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死亡風險國際研究:5-9歲兒童最低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新的流行病學模型研究論文稱,在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導致死亡風險方面,65歲以下人群按年齡劃分在各國一致;5-9歲兒童的感染相關死亡風險最低,年齡每增加5歲,感染死亡率增加0.59%。
數學策略幫助病毒檢測量減少75%
COVID-19「合併」檢測是指將取自幾個人的樣本合併為一組進行檢測。一項大型試驗已經證明,合併檢測能大大提高檢測效率。因為來自同一家庭、學校和社區的人們傾向於一起檢測,陽性病例更有可能屬於同一樣本組,所以所需的檢測量比研究者預期的更少。這項發表於medRxiv的研究還有待同行評估。
這些口腔細胞容易受到新冠感染
根據一項初步研究,新冠病毒可以感染口腔中的細胞,這可能會刺激病毒在體內和向其他人傳播。他們發現,在唾液腺、舌頭和扁桃體的細胞的RNA中,攜帶了較多(與其他口腔組織相比)與新冠病毒感染細胞所需的蛋白質。
兩種治療方案瞄準同一致病蛋白 老年痴呆的治療可能性又增加了
近日,一項刊登在Angewandte Chemie雜誌上的最新研究顯示,在靠近人參根的土壤中發現的一種細菌可以為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提供新方法。一根凝集素是一種藥物先導物,可分解澱粉樣β蛋白斑塊和tau纏結(tau蛋白的纖維樣聚集體),這兩種物質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典型特徵。支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日也找到了分解β蛋白斑塊的方法。
美國是沿海環境塑料汙染的第三大來源國
一項近日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發表的、利用最新全球可用的塑料廢物產生數據(2016年)的分析報告表明,美國是全球產生塑料垃圾最多的國家。此外,美國超過一半的用於回收的塑料被運到國外。在造成沿海塑料汙染方面,美國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和印度。
尼安德特人新生兒具有與現代人類相似的成長和斷奶方式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 11 月 2 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他們通過對 3 顆 4-7 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乳牙進行地理化學分析和組織學分析,確定了這三顆牙齒主人的生長速度及斷奶開始時間。結果發現,尼安德特人的新生兒體重可能與現代人類新生兒相似,具有相近的妊娠史和早期個體發育方式。
哺乳動物約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
雖然今天的大量胎盤哺乳動物都有社群行為,但卵生和有袋類哺乳動物社群性的相對缺乏,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哺乳動物的祖先可能曾過著獨居生活,直到恐龍在約6600萬年前滅絕以後才有所改變。《自然·生態與演化》研究發現了來自約7550萬年前的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化石樣本,這或許表明,哺乳動物在逾7500萬年前就有社群行為了。
全球升溫2℃將使土壤釋放2300億噸碳
全球土壤中的碳含量是大氣中碳含量的2至3倍,但較高的溫度會縮短碳在土壤中的停留時間。近日,《自然·通訊》的最新研究表明,全球升溫2℃將導致全球土壤釋放約2300億噸的碳,而這還未包含深層永久性凍土中的碳損失。
行動網路缺口加劇數字鴻溝
據一項《自然·可持續發展》上的研究,全球5億農民中仍有數百萬人因為設備缺乏,網絡覆蓋缺失、過時或是價格昂貴而無法聯網。研究還提出了若干倡議措施,呼籲在不發達國家中普及行動網路,彌合邊緣人群與網絡受益人群之間的數字鴻溝。
神經元通過放電活動改變個體決策
《自然》的一項研究發現,當猴子面對含量和口味不同的果汁時,不同團簇的神經元會開始放電,對應著不同的果汁。如果猴子對某一種果汁特別感興趣並選擇了它,那麼相應的神經元團簇放電值會顯著超過其他神經元團簇。
狗毛曾供人類紡成毛線 用於編製衣物和毛毯
據《人類考古學期刊》刊載的一篇報告報導,抵達北美洲的首批人類可能最早從1.1萬年前開始在缺乏農用家畜的地區把從歐亞大陸帶來的狗用於拉雪橇、狩獵和耕種,還剪下狗毛紡成毛線。
我國科學家破解草地貪夜蛾耐藥基因組
從雲南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盛軍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首次破解了草地貪夜蛾耐藥基因組。當地時間10月27日,國際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城鎮汙水疑為藻類氮磷「膳食」失衡重要原因
近期,由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童銀棟團隊聯合多家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開展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大規模建設是造成湖泊中藻類氮、磷「膳食失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日前,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國際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細胞》:癌症之王「餓肚子」時,送來「外賣」的居然是神經細胞
發表在頂尖科學雜誌《細胞》上的一項研究發現,「餓肚子」的胰腺癌細胞會吸引神經細胞的軸突向腫瘤內部生長,而且,這些軸突會分泌絲氨酸,為「餓肚子」的胰腺癌細胞送來「外賣」,恢復它們的生長。
中山大學開建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
從中山大學獲悉,由中山大學牽頭的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開始建設。該中心將重點開展緻密星與引力波源、恆星與系外行星等多個天文學領域的研究,打造粵港澳天文學研究平臺。
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公布
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擬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交叉科學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網「機構設置」一欄近日更新,在數學物理科學部、化學科學部、生命科學部、地球科學部、工程與材料科學部、信息科學部、管理科學部、醫學科學部 8 個傳統學部之外,已新設立了交叉科學部。
阿雷西博天文臺欲籌一千萬美元修復經費
位于波多黎各的大型射電天文望遠鏡阿雷西博(Arecibo)希望籌集 1050 萬美元來修理今年 8 月損毀的支撐鋼纜,恢復連續數月無法正常工作的天文臺。天文臺管理人員、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太空學院的主任 Ray Lugo 表示,維修工作異常複雜,正在籌集的一千多萬美元僅用於第一階段。
拉尼娜現象已形成,但2020仍可能是最溫暖的一年
世界氣象組織(WMO) 29日宣布,預計今年的拉尼娜現象(La Niña)的等級為「中等到強」。根據WMO的預測,拉尼娜現象有90%的可能持續至2020年底,甚至有55%的可能維持到2021年的第一季度。儘管這一般可能引發全球溫度下降,但該現象很難對目前氣溫造成影響。WMO表示,今年仍可能是記錄中最溫暖的一年。
首個阿爾茨海默病血檢技術在美國開始投入使用
最近,首個阿爾茨海默病血檢技術在美國正式開始投入臨床使用,這項由C2N Diagnostics公司提供的血檢技術主要負責檢測血液中能反映澱粉蛋白斑塊的生物標誌物,以及一些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基因突變,以此讓醫生綜合判斷檢測者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程度。
北京量子院已在五大方向組建十餘個科研團隊
11月2日,「量子科技學術前沿專家創新大講堂」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簡稱「北京量子院」)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量子院院長薛其坤在致辭中介紹,北京量子院已全球招聘全職科研人員150餘人,圍繞五大研究方向,組建了10餘個科研團隊。
基於混合增強智能自動駕駛車輛實現方法研發成功
近年來,自動駕駛汽車已成為國際汽車工業領域重要的前沿熱點。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的高速安全行駛,近日,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博士唐曉峰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基於混合增強智能的自動駕駛車輛實現方法,通過巧妙結合人機的「雙重智慧」,成功設計出了混合增強智能下的自動駕駛汽車認知和決策體系。
2020世界流感大會暨世界流感日學術活動舉行
11月1-2日,2020世界流感大會暨世界流感日學術活動在京舉行。本次大會的主題為「加強流感控制,應對COVID-19大流行」。大會由中華預防醫學會、亞太流感控制聯盟、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同主辦的。
教育部關於批准2020年上半年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通知
教育部對2020年上半年各地上報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行了評審。依照專家評議結果,經研究,決定批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與美國奧克蘭大學合作舉辦電子信息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項目等32個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