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幾乎確定新冠病毒會捲土重來
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安東尼·福奇在被問及今年晚些時候是否會有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他表示「幾乎確定它還會回來。」近期,美國多個傳染學專家警告稱,根據模型及此前包括1918年大流感等疫情的經驗,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晚些時候出現了第二波,可能會比第一波更加致命。
研究首次證明:男性新冠患者狀況更嚴重 死亡率可達女性患者2.5倍
直到最近,《公共衛生前沿》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才首次研究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性別差異。Yang博士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包括43名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數據和1056名患者公開數據在內的數據集。他們還分析了2003年524名SARS患者的數據集。在最大的新冠肺炎數據集中,超過70%的死亡患者是男性,男性的死亡率幾乎是女性的2.5倍。而且無論是在哪個年齡段,性別都是病情惡化的重要危險因素。
日研究所稱現階段日本新冠病毒或來自歐洲 基因特徵接近
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通過研究發布,3月以後在日本國內急速蔓延的新冠病毒有很大可能是通過歐美地區進入日本。他們對國內核酸檢測呈陽性的560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同時,該研究所也從世界各地收集了約4500人的的病毒數據,從而對基因特徵進行了分析。最新檢測出的病毒與武漢檢測出的病毒相比較,其特徵更接近歐洲各國大肆傳播的病毒。
研究發現60-69歲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最常見 多為男性有高血壓
根據發表在4月24日《美國醫學會雜誌》網絡版上的一份研究報告,年齡在60至69歲的COVID-19患者是最常見的住院患者。來自奧克蘭北加州凱撒永久醫院(KPNC)的醫學博士Laura C. Myers及其同事描述了2020年3月1日至3月31日期間,在21家KPNC醫院的調查。共有1299例患者為SARS-CoV-2陽性;在這些患者中,29%的人住院治療,8.7%的人在重症監護病房(ICU)治療。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1歲,其中56.2%為男性,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共病(43.5%)。
全球首例3周大嬰兒感染重度新冠肺炎 幸虧救治及時9天完全康復
近日,首例年僅3周COVID-19危重症嬰兒康復,這得益於休斯頓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UTHealth)麥戈文醫學院的醫生的快速識別和治療。該病例發表在4月22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這名兒童最初在當地一家醫院就診,出現鼻塞、呼吸急促和食量減少。當時醫生記錄的體溫為36度,脈搏率高,氧飽和度低。隨後被轉到兒科重症監護病房,孩子血壓低,體溫過低,心率和呼吸持續加快。肺部x光顯示上葉之一不透明和虛脫,意味著肺炎。五天後,病人從PICU出院。第9天,嬰兒已經康復,被送回家中,沒有補充氧氣。
《Leukemia》:血液癌患者罹患新冠肺炎的預後極其兇險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陳智超、李秋柏教授課題組聯合武漢中心醫院血液科王紅祥主任以及襄陽中心醫院袁國林主任團隊在Leukemia雜誌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在這項研究中,位於中心疫區的兩家武漢市重要的血液中心聯合開展了針對正在住院的血液腫瘤患者罹患COVID-19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研究,同時與兩家中心的一線醫務人員的COVID-19感染數據比較。據研究結果顯示,血液腫瘤患者罹患COVID-19的預後極其兇險。
紐約2醫院產婦新冠病毒普查結果,15.4%呈陽性,87.9%無症狀
近日,一項針對美國紐約市2家醫院裡臨產孕婦進行的新冠病毒(SARS-CoV-2)普查研究發現,15.4%孕婦新冠病毒檢查陽性。其中,無症狀感染者竟然是新冠肺炎患者的7.25倍。相關研究結果於當地時間4月13日發表在NEJM雜誌上。
《細胞》:科學家找到可恢復端粒長度方法 可逆轉衰老
據Sciencedirect科學資訊網27日消息稱,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抗衰老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篩選了超過10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成功發現了能夠恢復小鼠體內端粒長度的小分子。相關研究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此次,哈佛大學及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團隊篩選了超過10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最終發現通過抑制一種名為PAPD5的酶可以能有效影響TERC,恢復端粒酶的正常平衡。研究人員期望利用這種化合物開發出一類針對全身幹細胞的新口服藥物。
《科學》:血液檢測多項癌症 篩查陽性率能提高到99.6%
早期診斷是降低一些癌症如結腸癌,乳腺癌和肺癌等死亡率的重要手段。最近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公布了首次利用血液檢測多項癌症研究(DETECT-A)的結果。基於血液中的游離DNA和腫瘤蛋白標誌物,他們共檢測了1萬名無癌症史的女性(65歲-75歲之間)接近全部的癌症指標。在現有的篩查技術基礎上,這一方法使檢測出的患癌人數增加了1倍,且篩查陽性率能提高到99.6%。實驗團隊表示,這一測試方法可以納入常規臨床測試,能協助檢測,定位和診斷腫瘤。
《JAHA》:工作壓力可能增加外周動脈疾病的患病風險
外周動脈疾病由肢體動脈阻塞所致,常表現為走路時腿疼,該疾病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概率,世界範圍內超2億人發病。在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1985-2008年之間芬蘭、瑞典、丹麥和英國的11項獨立研究中的13.9萬名受訪者,發現有工作壓力的人因外周動脈疾病住院的可能性是沒有工作壓力的人的1.4倍。這一結果表明,工作壓力可能是外周動脈疾病的危險因素。
《細胞》:腸道疼痛感受器幫助機體有效抵禦病原體感染
近日,一篇發表在Cell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Lai等人報導,一類腸道神經元亞群或在腸道應對感染的反應中扮演著意想不到的關鍵作用。研究人員揭示了疼痛感受器在幫助宿主機體抵禦沙門氏菌感染過程中此前未知的一種角色,相關研究結果也揭示了上皮細胞、神經元和哺乳動物腸道中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幫助研究人員進一步了解了腸道免疫力的複雜機制,疼痛感受器所介導的機體反應是否能幫助抵禦多種其它病原體還有待於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闡明。
《自然》:研究發現預測抗抑鬱藥療效腦電生物標記物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吳畏,與史丹福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得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等機構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腦電生物標記物,並在多套獨立臨床腦電數據集上對該腦電生物標記物進行了驗證。相關研究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30年跟蹤調查發現:童年不幸福成年後患心臟病的機率要高50%
美國西北大學一項新的醫學研究表明,經歷過創傷、虐待、忽視和家庭功能障礙的兒童在五、六十歲時患心臟病的風險更高。研究結果顯示,在30年的跟蹤調查中,童年時期家庭環境最糟糕的人患心臟病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要高出50%以上。這項對3600多名參與者進行的縱向研究,是根據從青年期到中年期的家庭環境評級,描述心血管疾病和死亡軌跡的首批研究之一。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28日的《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
《PNAS》:吃蘋果不削蘋果皮:蘋果皮竟能逆轉神經元損傷?
《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在蘋果、李子等水果的果皮和一些草藥中發現的一種化合物熊果酸,可以減少對神經元的進一步損害,還有助於重建覆蓋神經元的保護鞘,從而逆轉這種損害。研究人員在第60天疾病晚期時開始治療小鼠,此時大腦和脊髓已經形成了慢性組織損傷,需要對其進行修復和再生。在治療的第20天開始見好轉,實驗開始時癱瘓的小鼠在治療後恢復了行走的能力,儘管有些虛弱。
數據公布!世界首個CRISPR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在中國完成
近日,《自然·醫學》雜誌發表了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完成的全球首個CRISPR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該研究的試驗對象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破壞患者T細胞中的PD-1(癌症細胞用於逃避免疫反應的位點)後,將T細胞輸回12名患者體內。結果顯示,患者血液中編輯後T細胞活性增強,只產生了1/2級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這一結果顯示該療法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鋰硫電池壽命延長四倍 下一代電池向商業化邁進一大步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克雷爾工程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穩定鋰硫電池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之一,使這項技術更接近商業可行性。研究小組4月28在《焦耳》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在電池內部原位製造一層含有碲的人工層,覆蓋在金屬鋰上,可以使它的壽命延長四倍。研究人員已經為這項技術申請了臨時專利。
FAST開啟地外文明搜索 發現系外行星上的類地文明
據國家天文臺介紹,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開啟地外文明搜索(SETI),尋找來自宇宙深處的智慧生命信號。地外文明搜索是FAST的五大科學目標之一。據介紹,FAST有潛力探測類地地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將公布的數千顆系外行星上的類地文明(如果存在),以及近鄰仙女星系中的第二類卡爾達肖夫或更先進的技術文明。這一項目將拓展人類對於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認識。
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又發布一項重要成果。科研團隊在銀河系中發現兩個孕育恆星的巨大分子雲。研究人員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大江分子雲(River Cloud)」和「鳳凰分子雲(Phoenix Cloud)」。此次發現的「大江分子雲」和「鳳凰分子雲」,位於天鷹座大裂谷區域。其中,「大江分子雲」距離太陽系約1300光年,「鳳凰分子雲」距離太陽系約2000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20萬倍。
SpaceX星際飛船原型完成低溫壓力測試 為下月低空飛行測試做鋪墊
近日,SpaceX星際飛船原型SN4成功通過低溫壓力測試,設備完好無損。由於飛船在發射時需要裝滿溫度極低的發射推進劑,因此需要通過這項測試,在飛船中注入相同溫度的液氮,檢測飛船能否承受這樣的壓力。此前,SpaceX的3艘星際飛船原型已經在該測試中損毀。此次成功也為未來幾周內飛船原型進行低空飛行測試打下了基礎。
運行溫度高於1K的量子計算平臺問世 向實用性方面邁進
在發表在《自然》雜誌的兩項獨立研究,分別報導了在溫度高於1K(零下272.15℃)的矽基量子計算平臺上進行的原理驗證性實驗。Menno Veldhorst 和他的研究團隊製作了一個能在 1.1K 運作的量子電路,Andrew Dzurak 和他的研究團隊演示了一個能在約 1.5K 的溫度下運作的系統。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相對溫升很小,但對於將現有原型機擴展至更大更強的量子計算機來講,研究結果或能帶來重大的影響。同時,運行溫度的提高代表著現有量子計算平臺向實用性方面邁進的一個重要飛躍。
拉伸達14000%!高度可拉伸自修復彈性體 可在各種極端條件下自修復
來自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張雷教授和青年教師楊靜合作,通過在聚二甲基矽氧烷聚合物中協同結合多強度氫鍵和二硫鍵交換,設計出一種具有普遍自愈性和高拉伸性的超分子彈性體。它可以在極端條件下實現快速的自主自修復,包括在室溫、超低溫(−40°C)、水下、過冷的高濃度鹽水(-10°C下30%NaCl溶液中)和強酸/鹼環境(pH=0或14)。這些性質歸因於動態強氫鍵和弱氫鍵與強二硫鍵的協同相互作用。該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中國首個皮膚病影像人工智慧輔助識別系統獲批醫療器械註冊證
近日,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皮膚科陸前進教授領銜的皮膚病人工智慧研發團隊,在經歷多年的科研攻關之後,中國首個皮膚病影像人工智慧輔助識別系統獲得了由湖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醫療器械註冊證。皮膚病影像人工智慧輔助識別系統基於皮膚病影像大數據,利用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圖像識別技術,可實現「拍圖識病」的快速檢索能力,該系統目前可在短短數秒內對近百種皮膚病的皮損照片進行快速檢索。
山東財經大學三個跨學科科研創新平臺同時揭牌
4月28日,山東省區塊鏈金融重點實驗室、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研究院、山東財經大學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研究院三個跨學科科研機構揭牌儀式在山東財經大學燕山校區舉行。構建跨學科交叉研究平臺,是高校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有利於匯聚各方力量,打造科學研究。
今年開始招生!華農獲批首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據華南農業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4月26日,教育部致函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設立華南農業大學廣州都柏林國際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該學院是華南農業大學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聯合申報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是兩校2012年以來成功舉辦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升級版。
華南理工大學與武漢科技大學籤署幫扶協議
4月27日,華南理工大學和武漢科技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行動啟動會暨幫扶協議籤訂儀式在兩校同時舉行。為了推動相關學院對接,雙方高校的材料、化工、經濟、計算機、環境等首批5個學院也籤署了學院層面的幫扶協議。孔建益指出,籤訂幫扶協議不僅為武漢科技大學帶來先進的工作理念、創新的工作方法、優質的工作資源,也為學校做好就業創業工作注入「強心劑」。
大連理工大學首顆科學衛星項目啟動 一期投入1200萬元
大連理工大學首顆科學衛星項目正式啟動。2021年將完成衛星正樣的製造與測試,2021年底前擇機發射。研製衛星(衛星正式名稱面向大工全體師生以及校友進行徵集)是世界首顆20kg量級亞米級高解析度遙感衛星。與國內外遙感衛星相比,該星以僅20kg的重量實現小於1m的解析度,代表了目前國內外同重量級別遙感衛星最高水平。學校一期投入1200萬元用於建立「先進微納衛星技術學科交叉研究平臺」,以微小衛星技術研究帶動力學、機械、光學、計算機科學等十幾個學科協同交叉融合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和牛津大學一起推出免費網上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與牛津大學共同成立的『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為推動知識轉移,現提供10門免費網上課程,課題涵蓋氣候變化與健康、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方法、全球衛生對人類安全的挑戰等。這些課程將有助學生和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探索災害健康風險管理的議題,報讀學員可按自己興趣和步伐完成修讀,完成後將獲髮結業證書一張。
日本留學報告:工學漸熱 國公立「研究生」理工科錄取率最高
啟德教育今日在線發布的《2020日本留學報告》顯示,伴隨以信息化為代表的新技術的發展,工學躋身留學生第三青睞的門類。國公立「研究生」理工科錄取率最高。報告稱,日本綜合實力比較強的大學首先是「舊帝國大學」,均上榜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200名,包括東京大學(QS排名22)、京都大學(QS排名33)、大阪大學(QS排名71)、東北大學(QS排名82)。
中國科協打造「科創中國」工作品牌
中國科協正打造全新的「科創中國」工作品牌,推動科技資源聚合優化,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科創中國」品牌將在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期間正式亮相。「科創中國」將推進六項重點工作:打造科技經濟融通平臺、建設創新樞紐城市、推進科技志願服務、組織人才技術培訓、集聚海外智力創新創業、開展「科創中國」科技決策諮詢。
西安市離岸創新創業平臺出新規: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最高獎百萬元
《西安市離岸創新創業平臺認定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印發實施。根據規定市科技局依據年度評估結果,將按照海外研發中心最高100萬元、海外創業中心最高50萬元、海外科技驛站最高30萬元擇優給予獎勵。
僅次於國家最高科技獎!教育部中科院等公示創新爭先獎推薦名單
近日,各單位「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推薦對象」陸續公布。該獎勵每3年評選表彰一次,共設置兩個獎項,分別為先進個人獎項和先進集體獎項。每次評選先進個人300名,頒發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並對其中30名作出重大貢獻的科技工作者頒發全國創新爭先獎章;評選表彰先進集體10個,頒發全國創新爭先獎牌。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