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個CRISPR人體I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安全、可行性被證實

2020-11-23 騰訊網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周一至周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醫學·

世界首個CRISPR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在中國完成

近日,《自然-醫學》雜誌發表了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完成的全球首個CRISPR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該研究的試驗對象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通過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破壞患者T細胞中的PD-1(癌症細胞用於逃避免疫反應的位點)後,將T細胞輸回12名患者體內。結果顯示,患者血液中編輯後T細胞活性增強,只產生了1/2級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這一結果顯示該療法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天文學·

FAST開啟地外文明搜索

據國家天文臺介紹,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開啟地外文明搜索(SETI),尋找來自宇宙深處的智慧生命信號。地外文明搜索是FAST的五大科學目標之一。據介紹,FAST有潛力探測類地地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將公布的數千顆系外行星上的類地文明(如果存在),以及近鄰仙女星系中的第二類卡爾達肖夫或更先進的技術文明。這一項目將拓展人類對於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認識。

·醫學·

通過血液檢測多項癌症,協助臨床篩查

早期診斷是降低一些癌症如結腸癌,乳腺癌和肺癌等死亡率的重要手段。最近在一項發表於《科學》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公布了首次利用血液檢測多項癌症研究(DETECT-A)的結果。基於血液中的游離DNA和腫瘤蛋白標誌物,他們共檢測了1萬名無癌症史的女性(65歲-75歲之間)接近全部的癌症指標。在現有的篩查技術基礎上,這一方法使檢測出的患癌人數增加了1倍,且篩查陽性率能提高到99.6%。實驗團隊表示,這一測試方法可以納入常規臨床測試,能協助檢測,定位和診斷腫瘤。

·物理學·

宇宙可能存在方向性

精細結構常數表示電子在第一玻爾軌道上的運動速度和真空中光速的比值。最近,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遙遠類星體的觀測發現,宇宙各處的精細結構常數或許不是恆定的,其這種變化呈現出方向性,即宇宙可能存在偶極結構。另外一組在美國研究X射線的團隊也支持了這種觀點,他們也觀測到了同樣地宇宙「偶極」結構。該研究結果現在還亟待檢驗,但如果屬實,將對基礎物理的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且意味著物理的「大統一場論」可能需要被擱置一段時間。

·健康·

工作壓力可能增加外周動脈疾病的患病風險

外周動脈疾病由肢體動脈阻塞所致,常表現為走路時腿疼,該疾病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概率,世界範圍內超2億人發病。在一項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1985-2008年之間芬蘭、瑞典、丹麥和英國的11項獨立研究中的13.9萬名受訪者,發現有工作壓力的人因外周動脈疾病住院的可能性是沒有工作壓力的人的1.4倍。這一結果表明,工作壓力可能是外周動脈疾病的危險因素。

·航天·

SpaceX星際飛船原型完成低溫壓力測試

近日,SpaceX星際飛船原型SN4成功通過低溫壓力測試,設備完好無損。由於飛船在發射時需要裝滿溫度極低的發射推進劑,因此需要通過這項測試,在飛船中注入相同溫度的液氮,檢測飛船能否承受這樣的壓力。此前,SpaceX的3艘星際飛船原型已經在該測試中損毀。此次成功也為未來幾周內飛船原型進行低空飛行測試打下了基礎。

·新冠病毒·

WHO:新冠病毒相對穩定,傳播能力未出現變化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范·科霍夫表示,目前至少有一萬個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供研究,世衛組織正在查看病毒的變化,確定病毒是否已變異,以及其傳染性或感染人的能力或引起嚴重疾病的能力是否有變化。到目前為止,新冠肺炎病毒是相對穩定的,有一些預期中RNA病毒會有的變化,但在預期範圍內。此外不同國家發現的病毒,在傳播能力或引起嚴重疾病的能力方面並沒有差異。(央視新聞)

·新冠疫情·

截至北京時間4月29日6時30分左右,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3110219例,累計死亡216808例。

4月28日,法國總理菲利普在國民議會公開法國解封線路圖。他表示目前法國暫定5月11日「解封」,但疫情必須屆時要得到控制,否則將繼續延長管制期限。當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正在實施的全俄帶薪放假政策將延長至5月11日。他表示,俄羅斯目前面臨的新冠疫情局勢仍然嚴峻,且還沒到達疫情高峰。

4月28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2例,其中2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1例為本土病例(廣東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為境外輸入疑似病例(內蒙古1例,上海1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26例,其中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5例;當日轉為確診病例1例(無境外輸入)。

文:石雲雷、吳非、張國榮、王語嫣、劉沙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CRISPR 治療晚期肺癌安全可行!全球首例基因編輯人體臨床試驗數據...
    在談癌色變的年代,安全可行的新療法出現,無疑令人興奮。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自興起以來,曾被認為是凌駕於人類倫理之上的科技界「禁忌」,也一次次做出突破,讓不可能成為可能。2016 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胸部腫瘤科主任盧鈾教授團隊使用 CRISPR 技術編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T 細胞 PD-1 基因的首個人類 I 期臨床試驗開始。
  • 世界首個完整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在成都完成:安全有效
    世界首個完整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在成都完成:安全有效 四川觀察客戶端消息,4月28日,《自然•醫學》在線發表世界首個基因編輯I期臨床試驗結果:安全有效。
  • 全球首個CRISPR療法人體試驗結果公布:治療晚期肺癌疾病安全可行
    在未來的試驗中,研究團隊會使用改進的基因編輯方法提升治療效果。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盧鈾教授團隊公布了4年前開展的一項基因編輯臨床試驗結果:CRISPR-Cas9編輯的T細胞在臨床上治療晚期肺癌等疾病是安全可行的。目前,該論文已經發布在4月27日的《Nature》上。
  • 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路徑:I期臨床試驗
    試驗可以是開放、基線對照,也可以採用隨機化和盲法提高觀察結果的準確性。I期臨床人體耐受性試驗總體設計理念:從起始劑量到最大劑量之間設若干組,各個試驗組的劑量由小到大逐組進行,直至找到最大耐受劑量(MTD)或到達設計的最大劑量。3.1 起始劑量起始劑量是指從動物實驗過渡到人體試驗時,首次應用於人體的藥物劑量。
  • 時隔4年,中國進行的全球首個CRISPR人體試驗結果披露!
    這個標誌性事件就是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學家盧鈾所領導完成的全球首個 CRISPR 人體試驗。圖|盧鈾(來源:華西醫院)2016 年 7 月,Nature報導了這一新聞。當時,盧鈾教授研究小組計劃利用 CRISPR 技術編輯的T細胞(敲除 PD-1 基因)治療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 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公布最新臨床結果
    今日,CRISPR Therapeutics和Vertex 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雙方共同開發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療法CTX001的1/2期臨床試驗數據,已被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接受,將在全體科學會議(Plenary Scientific Session)作為口頭報告公布。
  • p53靶點新藥3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
    近日,該公司公布了3期臨床試驗的主要結果,該試驗正在評估eprenetapopt(APR-246)聯合阿扎胞苷(AZA)、AZA單藥療法治療TP53突變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症(MDS)的療效和安全性。eprenetapopt與AZA聯合用藥的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概況與先前的2期臨床試驗相似。隨著患者隨訪時間的延長,將對試驗數據(包括次要終點)進行後續分析。該公司計劃在未來召開的科學會議上公布這些數據。Aprea首席醫療官Eyal Attar博士表示:「儘管我們對頂線結果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感到失望,但我們仍然相信eprenetapopt可以為TP53突變型惡性腫瘤患者提供臨床益處。
  • IV期臨床證實:對PDE-5i反應不足的PAH患者 利奧西呱片顯著獲益
    IV期臨床研究REPLACE達到主要複合終點,安吉奧®(利奧西呱)治療對PDE-5i反應不足的肺動脈高壓結果陽性· 與PDE-5i治療組相比,安吉奧®(利奧西呱)治療組中達到臨床改善的主要複合終點的患者數量翻倍;· REPLACE研究證實,安吉奧®(利奧西呱)在從PDE-5i轉換為利奧西呱的患者中耐受性普遍良好
  • 美國新冠疫苗人體試驗公布I期數據:所有志願者產生抗體
    3月,隨著首位志願者在華盛頓州西雅圖接種,該疫苗成為全球最快進入人體試驗階段的新冠候選疫苗。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思眾當地時間周一(5月18日),醫藥公司Moderna公布新冠候選疫苗人體試驗I期結果,結果顯示,該候選疫苗具備安全性,且所有志願者體內均產生新冠抗體。
  • 好消息傳來:中國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結果安全...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10月16日,《柳葉刀》發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研製的新冠滅活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結果,結果表明,該疫苗能有效誘導產生中和抗體,沒有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事件。
  • Cell Stem Cell:I期臨床試驗結果可喜 幹細胞療法或有望治療脊髓...
    2018年6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報導了首個人類I期臨床試驗結果,即對四個受試者進行研究,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入慢性脊髓損傷的患者中,其中三名受試者的疾病症狀都得到了顯著的改善,而且並沒有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 B肝在研新藥CHAdOx1-HBV,恢復T細胞免疫功能,首個人體臨床公布
    B肝在研新藥CHAdOx1-HBV,恢復T細胞免疫功能,首個人體臨床公布CHAdOx1-HBV,目前是全球在研的治療性B肝疫苗之一。University of Oxford,漢譯為英國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公布了CHAdOx1-HBV在健康群體和慢性B肝患者(CHB)評估的藥物耐受性和安全性。
  • 《柳葉刀》發表首個新冠病毒疫苗人體試驗,安全並能誘導快速免疫應答
    《柳葉刀》(The Lancet)於5月22日在線發表的一項在108名成人中進行的研究表明,首個SARS-CoV-2疫苗的1期臨床試驗發現:該疫苗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並能在人體內誘導產生針對SARS-CoV-2的免疫應答,但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該疫苗是否能夠有效預防
  • 科興生物新冠疫苗1/2期臨床試驗結果出爐,安全有效
    國外疫苗形勢一片大好,我國新冠疫苗的III期臨床試驗也在穩步進行中。雖然上周傳出消息,科興生物的新冠疫苗在巴西進行的臨床試驗因有志願者死亡而被迫中斷,但是事後證實這是一個「烏龍」事件,該志願者的死因是自殺,而非新冠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所以僅僅幾天之後,巴西就又恢復了科興新冠疫苗臨床試驗。
  • 度拉糖肽的III期臨床試驗結果優於利拉魯肽
    禮來製藥近日公布的AWARD-6研究結果證明,每周一次的度拉糖肽(1.8mg)的III期臨床試驗結果優於每日一次的利拉魯肽(1.5mg)   AWARD-6主要針對用於2型糖尿病治療,
  • 24號影院復工,我國一種新冠病毒疫苗2期臨床試驗取得良好結果
    導讀: 7月20日晚,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報導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Ⅱ期臨床試驗結果,成為全球首個正式發表的新冠疫苗Ⅱ期臨床試驗數據。結果顯示這種疫苗是安全的,並能誘導人體產生免疫應答。
  • 中國首個進口乾細胞臨床試驗正式啟動
    北京2021年1月13日 /美通社/ -- 2021年1月12日,由九芝堂美科(北京)細胞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芝堂美科」)發起的我國首個使用進口乾細胞治療缺血性卒中的Ⅰ/Ⅱa期臨床試驗(ASSIST)啟動會在組長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通過線上會議形式順利召開,標誌著臨床試驗正式啟動
  • 中國重組新冠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你看懂了嗎?
    7月20日晚,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報導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Ⅱ期臨床試驗結果,成為全球首個正式發表的新冠疫苗Ⅱ期臨床試驗數據。在我國,繼「炸醬麵」成功控制住新發地疫情之後,新疆又出現疫情,在7月2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未來出現疫情是一種常態。
  • 解藥|科興新冠疫苗臨床I/II期數據公布,未見嚴重不良反應
    圖/人民視覺文丨記者 王禮鈞科興新冠疫苗CoronaVac臨床I/II期數據公布。該試驗為隨機雙盲試驗,於江蘇睢寧開展。4月16日至25日,144名志願者參與了臨床I期試驗,而600名志願者在5月3日至5月5日期間參與了臨床II期試驗。志願者均無新冠感染史。論文公開了此前備受關注的疫苗不良反應數據。
  • 什麼是臨床試驗的I、II、III、IV期及其目的?
    I期臨床試驗I期臨床試驗即是指將初步的臨床藥理學及人體安全性評價試驗。觀測人體對於新藥的耐受程度和藥代動力學,為制定給藥方案提供依據。試驗目的:1.觀測健康志願者(或患者)的安全性或毒性2.藥代動力學3.評價耐受性,確定最大耐受劑量II期臨床試驗通過I期臨床研究,在健康人身上得到了為達到合理的血藥濃度所需要的藥品劑量的信息,即藥代動力學數據。當然,通常在健康人的身體上是不可能證實藥品的治療作用的。II期臨床試驗是對治療作用的初步評價階段。