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闡明心臟多肽激素心房利鈉肽抑制突觸前神經遞質傳遞的信號通路

2020-12-01 生物谷

2012年10月8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實驗室在PNAS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Natriuretic peptides block synaptic transmission by activating phosphodiesterase 2A and reducing presynaptic PKA activity的文章。該文闡明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心臟多肽激素心房利鈉肽抑制突觸前神經遞質傳遞的信號通路。

內側韁核到腳間核的投射是腦內主要的乙醯膽鹼能通路。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這條通路是連接前腦邊緣系統和中腦調節系統的紐帶。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該通路與睡眠,壓力,痛以及尼古丁上癮等行為都有著聯繫。在以前的研究中羅敏敏實驗室首次報導了內側韁核膽鹼能神經元可以同時釋放穀氨酸和乙醯膽鹼兩種經典的神經遞質,而且這兩種神經遞質引起的突觸後神經元反應是不同的。在本研究中,我們利用光遺傳學刺激和電生理記錄相結合的方法發現心臟多肽激素心房利鈉肽能阻斷內側韁核神經元釋放穀氨酸。藥理學的分析表明這種阻斷作用是磷酸二酯酶2A介導的,而和環磷酸鳥苷激活的蛋白激酶G或是環磷酸鳥苷敏感的CNG通道都沒有關係。另外,往腳間核處注入心房利鈉肽可以增強「壓力誘導的鎮痛」作用,這種增強效應可以被磷酸二酯酶2A的抑制劑所消除。磷酸二酯酶2A在內側韁核神經元的軸突末梢高表達,其受到環磷酸鳥苷激活後,可以降解本底水平的環磷酸腺苷。特異性的激活蛋白激酶A可以完全反轉心房利鈉肽對穀氨酸釋放的抑制作用。這些結果說明了心房利鈉肽在腦內具有很強的突觸前抑制作用,同時磷酸二酯酶2A可以通過負調控環磷酸鳥苷和環磷酸腺苷這兩條相關聯的信號通路來調節神經遞質釋放從而在生理學和行為學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利鈉肽及其受體在腦內廣泛的表達,但它們的生理學功能及其傳導通路研究得卻不是很清楚。我們的工作闡明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心房利鈉肽抑制突觸前神經遞質傳遞的信號通路。在傳統觀念裡,環磷酸鳥苷對突觸傳遞的調節主要是由蛋白激酶G介導的。但是無論是我們電生理的數據還是生化數據都表明磷酸二酯酶2A介導了心房利鈉肽的突觸前抑制作用。因此這項工作首次揭示了腦內環磷酸鳥苷信號與環磷酸腺苷通路的聯繫。也驗證了中樞神經系統與外周心血管系統在某些調控方式中的共同性。另外,多年的研究表明蛋白激酶A對於突觸傳遞是很重要的。我們的實驗從電生理的角度為這一觀點給出了最直接有力的證據。(生物谷Bioon.com)

Natriuretic peptides block synaptic transmission by activating phosphodiesterase 2A and reducing presynaptic PKA activity

Fei Hu, Jing Ren, Ju-en Zhang, Weixin Zhong, and Minmin Luo

The heart peptide hormone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 regulates blood pressure by stimulating guanylyl cyclase-A to produce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 ANP and guanylyl cyclase-A are also expressed in many brain areas, but their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downstream signaling pathways remain enigmatic.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ANP signaling in the neural pathway from the medial habenula (MHb) to the interpeduncular nucleus (IPN). Biochemical assays indicate that ANP increases cGMP accumulation in the IPN of mouse brain slices. Using optogenetic stimulation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s, we show that both ANP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ofoundly block glutamate release from MHb neurons. Pharmacological applications reveal that this blockade is mediated by phosphodiesterase 2A (PDE2A) but not by cGMP-stimulated protein kinase-G or cGMP-sensitive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s. In addition, focal infusion of ANP into the IPN enhances stress-induced analgesia, and the enhancement is prevented by PDE2A inhibitors. PDE2A is richly expressed in the axonal terminals of MHb neurons, and its activation by cGMP depletes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ANP on glutamate release is reversed by selectively activating protein kinase A.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strong presynaptic inhibition by natriuretic peptides in the brain and suggest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oles of PDE2A in modulating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by negative crosstalk between cGMP-signaling and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signaling pathways.

相關焦點

  •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
    隨著神經生物學的發展,陸續在神經系統中發現了大量神經活性物質。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突觸傳遞最重要的方式是神經化學傳遞。神經遞質由突觸前膜釋放後立即與相應的突觸後膜受體結合,產生突觸去極化電位或超極化電位,導致突觸後神經興奮性升高或降低。
  • 神經遞質漫談(上)
    突觸: 神經遞質功能的結構基礎 20世紀初, 科學家就發現在神經細胞內傳遞的信號是電信號. 因此, 我們也很自然的猜測神經細胞間傳遞 的信號也是電信號. 直到我們發現相鄰神經細胞不是接觸式的緊密相連, 兩者間是有間隙的, 稱之為突觸 (synapse, 也稱為突觸裂, 突觸間隙), 就像電線被切斷成兩截.
  • [趣味生物]中樞神經遞質和信息傳遞
    摘要 中樞神經遞質通過與膜上的相應的神經遞質受體相結合,啟動膜上的某種離子通道,產生興奮或抑制效應,起到信息傳遞和調節生理功能的作用。  中樞神經遞質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將信息由一個神經元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介導物質,絕大部分是在神經元胞體內合成、儲存在突觸小泡內,並運送至突觸。
  • 神經遞質漫談 (上)
    神經細胞間的化學信號傳遞的簡要過程是這樣的: 神經遞質合成於神經細胞體, 軸突, 或者軸突終端.合成完的神經遞質存儲於軸突終端(有時也稱為突觸前膜, presynaptic membrane)的囊泡 (vesicles)中.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這些「內陷突起」幾乎可以發生在突觸後、突觸前和神經膠質過程的任何組合中。內陷突起提供了一種精確的機制,使一個神經元只在另一個神經元的高度定位部位進行信息交流或物質交換。 神經元之間的有效溝通對大腦的正常功能以及思維和運動控制的細胞基礎至關重要。突觸是專門的解剖部位,信號沿著軸突傳遞到突觸後細胞。
  • 蛇毒神經毒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神經毒素能夠治療神經性疼痛,癌症及神經硬化症等,而且是研究神經系統中神經遞質產生以及傳遞過程分子機制的重要探針,在醫藥以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2.1突觸前神經毒素突觸前神經毒素(β-neurotoxin)是作用於神經肌肉接頭的突觸前膜,抑制乙醯膽鹼(Ach)的釋放過程,阻斷神經肌肉的傳導,它們有高度的毒性並最終導致呼吸麻痺,因此亦稱「突觸前神經毒素」;但不同的突觸前神經毒素有不同的作用機制。
  • 生理學:神經遞質和受體
    定義是指由突觸前神經元合成並在突觸囊泡儲存突觸末梢釋放,能特異性作用於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的受體,並使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產生一定效應的信息傳遞物質。其生理作用是傳遞信息。存在使該遞質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有特異的受體激動劑和拮抗劑。2.
  • 神經系統傳導通路的相關遞質
    神經系統各種活動中,突觸是神經傳導通路的關鍵結構,神經遞質是神經傳導通路中跨過突觸間隙、作用於神經元或效應細胞膜上的特異受體,從而完成信息傳遞功能的信使物質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例如,Cordeiro等運用Long-vans大鼠的SNL模型,發現在mPFC的II/III層錐體神經元中,抑制Ih的激活導致微小(miniature)EPSCs的頻率的增加。在神經環路中,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的突觸傳遞活動是相互影響的,共同維繫局部的興奮-抑制平衡。因此,HCN通道對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調控的差異,可能與神經元類型和神經環路的功能不同有關。
  • 第三節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的代謝
    作為神經遞質,必須具備幾個基本條件:(1)被認為是遞質的物質應特異性地存在於以該物質為遞質的神經元中,而且,在這種神經元的末梢有合成該遞質的酶系統;(2)遞質在神經末梢內合成以後,通常是集中貯存在囊泡(vesicle)內,這樣可以防止被胞漿內的其它酶所破壞;(3)當神經衝動到來時,神經末梢內的遞質就自突觸前膜釋放入突觸間隙;(4)遞質通過突觸間隙,作用於突觸後膜的叫做受體的特殊部位,引起突觸後膜離子通透性改變以及電位變化
  • 突觸(synapse)結構和功能
    神經肽(neuropeptide)是上述少數「經典」遞質以外的一組多肽分子,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產生和釋放,作為遞質或影響突觸傳遞的突觸調質(synanpic modulator)發揮作用。第一個神經肽是U.S.von Euler和J.H.Gaddum在1931年發現的。
  • 科學家揭開大腦神經信號傳遞新通路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馬聰有關神經細胞信號傳遞的最新研究成果為進一步解開大腦之謎提供幫助。
  • 中美科學家揭開大腦神經信號傳遞新通路
    中國科技網訊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馬聰有關神經細胞信號傳遞的最新研究成果為進一步解開大腦之謎提供幫助。12月2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遞質釋放中Munc18和Munc13蛋白重要功能的重組》的論文。該論文由馬聰和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喬瑟夫·裡索教授領銜的研究組合作完成。
  • 認識人的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定義為在神經元或神經細胞與體內其他細胞之間傳遞,增強和平衡信號的化學信使 。這些化學信使可以影響多種生理和心理功能,包括心率,睡眠,食慾,情緒和恐懼。數以十億計的神經遞質分子不斷工作,以保持大腦的功能,管理從呼吸到心跳到學習和注意力水平的一切。
  • C型利鈉肽在循環系統作用的研究進展
    CNP作為利鈉肽家族(natriuretic peptides,NPs)中的一員,與心房利鈉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結構類似,均由長鏈激素原合成而來。人CNP由位於2號染色體的利鈉肽前體蛋白C基因編碼。
  • 考點複習 · 突觸傳遞
    B.具有「全或無」性質C.是局部超極化電位D.由突觸前膜遞質釋放量減少所致E.由突觸後膜對鈉通透性增加所致 題目解析ACE: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PSP)的產生機制是:突觸前膜釋放突觸前膜遞質釋放量減少與否和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抑制性突觸後電位的產生機制無關,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PSP)就是神經末梢釋放了興奮性神經遞質,導致突觸後膜對Na+通透性增強,Na+內流產生局部去極化;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PSP)是神經末梢釋放了抑制性神經遞質,導致突觸後膜對Cl-通透性增強
  • 神經反射的原理
    1.單向傳遞興奮沿反射弧上的神經纖維傳導可以是雙向的, 但當通過中樞的化學性突觸時,興奮則只能從突觸前神經元傳向突觸後神經元, 這一現象稱為單向傳遞。因為通常情況下,遞質主要是由突觸前膜釋放,而受體通常位於突觸後膜上。
  • 從利鈉肽到重組人腦鈉肽,再到ARNI,我們還能做什麼?
    (proBNP),後者在內切酶(弗林蛋白酶)作用下等摩爾地裂解為一個N端含有76個胺基酸的NT-proBNP,和一個環狀結構含有32個胺基酸的BNP。NPR-A選擇性結合ANP、BNP、DNP;NPR-B傾向於結合內皮細胞起源的CNP。當利鈉肽與NPR-A和NPR-B結合相互作用時可以引起細胞內cGMP的產生,其產生的正性舒張功能推測與促進鈣離子進人肌細胞內相關。CNP通過與NPR-B結合發揮作用,無利鈉、利尿作用,有舒張血管的作用,並起到促進血管生長的作用。
  • 《自然通訊》揭秘胃泌素釋放肽感覺神經元傳遞癢覺信號
    癢覺的信號輸入傳導首先由外周的皮膚細胞接收,然後傳到初級感覺神經元, 再傳到脊髓的中間神經元,再由脊髓的投射神經元傳到大腦,來指揮撓癢的行為,這些神經衝動的信號,是由神經細胞內的神經遞質來完成。2007年,陳宙峰實驗室的孫衍剛博士發現在初級或背根神神經元(DRG)表達的胃泌素釋放肽(GRP)是癢的特異神經遞質,可以激活表達在脊髓背角受體GRPR的中間神經元來傳遞非組胺依賴癢的信息【1】。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2015年4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euron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當眼睛中的神經元長時間暴露於光下後,其會改變特殊分子的水平,隨後研究者又鑑別出了一種特殊的反饋信號機制或許是引發這一改變的原因,因此研究者或可利用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來保護眼部神經元免於退化或細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