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研製出 富含天然產物的新一代DNA編碼...

2020-11-28 生物谷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Richard Lerner教授和楊光教授研究團隊合作,研製出富含天然產物的新一代DNA編碼化合物庫(DNA-Encoded Library, DEL),以《Functionality-Independent DNA Encoding of Complex Natural Products》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化學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NA編碼化合物庫的設計及篩選是當前新藥發現領域最前沿的技術之一,這種篩選是將目標靶點蛋白和整個DNA編碼化合物庫(億級)進行篩選。篩選體系中,數量巨大的化合物對同一靶標蛋白的競爭性結合,而非傳統的單個化合物逐一篩選,因此這樣的篩選方式具有顯著的速度和成本優勢;其次,DNA編碼化合物庫具有非常大的庫容量(百萬到數百億數量級),可以涵蓋更為廣泛的化學空間,對於一些用傳統方法難以篩選的靶點,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點,DEL技術已經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目前DEL技術憑藉其庫容量大、篩選速度快的特點,已成為化合物篩選的主流方法之一,目前幾乎所有的大型跨國製藥公司都已經採用DNA編碼化合物庫技術進行藥物發現研究。湧現出眾多基於該技術的新興生物科技公司/平臺,如Ensemble therapeutics,X-Chem,DiCE Molecule,NuEvolution,Philochem,先導藥業,勁宇生物,藥明康德(DEL平臺)等。  

但是,目前這項技術主要依賴組合化學方法建立化合物庫,受限於DNA兼容的化學反應,能夠合成的化合物骨架類型有限,很多優勢天然產物尚未整合到DEL庫中。自然界經歷了億萬年的進化,產生了大量的具有獨特結構的活性天然產物分子,與傳統的

小分子化合物

相比,天然產物分子具有更加廣泛和顯著的生物活性,更加多樣性的骨架結構,從而可以覆蓋的更加廣泛的化學空間廣。為了更好的挖掘我國傳統醫藥資源,免疫化學所Richard Lerner教授和楊光教授研究團隊合作開發出了針對天然產物進行DNA標記的獨特技術,並最終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具有我校自主

智慧財產權

DNA編碼的天然產物化合庫(nDEL)。在細胞膜表面蛋白,細胞內可溶蛋白等多種靶標蛋白中測試,均能發現有效的先導化合物,證明該方法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適用性。利用nDEL,研究團隊已經發現了一系列多種來源於天然產物的先導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對重要疾病靶點,如胰島素受體,多聚 ADP 核糖聚合酶,趨化因子受體等,顯示出優良的生物學活性,極具新藥開發前景。這一新方法為系統研究我國傳統中藥活性分子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有望推動中藥的系統化研究和現代化進程。 

免疫化學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馬培翔,助理研究員許紅濤和博士研究生李傑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特聘教授Richard Lerner 和楊光為共同通訊作者,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為第一完成單位。本課題得到了iHuman研究所劉志傑教授課題組的大力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為本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經費支持。 

 圖1. 利用末端修飾技術對天然化合物進行DNA標記的流程示意圖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2/anie.201901485 

DNA編碼化合物庫簡介: 

1992年分子生物學家Sydney Brenner教授和Richard Lerner教授首次提出DNA編碼化合物庫(DEL)這一概念。DEL庫的原理是採用特異性的核酸序列來編碼庫中每個化合物分子,利用組合化學中「split and pool」策略來合成百萬級甚至百億級帶有特定核酸序列的超大容量化合物庫。這種方法打破學科界限,首次將生物學中的中心法則拓展到化學小分子領域,使得化學小分子的篩選可以像噬菌體表面展示抗體篩選一樣通過DNA高通量測序進行解碼。在篩選中,將DEL庫與目標靶點蛋白進行親和篩選,得到與靶標蛋白有高親和力的DNA編碼的先導化合物。通過PCR擴增這些化合物的DNA標籤序列,通過二代基因測序,研發人員只需分析與目標蛋白結合的分子上的DNA序列,即可解析出與目標蛋白具有高親和力的化學小分子。該方法已成為化合物篩選的主流方法之一。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大學免化所發現首個CRISPR-Cas9的天然多肽抑制劑
    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大分子藥物遞呈實驗室劉佳副研究員與功能篩選實驗室馬培翔副研究員合作,發現了首個能以變構方式抑制CRISPR-Cas9活性、來源於絲狀噬菌體的天然多肽G8PPD。與體外實驗一致,G8PPD在人細胞中對SpyCas9活性的抑制需要在Cas9/sgRNA轉染前提前進行過表達;而G8PPD與Cas9/sgRNA同時轉染時,可通過對SpyCas9的時像調控提升其在人細胞中的特異性,這為開發用於精準基因編輯的新一代CRISPR-Cas抑制劑提供了思路。
  •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化學合成項目獲973立項
    近日,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任首席科學家申報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的化學合成」項目通過科技部973計劃評審,批准科研經費為1700萬元。項目研究團隊由有機所及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四川大學、廈門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組成。
  • 上海有機所在多環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甾體類天然產物在生物體內常常充當信號分子,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該家族中的一小部分成員具有破缺的骨架結構,被稱為開環甾體 (secosteroids),其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尚未引起充分關注。
  • 上海有機所在萜類天然產物wickerols和propindilactone G合成研究...
    在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中,發展簡潔、高效的合成策略以實現多個家族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的快速合成,對於滿足新藥研發對化合物種類和量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因而受到合成化學家的廣泛關注。此前,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桂敬漢課題組通過發展仿生和發散式合成策略以10-12步反應完成了十個甾體天然產物cyclocitrinols的合成(J. Am. Chem. Soc.
  • 2019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幹細胞與表觀遺傳學實驗室招聘...
    我們實驗室也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攜帶人類遺傳突變的細胞和動物模型,包括免疫缺陷和免疫系統人源化的動物模型,用於剖析人類疾病的分子和表觀遺傳機制。在細胞臨床轉化應用方面,我們專注眼科細胞的疾病模型和細胞及基因治療的機理與產業化開發。
  • 貴州大學以天然產物「香草醛」為先導發現一種高效低風險植物免疫激活劑
    編輯 : 上海眾農,即中國農藥
  •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記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
    記者來到了位於貴陽市藥用植物園內的貴州省--中科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採訪。    在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擔任實驗室主任的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郝小江博士,「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本來用於表述發掘民族文化遺產的語言竟出自他這位科技人員的口中,而他要表述的卻是如何發展貴州民族醫藥,服務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 林雙君:我與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
    天然產物產生於自然,其化學結構和功能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得以選擇和優化,所具有的獨特結構單元賦予了許多天然產物與特定靶點專一性結合的能力並表現出良好的生物活性,使之可以作為藥物直接用於疾病的治療,因此天然產物在醫藥及農藥研究與開發中佔據著重要地位,並為人們所熟悉和重視。
  • 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
    簡  介    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創建於五十年代末,是一個從事核科學技術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基於核科學的交叉學科研究的國立研究機構。現有科技人員512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博士生導師25人,研究員54人。
  • 研究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5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鍾勁課題組的研究論文:Hepatitis C virus NS4B induces the degradation of TRIF to inhibit TLR3-mediated interferon signaling
  • 化學學院雷曉光課題組與合作者在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與酶學研究...
    在本文中,雷曉光課題組開發出一種基於天然生物合成中間體分子探針(Biosynthetic Intermediate Probes,BIPs)的靶標垂釣策略(如圖1所示),並與合作者一起通過結合植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常規手段(活性導向蛋白分離以及轉錄組測序等方法),成功在桑樹愈傷組織中鑑定出兩個FAD依賴蛋白(MaMO和MaDA),其中MaDA被進一步證明為自然界中存在的首個催化分子間Diels-Alder
  • 上海科學家《細胞》刊文: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上海科學家《細胞》刊文:環形RNA在天然免疫中有重要功能 鄭瑩瑩/中國新聞網 2019-04-26 10:54
  • 盤點|國內天然產物資料庫
    天然產物是新藥發現的重要源泉,天然產物化學成分實物庫與資料庫的建設對天然產物的研究與開發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目前國內可以公開查詢到的有關天然產物的實物庫和資料庫建設情況進行概述,希望對天然產物的研究與開發有所幫助。
  • 我校承辦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天然產物與生物合成化學生物學」學術研討會
    12月1日-4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辦,我校熱帶藥用資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的2020年「天然產物與生物合成化學生物學」學術研討會在海口召開。我校林強校長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來自全國近5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20餘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 青海7種藏藥入列國家天然產物標準品
    青海7種藏藥入列國家天然產物標準品 2019-07-09 16:13羅雲鵬 攝   中新網西寧7月9日電 (記者 羅雲鵬)青海省科學技術廳9日披露,目前該省已成功研製7種藏藥為國家天然產物標準品,對於解決藏藥標準化建設過程中化學對照品匱乏等技術瓶頸問題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和應用前景。
  • 南海礁棲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藥用天然產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藻共附生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依存,通過產生活性代謝產物構建化學防禦體系,幫助宿主海藻抵抗捕食者和致病微生物,維護珊瑚礁生態系統平衡。這些微生物代謝產物往往結構新穎、活性獨特,是新型藥物先導化合物的寶貴來源。
  • 【科研新進展】(102)徐功教授課題組在天然產物全合成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期,植物保護學院徐功教授課題組成功開發了walsucochin降三萜類天然產物的高效全合成路線,在天然產物化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先後從越南割舌樹 (Walsura cochinchinensis) 的枝葉中分離得到C24降三萜類化合物walsucochins A/B及walsucochinoids A-R,其結構特點是具有[6/6/5/6]四環系的稠環分子骨架。研究表明,walsucochin B對過氧化氫誘導損傷PC12細胞具有保護作用,因此具有潛在的神經保護作用。
  • 重慶大學DNA編碼分子庫技術獲新進展
    如何高效地研製出相關治療藥物,是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3月24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採用的DNA編碼分子庫技術,將有望快速找到針對這些疾病靶點的活性化合物,從而提升相關藥品研製的速度和質量。日前,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  「如果把分子庫中的化合物比喻成無數把鑰匙,那麼醫治某種疾病的靶點就是需要打開的鎖。」
  • 藜麥富含植物化學營養元素,具有天然抗衰老、抗氧化的作用
    而且藜麥富含植物性天然化學營養元素,是其他穀物不具備的。藜麥中含有多種植物化學物質包括多酚、異黃酮、膽鹼、植物甾醇、植酸等。藜麥總多酚含量明顯高於小麥(56.0mgGAE/100g)、大麥 (88.0mgGAE/100 g)和小米 (139.0mgGAE/100g)。據報導:藜麥至少含有23種酚類化合物,主要為酚酸。
  • 天然產物科學—植物天然產物創新的整合途徑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學與西部植物資源持續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郝小江院士團隊受邀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國科學:生命科學》英文版)From CAS & CAE MEMBERS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