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進展】張明傑組報導相分離介導突觸小泡定位到突觸前膜活性...

2020-12-04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BioArt ,作者BioArt

BioArt

高屋建瓴,提供專家點評,引導學術爭論,展現學術批評;誠心實意,關注科研生態,推廣科研經驗,倡導師生交流。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突觸(Synapse)作為神經元(Neuron)之間傳遞信號的化學結構,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組成。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包裹在突觸小泡(Synaptic Vesicle,SV)中,經過栓系(Tethering)、對接(Docking),被定位到突觸前膜活性區(Active Zone),再經過活化(Priming)過程,才可以響應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致使SV與突觸前膜融合(Fusion)並實現神經遞質的釋放。活性區作為SV釋放神經遞質的位點,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SV究竟如何定位到活性區卻懸而未決。長期以來,多對分子層面的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被發現參與到SV的釋放過程,而對磷脂膜和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亞細胞尺度的相互作用卻鮮有研究。

已知SV在突觸前膜大致分成3個亞群,其中最大的一群由synapsin維持在突觸前膜遠端,叫做儲備池(Reserve Pool),它們只有被定位到活性區成為即刻可釋放池(Readily Releasable Pool, RRP)才有機會被釋放,另有一小亞群在兩者之間穿梭,又稱循環池(Recycling Pool)【1】。有意思的是,這3個亞群的SV並沒有明確的形態學或分子組成的區別,其功能的差異性似乎是由其所處的位置決定的,而不同亞群的SV由不同蛋白質維持【2-5】。早前有報導指出,synapsin的相分離可以對儲備池的SV起到維持作用【6】,那麼RRP又怎樣維持呢?

2019年1月17日,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教授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上發表了題為RIM and RIM-BP form presynaptic active zone-like condensates via phase separation的研究論文【7】,揭示了由相分離介導的突觸前膜活性區的組織方式,一改以往大家對活性區的認識。基於這種新的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的組織方式,SV與活性區的直接相互作用重新進入研究視野(詳見BioArt報導:)。

2020年11月16日,張明傑教授課題組再次在Molecular Cell發表題為Vesicle tethering on the surface of phase separated active zone condensates的研究論文,直指SV在突觸前膜活性區的定位機制。研究者發現,人工合成的小單層脂質體(Small Unilamellar Vesicle, SUV)和從大鼠腦中直接純化的SV,都可以直接吸附到RIM和RIM-BP形成的蛋白質凝聚體上(圖1A),而不是像synapsin那樣,和SV形成共定位的凝聚體(圖1B),提示活性區蛋白質凝聚體和synapsin的蛋白質凝聚體對SV有著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很可能以此區分SV的身份。

圖1 突觸小泡覆蓋在RIM/RIM-BP凝聚體表面(A)或者與synapsin形成共凝聚體(B)

研究者繼而製備了巨型單層脂質體(Giant Unilamellar Vesicle, GUV)來模擬突觸前膜,在體外實現了「SUV-RIM/RIM-BP凝聚體-GUV」的重構(圖2),模擬了「突觸小泡-活性區-突觸前膜」的結構。

圖2 「突觸小泡-活性區-突觸前膜」的體外重構

研究者進一步推測,synapsin和RIM/RIM-BP很有可能都通過相分離和SV產生聯繫,但是不同的作用方式導致了SV不同的定位效果。於是決定將synapsin,RIM/RIM-BP和SV混合在一起。令人驚訝的是,synapsin和RIM/RIM-BP的凝聚體並不融合,而是形成了synapsin凝聚體包裹著RIM/RIM-BP凝聚體的共凝聚狀態,SV則選擇和synapsin共定位,並覆蓋環繞在RIM/RIM-BP凝聚體表面(圖3)。

圖3 synapsin-SV共凝聚體與SV覆蓋的RIM/RIM-BP凝聚體互不相融

接下來研究者們決定再次引入GUV來模擬突觸前膜,並成功實現了「synapsin/SUV共凝聚體-SUV覆蓋的RIM/RIM-BP凝聚體-GUV」結構的體外重構(圖4),模擬了整個突觸結(synaptic bouton)的多層組織的結構特徵:(1)由synapsin凝聚體維持的儲備池;(2)由活性區凝聚體維持的RRP;(3)互不相融的synapsin和RIM/RIM-BP凝聚體以及以此區分的儲備池與RRP;(4)直接貼附在突觸前膜上的活性區。

圖4 由相分離介導的突觸結的體外重構

正如其中一位評審評價的那樣:「The paper uses sophisticated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put forward a model of presynaptic organization through phase separation. This is an attractive approach that provide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is important biochemical process (phase separation) may organize the nerve terminal and an entire synapse.」 綜合張明傑教授實驗室近年對突觸後膜緻密區、突觸前膜活性區的其他研究【7-12】,這篇文章無疑為相分離介導整個突觸的形成提供了又一力證。此外,該研究還發現了一種新的亞細胞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這種由相分離介導的無膜細胞器、與典型的有膜細胞器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存在於神經系統中,而且也應該存在於其他生命體系,所以該研究對整個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有著普適的意義(圖5)。

圖5 普遍存在的有膜和無膜細胞器之間的相互作用

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教授為本文通訊作者,博士生吳先登為第一作者。該研究與德國馬-普研究所著名神經科學家Reinhard Jahn教授合作完成,Marcelo Ganzella博士、周錦川博士、博士生朱仕瀚對該研究亦有貢獻。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0.10.029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1.Alabi, A. A. & Tsien, R. W. Synaptic vesicle pools and dynamics.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4, a013680, doi:10.1101/cshperspect.a013680 (2012).

2.Pieribone, V. A. et al. Distinct pools of synaptic vesicles in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Nature 375, 493-497, doi:10.1038/375493a0 (1995).

3.Rosahl, T. W. et al. Essential functions of synapsins I and II in synaptic vesicle regulation. Nature 375, 488-493, doi:10.1038/375488a0 (1995).

4.Acuna, C., Liu, X. & Sudhof, T. C. How to Make an Active Zone: Unexpected Universal Functional Redundancy between RIMs and RIM-BPs. Neuron 91, 792-807, doi:10.1016/j.neuron.2016.07.042 (2016).

5.Wang, S. S. H. et al. Fusion Competent Synaptic Vesicles Persist upon Active Zone Disruption and Loss of Vesicle Docking. Neuron 91, 777-791, doi:10.1016/j.neuron.2016.07.005 (2016).

6.Milovanovic, D., Wu, Y., Bian, X. & De Camilli, P. A liquid phase of synapsin and lipid vesicles. Science 361, 604-607, doi:10.1126/science.aat5671 (2018).

7.Wu, X. et al. RIM and RIM-BP Form Presynaptic Active-Zone-like Condensates via Phase Separation. Molecular cell 73, 971-984 e975, doi:10.1016/j.molcel.2018.12.007 (2019).

8.Zeng, M. et al. Phase Transition in Postsynaptic Densities Underlies Formation of Synaptic Complexes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Cell 166, 1163-1175 e1112, doi:10.1016/j.cell.2016.07.008 (2016).

9.Zeng, M. et al. Reconstituted Postsynaptic Density as a Molecular Platform for Understanding Synapse Formation and Plasticity. Cell 174, 1172-1187 e1116, doi:10.1016/j.cell.2018.06.047 (2018).

10.Zeng, M. et al. Phase Separation-Mediated TARP/MAGUK Complex Condensation and AMPA Receptor Synaptic Transmission. Neuron 104, 529-543 e526, doi:10.1016/j.neuron.2019.08.001 (2019).

11.Chen, X., Wu, X., Wu, H. & Zhang, M. Phase separation at the synapse. Nature neuroscience 23, 301-310, doi:10.1038/s41593-019-0579-9 (2020).

12.Wu, X., Cai, Q., Feng, Z. & Zhang, M.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in Neuronal Development and Synaptic Signaling. Dev Cell, doi:10.1016/j.devcel.2020.06.012 (2020).

來源:BioArt

1980-2020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前沿進展】張明傑組報導相分離介導突觸小泡定位到突觸前膜活性區的機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張明傑組報導相分離介導突觸小泡定位到突觸前膜活性區的機制
    已知SV在突觸前膜大致分成3個亞群,其中最大的一群由synapsin維持在突觸前膜遠端,叫做儲備池(Reserve Pool),它們只有被定位到活性區成為即刻可釋放池的研究論文【7】,揭示了由相分離介導的突觸前膜活性區的組織方式,一改以往大家對活性區的認識。
  • 綜述:突觸處相分離現象
    綜述:突觸處相分離現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1 10:31:22 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綜述了突觸處相分離現象。
  • 支架分子相分離有助於突觸活性區的組裝
    支架分子相分離有助於突觸活性區的組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3:59:39 美國史丹福大學Kang Shen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突觸活性區的組裝需要支架分子蛋白發生相分離
  • 【科技前沿】張宏、張明傑、朱學良等多位專家聯合撰寫「生物學中...
    中國科學家在這一前沿領域取得了諸多重要研究成果。該綜述全文33頁,2萬8千餘字,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國內科研團隊探究LLPS調控多種生理、病理過程的主要進展,併兼顧了國際上該方向的最新發現。文章開篇介紹了LLPS的物理原理,包括LLPS的基本原則、多價相互作用介導生物大分子LLPS的分子機制、以及生物大分子LLPS的動態調節。
  • 科研前沿 | 生物學中的液-液相分離:機制、功能和疾病長篇綜述
    膜結合的細胞器動力學的分子機制,例如它們的融合和裂變,囊泡介導的運輸和膜接觸介導的細胞間相互作用已被廣泛表徵。然而,無膜隔室的組裝和功能的分子細節仍然難以捉摸。最近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通過液-液相分離(LLPS)組裝了許多無膜隔室,這些隔室統稱為生物大分子冷凝物。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總結膜生物學中的相分離:​有膜細胞器與無...
    哺乳動物中,不同的膜蛋白mRNA剪切體,由於3』非翻譯區(3』untranslated region,3』UTR)的差異,可以引導同樣的蛋白定位於細胞不同部位並發揮功能。Ma等人發現RNA結合配體蛋白TIS11B可以發生相分離,形成TIS顆粒。
  • 神經調節質雙向調控突觸小泡數量
    神經調節質雙向調控突觸小泡數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3:21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hristopher Patzke等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調節質信號雙向控制人類突觸中的囊泡數目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首次解析了抑制性突觸中GABAA受體的原位三維結構,並闡釋了GABAA受體和支架蛋白在抑制性突觸中具有層級化的介態相分離的組織規則。關於相分離的研究是近年來的熱點,然而對其生物學意義的解答卻受限於複雜而模糊的分子機制,很多領域更是缺乏直接的體內證據,劉、周、畢團隊的工作非常直觀地呈現了iPSD在神經突觸原位存在的方式和形成的機制。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這些「內陷突起」幾乎可以發生在突觸後、突觸前和神經膠質過程的任何組合中。內陷突起提供了一種精確的機制,使一個神經元只在另一個神經元的高度定位部位進行信息交流或物質交換。 神經元之間的有效溝通對大腦的正常功能以及思維和運動控制的細胞基礎至關重要。突觸是專門的解剖部位,信號沿著軸突傳遞到突觸後細胞。
  • 突觸傳遞的機理和特點
    化學突觸傳遞的分子機制是極其複雜的,一般認為包括以下內容。1.突觸的代謝過程。包括突觸小泡和遞質的合成、運輸和儲存,突觸末梢各種成分的裝配。在末梢處,突觸小泡和遞質的量只夠維持幾秒鐘至幾分鐘的突觸傳遞,因此它們都必須很快重新合成,以維持突觸傳遞的正常進行。突觸小泡是經過多種途徑,在神經元的不同部位形成的。
  • 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組織分布規則
    ,首次解析了抑制性突觸中GABAA受體的原位三維結構,並闡釋了GABAA受體和支架蛋白在抑制性突觸中具有層級化的介態相分離的組織規則。;另一方面,GABAA受體在相分離邊界內相對均勻分布的特性,也不同於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所發現的興奮性突觸中受體蛋白具有局部納米域分布的特性。
  • 突觸的類型
    1.從結構上來說,突觸可分為兩大類,即化學突觸(經典的突觸,一般所說的突觸就是指化學突觸而言)和電突觸。
  • Cell;背靠背 | 相分離促進緊密連接形成的機制
    近些年,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教授課題組2016年在Cell上報導了PSD中高豐度表達的兩個蛋白PSD-95與SynGAP在體外較高濃度下可以發生液-液相分離,為神經科學領域長期存在的關於PSD形成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Cell丨張明傑組破解突觸的建立與可塑性調節的機制——溫文玉解讀)。那麼是否緊密連接胞內區也以同樣的方式通過一些蛋白的相分離完成這些蛋白的有序組織和高度聚集?
  • SRPX2可防止發育過程中補體介導的突觸消除
    SRPX2可防止發育過程中補體介導的突觸消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5 15:47:44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健康科學中心Gek-Ming Sia研究小組發現,內源性神經元補體抑制劑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因此,我們就當前國內外研究現狀,首次總結了HCN通道在痛覺相關神經元的亞細胞定位情況,及其對興奮性突觸傳遞的調控作用和機制,旨在為慢性疼痛的基礎研究提供參考。以上研究結果表明,HCN通道在不同神經元中的表達水平和亞細胞定位存在差異,提示其調控興奮性突觸傳遞的作用也可能不同。
  • Neuron:科學家闡明神經元細胞突觸可塑性的分子機制
    神經元間突觸的改變會促進機體更加適應環境的改變,然而截止到現在研究者尚不清楚隱藏在「突觸可塑性」下的信號機制;本文中研究者就揭示了突觸可塑性發生的詳細分子機制。Atsushi Sugie教授表示,我們所鑑別出的突觸改變可以反映出先天性的神經元特性,而這些特性往往會保護神經元免於過度的刺激;通過增強這些神經元特性研究者就可以保護神經元免於退化和細胞死亡。
  • Brain:阿爾茲海默症海馬CA1區的突觸組織的三維分析|導讀80期
    此外,在AIM2基因敲除小鼠中,觀察到炎症小體介導的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細胞凋亡和焦磷酸化減弱,以及對慢性小膠質細胞活化、髓磷脂分解、海馬神經元丟失以及BCAS後行為和認知缺陷的抵抗力。研究已證明AIM2炎性小體的激活實質上有助於慢性腦灌注不足誘導的腦損傷的病理生理,因此可能有希望作為減輕VaD認知障礙的治療靶點。
  • 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通過添加光學調製,構建調節突觸以動態控制突觸前和突觸後之間的相關性並實現複雜的全局神經調節。新型可穿戴異構突觸擴展了突觸權重的可訪問範圍(促進率≈228%),從而為可穿戴2D高效神經形態計算體系結構的應用提供了深入見解。
  •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電信號與突觸信號的整合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3:24:07 美國史丹福大學Michelle Monje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的電信號與突觸信號能夠整合進神經迴路中。
  • 以不同方式來看某種突觸
    通過利用一個範圍廣泛的成像技術,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在大鼠腦中的某種「典型」突觸的三維模型--它在原子層面詳細展示了30萬個蛋白質。該新模型闡明了神經元的內部運作,證明在一個叫做突觸囊泡再循環的過程中在它們之間的這一間隙(電脈衝是跨越該間隙發送的)中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