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物]中樞神經遞質和信息傳遞

2020-12-04 搜狐網

  摘要 中樞神經遞質通過與膜上的相應的神經遞質受體相結合,啟動膜上的某種離子通道,產生興奮或抑制效應,起到信息傳遞和調節生理功能的作用。

  中樞神經遞質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將信息由一個神經元傳到另一個神經元的介導物質,絕大部分是在神經元胞體內合成、儲存在突觸小泡內,並運送至突觸。

當神經衝動傳到突觸時,突觸小泡釋放神經遞質發揮信息傳遞作用。

  1 經典神經遞質

  經典神經遞質是人們長期研究的一些小分子化合物,目前已經明確的有乙醯膽鹼(Ach);單胺類、包括腎上腺素(E)、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羥色胺(5-HT);胺基酸類、包括穀氨酸、門冬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等。這些神經遞質通過傳遞各種信息而實現調節機體生理功能的作用。如Ach,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末梢釋放Ach的神經元(稱膽鹼能神經元)廣泛分布在腦幹及前腦,故發揮作用較廣。Ach主要參於機體心血管活動、攝食、飲水、睡眠、覺醒、感覺和運動的調節。近年來研究發現Ach對學習和記憶也有調節作用,某些神經疾病和老年健忘症等都與腦內Ach的含量有關。去甲腎上腺能神經元主要分布在腦橋和延髓的一些核群裡,NE參與多種生理功能的調節,主要是對心、血管活動、體溫、情緒活動的調節,也與維持大腦皮質的覺醒狀態有關。腦內的胺基酸中以穀氨酸和GABA含量最高。穀氨酸對大腦皮質細胞有普遍而強烈的興奮作用,GABA在腦內是一種抑制性遞質,癲癇病人與皮質中GABA含量降低有關。

  2 神經肽

  近年來在中樞神經系統內發現不少具有生命活性的大分子物質,它們是由一些胺基酸組成的多肽類,被稱為神經肽。由於神經肽也參與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突觸傳遞,所以也被認為是中樞神經遞質。目前發現的神經肽種類很多,可分為垂體肽、下丘腦釋放激素、腦腸肽、內阿片肽、速激肽及其它肽等幾大類。不同的神經肽通過信息傳遞調節機體各種生理活動。如最早發現的P物質,是初級感覺神經元末梢釋放的興奮遞質,與痛覺有關,有強烈的抗嗎啡作用。P物質還與紋狀體-黑質系統中DA神經元活動有關。內阿片肽是近些年來發現的多肽,包括內啡呔類、腦啡呔類和強啡呔類,在腦內呈不均勻的分布。作用極為廣泛,包括對神經、呼吸、循環、消化、泌尿、生殖、內分泌、感覺、運動、免疫等功能的調節,特別對痛覺作用極為突出。甘丙肽也是近幾年發現的存在於外周和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生物活性肽。具有調節胃腸、泌尿生殖系統平滑肌收縮、抑制胰島素分泌、促進垂體生長激素、催產素釋放等生理功能,並有加強嗎啡脊髓鎮痛和抑制Ach參與的記憶過程等作用。

  神經肽與經典遞質不同的是神經肽的合成比經典遞質要複雜。如NE是以酪氨酸為原料,經二步羥化、一步脫羧等三個步驟即可生成最終產物。而神經肽類合成是在神經元細胞體內核糖體上先合成無活性的大分子前體蛋白,再轉運到內質網、高爾基複合體同酶類一起裝入形成的分泌顆粒或囊泡內,經軸漿運輸轉運到末梢,在轉運中經多種水解酶的作用,逐步被切割成有活性的神經肽。從作用效率來看,經典遞質一般起效快,失效也快。而神經肽一般起效慢,作用持久,所以神經肽不但起神經遞質作用,也起調質作用。另外經典遞質發揮作用後,解體失活,重新攝入突觸前末梢再利用。而多肽在發揮作用後被酶解失活,不再重新攝取。

  3 遞質共存

  目前發現的小分子遞質和大分子遞質有100種以上,原認為一個神經元只合成一種遞質,但近年來發現一個神經元內可合成兩種以上的經典遞質或兩種以上的神經肽,一個神經元也可合成經典遞質和神經肽,人們把這種現象叫遞質共存。共存遞質的釋放主要是神經元末梢內存在有兩種大小不同的囊泡,經典遞質儲存在大、小兩種囊泡裡,而神經肽與經典遞質共同儲存在大囊泡裡。低頻率信息可使小囊泡釋放,高頻率信息則使大囊泡釋放。這樣經典遞質和神經肽共同釋放,共同傳遞信息,可起相互協同作用或拮抗作用,有效地調節細胞或器官的生理功能,還可通過突觸前互相調節來改變遞質的釋放量,有利於加強或減弱作用強度。

  

  

來源:高中生物資源索引

(責任編輯:汪春)

相關焦點

  • 生理學:神經遞質和受體
    神經遞質和受體:遞質和調質和概念,遞質共存現象;受體的概念、亞型和調節;乙醯膽鹼及其受體,去甲腎上腺素及其受體。】本題的音頻講解請點擊這裡哦一、神經遞質1.定義是指由突觸前神經元合成並在突觸囊泡儲存突觸末梢釋放,能特異性作用於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的受體,並使突觸後神經元或效應細胞產生一定效應的信息傳遞物質。其生理作用是傳遞信息。存在使該遞質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有特異的受體激動劑和拮抗劑。2.
  • 大腦中的神經網絡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有140億左右,神經元有著怎樣的構造,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如何相互聯繫,傳遞信息,最終組成複雜的大腦神經網絡的呢?傳遞信息的時候,也有一套簡單但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單個神經元用自己的樹突,接受前一個神經元軸突傳遞來的信息,經由細胞體後再由自己的軸突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就這樣開始傳遞起信息。
  • 第三節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的代謝
    ;(5)神經遞質在發揮上述效應後,其作用應該迅速終止,以保證突觸傳遞的高度靈活。   Ach在傳遞信息之後和受體分開,游離於突觸間隙,其中極少部分在突觸前膜的載體系統作用下重新被攝入突觸前神經元。大部分Ach是在膽鹼酯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膽鹼和乙酸而失去活性,也有一部分經彌散而離開突觸間隙。關於乙醯膽鹼在神經末梢中的代謝,可總結如圖(14-4,14-5)。
  • Neuron:神經遞質同時釋放導致兒童發育紊亂
    2020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範德比爾特(Vanderbilt)藥理學家首次表明大腦中神經遞質的異常自發釋放會導致嬰兒和兒童出現一系列嚴重的智力和神經發育障礙。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的《Neuron》雜誌上。
  • 我國開發新型探針 神經遞質被完美「監視」
    日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研究組聯合多個研究組開發的兩種新型神經遞質探針,可以精確地實時檢測多種生物的特定神經遞質——乙醯膽鹼或多巴胺的「一舉一動」。相關論文分別於7月9日、7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和《細胞》在線發表後,在國內外同行中引發關注。兩種探針有何「過人之處」?它們如何準確追蹤原本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經遞質?
  • 神經遞質漫談(上)
    神經細胞間的電信號傳遞理論就不完全合理了. 1936 年, Otto Loewi 和 Henry Dale 發現某些(而不是全 部)突觸是通過化學物質傳遞信號的, 兩位科學家因此獲得193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而在突觸前 後的神經細胞間傳遞信號的化學物質, 便稱之為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s).
  • 突觸傳遞的機理和特點
    化學突觸傳遞的分子機制是極其複雜的,一般認為包括以下內容。1.突觸的代謝過程。包括突觸小泡和遞質的合成、運輸和儲存,突觸末梢各種成分的裝配。在末梢處,突觸小泡和遞質的量只夠維持幾秒鐘至幾分鐘的突觸傳遞,因此它們都必須很快重新合成,以維持突觸傳遞的正常進行。突觸小泡是經過多種途徑,在神經元的不同部位形成的。
  • 神經遞質的種類並非先天決定的
    與主流觀點相反,生物學家發現神經遞質(神經細胞之間進行交流的化學語言)和受體(接受並與神經遞質發生反應的蛋白)並不特定於嚴格的遺傳命運。發育過程中神經活動的改變,決定了神經細胞用於交流的「母語」。
  • 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
    發現多種分子較小的肽具有神經活性,神經元中含有一些小肽,雖然還不能肯定它們是遞質。如在消化道中存在的胰島素、胰高血糖素和膽囊收縮素等都被證明也含於中樞神經元中。突觸傳遞是通過突觸前膜釋放化學遞質來完成的(非突觸性化學傳遞的情況也是如此)。
  • ...家闡明心臟多肽激素心房利鈉肽抑制突觸前神經遞質傳遞的信號通路
    該文闡明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心臟多肽激素心房利鈉肽抑制突觸前神經遞質傳遞的信號通路。內側韁核到腳間核的投射是腦內主要的乙醯膽鹼能通路。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這條通路是連接前腦邊緣系統和中腦調節系統的紐帶。從行為學的角度來說,該通路與睡眠,壓力,痛以及尼古丁上癮等行為都有著聯繫。
  • 神經遞質漫談 (上)
    神經細胞間的化學信號傳遞的簡要過程是這樣的: 神經遞質合成於神經細胞體, 軸突, 或者軸突終端.合成完的神經遞質存儲於軸突終端(有時也稱為突觸前膜, presynaptic membrane)的囊泡 (vesicles)中.
  • 江蘇南通2021屆第一學期期中學情檢測高三生物——神經遞質
    江蘇南通2021屆第一學期期中學情檢測高三生物——神經遞質原題(江蘇南通2021屆第一學期期中學情檢測高三生物)9.分布於突觸後膜上的NMDA受體不僅能識別神經遞質靜脈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於NMDA受體,使中樞神經系統迅速產生運動和感覺阻滯,從而產生麻醉效應。
  • 醫學揭秘:影響人類失眠的神經遞質
    :失眠的"病根子"在於大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5-羥色胺(5-HT)、去甲腎上腺素(NE)等失去平衡所致。(來源:《世界精神病學》2011年第三期)20世紀初,著名"美國醫學會醫生終身成就獎"獲得者ErickBraverman博士在《大腦邊緣風暴》一書指出,失眠存在還與腦神經遞質活動異常有關。世界精神病協會首席專家馬克利博士提出失眠分型理論--針對不同腦神經遞質的反應,把失眠分為抑制性失眠、興奮性失眠、紊亂性失眠。這也同樣證實,失眠確實與神經遞質功能是直接相關。
  • 打破局限,研發抑制性神經遞質螢光探針iGABASnFR
    γ-氨基丁酸(簡稱GABA)是哺乳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約30%的中樞神經突觸部位以GABA為遞質,它主要存在於神經元的細胞膜上,分為GABAA、GABAB和GABAC三種亞型。興奮性神經遞質探針也得到了開發,但是關於抑制性遞質探針一直沒有特別大的突破(1)。以往有研究報導GABAB受體上附著有機螢光團的半合成有機螢光探針,但其對GABA(400μM)的低親和力限制了應用(2)。因此尋求新的GABA螢光探針將有助於促進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近日,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Loren L.
  • 認識人的神經遞質
    神經遞質定義為在神經元或神經細胞與體內其他細胞之間傳遞,增強和平衡信號的化學信使 。這些化學信使可以影響多種生理和心理功能,包括心率,睡眠,食慾,情緒和恐懼。數以十億計的神經遞質分子不斷工作,以保持大腦的功能,管理從呼吸到心跳到學習和注意力水平的一切。
  • 神經遞質能助果蠅快速進行氣味識別
    來自哈佛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哈佛大學Rowland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神經遞質釋放的不對稱性能幫助果蠅快速的進行氣味識別 ,並且嗅覺受體神經元ORN激發時間和速率上的細微差異
  • 神經遞質掌控睡眠? 安定兒治療儀"撥亂反正"找回睡眠
    而大量研究和學說表明,失眠和神經遞質存在密切聯繫。20世紀初,著名"美國醫學會醫生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埃裡克·布雷弗曼博士在《大腦邊緣風暴》一書指出,失眠存在與腦神經遞質活動異常有關。世界精神病協會首席專家馬克利博士提出失眠分型理論——針對不同腦神經遞質的反應,把失眠分為抑制性失眠、興奮性失眠、紊亂性失眠。這也同樣證實,失眠確實與神經遞質功能是直接相關。今年,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在對斑馬魚和小鼠模型的研究中發現:血清素是睡眠所必需的。雖然這些研究是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但它們與人腦中縫核血清素的產生是相似的。
  • 神經傳遞重要靶標GABA-A受體結構確定
    原標題:神經傳遞重要靶標GABA-A受體結構確定 英國《自然》雜誌27日在線發表一項最新藥物發現:美國科學家報告了γ-氨基丁酸A型受體(GABA-A受體)的結構。GABA-A受體可調節各種醫用藥物和毒品的作用,也是神經障礙和精神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
  • 神經系統傳導通路的相關遞質
    神經系統各種活動中,突觸是神經傳導通路的關鍵結構,神經遞質是神經傳導通路中跨過突觸間隙、作用於神經元或效應細胞膜上的特異受體,從而完成信息傳遞功能的信使物質
  • 科學家揭開大腦神經信號傳遞新通路
    12月20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遞質釋放中Munc18和Munc13蛋白重要功能的重組》的論文。該論文由馬聰和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喬瑟夫·裡索教授領銜的研究組合作完成。 「一直以來,大家都知道神經信號傳遞離不開Munc18和Munc13。」馬聰等研究後發現,Munc18和Munc13的活動貫穿於神經遞質釋放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