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大分子藥物遞呈實驗室劉佳副研究員與功能篩選實驗室馬培翔副研究員合作,發現了首個能以變構方式抑制CRISPR-Cas9活性、來源於絲狀噬菌體的天然多肽G8PPD。該研究成果以《Allosteric inhibition of CRISPR-Cas9 by bacteriophage-derived peptides》為題,於近期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Genome Biology上在線發表。
作為新興技術,CRISPR-Cas9在人類疾病治療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臨床方案中,CRISPR-Cas9通常為組成型表達,而過度的Cas9核酸酶積累會導致其脫靶效應升高,成為治療中的安全隱患。此前已經發現了來源於噬菌體自身的、與細菌CRISPR系統具有「軍備競賽」性質的抗CRISPR蛋白(Anti-CRISPR proteins, Acrs)。實驗證明,這些Acr蛋白能通過時像調控增加CRISPR-Cas9靶向的特異性。同時,高通量篩選也鑑定了一系列具有CRISPR-Cas9抑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本研究發現的絲狀噬菌體多肽,有別於此前報導的CRISPR-Cas9系統的小分子和蛋白質抑制劑,能通過變構調節來抑制Cas9活性,因此在已知的CRISPR-Cas9抑制劑中顯得尤為獨特。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意外發現M13噬菌體本身能夠抑制SpyCas9核酸酶的體外切割活性;隨後進一步研究發現,噬菌體對SpyCas9活性的抑制來源於噬菌體的主要外殼蛋白G8P的周質結構域(periplasmic domain),即G8PPD。體外切割顯示,G8PPD多肽只能抑制apo形式的SpyCas9(無DNA和sgRNA),而這種抑制並非是通過與sgRNA的直接競爭實現。後續的質譜和突變分析表明,G8PPD與SpyCas9的結合位點在PAM interacting(PI)結構域,遠離sgRNA及DNA結合位點,故此G8PPD很可能是通過變構調節來實現對SpyCas9的抑制。與體外實驗一致,G8PPD在人細胞中對SpyCas9活性的抑制需要在Cas9/sgRNA轉染前提前進行過表達;而G8PPD與Cas9/sgRNA同時轉染時,可通過對SpyCas9的時像調控提升其在人細胞中的特異性,這為開發用於精準基因編輯的新一代CRISPR-Cas抑制劑提供了思路。
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為第一完成單位,博士研究生崔炎濡和大分子藥物遞呈實驗室工程師王少傑為共同第一作者,劉佳副研究員與馬培翔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抗體化學實驗室、分析化學平臺和高通量篩選平臺對本項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
圖1. M13噬菌體和噬菌體衍生的G8PPD多肽可抑制SpyCas9的體外切割
a, M13噬菌體對SpyCas9的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b, M13噬菌體不抑制組裝的Cas9/sgRNA RNP的體外活性。c, M13噬菌體主要外殼蛋白G8P的結構域示意圖。d. G8PPD對SpyCas9的劑量依賴性抑制作用。e. G8PPD不抑制組裝的Cas9/sgRNA RNP的體外活性。
來源:上海科技大學 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