病。
  • 鄭州大學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新進展
    螢光碳納米點作為碳家族的新成員,具有優異的發光性能、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可調節的發光波長等優點,從而在化學檢測、生物成像、光電器件等方面有廣泛的潛在應用。研究團隊2019年實現了深紫外波段的螢光碳納米點、近紅外波段碳納米點的多光子激發螢光發射,並第一次報導了碳納米點紅、綠、藍多色化學發光。
  • 一種糖尿病藥物或能減緩帕金森疾病的進展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eneuro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或能幫助減緩帕金森疾病的進展。α突觸核蛋白的特殊蛋白,而這種蛋白質會形成路易小體結構,路易小體的水平與疾病的嚴重性直接相關,α突觸核蛋白聚集的早期階段會產生一系列的毒性效應,其中很多事件研究人員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