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觸(synapse)結構和功能

2021-01-20 ANDs

神經肽(neuropeptide)是上述少數「經典」遞質以外的一組多肽分子,它們在神經系統中產生和釋放,作為遞質或影響突觸傳遞的突觸調質(synanpic modulator)發揮作用。第一個神經肽是U.S.von Euler和J.H.Gaddum在1931年發現的。當他們檢定兔腦和小腸提取液中的乙醯膽鹼時發現,這種提取液引起游離腸段的收縮類似乙醯膽鹼的作用,但是這種收縮不能被乙醯膽鹼拮抗劑所阻斷。他們發現收縮是由一種多肽引起的,命名為P物質(substance P)。此後一系列的神經肽相繼在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植物性神經系統以及無脊椎動物的神經系統中被發現。


有趣的是有些神經肽最初是在內臟中發現的,如胃腸激素中的高血糖素、膽囊收縮素。近年來用螢光抗體免疫標記法可在組織切片中定位神經肽。現在已知的神經肽有幾十種,包括P物質、腦啡肽(enkephalin)、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抗利尿素、催產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等等。有些神經肽既可作為神經遞質又可作為神經激素

發揮作用,如同去甲腎上腺素一樣。近年來還發現有些神經肽可以同經典遞質如乙醯膽鹼、去甲腎上腺素共存於神經末梢中,作為經典遞質的協同遞質(cotransmitter)釋放出來。


腦啡肽和內啡肽(endorphin)是引人注意的兩類神經肽,因為它們有鎮痛和產生阿片樣欣快感的作用。與其它的神經肽的發現有所不同,在體內首先發現的是阿片受體(opioid receptor)。在1973年有三個實驗室獨立發現在哺乳動物腦中存在阿片受體,這些受體能與阿片樣物質結合併啟動其效應。阿片受體的存在預示著體內也有內源性阿片樣物質,因為阿片受體的天然作用不會是與罌粟等類植物的提取物相互作用,而是與體內某些阿片樣物質相互作用。幾年後在哺乳動物腦中發現具有阿片樣活性的肽類,阿片肽(opioid peptide)。


阿片肽的大小相差頗大,從5個胺基酸的腦啡肽到31個胺基酸的β-內啡肽,但它們都有5個共同的胺基酸序列,即酪氨酸-甘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或亮硫氨酸)。這一序列是阿片肽的標誌,也是它們與阿片受體結合併表現出阿片樣藥理活性所必需的。神經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的各個末梢所釋放的遞質應是同樣的。


1957年J.Eccles進一步概括為一種神經元只釋放一種遞質,被稱為Dale原則。因之神經元就以所釋放的遞質命名,如乙醯膽鹼神經元、腎上腺素神經元等。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一種神經元可以包含不止一種遞質,如在經典遞質之外還有神經肽。在支配貓唾液腺的頜下神經節的部分細胞中有血管活性腸肽(VIP)與乙醯膽鹼共存。刺激支配頜下腺的副交感神經可從頜下腺的

靜脈血中檢出乙醯膽鹼和血管活性腸肽,說明神經末梢釋放兩種遞質。低頻電刺激(2赫)引起血管舒張和唾液分泌,這些作用可以用毒扁豆鹼增強和阿託平阻斷,表明是乙醯膽鹼的效應。但高頻電刺激(15赫)引起的血管舒張不被阿託平阻斷,這是血管活性肽的效應。


除神經遞質在神經調節中起作用外,還有神經調質(neuromodulator)也在發揮作用。神經調質是神經細胞和某些內分泌細胞所釋放的一些物質,它們不直接引起所支配細胞的機能變化,而是調製突觸前末梢釋放經典遞質的活動以及突觸後細胞對遞質的反應。


衝動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速度比較恆定,但在通過化學突觸時均呈現一定的時間延擱-突觸延擱。突觸延擱指從興奮傳導到突觸前末梢到突觸後電位出現的時間間隔。哺乳動物中樞突觸的突觸延擱約0.2~0.3毫秒,青蛙神經節內的長達2~3毫秒;經電突觸的興奮傳遞不顯現突觸延擱。化學突觸傳遞因受遞質代謝的限制易出現疲勞;電突觸的傳遞則和纖維傳導一樣是不疲勞的。化學傳遞易受環境因素如血流、代謝以及能影響遞質合成、分解、釋放和受體功能的藥物等的抑制和促進;電突觸的傳遞則不易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不過也發現了一些調製電突觸的因素。那些需要快速並同步活動的神經元之間多為電突觸。如支配蝦弓身逃避反射的快速定型化活動便是主要藉助電突觸實現的;至於那些細緻的協調活動,特別是那些前面活動需要給後來的活動留下影響的情況,如學習、記憶等,則應是由化學突觸實現的。

相關焦點

  • 突觸的類型
    1.從結構上來說,突觸可分為兩大類,即化學突觸(經典的突觸,一般所說的突觸就是指化學突觸而言)和電突觸。
  • 支架分子相分離有助於突觸活性區的組裝
    研究人員發現核心活性區支架蛋白SYD-2(也稱為脂蛋白-α)和ELKS-1在突觸發育的早期階段會發生相分離,並隨後成熟為固體結構。研究人員通過使用突變的SYD-2和ELKS-1蛋白(具體缺乏這種活性)直接測試了體內相分離的功能。這些突變蛋白在秀麗隱杆線蟲的突觸中仍可富集,但缺乏活性區組裝和突觸功能缺陷。通過從無關蛋白中引入相分離基序可以彌補這些缺陷。
  • SRPX2可防止發育過程中補體介導的突觸消除
    SRPX2可防止發育過程中補體介導的突觸消除。 研究人員發現sushi結構域蛋白SRPX2是一種神經元表達的補體抑制劑,可調節補體依賴性突觸消除。SRPX2直接與C1q結合併阻斷其活性,SRPX2-/Y小鼠會發生C3沉積增加和小膠質突觸吞噬。這些小鼠還表現出突觸數量短暫減少、外側膝狀核中視網膜新生軸突分離增加。在體感皮層中,SRPX2-/Y小鼠表現出丘腦皮質突觸數量減少和脊椎修剪增加。
  • 綜述:突觸處相分離現象
    綜述:突觸處相分離現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1 10:31:22 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綜述了突觸處相分離現象。
  • Nature子刊:PD相關的α-突觸核蛋白核心主控區結構和功能被解析
    「我們對主控區的發現可能會使我們有機會了解到,是怎樣的突變才產生了能夠致病的蛋白質序列,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找到這些蛋白質的致命弱點,從而為未來對疾病的治療和幹預提供一個新的靶點。」這篇題為「α-突觸核蛋白N末端的短基序1,對該蛋白的聚集和功能來講至關重要」的論文發表在今天的《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雜誌上。
  • 張明傑組報導相分離介導突觸小泡定位到突觸前膜活性區的機制
    (Neuron)之間傳遞信號的化學結構,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組成。有意思的是,這3個亞群的SV並沒有明確的形態學或分子組成的區別,其功能的差異性似乎是由其所處的位置決定的,而不同亞群的SV由不同蛋白質維持【2-5】。
  • 【前沿進展】張明傑組報導相分離介導突觸小泡定位到突觸前膜活性...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突觸(Synapse)作為神經元(Neuron)之間傳遞信號的化學結構,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組成。有意思的是,這3個亞群的SV並沒有明確的形態學或分子組成的區別,其功能的差異性似乎是由其所處的位置決定的,而不同亞群的SV由不同蛋白質維持【2-5】。早前有報導指出,synapsin的相分離可以對儲備池的SV起到維持作用【6】,那麼RRP又怎樣維持呢?
  • 鐵電憶阻器為電子腦實現人工突觸
    電子腦的學習需要以軟體仿真(較緩慢)或是硬體仿真(較快速)真實人腦的憶阻器組件,即所謂的「突觸」(synapse)。
  •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3:47:4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nna V.
  • 《科學》子刊:飲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吞噬和修剪突觸,引發焦慮
    酗酒與大腦和外周器官的病理生理變化有關,其中的許多變化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狀況。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影響通常會導致行為缺陷(包括焦慮、認知能力下降和運動功能障礙)和突觸功能受損。突觸功能受損是酒精濫用的主要特徵,可能是此類行為缺陷的基礎。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為突觸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研究深入,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研究深入,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突觸的進化機制和奧秘!
    在突觸後端,研究者注意到模塊化的結構或許要比突出前更加多變,儘管穀氨酸能突觸與異質性突觸在重要方面上有所不同,但由於其複雜的脊椎形成,這往往要比膽鹼能突觸更為複雜;比如,在兩個興奮性而非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直接與構建在突觸前,密度特異性蛋白柄周圍的支架蛋白結合,而菸鹼乙醯膽鹼受體家族則是配體門控的無聚氰胺離子通道,其與GABA和甘氨酸受體的關係較遠。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雖然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了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於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其次,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雖然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了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於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其次,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穩態調控的結構基礎
    突觸後穀氨酸受體減少會產生逆向信號誘導突觸前神經遞質釋放的增加以維持突觸傳遞功能,這個調控過程稱為突觸穩態。突觸後受體如何跨突觸逆向影響突觸前結構和功能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
  •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星形膠質細胞通過吞噬成人海馬體神經突觸穩定腦電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05:24 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韓國科學技術高等研究院Won-Suk Chung和韓國腦科學研究所
  • 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等蛋白分子與細胞器組織分布的三維可視化圖。深圳先進院供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 Neuron: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該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的依據目前還不清楚,不過,大腦中的突觸聯繫持續變化的區域可能與毒癮相關。在8月28日的《神經元》(Neuron)雜誌上,Pulipparacharuvil等人的研究表明,肌細胞增強因子-2的轉錄因子是體內控制古柯鹼誘導結構性突觸的可塑性的關鍵蛋白質。反覆接觸古柯鹼會引起敏感的行為反應,並在增加伏核紋狀體(NAc)棘狀神經元樹突狀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